第282章 四川內戰

四川的糾紛,在黎元洪和段祺瑞對德宣戰的府院之爭中,便已經開始。就在府院之爭鬧得不可開交時,四川傳來了警報,說四川和雲南兩軍爆發了內戰。

袁世凱死後,護國討袁的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加上湖南,始終是北洋軍勢力所不及的地區,被稱爲西南六省。這六省從護國戰爭後便和北京政.府離心離德。

不過這六省又分爲兩個區域,滇、川、黔是一個區域,由唐繼堯所控制。而兩廣則在桂系勢力範圍下,湖南則屬於受桂系影響較大地區。雖然南方和北方矛盾重重,可南方的內部也動盪不安,尤其是四川。

護國戰爭時蔡鍔統率川、滇、黔三省軍隊在四川境內與袁軍作戰,戰後滇黔兩省軍隊仍留四川。川軍領導人主要是劉存厚,獲段祺瑞的支持,滇軍領導人是羅佩金,獲得唐繼堯的支持,黔軍領導人是戴戡,得到貴州督軍劉顯世的支持。

羅佩金是四川督軍,戴戡是四川省長,劉存厚是川軍第一軍長。討袁軍事結束後,四川的問題極爲複雜。四川有四川的軍隊,又有喧賓奪主的滇軍和黔軍,滇軍和黔軍也不和,川軍則有四川人做後盾。

滇、黔、川三軍鼎足而立,四川局面就像一座火山。

羅佩金鎮守四川,威望不及蔡鍔,而且部下有許多雲南軍駐紮在四川境內,經常和川軍發生摩擦。這是個地域觀念極強的年代,羅佩金作爲一個雲南省澄江縣人,治理川政本就不容易獲得川人信任,因執行強滇弱川政策,更遭當地人反感。

這時候四川的各軍計有七個師三個混成旅。川軍佔五個師,兩個混成旅,爲:第一軍軍長劉存厚兼第二師師長,第一師師長周道剛,第三師師長鐘體道,第四師師長陳澤霈,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第一混成旅旅長劉成勳,川邊混成旅旅長陳遐齡。

黔軍只有一個混成旅,旅長熊其勳。滇軍有兩個師,第六師師長顧品珍,第七師師長趙又新。此外川邊鎮守使殷承獻尚有一部分滇軍。

四川本是富庶省份,清末承平時,可儲年餘七百萬兩銀子。但無論如何也養不起這些個兵,財政自然困難萬分。

黎元洪當總統後,北京政.府希望全國裁軍,對於四川自不例外,一再責成羅佩金裁軍。羅佩金和段祺瑞所派的四川檢查使王芝祥會商,決定把留在四川的滇、黔軍一律改編爲中央軍,歸中央陸軍部直接統率,軍費由中央直接負擔。

經段覈准把在川的滇軍改編爲一個師一個旅,把黔軍改編爲一個混成旅一個獨立團,內定滇軍首領顧品珍爲中央第十四師師長。

這個整編計劃使劉存厚和川軍大爲不滿,因爲滇、黔軍變成中央軍後,留在四川便不是“客軍駐境”而是“鳩佔鵲巢”了。

對川軍的裁撤,羅佩金第一步想調開劉存厚。密請段內閣調劉到北京給以虛位閒職,並且保薦滇軍梯團長劉雲峰調任川軍第二師長。

段表面上予以覈准,卻暗中挑撥川、滇軍的內鬨。一方面竭力贊成羅的裁減軍隊,縮編川軍,一方面卻又指使川軍反抗羅的裁兵計劃。

段希望因川、滇軍的公開衝突,可以造成北洋軍開入四川得“漁翁之利”。

雖然同意羅的要求要調劉存厚入京,可是調職命令卻不發,同時更以參陸辦公處的名義,把羅的秘密計劃通知了劉。

更毒的是參陸辦公處曾密電川軍將領說:羅要求更換的川軍將領不止劉一人,其目的是在煽動全體川軍將領對羅進行反抗。

段既然同意羅佩金的請求,由劉雲峰接替劉存厚爲川軍第二師長,劉雲峰便前往接事。軍長劉存厚命令第二師軍官拒絕劉雲峰,自己也不加以理睬。移交的事便擱淺了。

正如滇籍國會議員王禎等所指責的:“羅督電請更換師長劉存厚,無論或準或不準,均無與劉商量之餘地。乃院電徑將羅電直達劉,使之聞之,不啻使劉與羅橫生意見。”

足可證明段的用心是挑撥羅和劉敵對。

羅佩金逐劉存厚不成,便想下令裁撤第一軍所屬的第一混成旅。旅長劉成勳表示服從,但要求先清發欠餉,羅拿不出欠餉,只好作罷。

羅佩金裁兵計劃一再受挫,想找個軟柿子捏,下令將川軍第四師縮編爲一旅。

該師師長陳澤霈原屬於滇軍系統,後來調任川軍師長後,“嫁雞隨雞”倒向川軍一方。

他對縮編命令也是討價還價,要求縮編爲一個混成旅和一個團。比羅決定的縮編方案超過一個團,同時也要求清發欠餉。

這時,川軍將領認爲羅督軍不是單獨對待第四師,而是對全體川軍下手,鐘體道、劉存厚、陳澤霈、周道剛、熊克武五個川軍師長聯名通電反對羅佩金裁兵計劃。

羅佩金不想容忍川軍五個師長集體抗命。便於民國六年四月五日,他突派滇軍包圍川軍第四師駐成都的兩個團,沒有發給欠餉就勒令繳械遣散,同時還以武力壓迫該師其他各團一律繳械遣散。

這一來川軍人人自危,集體反抗。

四月十八日,在成都的川軍第一軍和滇軍開炮互相轟擊。雙方互相說對方是禍首。

羅佩金說是劉存厚先下令炮轟督署,劉存厚說是滇軍首先在西北角開射大炮。

十八日內戰全面爆發,這天成都城炮聲隆隆,殺聲四起。

劉存厚電調各路川軍來援,羅佩金也調動自流井、瀘州、敘州及川北綿陽等縣的滇軍到省接應。

成都城內劃分爲川軍、黔軍、滇軍三個駐防區,黔軍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不過川、黔兩軍防區的居民卻可以自由往來,滇軍則是獨立的。

十九日滇軍退守皇城,在城牆內發炮阻止攻城的川軍,以煤油灌在皮管內向皇城周圍民房掃射,以掃除障礙。這天成都全城火光燭天,殺聲震地。

省議會議長鬍駿急忙打電話邀請商會和各國領事,冒險向川、滇兩軍交涉,要求停止戰鬥。

據紅十字會調查,人民被燒死的、被擊死和擊傷的,有一千多人,被焚民房有三千餘戶,災民多向中立的黔軍防區逃命。

火勢一直燒到二十二日才被撲滅。二十日由省議會、商會、英法日三國領事分途向雙方進行調停,停戰一天,由黔軍開駐川、滇軍防區之間以阻止雙方開炮互擊。

成都爆發內戰後,川軍旅長劉湘、劉成勳、但懋辛,團長鄧錫候、田頌堯、賴心輝、向傳義、呂超等聯名發電斥羅:“在任數月,皓嗜淫賭,勒提稅款逾七百萬,本省軍餉數月未發。”

唐繼堯則發電指責川軍:“川省實行裁兵,原屬正辦,乃劉師長竟令所部圍攻督署,實屬不顧大義,應請主持公道,迅予解決。”

四川和雲南兩省議會和兩省國會議員紛紛發表談話,或通電互相攻訐,雲南說川軍“爭權叛變”,四川說滇軍“侵略鄰封”。

對於四川內戰段祺瑞和黎元洪態度是不同的。段應該是願意四川方面內耗,藉機派北洋軍入川,把四川納入北洋勢力範圍。

而黎元洪當然不想四川出亂子,但又對滇軍和川軍都不想得罪,開始時是對雙方都採取籠絡政策。

下令以羅佩金爲超威將軍,劉存厚爲崇威將軍,而四川督軍一職由省長戴戡暫行兼代。

川、滇軍之戰不止在成都,成都城外和內江都有戰鬥。

四月月二十一日,羅佩金奉到北京政.府的調職令,即將督軍印信送給戴戡,表示遵奉政.府命令。

二十二日成都紳商和外國領事邀請羅佩金和劉存厚兩人在省長公署舉行調解會議,羅派代表韓鳳樓,劉派代表徐孝剛參加。

滇軍要求墊發開拔費六十萬,並由英、法、日三國領事擔保安全退出省城,雙方都簽訂了停戰協定。

可是到了晚上,又各自逞威地開起炮來。雙方都指責對方背約。大戰到半夜才停止,當晚北京政.府電催羅、劉兩人迅速交卸職務前赴北京。

二十三日北京政.府派王人文爲四川查辦使,並嚴令川、滇兩軍停戰。

二十四日北京政.府接到戴戡的密電,報告羅佩金願遵令卸職,但川軍仍於二十三日炮攻督署,滇軍並未還擊。黎元洪大爲光火,北京政.府下令免了劉存厚的崇威將軍,並令聽候查辦。

二十四日羅佩金率領滇軍由成都東門退出,劉存厚率領川軍由成都西門退出。

羅臨走時發出通電說:“佩金遵令移交,乃劉存厚仍復施放大炮,並令所部搜捕滇人,受害之家不知凡幾?……劉存厚自稱爲四川臨時督軍,廣出佈告,並調第一師周道剛所部由東路西上,第三師鐘體道所部由川北赴省。現駐簡陽、新都等處滇軍均被圍攻甚急。……在川滇省軍民是否徒手聽其屠滅?”

羅還有電報指摘北京政.府從中挑唆。以致引起成都事變。

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章 小人精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49章 就職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2章 離開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50章 復古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5章 挫折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5章 找事做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609章 考據癖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04章 勸退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章 去買官第614章 轉折點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58章 歐戰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6章 辦實業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87章 吳祿貞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06章 小德張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96章 陸榮廷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609章 考據癖
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95章 打破僵局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2章 小人精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249章 就職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148章 袁記約法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82章 離開第423章 學術成果1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50章 復古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146章 袁世凱如願以償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15章 挫折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5章 找事做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609章 考據癖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67章 吳佩孚的“東征西討”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204章 勸退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5章 去買官第614章 轉折點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58章 歐戰第339章 上海問題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46章 辦實業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87章 吳祿貞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192章 貴州護國起義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106章 小德張第340章 靳雲鵬組閣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71章 您不走嗎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196章 陸榮廷第497章 書生本色第609章 考據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