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撤銷帝制

在雲南發起護國倒袁後,江蘇將軍馮國璋無形中成爲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過去,大家都知道,北洋系中最有實力人物是段祺瑞和馮國璋,但現在不同了。這時候的段祺瑞只是有名而無實,馮國璋則掌握實際的兵權,又不受袁控制,和段這時的處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廣西獨立後,馮國璋看到了反袁的勢力愈來愈大,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從國外的形勢看,袁世凱都處於十分不利地境,這當然是他最想看到的。

其實,馮國璋是一個很有雄心的人。看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便主動地發出一則密電給和他有關係的各省北洋主將,建議共同發出一個強迫袁取消帝制、懲辦禍首的聯名電報。

這一建議立刻得到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山東將軍靳雲鵬、湖南將軍湯薌銘覆電贊同。

馮國璋覺得連他自己只有五位將軍,聲勢不夠壯大,乃用五人名義密電徵求全國各省將軍的同意。他認爲這是大勢所趨,對袁世凱也已無所畏懼。

不料他這則密報到了直隸巡按使兼將軍朱家寶的手裡後,對袁世凱很忠心的朱家寶,立刻把這封密電送交了袁世凱。

這是三月十九日晚上,袁皇帝正爲廣西和龍覲光的事而極度鬧心。原來,他剛剛興高采烈發出提拔徵滇有功之臣龍覲光的電報,就得知了廣西獨立和龍覲光被扣之事。所謂禍不單行,恰在此時,看到了朱家寶報來這個密電,直覺得眼前一陣發黑,幾乎暈倒過去。

現在,袁的惡夢終於醒了。他此刻知道了,他所面面臨的最大危機,不是護國軍,不是前方不利的戰事,而是來自自己陣營的內部。他一手培植,並且賴此以打天下的北洋系,如今已欲離他而去,甚至可能變成了他的敵人。

他的心情糟透了,雙目已沒有平素炯炯的威棱,失神而黯然地向坐在身邊的夏壽田說:“一切都完了,完了,完了。我昨天晚上看見天上有一顆巨星掉下來。這是我一生中第二次。第一次是文忠公(指李鴻章)去世,這次大約輪到了我。”

於是他又沮喪地談到袁家祖先都在五十九歲以前死亡,如今他已五十八歲,恐怕也過不了五十九歲的“坎”!

他站到窗前,面朝窗外舉起雙手,絕望的喊道:“蒼天呀,你要拋棄我嗎!”

真個是清官難斷家務事。袁世凱傷心透頂,覺得自己是衆叛親離,覺得大家都對他不起,沒有人可寄腹心。而他的嫡系卻也都很傷心,覺得袁對他們只有猜疑,一直被袁當作手掌上的玩物。

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天,辮子軍統帥張勳到南京拜訪馮國璋,馮以盛宴款待。幾杯老酒下肚,談得非常投機。

張勳和馮國璋是有很多宿怨的,這會兒張覺得他和老馮已前嫌盡釋,於是大聲地對馮說:“你知道我的來意嗎?我是奉着老頭兒的命令來察看你的行動!”

馮聽了只淡淡地一笑,跑到書房中拿出一封密電給張,並且說:“老頭子也有電給我,叫我監視你的行動呢!”

人和人之間貴在相互信任,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人們常說你真心對人,別人才能真心對你。不能敞開胸懷對人的人,是很難得到大家真心相待的。

有一個偉人說過,你可以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

或許,這一方面,是袁世凱一生做人的一大敗筆。

已經找不到幾個能說知心話的人了,這一天,袁世凱邀樑士詒談心。

這時袁世凱對局勢已完全失控,他知道事情的根源,看到帝制這條路是走不通了。已經有了撤銷帝制的初步想法。但還很不甘心,想把自己的想法說給樑士詒。

他先把一些重要的文電拿給樑看,其一是康有爲勸袁撤銷帝制的致“慰庭總統老弟”函;其二是徐世昌自天津來函,內有:“及今尚可轉寰,失此將無餘地”語;其三是馮國璋等五將軍聯電請取消帝制以安人心電文;其四是派駐日本公使陸宗輿來電稱:日首相大隈與內閣各大臣及元老,借宮宴之便開御前會議,專爲討論對華問題,認爲時機已至,日本應在中國自由行動,派兵進駐中國各地,以確保東亞之和平。

其他則是各種軍報,包括張敬堯受傷,及各省反對帝制電文一束。

這時袁和樑對坐一個方桌前,袁世凱已如驚弓之鳥,覺得哪兒都不安全。

他以手指蘸茶塗方桌上,以談某方情形如何,某人態度如何,應付得失如何。塗滿了桌子,又以紙擦去,如是者一而再,再而三。

最後,袁面色沉重地對樑說:“事到如今,我只有如此決定,分爲幾方面進行,中央政事由菊人(徐世昌)、芝泉(段祺瑞)任之。安定中原軍事由華甫(馮國璋)任之。請你替我致電二庵(陳宦),囑其一面嚴防,一面與蔡松坡言和。你和卓如(梁啓超)有舊,以私人情誼託其疏通滇、桂,並復長素(康有爲)函,請其援助卓如。倘能令國家安定,我犧牲至任何地步均無不可。”

袁世凱很想聽到樑士詒的勸慰,更想聽到他的反對意見。但是,樑士詒卻一言不發,只是表情凝重的點着頭。

袁世凱還是下不了決心,或許實在是捨不得好容易得來的皇帝寶座。

在稱帝的熱潮中,楊士琦已經有些被袁世凱邊緣化了。在內外煎迫的情形下,他把智多星楊士琦找來問計。

楊認爲當前大局困窘,除非採用和平方法,否則很難解決反袁的護國運動,而和平的先決條件,必先取消帝制。

這是袁世凱最不想聽到的話,但他終於知道了自己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

他不甘心的對楊士琦說:只怕取消帝制仍不能滿足獨立各省的願望,“倘若對方得寸進尺,連總統地位也不給保留,則取消帝制依然不能求全”。

楊認爲“先盡其在我,如果護國軍迫人太甚,則我直彼曲,就會激起北洋派的同仇敵愾”,到那時候可以團結北洋系和護國軍一戰了。

袁這時想在保持顏面的情況下取消帝制,他打算立刻召集立法院,向立法院提出諮文請辭帝位,然後由立法院作出一個仍舊請他繼任總統的決議。可是召集立法院開會和議事,不可能三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在事情如此緊迫的情況下,這個想法顯然行不通。

最後,袁世凱只好求助於幾位不贊成帝制的重要人物。

三月二十一日,袁世凱親筆寫了幾封密函,交由承宣廳遣派專人,分別送給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等人,請他們來公府參加當天下午的緊急會議。送信的人還帶口信說:上頭有話,請看多年的老交情,今天“務必發駕”。

這是一次送終帝制的會議,情景很像清朝未年召開御前會議商討退位問題一樣,參加會議的人都不肯發言。

袁世凱只好厚着臉,忍氣吞聲地說:“取消了帝制,則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仍然不肯罷兵,那就是誠心作亂,我們只好再用兵了。”

徐世昌、段祺瑞都贊成,表示除此亦無他法。可是應袁電召入京的安徽將軍倪嗣沖卻站起來發言,他很激動地表示反對,自稱爲“臣”,要求帶兵去打護國軍,爲“聖主”效力。

袁世凱很沉痛地說:“丹忱(倪嗣沖號)。你看看。”

說着就把朱家寶告密的五將軍通電給倪看。倪嗣沖這纔像漏了氣的皮球,黯然坐了下來。

袁世凱請徐世昌出山,再任國務卿,主持和護國軍的議和事宜。徐自帝制醞釀後,即堅求去職,這段時間國務卿由陸徵祥擔任。

袁克定常在背後稱徐爲“白臉活曹操”。徐平素爲人喜怒不形於顏色,雲南護國起義時,徐卻少見的眉開眼笑。

這一天,他長噓了口氣,對楊士琦說:“快失敗了。”

楊士琦後來告人說:“數月以來,僅見此老破顏一笑。”

徐聞袁請他再度出山,便推三阻四,經不起袁的哀懇:“這時候老朋友都不幫忙,誰來幫忙?”

徐才無話可說勉強接受。

這次會議決定了以下各點:一、撤銷帝制,取消洪憲年號;二、召開代行立法院參政的臨時會,以便於取得取消帝制的法律根據;三、解除陸徵祥的國務卿職務,回任外交總長,國務卿由徐世昌出任;四、任命段祺瑞爲參謀總長以代久未到職的馮國璋;五、請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聯名電勸護國軍停戰議和。

如對方同意,可任命蔡鍔爲陸軍總長、戴戡爲內務總長、張謇爲農商總長、湯化龍爲教育總長、梁啓超爲司法總長、熊希齡爲財政總長。

三月二十四日,袁世凱召請從來不贊成帝制的張一麐入見。

袁對張說:“我真糊塗,沒有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今欲下撤銷帝制令,非你起草不可。”一邊說一邊把王式通所擬的一稿給張閱,並說:“我覺得應該直截了當地下令取銷帝制,並將推戴書焚燬。”

張見袁如此說,亦不禁黯然,心有不忍言道:“這全是總統受小人的矇蔽。”

袁立刻接下去說:“全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他人。”

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此時此刻,人們總算聽到了袁世凱說了句實在話。

張一麐(1867一1943),著名愛國人士。字仲仁,號公紱,蘇州吳縣人。

幼時有神童之稱。十二歲應童子試,即爲秀才,光緒十一年考中舉人。甲午中日海戰,清軍慘敗,康有爲等“公車上書”,倡言變法圖強,在北京成立強學會。各地也紛紛成立學會,張一麐等在蘇州倡設蘇學會。

光緒二十九年,張一麐錄取經濟特科,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處任職。宣統即位,袁世凱被放逐回籍,張也解職回鄉。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後,在蘇州勸說江蘇巡撫程德全脫離清朝而獨立。

民國初年,復入袁幕,任總統府秘書。袁世凱改國務院爲政事堂,下設六局,張一麐被任命爲機要局局長。

一九一五年調任教育總長。一九一六年因不滿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南歸。

一九二一年,創議召開和平會議,會議失敗後,不復問政事,閒居蘇州。在此期間,曾與張謇組織蘇社;與李根源組織吳縣善人橋農村改進社,改良農業,興辦教育;與吳蔭培等創設吳中保墓會,保護鄉里文化遺蹟;參與《吳縣誌》總纂;倡議開闢體育場、圖書館、閱報室、植物園、蠶學館、博物館等社會文化教育設施。

“九•一八”事變後,張一麐創辦《鬥報週刊》,自署“江東阿斗”,撰發刊詞,號召奮起救亡圖存。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張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支援抗戰。一九三六年“七君子”事件發生後,張多方奔走,設法營救。

“八•一三”事變後,組織抗敵後援會,捐募軍需,收容難民。並與李根源着手組織“老子軍”,號召全國,凡六十歲以上者,前來從軍,與侵華日軍決一死戰。各地耆老聞風響應,轟動全國。由於種種原因,“老子軍”沒有組成,但這愛國行動,對於鼓舞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從此無人不知蘇州有個張仲老,而“老子軍”之名,也不脛而走,婦幼皆知。

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61章 張作霖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80章 改名字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29章 辭職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12章 兵變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45章 張毒菌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196章 陸榮廷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9章 一心離開第23章 離開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66章 機會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5章 挫折第390章 內幕第344章 北歸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56章 禍從口出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8章 開灤礦權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28章 大學令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5章 挫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3章 告密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70章 呼聲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29章 “五四”運動
第309章 南雄之戰第42章 接任直隸總督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61章 張作霖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80章 改名字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585章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第429章 辭職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12章 兵變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45章 張毒菌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13章 志得意滿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494章 與基督教擦肩而過第196章 陸榮廷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85章 殿前作答第329章 “五四”運動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9章 一心離開第23章 離開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66章 機會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5章 挫折第390章 內幕第344章 北歸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51章 百花齊放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67章 洪憲六君子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121章 黎元洪和張振武第56章 禍從口出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8章 開灤礦權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28章 大學令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91章 腳下的烈焰第295章 難產的國務總理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15章 挫折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3章 告密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3章 志得意滿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70章 呼聲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隊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29章 “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