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直皖之戰

從一九二零年七月十一日起,直皖兩軍前線已有了小規模的衝突,北京城中已不時聞聽到炮聲。

還沒正式開戰,北京城裡就傳出很多對皖系不利消息。說皖系的軍隊士氣很低落,特別是劉詢的第十五師,每與直軍接觸,總是率先後退。這也不奇怪,十五軍原本就是直系,被推出來當炮灰打頭陣當然不會出力。邊防軍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大多是沒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一聽到槍炮聲就嚇得不知所措。

更大的威脅是奉軍入關,一直叫囂開戰的安福系開始怕了,派曹汝霖、傅良佐見徐世昌,請求頒發停戰令。

七月十四日徐世昌下停戰令:“民國肇造,於茲九年,兵禍侵尋,小民苦於鋒鏑,流離瑣尾,百業凋殘,羣情皇皇,幾有儳焉不可終日之勢。本大總統就任之始,有鑑於世界大勢,力主和平,此歲以來,兵戈暫戢,工賈商旅,差得一息之安,猶以統一未即觀成,生業不能全復。今歲江浙諸省,水潦爲災,近畿一帶,雨澤稀少,糧食騰踊,訛言朋興,眷言民艱,憂心如搗,乃各路軍隊,近因種種誤會,致有移調情事,兵車所至,村裡驚心,饑饉之餘,何堪師旅?

“本大總統德薄能鮮,膺國民付託之重,惟知愛護國家,保護人民,對於各統兵將帥,皆視若子弟,倚若腹心,不能不剴切申誡。自此次明令之後,所有各路軍隊,均應恪遵命令,一律退駐原防,戮力同心,共維大局,以副本大總統保惠黎元之至意。此令。”

此時,一直信心滿滿的段祺瑞也陷入糾結之中,一方面希望徐世昌停戰令能夠止戰,另一方面又怕停戰令對對方不起作用,反而會造成己方軍心渙散。

就在徐世昌停戰令發出當日的下午,拿不定主意的段祺瑞召集特別軍事大會,研究對策。

皖系中人歷來是說大話、說漂亮話的人多,幹實事,識時務者少,尤其是段芝貴這樣的不知天高地厚之人。結果,多數人都認爲必須速戰速決,不能貽誤戰機。

會議決定立即下達總攻擊令,同時爲了鼓勵士氣,傳檄全國,討伐直軍。

檄雲:“爲檄告事,案查曹錕、吳佩孚、曹鍈等目無政.府,兵脅元首,圍困京畿,別有陰謀。本上將軍業於本月八日據實揭劾,請令拿辦,罪惡確鑿,誠屬死有餘辜。九日奉大總統令:曹錕褫職留任,以觀後效。吳佩孚褫職奪官,交部懲辦。令下之後,院部又迭電飭其撤兵。在政.府法外施仁,寬予優容。該曹錕等應如何洗心悔罪,自贖末路。不意令電煌煌,該曹錕等不惟置若罔聞,且更分頭派兵北進,不遺餘力。京漢一路,已過涿縣,京奉一路,已過楊村,逼窺張莊。更於兩路之間,作搗虛之計,猛越固安,乘夜渡河,暗襲我軍。是其直犯京師,震驚畿內,已難姑容,而私勾張勳出京,重謀復辟,悖逆尤不可赦。

“京師爲根本重地,使館林立,外商僑民,各國畢屆,稍有驚擾,動至開罪鄰邦,危害國本,何可勝言。更復分派多兵,突入山東境地,逕佔黃河南岸之李家廟,嚴修戰備,拆橋毀路,阻絕交通,人心惶惶,有岌焉將墜之懼。本上將軍束髮從戎,與國同其休慼,爲國家統兵大員,義難坐視。今經呈明大總統,先盡京畿附近各師旅,編爲定國軍,由祺瑞躬親統率,護衛京師,分路進剿,以安政.府而保邦交,鋤奸兇而定國是。奸魁釋從,罪止曹錕、吳佩孚、曹鍈三人,其餘概不株連。其中素爲祺瑞舊部者,自不爲彼驅役。即彼部屬,但能明順逆識邪正,自拔來歸,即行錄用。共擒斬曹錕等獻至軍前者,立予重賞。各地將帥,愛國家,重風義,適此急難,必有履及劍及興起不遑者,祺瑞願從其後,爲國家除奸慝,即爲民生保安康,是所至盼,爲此檄聞!”

曹錕、吳佩孚收到徐世昌頒發停戰令後,當然是不想執行,但也需要顧慮一個問題:總統已下停戰令,再堅持開戰,畢竟有些出師無名。

正在爲難之時,收到了段系的“討直檄文”,不由得大喜過望。這樣一來,直軍就是被動應戰,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同日,曹錕亦發表兩電,一是通電各省,說明開釁原由是在段系。

電雲:“邊防軍稱兵近畿,擾害商民,近仍進行不已。以衆大之兵力,佔據涿州、固安、淶水等處,於寒刪兩日,向高碑店方面分路進攻。東路則佔據樑莊、北極廟一帶,向楊村攻擊,炮火猛烈,槍彈如雨。敝軍力爲防禦,未及還攻,而彼竟愈逼愈緊,實爲有意開釁,事實如此,曲直自在,惟有激勵將士,嚴陣以待,固我防圉而衛民生,特電奉聞,諸維察照。曹錕。”

二是通電各報館,請驅除奸黨。

電雲:“天禍中國,降此殘兇,安福禍國,段徐庇逆,種種罪惡,中外共曉。各省聯軍,本救國之大義,依法律之程序,呈請大總統,罷散禍國惡徒。段徐爲虎作倀,違逆總統之命,擅興無名之師。各省聯軍於忍無可忍之中,仍嚴束所部,妥爲防守,不敢輕啓戰端,遺害生靈,段等無隙可乘,不能肆其野心,乃陰謀詭詐,一方強迫元首下停戰令,一方乘各省不備,暗行襲擊,下總攻擊令,是非曲直,事實昭然,是此強盜行爲,破壞國際公例,按諸本國法律,天理人情皆在必討之例。茲謹正式通告各友邦及本國父老昆弟,自今日始,實行圍困奸黨根據地,必將兇殘除盡,奠固邦本。惟祈公鑑。曹錕。”

七月十七日,直皖兩軍開火後,廣州軍政.府也發表通電,聲討段祺瑞。

電雲:“國賊段祺瑞者,三玷揆席,兩逐元首,舉外債六億萬,魚爛諸華,募私軍五師團,虎視朝左。更復匿嬖徐樹錚,排逐異己,嘯聚安福部,劫持政權。軍事協定,爲國民所疾首,而堅執無期延長;青島問題,宜盟會之公評,而主張直接交涉;國會可去,總統可去,而挑釁煽亂之徐樹錚,必不可去;人民生命財產,可以犧牲,國家主權,森林礦產,可以犧牲,而彼輩引外殘內之政會,必不可以犧牲。兇殘如朱溫董卓,而兼鬻國肥私;媚外如秦檜、李完用,而更擁兵好亂。綜其罪惡,罄竹難書。古人權奸,殆無其極。

“軍府恭承民意,奮師南服,致討於毀法賣國之段祺瑞及其黨徒,亦已三稔於茲,不渝此志。徒以世界弭兵,內爭宜戢,周旋壇坫,冀遂澄清。而段祺瑞狼心不化,鷹瞵猶存,嗾使其心腹王揖唐者,把持和局,固護私權,揖盜談廉,言之可醜。始終峻拒,寧有他哉?亂源不清,若和奚裨。吳師長佩孚,久駐南中,洞見癥結,痛心國難,慷慨撤防。直奉諸軍,爲民請命,仗義執言,足見爲國鋤奸,南北初無二致也。乃段祺瑞怙惡飾過,獎煽奸回,盤踞北都,首構兵釁,以對南黷武之政策,戕其同袍;以不許對內之邊軍,痛毒畿輔。

“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但知異己即噬,不惜舉國爲讎,故曩諉爲南北之爭者,實未徹中邊之論也。道路傳言,僉謂該軍有某國將校,陰爲之助,某氏顧問,列席指揮,友邦親善,知必謠言,揣理度情,當不如是。然而敬塘猶在,終覆唐室,慶父不除,莫平魯難。今者直省諸軍,聲罪致討,大義凜然,爲國家振綱紀,爲民族爭人格,揮戈北指,薄海風從。軍府頻年討賊,未集全勳,及時鷹揚,義無反顧,是用獎率三軍,與愛國將士,無間南北,併力一向,誅討元兇。其有附逆兵徒,但知自拔,鹹與維新。若更徘徊,必貽後悔。維我有衆,壹乃心力。除惡務盡,其建厥勳。褫奸雄之魄,毋或後時,抉郿鄔之藏,相偕飲至。昭告遐邇,盍興乎來!”

湖北方面,直系的王佔元,對於直皖瀕於開戰之時,突然採取了斷然行動,軟禁了寄寓湖北的湖南督軍吳光新。

原來,北京政.府發表了段祺瑞的內親吳光新爲湖南督軍後,鑑於北軍已完全退出湖南,吳便和前任湘督張敬堯合謀攫取湖北,且密令吳光新的舊部,駐守河南信陽的趙雲龍攻奪河南。

然鄂督王佔元不是傻瓜,不待吳張動手,他便先下手爲強。借請宴爲名,將吳光新約到督署,席散後即將吳光新軟禁。張敬堯聽到了風聲,不顧一切地跑路。

七月十四日晚,直皖戰爭正式爆發。

皖軍以西路(北京至保定的京漢鐵路沿線)爲主攻方向,由段芝貴指揮曲同豐的邊防軍第一師、劉詢的陸軍第十五師、邊防軍第三師第五混成旅,第九師兩個營、第十三師輜重營,部署於涿州、固安、淶水以北。試圖沿京漢路南下,首先奪取保定,然後繼續南進。

直系組織的“討逆軍”, 前敵總司令吳佩孚兼西路總指揮,將其主力第三師及第二、第三混成旅部署在易縣、淶水、涿州、固安以南一線,正面抗擊皖系的進攻。

十四日夜,吳佩孚親率其第三師的第五旅,企圖出其不意的直搗團河,想捉拿段祺瑞。因機密泄露,段一面急調援兵,一面逃回了北京。

吳佩孚捉段計劃落空後,面對皖系西路大軍的強大攻勢,爲避敵鋒銳,主動撤出高碑店。

同日,以西北邊防軍第二混成旅、邊防軍第三師兩個團和第九師等組成的東路皖軍,在總指揮徐樹錚指揮下,由樑莊、北極廟一帶,向楊村以曹瑛爲總指揮的東路直軍陣地發起進攻。直軍在鐵路橋架設大炮,向進攻之皖軍發炮轟擊,雙方一時間勝負未決。

十六日,駐防天津的日軍護路隊強迫直軍退出鐵路線二英里以外,直軍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西北邊防軍乘虛而入,直軍不支,隨後放棄楊村,退守北倉。

當日,西路直軍退出高碑店後,吳佩孚親率其一部精銳,採取側翼迂迴戰術向涿州、高碑店之間的松林店實施突擊,直搗邊防軍前敵總部。

戰至十七日,吳部攻佔松林店、生俘曲同豐與司令部全體高級將領,向高碑店一線進攻的皖軍因失去指揮而迅即敗退。當天直軍攻佔涿州,並向長辛店方向攻擊前進。西路指揮段芝貴在兵敗之後,隻身逃回北京。

十八日,直軍進佔琉璃河;二十日,直軍大隊進至長辛店和蘆溝橋,將潰散的皖軍基本肅清。

東路,正當直、皖兩軍相持於北倉以西時。奉軍的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師數千人,於七月十七、十八日抵達天津,並迅速投入了支援直軍的戰鬥,收復楊村,直趨廊坊。皖軍紛紛潰退,徐樹錚於當晚逃回北京,東路戰事也以皖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7章 管見十條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11章 完婚第55章 反擊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章 當官真好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49章 就職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7章 奇遇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7章 涉外事件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79章 直奉之戰
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238章 分道揚鑣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57章 管見十條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500章 經歷了兩次美國大選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511章 完婚第55章 反擊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522章 杜威來華講學意義深遠第21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章 當官真好第84章 海軍起義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228章 瑞澂的下馬威第152章 古今中外獨家創始的選舉法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177章 所謂的民意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49章 就職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255章 重提軍民分治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7章 奇遇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510章 胡適和韋蓮司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06章 留學日記第13章 志得意滿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286章 成立軍政.府第456章 收穫頗豐第37章 涉外事件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27章 領銜新的教育部第41章 東南互保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60章 山雨欲來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79章 直奉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