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朝鮮自稱小中華莫臥兒吸引衆列強

宋時烈的一聲嘆息立刻就引來了周圍衆人的一陣附和。與崇尚力量因而將唐朝視爲中華盛世王朝的倭人不同,在朝鮮人心目中明朝纔是華夏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瑕疵的王朝。現今完美的明朝被禮崩樂壞的中華朝所取代,自然是讓朝鮮人唏噓不已。而他們得出這個結論的緣由則是出於對“正統論”的論述,以及對朱熹的思想的依從。

事實上,自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起,朝鮮便不僅在政治上將朱熹思想奉爲指導思想、治國的指導方略。在哲學思想上,亦以朱熹思想爲本源,並形成了頗具朝鮮特色的“性理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朝鮮士大夫的心目中,讀孔子著作而不讀朱熹著作是無法深入瞭解孔子學說的,也不可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在朱熹學說中正統地位的中原王朝必須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乃漢族建立的王朝,沒有異族建立的王朝,若南北朝時期之五胡十六國,皆入無統之列,以體現其華夷有別的觀念;其二,皆爲大一統政權,入統中原,領有全國,而且有相當長的穩定期,這是大一統觀點相當重要的原則。就這兩點來說中華朝都十分符合。然而已然將程朱理學發揮到“極至”的朝鮮人卻固執的認爲,繼承明朝的中華朝乃是篡位而得,不是正統。因而對其在心中的牴觸絲毫不亞於當年的滿清。

此時,卻聽一旁的金翻譯跟着附和道:“是啊,中原自三代以來,居天下之正者,皇明也;合天下之統者,亦皇明也。而今的中華朝雖受明皇禪讓,卻終究脫不了魏、晉、宋之流弊。謀位不正,又是女主持政,朝綱墮落也就不足爲奇了。”

金省齋的話一出口,在場的衆人立刻就變了臉色。雖說他說的是朝鮮語,但這畢竟是在別人的領土上。更何況是如此明目張膽地垢弊一國之君。若是一不小心將此話傳羅出去,那可是要掉腦袋的事啊。於是一干人等立刻便向金省齋使了個眼色,繼而又向外張望了一下。眼見四周沒人,這才長長地舒了口起,將門窗關了個嚴嚴實實。見衆人如此緊張金省齋本人倒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卻見他擺了擺手嚷嚷道:“你們不要太過緊張。這些話語漢人自己不是那報紙上談論過嗎。”

“漢人是漢人。吾等身爲藩屬使節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金翻譯日後你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詞!”宋時烈眉頭一皺警告道。其實在他心目亦從未將中華朝是作中原的正統。否則剛纔就不會發出那樣一聲感嘆了。當然朝鮮人在這方面似乎只關心中國歷史上王朝的正統性,而從不關心其本國曆史上王朝的正統性。這一點也算是朝鮮儒家性理學思想的一大特色。因此作爲一個“言必稱朱子”的典型朝鮮士大夫,宋時烈更在意的是中華朝這些年在文化上的正統性。卻聽他不無感慨地說道:“朱子有言,正統者,一是尊中華、攘夷狄、復仇雪恥;二是法《春秋》、立綱常。中華畢竟消滅了韃虜光復了中華,這尊中華、攘夷狄、復仇雪恥算是做到了。但說到法《春秋》、立綱常嘛,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了。而今的中華朝名爲中華,卻已然將中華的綱常丟失殆盡了啊。”

“宋大人所言極是,三綱五常,天理人倫之大體,於此有缺,則國不可爲國,人不得爲人。要我說,他們連第一條‘尊中華、攘夷狄’都沒做到。現今中原士林對所謂的天學、西學趨之若鶩。有道是,華夷有別,堂堂的天朝上國怎麼能對夷狄的學說感興趣呢。向來只有不知五常的倭人才會醉心於那紅夷的蘭學。卻不想上國也會落此下乘。”一個年長的朝鮮使節跟着點頭道。正如當初朝鮮人堅信“胡人無百年之運”,此刻的他們也在心中暗附已經變異了的中原遲早會陷入混亂。因而中華朝現今的種種優勢在朝鮮人眼中也就被有意識的忽略不計了。因此明朝之前對朝鮮索處女啊、索火者啊,後來又屢索貢物啊,之類的經歷則成了朝鮮人心目中美好的回憶。反觀現在的中華朝要求朝鮮開阜通商則成了無理要求。朝鮮人對當年明朝派往朝鮮的宦官、行人、給事之流奉若神明。對此刻前來中原與商賈洽談視作了莫大的屈辱。

不過這些還不算是讓朝鮮人最難以接受的事情。讓他們覺得頗爲屈辱的是中華帝國現今對朝鮮的態度。卻聽那金翻譯緊跟着附和道:“攘夷狄、復仇雪恥,重在雪恥而不是復仇。可而今的中華朝卻是信奉以牙還牙。周圍小國只要稍有不慎,就會遭來上國的懲罰。朝鮮不過曾以權宜之計,假裝臣服過胡虜。卻被垢弊至今,處處遭受上國的刁難。而那些曾經肆虐中原的胡虜反倒是成了天朝子民。”

“就是,可笑的是有人竟然還說‘夷可變夏’,說那些胡虜也能教化成人。真是的,胡虜再怎麼教化都是野蠻人!”另一個使節滿臉不屑的嚷道。

“不止如此,現在的鴨綠江兩岸滿是從關內遷移的流民和從山林裡跑出來的野人。那些流民佔據了大量肥沃的土地進行耕作。而那些野人則時不時地深入我朝腹地山林打獵。”一提起這些年不斷南下的遼東流民和野人,幾乎每一個朝鮮人的臉上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不平之色。

“若說關內的流民也算是從中原來的天朝子民。可那些野人是赤luo裸的胡虜,憑什麼受到天朝的庇護。說起來,朝鮮雖爲東夷,但在內心是真心仰慕中華的,也是誠心向中華學習的。比起那些不懂禮教的蠻夷來,我們不是更接近於華人嗎!”宋時烈頗爲委屈的嘆息道。

在朝鮮人看來,遼東的非漢族都不屬於中原王朝的子民,乃是化外野人。因此不管女真也好、鄂倫春也罷,只要不是漢人,他們都統稱爲野人。但有意思的是,當朝鮮人談及自身的“華夷觀”時,則認爲作爲東夷的朝鮮人可以入“華”,而且早成“小中華”了。在他們的觀念中,惟獨朝鮮才實現了由“夷”變“華”,其他任何非漢族都不可能變“華”。因而中華帝國在對待遼東部族與朝鮮上表現出的“厚此薄彼”,讓朝鮮上下委屈不已。他們不明白爲何僅憑一個所謂國民的頭銜,那些野蠻人就成了天朝人。而朝鮮卻仍舊被中原政權視作“外人”。當然他們心裡也清楚怎樣才能取得中華帝國國民的待遇。但那樣做是李朝上下絕對不能接受的事。

無論朝鮮人怎樣矛盾於中原正在逐步變化着的華夷觀。中華帝國依舊像一顆恆星一般自顧自地吸納着周圍一切所能觸及地域的資源。期間受到衝擊的不僅有倭國、朝鮮、南洋諸國等中華傳統朝貢圈。就連遠在南亞次大陸上的印度莫臥兒帝國亦不能就此倖免。

作爲印度歷史上堪與孔雀王朝相媲美的莫臥兒王朝,其締造者巴布爾其實並不是印度人,而是蒙古帖木兒的直系後裔。早年,巴布爾將其從父親那裡繼承的在突厥斯坦的費爾干納小公國喪失怠盡後,便帶着一干手下在草原上一直過着被他戲稱爲“象棋盤上的王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的流浪生活。直到1504年,意外的幸運突然降臨,他率領300名衣衫檻褸的部下攻佔了阿富汗的喀布爾。從那裡,巴布爾將貪婪的目光投向南面的印度肥沃平原。大約20年後,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他。在由奧斯曼土耳其人操縱的火繩點火滑膛槍和火炮的支援下,巴布爾竟奇蹟般地以12000人的小部隊打敗了印度的10萬大軍。他乘勝佔領德里,作爲他的新首都,莫臥兒王朝就此建立。

雖然巴布爾在攻佔德里四年後便去世了。但他的兒孫顯然比他更有做君王的天賦。特別是在他的孫子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統治期間,印度經歷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莫臥兒帝國就此臻於鼎盛,其疆域從喀布爾和克什米爾擴大到了德干高原,最終成爲與奧斯曼帝國並肩的伊斯蘭強國。不過與穆斯林的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大不相同,莫臥兒帝國的上層建築雖是穆斯林,其基礎卻是印度教的。故而莫臥兒帝國疆土雖大,卻沒有像中國那般實行中央集權的行省制。而是採取了較爲鬆散的軍事采邑制和封建土地的世襲佔有制。

爲此,莫臥兒人將征服的印度國土統稱爲“哈利薩”,意爲國家直屬地或國庫地。除了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外,帝國的其他大部分土地都按戰功分封給貴族作爲軍事采邑,叫做“扎吉爾”,其佔有人稱爲“扎吉達爾”,以軍事服役爲條件。另外在印度,還有不少不受帝國直接統治,但卻臣屬帝國的土著部落酋長和印度教王公,以及帝國直接統治地區中的包稅地主,稱爲“柴明達爾”,意爲“土地持有者”。他們不僅向所轄地區的農民徵收實物地租,而且強制農民在其莊園中服勞役。柴明達爾在其所轄地區內擁有司法權,而且握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此外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寺院也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

高達一百多萬人的帝國常備軍、裝備有精良武器的帝國艦隊,17世紀的印度在軍力上同樣讓人不敢小窺。但無論多麼龐大的軍事實力,都不能抵消寶石、香料、象牙等等財富對人的誘惑。自16世紀起,葡萄牙、荷蘭、英、法等國相繼踏上了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攫取財富。英國更是在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以後,便一直都處心積慮地想在南亞次大陸上謀取殖民地。

然而還未等歐洲人在印度打開缺口站穩腳跟。又有一羣來自東方的冒險家加入了進來。他們比歐洲人更早接觸古印度文明,也更會博取那些土邦主們的好感。恰逢17世紀中葉,印度各地不斷髮生農民起義。爲了鎮壓起義農民,莫臥兒王朝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的鉅額開支使國家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大封建主之間爲了爭奪皇位,時演內訌。內部的動亂加上外部勢力的不斷侵襲,看似強大的莫臥兒王朝便在這內外夾擊下日漸暴露出了疲態。而最先被打開缺口的正是那些作爲“扎吉達爾”、“柴明達爾”的總督們。

此時此刻在印度安曼土邦主的府邸,一羣皮色打扮各異的外國人正恭敬地等候在外。望着外頭南亞次大陸火辣辣的太陽,以及室內亂竄的蒼蠅,幾乎每一個人的臉上都露出的疲倦的神情,卻沒有一個人敢就此打哈氣。這羣人可不是什麼普通的訪問者。他們是分別來自香江商業協會、英屬東印度公司、荷屬東印度公司以及西、葡、法等國的商務代表。若是換做在他們自己的殖民地裡,這羣大佬們早就在自己舒適的辦公室裡翹着二郎腿,對當地的土著酋長指手畫腳。但此刻的他們卻只能老老實實地等在門外。就算是沒有吃過午飯、就算正午的氣溫熱得人發慌,就算一干人等已經在外頭等了將近一個時辰。他們還是不能流露出任何不滿的神色。因爲此地還不是他們的殖民地,這片土地上的權威是裡頭那個大肚肥腸的柴明達爾。爲了生意一切都得忍受。

在這一干紅頭髮藍眼睛的代表當中,來自中華帝國香江商業協會的代表無疑是最扎眼的一隊。作爲唯一一個東方國家的商務代表香江商業協會的成員始終與周圍的歐洲人保持着一定的距離。而一旁的歐洲代表則不時地向他們投來好奇的目光。只可惜除了那公式化的笑容之外歐洲代表從這羣中國人身上幾乎讀不到什麼具體的信息。反倒是被作爲商業協會主使的楊辛榮瞧出了不少端疑來。

在楊辛榮看來,西洋人很不善於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從在場衆人的神情舉止,就能輕易地讓人猜出他們心中所想。就如那神情倨傲的英國使節一看就知道英國艦隊這些日子保不定又在哪兒撈了一票。再看那法蘭西使節與西班牙使節時而低語的模樣,估計兩者在香料爭端上應該已經達成了共識。至於斜對面的荷蘭使者,楊辛榮連看都不用看,就能猜對方那獻媚的表情。這次中國艦隊的護航可謂是挽救了荷屬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生意。現今荷蘭人一見到香江商業協會的人立刻就像是見到親人一般又摟又抱的。雖然楊辛榮很反感西洋人的這種兔子作風。但給荷屬東印度公司護航畢竟爲商業協會開啓大西洋航線。再說這麼做也有力地抑制了英國人在印度洋上發展。要是真讓英國人擠了荷蘭人的分額,他們的眼睛保不定哪兒天就要張到頭頂上去了。

正當楊辛榮盤算印度洋上的局勢之時,卻聽一旁突然有人悄聲向他詢問道:“大人,您說這土王今天還會不會見咱們了啊?”

【……65 朝鮮自稱小中華 莫臥兒吸引衆列強 文字更新最快……】@!!

()

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第10節 遼東戰報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第26節 東林鉅子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18節 紅月第33節 求援101 王夫之傲評西夷制弘武皇悉解憲政術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36節 新朝官制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第45節 火槍與聖水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22節 徐州雪夜(下)182 鄭提督設計巧脫身大維齊款待英國使第1節 帝都風雲(一)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二十九節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37節 理想與野心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162 準軍大營父子脫逃翁金河畔滿漢再遇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十九節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5節 帝都風雲(五)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260節 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35節 受禪大典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第21節 山海關159 獲水源輜重營德救巧碰面雙俊傑初識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第2節 帝都風雲(二)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66節 論私掠君臣談局勢 變結構中華求動力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23節 父子君臣第19節 審判夜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第43節 長路漫漫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36節 洛陽之戰(一)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150 色楞格河畔硝煙起準葛爾汗圖喀爾喀第26節 虎狼之師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第39節 金融革命第12節 大同義軍(下)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182 鄭提督設計巧脫身大維齊款待英國使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1節 石柱義莊第26節 東林鉅子第31節 百家爭鳴第11節 大同義軍(上)68 受贊助埃及圖復辟暗投資中華謀運河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第25節 大投資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202 科布多夏完淳出征長江口陳家明歸國第11節 雄獅再鬧中印半島蛟龍橫鎖湄公河口第24節 東路第15節 潛在規則第12節 大魚吃小魚第十三節第三十七節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8節 盛宴(三)第14節 漢奸第十六節第四十一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十節第五節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14節 漢奸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6節 盛宴(一)
197 巧設計島津放手搏聞變故女皇穩局勢第10節 遼東戰報170 尼羅河上公爵納言君士坦丁英使告密第26節 東林鉅子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18節 紅月第33節 求援101 王夫之傲評西夷制弘武皇悉解憲政術第4節 燃燒的營口第36節 新朝官制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第45節 火槍與聖水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22節 徐州雪夜(下)182 鄭提督設計巧脫身大維齊款待英國使第1節 帝都風雲(一)第277節 接命令哥薩克出動 克城池蒙古兵燒殺第二十九節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37節 理想與野心第224節 仗利器中華軍破敵 仰武道倭武士盡忠162 準軍大營父子脫逃翁金河畔滿漢再遇第241節 入冬營中華軍休戰 馬關港華倭使會晤第十九節190 爲大局復興黨定計求合作倭國使赴朝第5節 帝都風雲(五)122 西北議員聯手謀利南洋總督出馬周旋94 防隱患蕭尚書柬言爲愛婿楊國公面聖第17節 首相的大計第320節 整股市議員出主意 爲壟斷倆商揣聖意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260節 借修法儒道首爭鋒 關國事皇子收報紙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第35節 受禪大典28 十六鋪口當家行禮水城上下市民選官第21節 山海關159 獲水源輜重營德救巧碰面雙俊傑初識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97 金鑾殿寧人拒聖恩御花園皇夫議民權第2節 帝都風雲(二)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66節 論私掠君臣談局勢 變結構中華求動力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第23節 父子君臣第19節 審判夜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第43節 長路漫漫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36節 洛陽之戰(一)103 輸官司縣衙門道歉鳴不平懵書生抗議第327節 下決心施琅意決戰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150 色楞格河畔硝煙起準葛爾汗圖喀爾喀第26節 虎狼之師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第39節 金融革命第12節 大同義軍(下)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54 受盤查細作險被捕不甘心賭徒另闢徑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第21節 楊祖潤淺探共和制顧寧人深思倡廉政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156 李定國終取葉爾羌張家玉憂心軍部事182 鄭提督設計巧脫身大維齊款待英國使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1節 石柱義莊第26節 東林鉅子第31節 百家爭鳴第11節 大同義軍(上)68 受贊助埃及圖復辟暗投資中華謀運河第20節 訪水城使團受款待設晚宴衆商求財路第25節 大投資63 爭標段晉商巧貸款爲商務倭朝遣特使93 賢親王爺回鄉祭祖南洋總督欣然赴宴29 威尼斯謀略蘇伊士中華朝指染愛琴海202 科布多夏完淳出征長江口陳家明歸國第11節 雄獅再鬧中印半島蛟龍橫鎖湄公河口第24節 東路第15節 潛在規則第12節 大魚吃小魚第十三節第三十七節第296節 遊南京英夷大開眼 聞下落公爵訪博士第8節 盛宴(三)第14節 漢奸第十六節第四十一節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十節第五節第304節 整吏治法王提新人 憂財政總監進忠言第14節 漢奸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297節 欲效華博士進直言 析戰局王室圖雙贏第6節 盛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