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

面對二哥略顯粗暴的打斷,喬承雷在緘默了半晌後,毅然擡頭道:“二哥,我知道我一時半會兒還說服不了你。但夫子們並不像外界說的那樣是在照本宣科。像崑山的顧先生就曾遊歷東南沿海諸省寫下了《江南實錄》。”

“那些酸儒是在裝神弄鬼,還是在體恤民情,天下人自會有個公道。至於他們被學校辭退,其實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商業協會裡要是有人說那樣的鬼話,我也會讓他捲鋪蓋走人。”喬承雨說着欣然起身,整了整衣服,以不容質疑的口吻命令道:“不過你現在連我這個商賈都說服不了,那就還是給我老老實實地回燕京讀書!”

望着頭也不回走出酒樓的喬承雨,喬承雷黯然地嘆了口氣:“大哥,二哥怎麼會變成這樣。”

“他這麼做也是爲了你好。”喬承雲拍了拍小弟的肩膀寬聲安慰道。

“我知道。”喬承雷點了點頭後,隨即又像是下了決定一般回頭向喬承雲開口道:“大哥,我想去湖北的三湘學院唸書。”

“三湘學院?”喬承雲微微一楞道:“爲什麼突然想去湖北唸書?如果是爲給明年的科考做準備,也應該轉去京城啊。”

“大哥,我並不想參加明年的科考。老實說,做官並非我的志願。”喬承雷鼓起勇氣坦言道。他知道大哥雖然一直都很支持他的各種想法,但始終都指望他能金榜提名光耀門楣。因此喬承雷完全能想象得到大哥在聽到他說這話時的表情。

果然,喬承雲的表情立刻就被凍結住了。卻聽他連忙難以置信地問道:“你是說不上京考試了?”

“是的,大哥。”喬承雷說罷低下了頭,等待着兄長的發難。

然而喬承雲最終還是冷靜了下來,理智地詢問道:“那你想幹什麼?是像你二哥那樣去做生意嗎?”

“大哥,我想成爲一個記者。”喬承雷斬釘截鐵的說道:“現在這世道不缺商賈,也不乏官僚。惟獨缺少記錄者。所以我想做一個能將世態炎涼記錄下來的記者。希望能通過我的記錄讓世人瞭解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聽完喬承雷如此解釋,喬承雲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隨即欣慰地點頭道:“咳,你現在也大了。許多事情我和你二哥做不了你的主。是好,是壞,都得你自己看着辦。不過,就像我同你二哥說的那樣,不管做什麼事都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謝謝大哥。”喬承雷感激的說道。大哥喬承雲的支持無疑是給了他莫大的鼓舞。一想到能去三湘學院,喬承雷心中就充滿了期望。這不僅是出於他想做記者的志向,更是因爲在那裡有這一批他十分崇拜的夫子,特別是崑山的顧先生。

喬承雷口中的崑山顧先生,正是當年回崑山老家寫書做學問的顧炎武。這些年來顧炎武除了在家翻譯從歐洲帶來的文獻,還接受了王夫之的邀請,多次前往湖北、江西、直隸、浙江等地東林黨開設的學院講課。期間他還根據自己在長江下游諸多城鎮的所見所聞,撰寫了一系列有關底層平民生活情況的文章在《東林時訊》上發表。並於去年被整理出版爲《江南實錄》。由於顧炎武的文風樸實,取材真切,角度新穎,因此無論是在年長的縉紳之間,還是在年輕學子中間都極受歡迎。

然而從年初起顧炎武就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講座,甚至連家門都沒有踏出過。正如喬承雷爲了那些被學校辭退的教師毅然休學回鄉一樣。顧炎武這樣做同樣是爲了聲援那些被驅逐的儒士。就他看來就算這些人中有人真的寫了一些有關迷信巫術的文章,學校也沒充足的理由辭退他們。更何況被辭退的教師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顧炎武眼中都是正直敢言的君子,而非外界傳聞的妖言惑衆者。顯然是文教部是因爲他們寫了幾篇評擊朝政的文章而向學校施壓迫使學校解僱他們。由此便有了一批學者與士子同時停課罷課的抗議行動。不過到目前爲止顧炎武等人的舉動雖在儒林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真正參與的人卻並不多。正當他想進一步在報紙上撰文呼籲之時,卻迎來了王夫之的造訪。

“寧人,你難道真打算在此足不出戶了?”望着書房中堆積如山的書本,王夫之關切的聞道。

“而農你也知道我這個人閒雲野鶴慣了。與其在外界畏忌避言,還不如繼續留在自家草廬自娛自樂,免得連累了書院。”顧炎武言辭犀利的說道。

聽顧炎武說得賭氣,王夫之不由會心一笑道:“三湘書院的膽子向來就大不怕人連累。只要寧人兄敢說,書院就敢提供講堂。”

“而農你的好意我心領了。寧人一介布衣,無權無勢,就一臭脾氣。不敢奢望能再在書院開壇授課,只希望書院能給人以暢抒己見的機會,莫要忘了東林精神。”顧炎武毫不客氣地拱了拱手道。

“我知道你還在介意劉夫子他們的事。院方這次辭退幾位夫子並沒有通過董事會決議,所以這件事我已經派人去查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給世人一個明白的交代。”王夫之坦然的說道。但見顧炎武神色有了些鬆動,他又長嘆了口氣道:“寧人,我目前所能做到只有這點。至於朝廷開除國立學院部分儒士的事我也愛莫能助。向朝廷討說法的方法有許多,老是足不出戶也不是辦法啊。”

眼見王夫之說得誠懇,顧炎武不由神色稍和地責問道:“文教部會把一些評擊朝政的儒士趕出國立學院,在下並不驚訝。復興黨的那些實業學校跟着附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可讓在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東林一系的書院竟也將一些仗義執言的君子趕出了書院。堂堂東林做出此等舉動,難道就不怕寒透了天下士人的心嗎?”說到激動之處的顧炎武隨即便冷笑了一聲反問道:“還是怕讓他朱尚書在皇帝面前交不了差?”

“寧人,朱尚書在這件事上或許做得過火了些。但你我都應該清楚事情的起因究竟是什麼。事實上前段時間確實有人在報紙以及各個院校到處鼓吹巫蠱迷信,擾亂民心、誤人子弟。若非如此文教部這次也不會下令整頓校園。”王夫之說到這裡頓了一頓,:“寧人,你我都是飽讀聖賢之書的人。應該知道聖人最是厭惡迷信之說。文教部依照聖人教誨、朝廷律例,做此決定本無可厚非。”

“對,正因爲你我都飽讀聖賢書。所以什麼是巫蠱,什麼是良言,這點是非總該分得清楚。現在文教部驅逐的夫子都是宣揚迷信的神棍嗎?據我所知這次被書院開除的劉夫子從不信任何鬼神,說他鼓吹巫蠱,豈不是惹人恥笑嗎!”顧炎武嗤之以鼻道。他沒想到王夫之竟然也會說出剛纔的那一番話。若非念在他與自己相交多年,以顧炎武的脾氣還真想就此拂袖而去呢。

但王夫之並沒有介意顧炎武鄙夷的眼神。只見他依舊不溫不火地向顧炎武解釋道:“不錯,這次的學院整肅確實牽連甚廣。儒林之中不僅你對此不滿,許多鴻儒對目前的情況也都非議頗多。無論是出於東林精神,還是作爲議員的職責,我們都有權糾正文教部的錯誤。但我們做事先得做到有理有據。就目的來說文教部此次的出發點合法合理並無過錯,也無爭議。關鍵是文教部在整肅過程中產生了牽連,讓無辜的人平白被辭退。因此我等現在要抓住這點,讓文教部拿出鑑定標準,給出相關證據!”

聽完王夫之苦口婆心的解釋,顧炎武總算是平靜了下來。卻見他若有所思地沉默了半晌後,擡頭問道:“而農你認爲這麼做真的有效?”

“這是我們的職責。我們都有權行使我們的權利。”王夫之沉着的說道。

“可是而農你別忘了我們這次對陣的不僅是文教部,更是朝廷。就算朱舜水認你這個黨魁,他也不會就此輕易放下官府的架子。”顧炎武連連搖頭道。在他看來王夫之的做法雖然公允,但手段卻太過軟弱了。軟弱得讓人難以相信堂堂的內閣會以此就範。

然而王夫之卻顯得很有信心。卻見他自信的說道:“寧人,正因爲我們面對的是朝廷,所以才更要依法行事,絕不能有半點的懈怠。文教部這次的做法固然有錯。可如果我們在抗議過程中採取錯誤的手段,同樣會被內閣方面抓住把柄從而授人口實。在這件事上我無須朱尚書承認我這個黨魁。相信一旦將相關事件公之於衆,再拿出可靠的證據,文教部最終會迫於輿論的壓力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寧人你也不必擔心內閣方面會官官相護,只要證據確鑿,到時候就算是陛下也會站在我們這邊。”

“而農,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你想得也太過簡單了。文教部爲何要冒着天下讀書人的非議下此指令?那些文章最直接冒犯的又是誰?”顧炎武不以爲意地反問道。

“寧人你到現在還不相信陛下?”王夫之皺起了眉頭問道。

“是的,我不相信皇帝。”顧炎武直言不諱地說道:“或許她一直以來都在向世人扮演着開明的角色。但獨夫終究是獨夫,怎麼可能允許有人忤逆於她。”

“寧人,你這麼想陛下可就大錯特錯了。陛下登基前後都十分尊重儒林的衆多不同聲音。你應該清楚以陛下所掌握的權利她根本就用不着那麼做。歷代的君王爲了自己的君威,從不允許臣子對其有所冒犯。就算是以從善如流著稱的唐宗也曾降罪過諫臣魏徵。更不用說是像我朝這般允許百姓暢議朝政了。那是陛下始終都以一個臣子的心境對待自己的臣民,將百姓視做自己的皇帝。說到冒犯聖威,陛下之前完全可以動用手中權利來治那些冒犯者的罪。但陛下沒有那麼做。像前幾次一樣,陛下再次以其無與倫比的功勳讓詰難者的流言煙消雲散。”王夫之傲然地說道。毫無疑問,孫露在他的眼中是一個完美的君主。英明、武勇、聖德在她的身上揉爲一體。

但顧炎武顯然並不這麼認爲。“庚寅事變”讓顧炎武對皇室期待徹底破滅,而歐洲的經歷則讓他進一步相信這世界上決不存在所謂的完美君主。甚至任何統治者都隨時可能犯罪。只有嚴格監督君主,才能避免因獨夫的錯誤而危害整個國家。當然顧炎武也十分清楚這些觀點對於中原的百姓來說還很難讓人接受。惟有先讓民衆洞悉朝廷運作的真實情況,撥去籠罩在帝王頭上的光環,才能讓中原的人們學會限制君王,監督朝廷。這些年顧炎武堅持不懈地通過報紙以通俗易懂的言語向世人介紹社稷運做。但實際效果卻總是不盡如人意。除了一些儒生關心這些內容的人並不多。而像王夫之這樣的鴻儒卻又對女皇崇拜得五體投地。

此刻聽了王夫之的一席話語,顧炎武不禁冷笑了一聲道:“皇帝之所以會對報紙上的憑擊一笑而之,那是因爲她掌握着絕對的權利,擁有軍隊和槍炮,控制着絕大多數的報紙。正如你所言,千里之外的一場勝仗就能讓老百姓跟在後頭歡呼慶祝,而將身邊所遭受苦難拋諸腦後。在這種情況下小報上的幾句蜚語又能把她怎樣。就算那些文章真的威脅到了皇帝。不是還有神武門事變、庚寅事變嗎?而農啊,筆桿子在槍桿子面前向來就是脆弱的。你的軟弱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

筆桿子在槍桿子面前向來就是脆弱的。王夫之慢慢地回味着顧炎武所說的那一句話,臉上不由地露出了苦澀的笑容。他本人又何嘗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事實上,正是明白了這一切,王夫之纔始終固守着“非攻”的基本原則。既嚴格按照朝廷的律法行事,決不使用暴力手段,以及通過社會輿論來同復興黨對峙。因爲他知道,沒有誰能通過暴力挑戰女皇陛下的地位。之前的嘗試者也都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既然暴力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在女皇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同掌權派進行對峙。抱着這樣的原則王夫之固然是讓東林黨在中華朝站穩了腳跟並得到穩步發展。但同時卻也讓他本人揹負上了“懦弱”的名聲。可面對這些指責聲,王夫之從未氣餒過。堅守“非攻”的他隨即以堅定的口吻迴應道:“君王或許掌握着無上的權利。但任何君王都不能無視民聲。只要我們代表着百姓的呼聲,皇帝與朝廷就不能無視我們的存在。”

【……187喬承雷立志做記者 顧炎武不滿辭教案 文字更新最快……】@!!

()

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二十一節第14節 農村公社第2節 藩王第249節 漸成勢陳家掌商界 御花園陳老講心得第10節 《乙酉憲誥》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十節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第6節 盛宴(一)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20節 湯若望第4節 中華悍龍心繫大漠 北極惡熊指染東土第23節 父子君臣79 金鑾殿閣老齊獻策駁農林陳子龍進言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369節 爲財閥羅勝圖博覽 拓商路女皇扶北商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23節 賜名第三十節第34節 密使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12節 驚變(三)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19節 血腥的鬧劇(中)第十六節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第30節 隆武皇帝(下)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146 商會使利誘謀合作駐藏臣爲國納馬幫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37節 揚帆第四十四節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38節 巨獸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11節 石柱義莊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287節 國會請援公審朝王 內閣大臣讀報論事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第21節 山海關第11節 海盜134 海陸使起程歸故土黃太沖赴任抵京師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22 英武殿上專員起誓衆臣面前女皇律己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第7章 投命狀第22節 荷蘭人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337節 接風宴百官互試探 攔馬車主事告密情141 議西北軍部擬方案拉民心女皇提口號第八節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第7節 盛宴(二)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八節
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276節 中華軍終抵鄂畢河 羅剎督軍府聞求援177 弘武女皇宴請番王蘇赫巴魯難擋誘惑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100 追刺客鄭森遇胞弟穩局勢酒井細盤算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第二十一節第14節 農村公社第2節 藩王第249節 漸成勢陳家掌商界 御花園陳老講心得第10節 《乙酉憲誥》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十節76 斥衆臣女皇追罪責倒苦水尚書吐實情第6節 盛宴(一)161 多爾袞錦袍藏書信多爾博救父忙點兵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第218節 尋謬誤寅旭觀天象 爲民權寧人提建議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20節 湯若望第4節 中華悍龍心繫大漠 北極惡熊指染東土第23節 父子君臣79 金鑾殿閣老齊獻策駁農林陳子龍進言第280節 互試探開花彈顯威 遇土人中華軍款待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369節 爲財閥羅勝圖博覽 拓商路女皇扶北商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23節 賜名第三十節第34節 密使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12節 驚變(三)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363節 達和約中奧擬簽字 揚國威君臣議閱兵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19節 血腥的鬧劇(中)第十六節第213節 御書房紫軒析局勢 午門外鄭森求面聖第236節 兩重臣皇城互試探 論勞荒南北顯差異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26節 山西烽火(二)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第351節 候聖駕兩臣懷心事 建央行政商起爭執第353節 御書房君臣交心事 受皇命家明組新行第212節 懲藩屬中華改方針 印度洋華商遇封港第24節 蜀中攻略(一)第285節 克漢城朝鮮王被廢 受邀請中華軍過江第30節 隆武皇帝(下)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360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黑色柳丁146 商會使利誘謀合作駐藏臣爲國納馬幫131 投無路滿人附蒙古暗較勁土汗大斗法第37節 揚帆第四十四節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57 得雛鳳楊紹清幸喜廢國會英格蘭惶恐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11節 殿前論戰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38節 巨獸第24節 第二屆國會第11節 石柱義莊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330節 中荷帥敖順號會面 遭勁敵荷蘭艦受困第20節 寧古塔將軍第287節 國會請援公審朝王 內閣大臣讀報論事149 奪三城奇正相呼應無音訊敵酋失蹤影第21節 山海關第11節 海盜134 海陸使起程歸故土黃太沖赴任抵京師第246節 謀朝鮮軍部放長線 佔九州中華軍登陸155 沙俄司令小窺北疆蒙古大汗草原起誓22 英武殿上專員起誓衆臣面前女皇律己118 荷蘭特使忙證身份商會議員共謀利益第263節 聯姻親兩世家合作 爲印度王罡謀陸路第7章 投命狀第22節 荷蘭人第12節 太后的決斷第337節 接風宴百官互試探 攔馬車主事告密情141 議西北軍部擬方案拉民心女皇提口號第八節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167 入軍校皇子初長成論預言君臣議時世第7節 盛宴(二)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