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東之局

孫傳庭出陝西,盡攜三邊之兵,留守在陝西的不過是周遇吉的數千弱卒。即使盡力而守,恐怕也守不了多久。而山西、河北等地之前先是遭遇旱蝗之禍、鼠瘟之災。而後滿清大軍侵入關內,燒殺搶掠,兵連禍結,兵少糧缺。一旦陝西失陷,山西恐怕也難以守住。山西尚有險關要隘,可供堅守。

但闖王大軍若最後攻入河北,便可直接殺入京畿,圍困京師。到時候金鑾殿上的那個龍椅是姓朱還是姓李,誰也說不準。以前的闖賊只是賊,但此刻他們已經成爲天下第一強軍,是來奪天下的。

看衆人沉默不語,萬元吉繼續說道:“如若趁闖賊進攻陝西之時,朝廷徵調足夠的兵力,在山西境內利用溝壑縱橫的有利地形設立防線,或許可以暫時擋住闖賊。但目前黃河之北,朝廷能調用之大軍總共只有三支,一支是吳三桂所率的關寧軍,第二支便是包括唐通居庸關守軍在內的京師禁軍,第三支便是我山東之兵。京師禁軍,朝廷不會輕易調動。關寧軍鎮守遼東,用以防備滿虜。除非完全放棄寧遠,否則能調去增援之兵定然不多。而我山東之兵,目前雖有近五萬之衆。兵力按說不算少,但半數以上都是在最近三個月之內新近招募的。保境安民或許可以,但若是率兵北上山西。士卒遠離家鄉,一無長久堅守的勇氣和決心,二無足夠大軍食用的糧草輜重。也就是說,朝廷沒有足夠的人馬將闖賊增援山西。我推測,短則兩個月,長則四個月,闖賊大軍便可攻入京畿。”

只聽一聲響亮的冷哼,彷彿從馬脖子裡哼出來似的,拉的老長。“萬大人所言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了吧!從河南去往陝西,再由陝西攻入山西,最後抵達京師,這一路何止千里。即使南陽戰事失利,朝廷還保有潼關、西安、陽城、太原、大同、宣府等堅城險關。即使各城兵力並不多,闖賊一城一城的打下去,等到達京師恐怕也是數年之後了。萬大人所說的長則四個月,闖賊便可攻入京畿。您這是視我大明將士爲瓦罐爛瓷,還是覺得這些闖賊長了翅膀,可以直接飛到京師來?”

王章在出外任濟南知府之前,一直在京師擔任御史。他性格孤僻耿介,說話直來直去。在京師那種權貴遍佈的環境內,在官場怎麼可能得志?崇禎帝大概也厭煩他數次頂撞自己,又覺得他忠心任事,便派他來濟南擔任知府,配合高名衡、吳甘來等人一起限制周顯的權力。他也無愧於他以前御史的身份,凡是他覺得不對的地方,無論什麼場合,針對什麼人,都直接大肆出言撻伐。不僅只針對周顯,對高名衡這個山東巡撫亦是如此。因而,高名衡、吳甘來和王章三人皆爲崇禎帝所派,但私下議事之時,高名衡常常將王章排除在外。

堂內每個人都知道,萬元吉爲周顯親信。王章雖然不知道萬元吉爲何要說這些,但他心中隱約覺得周顯另有目的,便遇事必吵的意識讓他首先跳出來反駁。他說話很不客氣,直指萬元吉。而且,從表面上看,他說的好似也十分合理。堂內頓時發出一片糟雜的議論聲,大多數是支持他的。

萬元吉臉帶苦笑,沒做迴應。

“王大人最近可曾去過山西?對那邊的情形是否真的瞭解?”一聲高昂的問話壓倒了衆人的聲音。

王章定眼望去,說話那人年不到三十,頭戴方巾,穿着一件半新的青色棉袍。雖立在衆官末位,但傲然挺立,雙眼炯炯有神,給人一種凜然不可侵的氣勢。“本官去過如何?沒去過又如何?”

于成龍擡頭看向周顯,發現他坐在主位,左手端着一個白瓷茶杯,正悠閒的喝着茶,好似眼前的這一切都與他無關。于成龍猶豫片刻,從末位走出來,站在正堂拱手向衆人道:“學生於成龍,山西永寧州人。三個月前,我和數十萬大明百姓一起被滿虜所擄。幸得督帥派人解救,才避免被擄到遼東淪爲奴隸。因而,說起山西的情形,我想我比在座的諸位大人都要清楚。”

王章有點不耐煩,“你到底想說什麼?”

于成龍淡淡一笑,“王大人剛剛說的並不完全錯。如果大明每座城池、每個關隘的守將都有王大人這樣的志氣,寧死不降,拼死守土。闖賊別說是打到京畿,就在河南境內便可被徹底剿滅。但可惜的是,忠將難求,良臣難覓。史書中多有忠勇之輩,但瀕臨生死絕境,在大勢面前,秉持忠義,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者少之甚少。而王大人以河南到京師的路途遙遠,城池衆多爲由推斷闖賊攻到京師乃是數年之後更是謬上加謬。”

王章勃然大怒,手指于成龍道:“你什麼意思,你是說我大明無忠義之士嗎?”

面對王章的指責,于成龍沒有退縮,反而上前一步道:“學生只是覺得凡事應以實際情況加以分析,而不能想着指望一二忠勇之士改天逆命,扭轉大勢。”

王章氣急反笑,“實際情況,那你告訴我什麼是實際情況?”

于成龍語氣平靜的緩聲道:“實際情況就是兩千滿虜便可橫行山西,連破十數個縣城,擄數萬之民北上而無有敢追擊者。如若李闖賊攜五十萬大軍進入山西,敢抵抗者定然了了,而叛變出降者如雲。只要數十萬闖軍攻入山西境內,李闖賊或許轉瞬間便可得百萬之衆。以百萬大軍攜必勝之勢侵入京畿,何等堅城不能攻下?”

王章急聲道:“大言不慚,何止於如此?”

于成龍嘆了一口氣,悲憤道:“何至於如此?王大人可算問了句該問之話。陝西、山西連旱兩年,很多地方顆粒無收。即使臨水良田,收成也不及往日七成。期間又遭蝗災、瘟疫,兵災,百姓餓死者,病死者不計其數。朝廷發下救濟糧食,經各級官吏盤剝,真正落入百姓手中者十不存一。而境內糧商,與貪官污吏相勾結,囤積糧食,哄擡價格。一石精米可以賣到三四十兩銀子,普通雜糧亦可賣到十幾兩銀子一石。百姓無法過活,只能淪落成賊。大小匪寇,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據學生所知,僅去年後半年,被賊寇攻下的縣城便有十幾座,村鎮壘堡更是不可計數。而且,連太原、大同等這樣的駐兵重鎮都曾被賊圍攻過,情況糟糕成何種程度可想而知。”

于成龍言語悲憤,疾聲高斥。“滿虜肆虐山西,擄數十萬百姓東歸,學生在路上聽到更多的是‘到了遼東,是不是就可以活下去’這樣的話。可笑,可悲!王大人是覺得靠這些對朝廷懷有憤恨之心的百姓可以抵禦闖賊,還是靠那些平時欺壓良善,逼的百姓無法過活的官吏將佐可以?而河北,京畿周邊的情況雖然比之稍好,但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萬大人所說的短則兩個月,長則四個月,闖賊便可攻入京畿,學生認爲事實恰當。”

王章張了張嘴,整張臉脹的通紅,再也說不出一句話。他臉上帶着憤怒,尷尬,但更多的是震驚和恐懼的表情,因爲他發現于成龍的話無從反駁,而事實才是最令人恐懼的。他歷來以忠臣自居,若李闖賊真能在短短四個月內攻入京畿,他又當如何自處。

堂內衆人或面露震驚,或皺眉沉思,或低頭不語。無人說話,靜的彷彿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的到。

過了良久,李虹用他特有的尖嗓子,低聲說道:“那是不是說,我大明就要亡了?”

一語激起了千重浪,衆人盡皆望向李虹。高名衡站起來怒聲斥道:“李公公,你可知道你在說些什麼?”

李虹變了臉色,“咱家……,咱家只是……”

周顯突然緩聲道:“高撫臺,先坐下。今日召集諸位前來,就是議議此事,沒有什麼話是不能說的。”

高名衡愣了一下,緩緩坐下。

李虹則向周顯抱了抱拳,臉帶感激。

周顯轉向于成龍緩聲道:“北溟,你也先坐回去。”他沉默片刻道:“我和萬先生的推測一樣,闖賊打到京師也就在這幾個月內。萬先生,你繼續說吧!”

萬元吉向周顯拱了拱手,面向衆人繼續說道:“闖賊有衆五十萬,在其主力進攻陝西的同時,定然會分兵進攻山東。目前督帥已將深入豫東的我軍盡數調往曹州,又令濮陽、東平二地的守軍緊急馳往。目前劉副將已返回曹州,城中有兵力近萬,與鉅野成掎角之勢。在後又有濟寧大軍可以隨時支援,一定可以擋住闖賊。但如此一來,我軍大量兵力便被牽制在魯西。而李定國駐兵徐州,一直對山東虎視眈眈。這樣的機會,他斷然不會錯過,而與徐州臨近的滕縣和魯南重鎮臨沂便是其進攻重點。尤其是滕縣,是南下徐州的橋頭堡。只要被我軍佔據着,徐州賊軍便不得安穩,是其必攻之地。”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松山之戰18第959章 出兵2第951章 出外2第九百九十四章 南陽大戰4第二百三十一章第一千章 議事第二百二十一章 張獻忠出川第一百一十七章 轉折第九百三十五章 勸說第九百八十七章 形勢第四百五十三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2第五十五章 攻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松山之戰20第四百一十八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四十二章 孔有德第八百四十五章 趙宇炮第九百四十九章 高奇第四百七十四章 盧象升聚將第一百五十七章 闖王入商洛山第七十九章 城外激戰第八百六十二章 沂州攻防10第九百五十七章 朱以海第九百二十六章 葡萄牙人第六十八章 穩定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來第一百四十章 擁立蒙古汗第三百一十五章 棲霞於七第六百零七章 松山之戰13第四百五十五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4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兵前序第八百一十七章 震遼陽13第一百九十五章 仁心第九百九十七章 南陽大戰7第四百四十六章 攻遼三途3第一章 山東之局第七百九十六章 議事4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三百零八章 攻破防線第五百二十二章 戰四方3第五百五十七章 金州血戰5第九百三十五章 勸說第四百三十五章 林慶業出海建港第一百二十八章 智將薩哈廉第四百二十一章 返回大明2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三十三章 攻入滕縣第一百一十二章 歸家第五十二章 兵起10第八十一章 城外激戰3第二十三章 風波第八百三十一章 引軍東向第四十九章 兵起7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六百四十章 李邦華的提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謀變小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勝績第一百六十八章 殿試2第二百零六章 羅汝才的佈局第八百三十四章 戰後態勢第944章 朱慈烺3第五十六章 怒而興兵第四百七十八章 李率泰的打算第六百一十六章 李巖兩路齊下第九百七十八章 兵往南洋第二百一十六章 以退爲進第四章 大侄子第五十六章 怒而興兵第九百零六章 黃宗羲第六百四十一章 費珍娥第二百六十章 米商李丁2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停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襄陽第八百一十三章 震遼陽9第一百一十七章 轉折第四百一十三章 殿內和談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張獻忠的決策第十六章 少年性第七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十三章 兵起11第一百零八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四章 衰落的蒙古第五百八十二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2第六十一章 審問3第七百九十七章 平均地權第九百四十章 新幣鑄造第八百一十八章 震遼陽14第一百四十一章 下棋第五百零三章 拉長戰線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八百零四章 過海州2第三百零四章 賊入登州第八章 百辟揚文第四百四十章 謝遷歸服2第三百二十二章 松山前線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的想法第四百三十五章 林慶業出海建港第九百六十三章 清軍入關2第五百一十二章 孫傳庭出獄2第九十章 渾河血戰3
第一百一十二章 松山之戰18第959章 出兵2第951章 出外2第九百九十四章 南陽大戰4第二百三十一章第一千章 議事第二百二十一章 張獻忠出川第一百一十七章 轉折第九百三十五章 勸說第九百八十七章 形勢第四百五十三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2第五十五章 攻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松山之戰20第四百一十八章 突生變故第四百四十二章 孔有德第八百四十五章 趙宇炮第九百四十九章 高奇第四百七十四章 盧象升聚將第一百五十七章 闖王入商洛山第七十九章 城外激戰第八百六十二章 沂州攻防10第九百五十七章 朱以海第九百二十六章 葡萄牙人第六十八章 穩定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敵來第一百四十章 擁立蒙古汗第三百一十五章 棲霞於七第六百零七章 松山之戰13第四百五十五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4第一百二十五章 出兵前序第八百一十七章 震遼陽13第一百九十五章 仁心第九百九十七章 南陽大戰7第四百四十六章 攻遼三途3第一章 山東之局第七百九十六章 議事4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三百零八章 攻破防線第五百二十二章 戰四方3第五百五十七章 金州血戰5第九百三十五章 勸說第四百三十五章 林慶業出海建港第一百二十八章 智將薩哈廉第四百二十一章 返回大明2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三十三章 攻入滕縣第一百一十二章 歸家第五十二章 兵起10第八十一章 城外激戰3第二十三章 風波第八百三十一章 引軍東向第四十九章 兵起7第三十五章 唐王朱聿鍵第六百四十章 李邦華的提議第一百五十三章 謀變小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勝績第一百六十八章 殿試2第二百零六章 羅汝才的佈局第八百三十四章 戰後態勢第944章 朱慈烺3第五十六章 怒而興兵第四百七十八章 李率泰的打算第六百一十六章 李巖兩路齊下第九百七十八章 兵往南洋第二百一十六章 以退爲進第四章 大侄子第五十六章 怒而興兵第九百零六章 黃宗羲第六百四十一章 費珍娥第二百六十章 米商李丁2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停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襄陽第八百一十三章 震遼陽9第一百一十七章 轉折第四百一十三章 殿內和談第九百六十四章 調山東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張獻忠的決策第十六章 少年性第七十章 真相大白第五十三章 兵起11第一百零八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四章 衰落的蒙古第五百八十二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2第六十一章 審問3第七百九十七章 平均地權第九百四十章 新幣鑄造第八百一十八章 震遼陽14第一百四十一章 下棋第五百零三章 拉長戰線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仙鎮官軍慘敗第八百零四章 過海州2第三百零四章 賊入登州第八章 百辟揚文第四百四十章 謝遷歸服2第三百二十二章 松山前線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的想法第四百三十五章 林慶業出海建港第九百六十三章 清軍入關2第五百一十二章 孫傳庭出獄2第九十章 渾河血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