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普魯士戰勝奧地利,聯合北部諸部落組成北部聯邦;在戰敗法國後,日耳曼南部部落也加入了進來。
1871年威廉一世稱汗,自此德國爲一個國家誕生了。
相比較而言,意大利比德國建國還要早一些。
普魯士佔德國領土的三分之二,而人口比例也差不多,所以德國的憲法是依照普魯士的憲法所編訂的。
1850年,普魯士頒佈憲法,但是當時的執政俾斯曼深信君權神授。
俾斯曼認爲國王的權力合法性來源於神,而不是人民。
按照這個邏輯國王是不需要爲人民負責的,只需要對神負責就可以了。
如果按照國王的權力合法性來源於人民,那麼就要進行大規模廣泛的選舉,由選舉產生的代表來選舉出國王,而不是國王世襲。
當日的普魯士也是兩院制,上院爲軍人和貴族,下院爲富人,基本上籠絡了有些能量的社會人士。
1900年的時候,社會民主黨人佔選民的一半人數,但是在下院只有七個人。
普魯士國王有權任意選擇上院議員權力,所以上議院對國王唯命是從。
所有法律均由政、府提出,普魯士國王有否決議案的權力。
所謂民主的形式要大於內容,當然民主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在這樣的一種體制下,行政權力大權獨攬,就有一條道走到黑的危險。
1871年,憲法規定威廉一世稱德國大汗,其地位由霍亨索倫族世襲,而各部落國王也是世襲。
大汗的權力如同專制的國王,總理及海陸軍軍官都由大汗任免,且海陸軍爲大汗統帥和調遣。
聯邦議會以各部落代表組成,但是此代表爲各部落國王的代表,而非人民的代
表。普魯士國王有17票投票權,外加阿爾薩斯及洛林有3票,普魯士王手中就有20票;
巴伐利亞國王有6票;撒克遜及符騰堡各有4票,其餘各有1票,總計61票。
下議院有400人,以各部落人口來分配,但是基本上都是富人,任期五年。
1906年後,下議院議員纔有公費。
德國總理由德國大汗在普魯士聯邦議會代表中選出,總理僅對大汗負責且聯邦議會的**由總理兼任,聯邦的官吏也由總理任命監督。
德國的體制並不是責任內閣,而形式內閣。
1871年德國的狀況與1789年美國的狀況類似,但是因爲地理的原因導致不同的走向。
德國政、府的權力太過於巨大,類似於縮小版的秦朝。
1871年到1887年,統一度量衡、統一刑法、統一民法.
俾斯曼主張國法在宗教之上,並出現管理神學院的問題,彼時神學院就是教育機構。
最後耶穌會及其它宗教結社組織被趕出了德國,但是當時社會黨發展迅速,於是俾斯曼打了一個巴掌又安慰了一下。
1842年的時候,日耳曼各部落由於沒有統一,工業不發達,所以沒有多少工人。
1872年,德國像英國、法國一樣城市崛起,工廠林立,工人多了起來,資本與工人的問題便凸顯了出來。
1848年的時候,居住在英國的日耳曼裔英國人馬克思出版《資本論》,詳細講述了資本工人問題及解決辦法。
直到20年後德國纔出現社會黨。
1863年,萊比錫成立工人協會,領袖爲薩拉爾,經營一年人數只有五千人,大失所望。
1864年,薩拉爾因爲戀愛問題與人決鬥而死。
就衝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日德國社會中的部落遺留有多嚴重。
1869年,愛森納赫地方組建德國社會民主工黨,與工人協會並立。
1875年,召開工人大會,兩個組織合併。
當下議院舉行選舉時,社會黨人得票34萬票,德國政、府害怕了。
因爲有人謀殺德國大汗,俾斯曼把責任歸咎於社會黨人。
1878年,制定法律限制社會黨運動。
規定以傾覆社會秩序、提倡社會黨思想的集會、出版物及結社均禁止。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使社會黨停止活動,適時有學者主張與其壓制,不如實行社會黨的主張,此爲釜底抽薪之計。
例如,失業工人設法支援;減少工作時間;改善工作環境;限制使用童工女工;工人傷殘疾病預防等措施。
爲了緩和貧富差距,由利息及投機所得均應納稅;所有交通、自來水、煤氣、市場、銀行、保險及城市土地等均應收歸國有。
這也是國家社會主義的起源,也是官僚資本主義的前身。
1878年至俾斯曼辭職時,都實行國家社會主義。
1882年,德國政、府提出工人殘廢及疾病保險議案,1885年通過。
前者規定資本家需要爲工人傷殘買保險,工人殘廢可獲得相當的補償,一旦身故,其妻子也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償;
後者規定工人均應該繳納一部分疾病保險,另一部分由資本家提供,資本家有負責此法實行的責任。
1889年,出臺人壽險的規定。
1913年,工人有保險者達到兩千五百萬人。
社會民主黨人對國家社會主義非常不滿,認爲此種政策缺乏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構成要件,即民主。
認爲資本之主義尤存,且貧富差距如昔。
德國的這一舉措雖然說是對社會黨人的釜底抽薪之計,但是確實在歐洲或者人類的歷史上邁出了不小的一步,他日其它西方國家無不是按照這個套路來的。
雖然是套路,讓這些套路來的更猛烈些吧。
德國不僅改善工人工作及生活條件,亦保護本國工業。
自戰敗法國後,獲得大量賠款,工業實力大增。
以普魯士舉例,1870年有合資公司400家,至1874年增加到2267家。
工資漲了,工人的待遇提高了,但是不久就出現通貨膨脹。
1878年,德國提出工業保護制度,保護本國製造品,德國沒有的原料減少進口稅,日後德國成爲工業強國也正是源於此處。
德國的國內市場狹小,且需要廉價原料來源及市場,所以爭奪殖民地便是下一步的目標。
德國殖民地以非洲以多哥蘭、喀麥隆及東非爲主。
俾斯曼善於縱橫捭闔,德國統一後,與奧地利、俄羅斯組建三國同盟,以防止法國復仇。
1882年,意大利也加入了進來。
德國大汗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即位,俾斯曼這個前朝老臣不受待見,1890年辭職了。
威廉二世即位後,便與社會黨人和解,廢除1878年俾斯曼打壓社會黨人的法律。
1895年,中日戰爭之後與俄羅斯法國合力阻止日本佔領遼東半島。
兩年後,德國佔領膠東半島。
德國人在非洲的殖民地多荒涼,因爲肥沃的地盤被其它國家佔據了,至歐洲大戰起,其殖民地喪失殆盡。
德國國內維新黨與社會黨對當日德國無責任內閣及選舉議員的方法不滿,然而當1914年歐洲大戰之時,社會黨反對戰爭卻是少數。
德國國內並沒有有力的反對黨 ,一個有力的反對黨會成爲建設民主中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