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承認日本高層有間諜之後,東條英機首相不止一次的批評海軍部,還想讓趙繼統成立一個“特別調查組”來負責此案。被他拒絕了,一是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表明清白,二是甄別敵特是一個長期而專注的工作,自己大部分精力已經放到了作戰決策上,難以勝任。
最後由海軍情報部門、陸軍憲兵特高課、警視廳特高課、外務省情報司以及內閣特務部門聯合組建了一隻有三十餘人的“櫻花小組”,直接對首相負責,專門查處軍政高層人員的叛國、偷賣情報等罪行。第一個調查的就是趙繼統,因爲他在這個小組中擔任顧問,也就是說有權利列席會議,所以主動提出先從自己開始。
他的財物狀況很簡單,從尉官起每個月給母親寄50元錢(工資71元,當時1克黃金兌換是1.36日元或1.13美元,50日元大概購買一等米200升左右),佐官起升至100元(相當於一百斤牛肉的價錢)、將官起200元(現在約爲4萬多人民幣)生活費,剩下沒有任何需要負擔的支出。收入卻相當可觀,中將工資每月483日元、海軍部(海軍比陸軍有錢多了)每個月還給發放一個幕僚長的補貼370日元,還有德國的特殊津貼,所以趙繼統絕對是日本現役軍人中月薪最高的人,沒有之一!
他沒有什麼特殊愛好,不吸菸、很少飲酒,沒有女朋友,甚至沒有自己的房產。在參謀本部軍官休息室有一個小單間、辦公室有一架行軍牀、陸軍省有一間單人宿舍(兼職陸軍省政務次官)、海軍大院有一套獨立別墅(一樓電訊、二樓作戰、三樓有幾個獨立的休息室供參謀人員使用,他也只擁有比較大的一間而已)。
平時吃住都在參謀本部,至於說享受方面,無事時喜歡泡澡,也不去外面的湯屋,就在本部的高級軍官浴所裡泡一泡。一個月去一兩次不遠處的“京都料理(白鴿工作場所)”,喜歡吃京都的豆皮、抹茶、京果子裡的柚餅,還有章魚燒和御好燒等大阪(緊挨着京都)的特色食品。
很少使用電話(大多數是接聽),幾乎沒有信件(大多是公函)來往,沒有侍從人員(沒有專車,調派車輛是總務室的事情,與使用者無關)···對着一頁紙就能描述完的社會關係真沒什麼可以調查的,但是個人檔案卻有厚厚一沓,還有很多標有“極密”字樣。
翻開他的檔案,充斥着血腥、暴力與一個個大人物的名字。自從趙繼統將澤田茂中將打瞎了之後,其彪悍之名早已傳遍了東京大大小小的“衙門口”,沒想到和檔案裡一比,那都是小兒科,這個人親手覆滅了精心培育的兩個屢立奇功的諜報小組,生生內耗了中國的一個軍!
沒有人肯冒這麼大的代價只爲潛伏進一個間諜,而且趙繼統的出身無懈可擊,雖然被美國老夫婦寄養過,但正是因爲這一點才被間諜學校招收的,再說這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誰會有那麼長遠的眼光安排一個孩子間諜?但是爲了保險起見,“櫻花小組”還是給他配備了一輛專車,由專人駕駛,連保護帶監視都有了。
轉眼到了夏天,日軍中國派遣軍司令部在南京召開侵華日軍各方面軍司令官參加的高級軍事會議,研討制訂了“五號作戰計劃”的具體軍事進攻方案,並定於1943年春開始實施。企圖將侵略魔掌伸向中國的戰略後方,徹底滅亡中國。一場密謀直插中國腹心地區陪都重慶的重大戰事即將打響。同時決定在12月底對其威脅最大的華中地區的大別山游擊區進行大掃蕩。
並決定調集主力師團,共約5萬餘人,委任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中將(7月1日接任)爲指揮官,兵分六路向大別山游擊區同時發起進攻。趙繼統趁着開會期間,將冢田攻視察的時間和線路透露給國民黨。時隔許久再次收到“天字一號”的消息,鄭介民不敢怠慢,緊急將爲數不多的高射機槍佈防到預設地點。
7月18日,天色陰沉灰暗,一架搖025號日軍軍用客機由南京飛往漢口方向。上午10時許,飛機經過太湖縣境內時,被隱藏在密林裡的桂軍第48軍138師412團3營9連的高射機槍防空組發現,並用高射機槍齊射而擊中油箱。飛機在空中顛簸着,像一隻無頭的蒼蠅,越過田家灘的王家嶺,俯衝向荊竹衝孫家灣的圓峰尖,撞在一棵古松樹上後,墜入金家屋的山岩裡。
兩名駕駛員被拋出機艙摔死,其他9名軍官都被燒成了炭屍。次日,當地駐軍和地方**將飛機殘骸和屍體運到田家灘,埋在沙河灘裡。當時,駐守安徽太湖的是廣西部隊。當時138師的牛姓師長帶領他的部下,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在墜機現場,桂軍第138師搜獲了一份“日軍中支那作戰計劃”,一份“中支那派遣軍各部隊主官姓名及部隊駐地表”,和一本《航空暗號》。這些秘密物件雖然被燒得殘缺不全,但其零星之處,卻讓中國軍隊在第一時間掌握了日軍今後的作戰動向,對於抗戰形勢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後,當地桂軍第412團3營和附近村民一起,將11具"像烤焦的黃魚"一樣的屍體,推埋在一個大坑裡。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的鮮血,南京大屠殺的主犯之一,終於付出了自己應有的代價。冢田攻被擊斃的當天就被追晉爲陸軍大將,曾獲一級金鵄勳章,成爲抗日戰爭期間被中國軍隊擊斃軍銜最高的日本陸軍將領。也使日軍大本營徹底放棄了醞釀多時的"五號作戰計劃"。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相持階段,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無疑給中國全體抗戰軍民以極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