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統看完資料後說道:“你認爲他躲藏在西北方的人煙稀少之處?”
史汀生說道:“沙姆巴拉的洞穴有多大沒有文字記載,德國戰敗之後,有大量的黨衛軍軍官和納粹死忠分子不知所蹤,這些人肯定得需要大量的給養···”
兩人商定一些事情之後,趙繼統回到了總統府繼續自己的工作,沒多久就接到任命:晉升爲陸軍二級上將、就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一職、專司中美合作事宜、原職位不變···
趙繼統在保密局內設置了一個“西部行營”,下設新疆站、拉薩站、以及新建的海東辦事處(青海一直是‘馬家軍’的勢力範圍,盤踞西寧數十年,強橫如軍統時期都沒在青海建過分站,不得已只好在海東市建立了一個辦事處)。主要負責收集、整理各種信息,特別注意搜捕隱藏在廣袤地區的二戰戰犯的蹤跡(日、德)。
在中美合作所內又設置了一個“礦、油勘探科”,由美國派遣專家(含有CIG人員,對外稱防衛人員)帶領中國的地質工作者,深入不毛之地勘探礦藏和石油、天然氣等(其實就是個幌子)。
趙繼統既然負責了對美事宜,那就不單單包括秘密任務,像什麼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領事館等明面上的瑣事也得由他出面安排,一下子從幕後顯露到前臺,所以國民黨內部都稱呼他爲“外事幕僚”。
1946年初,魏德邁本來要擔任駐華大使,因爲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反對,最後馬歇爾決定讓前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當大使。司徒雷登雖然在外交上是個生手,但作爲1904年就定居在杭州的一個老中國通來說,還是有很多人脈的,而且還有與其對接的外交部,趙繼統所熟悉的領事館沒有什麼問題,可是這個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卻是問題多多。
早在1941年,太平洋上戰雲密佈,美國正式宣佈擴大對中國的軍事、經濟援助,並於當年8月派出有駐華經驗的馬格魯德准將爲首的軍事代表團,負責美國援華物資的轉運與交接,這是美國第一次向中國派出官方正式軍事代表團。
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中美兩國結盟,大批美軍顧問來華協助中國抗戰。抗戰勝利後,駐華美軍陸續撤離,中國戰區美軍司令部的解散也提上日程,美國**考慮成立一個軍事使團以代替司令部繼續執行對華軍事政策。
國民黨**很清楚戰後世界由美蘇主導的現實,爲維護中美關係、抗衡蘇聯並謀求美國支持其對付共產黨,也積極尋求美國繼續對華軍事援助。日本投降不久,蔣介石就向美國表示希望戰後中美繼續保持結盟關係,並邀請美國派出一個爲期五年的軍事顧問團,幫忙重建和整訓國民黨軍。
杜魯門與國務卿貝爾納斯磋商後,保證美國將向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團。
美國軍方態度積極,參謀長聯席會議(簡稱參聯會)認爲派顧問團、提供軍援,可以配合美國對華政治、經濟援助,還能阻止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軍事關係。因此派出顧問團不但必要,而且應該儘早。
但主導外交的國務院則態度消極,職業外交官們持有不同看法,國務院遠東司司長範宣德爲代表的一批外交官暗中抵制國務卿貝爾納斯。他們不信任蔣介石,認爲派遣軍事顧問團將鼓勵蔣介石以武力解決中國內部爭端,美軍有可能被捲入中國內戰。
此舉還會給外界傳遞錯誤信號,讓世人覺得中國淪爲美國的受保護國,中國軍隊成了美軍顧問把持的半殖民軍。範宣德提出,如果非要派顧問團,不但要嚴格限定顧問團規模和人數,而且不許派現役軍人,美軍可憑私人身份去“應聘”當顧問,對外顯示與美國**沒有關係。
軍方與國務院經過一番爭吵後,達成的共識是顧問團應嚴保中立,決不能介入中國內戰。一旦國民黨**出現“情況”,顧問團即應立即撤回。
蔣介石原本希望美國派出的顧問團類似抗戰那樣,由美國官方派遣、人員和經費由美國負擔。但因爲美國內部文武傾軋,最後只好同意美國的條件,仿照抗戰前德國軍事顧問團模式,國民**“聘請”美軍顧問來華,經費由中國負擔。
按中美原定計劃,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應於1946年8月成立,以延續被撤銷的中國戰區美軍司令部的使命。此時,馬歇爾調停國共內戰趨於失敗,雙方在東北和中原地區大打出手。
內戰已經打響,美國對派顧問團的問題仍在爭吵。軍方計劃像抗戰時代那樣,派出總計4600人的龐大顧問團,全面參與國民黨軍的訓練與參謀工作。國務院則主張爲避免捲入戰鬥,只限諮詢,不得參與訓練國民黨軍,顧問團總人數不得超過700。
在華府官僚們的公文往來中,此事被擱置下來。雖然正式的顧問團一直難產,但美軍戰後繼續留駐中國,美國軍方早就悄悄派出了小型顧問團,而且一派就是三個,分別是陸、海軍顧問團和由中國戰區司令部留駐人員演變來的聯合顧問參謀處。
陸軍顧問團人數最多,有750人,大部分駐南京和上海,在北平、成都、杭州和臺北各派有10名成員。陸軍顧問團主要負責執行美國對華軍事物資的移交,其內部又分爲地面部隊顧問團和空軍顧問團。
前者協助中國發展陸軍,但僅限於對中國陸軍最高指揮機關、軍校提供諮詢與訓練,不參與野戰部隊的訓練;後者負責向中國空軍移交美援軍用飛機,並提供訓練和技術支持。
這一階段,陸軍顧問團的主要貢獻是在臺灣、南京、廣州、漢口、成都、徐州等地的訓練中心幫忙訓練軍官。
由於國民黨軍自身效率低、配合不力,經費、物資和器材缺乏,除了臺灣一個訓練中心搞得不錯,在那裡訓練出的青年軍204和205師被評價較高外,其他訓練中心總共培訓了幾千名軍官,這點人對內戰中動輒數以萬計被殲滅的國民黨軍來說完全是杯水車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