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訪談2

現在這個時間點,還屬於傳統媒體黃金時代的尾聲,互聯網的影響力遠沒有後世那麼大。

在華國,互聯網的影響力和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平起平坐大概要到08年之後,而互聯網的影響力遠超傳統媒體,傳統媒體除了最頭部的幾家外徹底淪爲邊角料,那要等到2015年左右了。

當智能手機成爲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後,互聯網的邊界徹底擴張到了線下。

周新之前可能對這個年代沒有太多認識,但是現在都來了這麼久,他從各種渠道都能瞭解到當下傳統媒體在華國的地位,以及這是他第一次在華國參加訪談類節目,會在華國引起怎樣的討論,他是有預料的。

周新本來不想接受採訪,正是知道自己言論可能造成的影響,所以周新對說的話會特別謹慎。

尤其在電子支付牌照獲批的當下,整個華國範圍內眼饞這張電子支付牌照的人可不少,從NewPay成功打通線上和線下的邊界大家甚至都能看到未來的發展前景。

至於芯片,芯片領域和電子支付不同,芯片可以大談特談,周新巴不得華國多一些民間資本進入到芯片行業中來,這個領域涉及到的上下游企業太多了,華國企業在其中的參與程度越高,被踢出全球供應鏈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芯片包括原材料、設備等等,加上設備的供應商等,一共有着數百個細分領域,華國企業如果能夠在數百個細分領域中佔據三分之一的主要供應商地位,那麼未來想把華國從芯片供應鏈中踢出去,會有更多的迴旋餘地和時間。

“我一直認爲華國有着天然的基礎發展芯片產業,和我們有着相似文化來源的霓虹、高麗、彎彎地區,他們的企業能夠在芯片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在很多芯片細分領域中戰勝硅谷的企業成爲市佔率第一的企業,華國企業同樣可以做到。

我正是帶着這種信念下投資的新芯科技,同時新芯科技有很多華人工程師,他們都很優秀,他們從硅谷到了申海張江工作之後,我們招聘了很多華國本土的工程師和高校畢業生,他們一致認爲華國本土人才非常優秀。

他們只是欠缺時間和經驗,在工作的努力程度、細緻程度和天賦上絲毫不亞於硅谷芯片領域的工程師們。

華國幾乎具備一切芯片產業能成功的要素,它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恰好這兩樣我都不缺。”

這也不算是忽悠,華國在芯片領域確實具備幾乎一切成功的稟賦,唯一的劣勢在於西方不能賣最先進的生產線給華國。

要是西方能夠賣最先進的芯片生產線給華國,中芯國際未必不能從臺積電的市場份額中咬下一塊肉,而不是眼睜睜看着臺積電壟斷了芯片代工領域最尖端的製程。

三星和英特爾同樣掌握相關技術,但是從良品率和成品質量的角度出發,都不如臺積電的技術。

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原材料,越到先進製程,臺積電的工藝水平就是要勝出一籌。

主持人聽完後問:“我也相信華國能夠在芯片領域有所成績,新芯科技的發展勢頭特別猛,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突破,新芯科技的成功能夠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此時陳進已經回到了交大當教授,並且正在主持漢芯一號的設計。漢芯和交大都挺有意思的,在漢芯一號之前,交大就發過公告稱他們已經攻克了深亞微米的集成電路設計,實現了0.25微米的集成電路設計技術。

然後交大的0.25微米技術是當時交大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林爭輝負責帶隊研發的,後來搞技術鑑定的專家委員會裡有兩個科學院院士,一個工程院院士分別是王守覺、鄒世昌和許居衍。

再後來陳進到了這個研究所,林爭輝自己說他沒有收陳進,他看不上陳進,認爲對方纔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林爭輝認爲對方沒有技術積累,陳進是通過其他渠道進入的交大。

巧合的點在於,後來給漢芯一號做技術鑑定,在事發後被問責的專家裡就有幫林爭輝做技術鑑定的鄒世昌和許居衍。

林爭輝不願意讓陳進來交大完全是他個人的說法,缺乏其他人的佐證,而且如果他真的不願意讓陳進到交大來,他完全可以阻止陳進來交大。

“您認爲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直有一種說法,大致意思是我們要發揮我們的優勢,去做我們擅長的,像芯片這個領域上,我們不用急着追趕,現在華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能投入的資源有限,等到完成原始積累後再去做技術研究也不遲。

周先生,您是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這個話題可以說是直指聯想,在新芯在硅谷召開技術發佈會後,其藍牙技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讓國內再次開始了技工貿和貿工技的討論。

貿工技並不是不發展技術,而是把技術的優先級放在很低的位置。在新芯科技的對比下,華國的輿論直指聯想,傳統媒體還會稍微顧忌,標題大致都是《聯想技術之路要怎麼走?》、《高科技消費時代如何創業》等等。

《高科技消費時代如何創業》只是短短點了一句:“僅僅通過貿工技實現高科技企業的成長已經不可能。”

互聯網上的言論那要犀利得多,尤其是在有了知識問答社區之後,這類社區主打的就是一個理性討論、有理有據,證據一擺出來,大家纔會覺得真不行。

“謝邀,聯想怎麼可能能搞得好技術嘛,從華國科學院八十年代的院長周光召到九十年代的院長路甬祥,歷屆院長都向柳表達過希望聯想在高技術領域實現更大突破的期望。

包括大概三年前的時候,我跟着我們教授去和柳一起開會,期間有一批教授,大家都在幫聯想支招,聯想該怎麼樣發展自己的技術,期間柳只是‘嗯’、‘嗯’兩句,沒有任何實質性表示。

聯想最引以爲豪的是他們的精細化管理,所謂能夠把成本壓低,靠着ERP系統降低客戶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成本,每年在接受外界採訪的時候,都是強調我們要通過卓越的流程和精細化管理實現成本控制,從高層就不重視研發,研發被放在很低的地位,能實現技術突破纔怪呢”

回到訪談節目現場,周新在聽完主持人的問題後回答道:“我不認爲要到某個階段才能去做研發做創新,創新和研發應該是貫穿企業始終的一件事。

特別在商業現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就更不是如此了。

現在有經營類貸款、風險投資、上市投資等多種手段來完成原始資本的獲得,對於企業來說其實不太需要像之前那樣,靠自身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

主持人繼續問:“周先生,同時有說法認爲,技術投資需要大量投入,一旦走錯一步對企業來說是重大打擊,通過您剛剛上面提到的這些手段獲得的錢也是有成本的,走錯的話那打擊會更大了。”

這幾乎是聯想柳的獨有觀點了,在和倪光南發生爭執的時候,他在公開場合的解釋就是:世界上80%的公司會因爲在技術上的錯誤的過度投入而死掉。技術不是唯一的。

周新這不得好好反駁一番:“簡單的創新也是創新,技術的突破是從簡單技術開始逐漸複雜化的,企業一開始就不重視技術創新,沒有從技術創新上獲得過好處,即便在完成原始積累,也很難實現從原本的貿易驅動變成技術驅動。

剛剛您說的那點其實是外界對創新的誤解,認爲技術創新需要大手筆投入,技術創新是可以小手筆投入的。

我認爲想做技術驅動型企業,或者企業想實現技術轉型,需要在一開始就發現可以技術創新解決的日常經營中的需求,或者是同行業企業共同存在的困難,在這一領域投入研發資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需求。

等類似的問題解決多了,從技術創新中獲得好處之後,再去考慮創造需求這一級別的創新。

我認爲技術創新有兩種,一種是解決現實存在問題爲導向的需求,另外一種是解決現實不存在問題爲導向的需求,一般來說第二種要遠難於第一種。

比如Matrix鍵盤,現實中存在鍵盤,我認爲現實中原本的鍵盤不好用,所以我才研發出了Matrix鍵盤來解決需求,Mphone則是現實中不存在類似的手機,我認爲需要有這樣一款手機來解決現實中不存在的需求。”

主持人見周新提到Mphone之後,知道在技術研發上的話題差不多應該打住了,本來邀請周新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幫Mphone打廣告:

“剛剛周先生您也提到了Mphone,我想請問,您認爲Mphone在華國市場能獲得成功嗎?

順勢我也有另外一個疑問,就是海外的硬件公司在華國一般都能獲得成功,但是軟件公司很難獲得成功,像戴爾、惠普、索尼、三星這些海外的硬件公司在國內很受歡迎。

反而像eBay、雅虎、亞馬遜、百度、quora這些國外的互聯網公司在國內並沒有受到額外的優待,這點你怎麼看?”

“你剛剛提了兩個問題,先回答第一個,Mphone能否獲得成功我持保留意見,因爲Mphone的售價太貴了,這個定價要比一般的手機高大概百分之四十。

這個價格是否能夠獲得華國消費者的認可,我心裡是沒有底的。

雖然我認爲它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手機,但是華國消費者是否願意爲一款手機承擔如此高昂的溢價,我不確定。

只能說希望節目播出後,觀衆們會看在我的面子上給予Mphone一點支持。

第二個問題,剛剛你說的那些硬件公司我喜歡統一把他們稱爲消費電子公司,做面向消費者業務的電子領域公司。

因爲他們有技術上的優勢,有品牌認可度,所以能在華國市場大獲成功,就好比奔馳寶馬在國內受到認可一樣,在當下來看,他們的產品質量確實要優於國產品牌。

這種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能夠擴張到他們每一款產品上,即便是性價比不那麼高的產品,消費者也會願意爲他的品牌溢價買單。

而互聯網就不存在這種優勢,因爲互聯網技術是開源的,根本還是看產品好不好用,你說技術上能有什麼優勢?百度的搜索引擎技術更好,它能比搜狐搜索快0.1秒嗎?搜索結果更精確,對用戶來說他們有感知嗎?

而且專注於英語搜索的百度,真的能比專注於中文搜索的搜狐更加精確嗎?

加上海外的互聯網公司並沒有在國內打廣告,做品牌塑造工作,海外的互聯網公司一沒有品牌優勢,二沒有技術優勢,而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更瞭解華國用戶,更加貼近華國用戶,能和國外的互聯網公司打個平手,甚至略佔上風再正常不過了。”

主持人先是奉承了兩句:“希望看到我們節目的觀衆,在條件允許的範圍下支持一下Mphone,我之前看過,光是外觀就很讓我心動了,周先生,要是Mphone找電視購物節目的主持人可以來找我。

剛剛周先生講到華國的互聯網公司更加了解華國用戶,其實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最著名的身份是互聯網產品經理、互聯網創業者,您在硅谷獲得了外界難以想象的成功。

而你名下的投資公司在華國也大肆投資互聯網公司,好像參與了2000年之後華國所有上市互聯網公司的風險投資。可以說您在華國,在中關村同樣獲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

你是如何做到,既能瞭解阿美利肯人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又能瞭解華國人的需求呢?”

說一下週末一直在加班,我週末連着兩天加班了,昨天是真寫不動了,本來我昨天想着寫8k然後立個flag的,結果早上剛坐在電腦前就被拉去加班了。

本來烏鴉是想着這個月工作日每天6k,週末每天8k的,不立flag,把這個當成目標!

第31章 閒聊第225章 去舊金山前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第4章 優化MOSFET模型第94章 Quora的反擊第16章 蓄勢待發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122章 無限接近於零的可能性也不是零第227章 兩頭吃不過分吧第191章 引爆華國輿論(1W!!!)第251章 又一年的過去第346章 特斯拉變愛迪生了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45章 遊戲社區改版第265章 趨勢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301章 新的被折磨對象第24章 電子社區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297章 畢業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71章 新興投資的成立與困境第55章 人在舊金山ISSCC會議現場第256章 《英雄傳奇》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309章 連環雷第278章 獨立自主第304章 周新的想法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229章 參加訪談節目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145章 堅持去做你認爲正確的事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42章 即將到來的ISSCC第16章 蓄勢待發第333章 福兮禍之所倚第357章 蛋糕還是陷阱第134章 提前截胡臺積電(4K)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63章 交易第216章 NewPay雙旦特別活動第18章 被嚇到的吳世強第26章 riot拆分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89章 產業升級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51章 參觀谷歌第315章 優勢第311章 定價第279章 坐山觀虎鬥第75章 迅速擴散的Quora(求追讀!)第96章 電子支付的擴張第122章 無限接近於零的可能性也不是零第24章 電子社區第165章 互聯網的寒冬,周新的機會第308章 踩進坑裡一去不復返第289章 浸潤式光刻機技術路線的獨苗第316章 40nm工藝的突破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137章 新芯半導體的當務之急第241章 萬萬沒想到第205章 ipod發佈第264章 公有云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97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第14章 免費的纔是最貴的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172章 爲什麼總是Newman?第43章 NewPay第218章 挑戰者們第265章 趨勢第143章 回國之前第33章 達成合作第299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轉型第273章 峰迴路轉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325章 嚴重低估!第275章 時隔多年的查理羅斯秀第312章 價格戰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353章 時機很重要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236章 懲罰措施第8章 分享利益第294章 試探底線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26章 riot拆分
第31章 閒聊第225章 去舊金山前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第4章 優化MOSFET模型第94章 Quora的反擊第16章 蓄勢待發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122章 無限接近於零的可能性也不是零第227章 兩頭吃不過分吧第191章 引爆華國輿論(1W!!!)第251章 又一年的過去第346章 特斯拉變愛迪生了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45章 遊戲社區改版第265章 趨勢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301章 新的被折磨對象第24章 電子社區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297章 畢業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71章 新興投資的成立與困境第55章 人在舊金山ISSCC會議現場第256章 《英雄傳奇》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309章 連環雷第278章 獨立自主第304章 周新的想法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229章 參加訪談節目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145章 堅持去做你認爲正確的事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42章 即將到來的ISSCC第16章 蓄勢待發第333章 福兮禍之所倚第357章 蛋糕還是陷阱第134章 提前截胡臺積電(4K)第91章 上架感言第163章 交易第216章 NewPay雙旦特別活動第18章 被嚇到的吳世強第26章 riot拆分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89章 產業升級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51章 參觀谷歌第315章 優勢第311章 定價第279章 坐山觀虎鬥第75章 迅速擴散的Quora(求追讀!)第96章 電子支付的擴張第122章 無限接近於零的可能性也不是零第24章 電子社區第165章 互聯網的寒冬,周新的機會第308章 踩進坑裡一去不復返第289章 浸潤式光刻機技術路線的獨苗第316章 40nm工藝的突破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137章 新芯半導體的當務之急第241章 萬萬沒想到第205章 ipod發佈第264章 公有云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97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第14章 免費的纔是最貴的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172章 爲什麼總是Newman?第43章 NewPay第218章 挑戰者們第265章 趨勢第143章 回國之前第33章 達成合作第299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轉型第273章 峰迴路轉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325章 嚴重低估!第275章 時隔多年的查理羅斯秀第312章 價格戰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353章 時機很重要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236章 懲罰措施第8章 分享利益第294章 試探底線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26章 riot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