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2001年尾聲的互聯網大會

周新回華國除了推動新芯和華虹的合作,另外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參加每年年底在燕京召開的互聯網大會。

新興投資已經連續三年作爲互聯網大會的贊助商之一,同時新興投資也是互聯網大會最初的發起者。

加上週新本身的身份,對於互聯網大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周新的話,傑克馬會在杭城組織西湖論劍,然後把西湖論劍演變成後來的烏鎮峰會。

有周新在世紀之交的時候搞了互聯網大會,傑克馬再想專門搞個西湖論劍一來是意義不大,二來是會捧場的人有限。

畢竟西湖論劍如果和互聯網大會的時間相近,那麼很難邀請別人參加,想參加類似的行業峰會完全可以等到互聯網大會。而如果西湖論劍和互聯網大會的時間相差過大,那傑克馬沒有把握能夠請到周新。

西湖論劍不請周新參加,就好比華山論劍不請王重陽。所以在這個時空,沒有西湖論劍,更沒有邀請金庸參加了。

今年因爲華國順利加入WTO,因此主題也要和加入WTO相結合,“開放共享下的華國互聯網發展”

和之前的兩屆互聯網大會一樣,會有一個巔峰對話,去年和前年都找了硅谷的大咖參加。

第一屆互聯網大會的時候找的是比爾蓋茨、楊致遠和傑拉德(時代華納)參加。去年的時候是找的貝索斯和比爾蓋茨。

今年和往年不一樣,今年由於阿美利肯的突發事件導致阿美利肯的創業明星們不太想坐飛機,更不想離開阿美利肯。

這裡補充一句,周新在2000年的時候買了一艘龐巴迪BD-700型號的私人飛機。後來被大衆所熟知的灣流系列私人飛機還沒有推出他們的標誌性產品。

這次的互聯網大會請到的是周新、傑克馬和pony馬。

因爲和加入WTO這個主題貼合,騰訊在硅谷混得風生水起,企業qq在阿美利肯打開局面後順勢開闢了歐洲、霓虹市場。

至於阿里巴巴,作爲B2B電子商務模式的龍頭,那就更符合這次的主題了。

而且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巴巴,都是周新投資的企業,這點同樣充滿了談資。

“每年回燕京參加互聯網大會的巔峰對話,主辦方都要問我,要不要請一個主持人,我每次都說我自己來就好了。

我希望這個環節搞得輕鬆隨意一些,大家想到什麼說什麼。最重要的在於沒有提前溝通的環節,我覺得聊的內容會更加接近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旁邊這兩位相信不用我做太多介紹,大家也認識。我左手邊的是騰訊的馬畫藤,右手邊是阿里巴巴的馬芸,他們都姓馬。

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是國內做得很好的企業,我也有通過投資來表示我對這兩家企業的看好。

加上今年是華國加入WTO的日子,這兩家企業本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有很多可以展開說得地方。所以今年的巔峰對話特意邀請到了兩位。”

周新說完之後,二人輪流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以及他們創立的企業是做什麼的。

和馬畫藤相比,馬芸說得更有煽動力。

周新問:“大家都知道就在這個月,華國已經順利加入WTO了,兩位覺得會給華國的互聯網行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以及給自己的企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馬芸說:“加入WTO無疑是一件好事,對華國的企業來說,他們在出海的過程中有更強的競爭力,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

我過去半年在阿美利肯,阿里巴巴在幫阿美利肯的一些超市搭建線上超市,我發現在一些超市裡,華國企業的商品佔比很少。

而且還存在很嚴重的現象,在於阿美利肯的供應商從華國選購商品之後,再把這些商品賣給阿美利肯的連鎖超市。他們只在中間起到一個連接的作用,要把商品利潤抽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三百。

也就是說一件商品華國的生產廠商能夠獲得1美元的利潤,中間方可以獲得0.7美元到3美元之間,他們作爲中間方,大部分時候能夠獲得比生產廠商更高的利潤。

我不否認阿里也想扮演中間商的角色,但是我們作爲中間商,連接國外的商家和國內的商品製造方,我們秉持着低價優質的服務,並且每件商品我們希望抽多少比例都是固定明碼標價。

目前如果阿里作爲中間方,幫助華國企業尋找到了國外商家,那麼我們會抽商品價格的30%。和周新旗下的虛擬商品抽成是同樣的比例。

我們也認爲這個比例是比較合理的。”

“華國加入WTO的話,意味着華國的商品價格更低,更有競爭力,阿里也能更好地把華國的商品推銷出去。對於阿里本身、對於華國的企業以及對於阿美利肯的企業都是一件好事,這是多方共贏。”

ωwш⊙ ttκā n⊙ C O

阿美利肯的中產階級塌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也就是說在霓虹和高麗工業化進程中,完成了中產塌陷和產業轉移。

隨着我們加入WTO之後,製造的商品充斥着全球市場,在阿美利肯的存在感越來越高,而我們又不像高麗那樣,願意被華爾街控制。

這也將導致後來華國被採取對付霓虹一樣的策略。

在當下沒有人能看到這些風險,或者說看到了也不會在意,連飯都吃不飽,沒有資格擔心這麼遙遠的問題。

“之前阿里巴巴是非常被動的,我們就是一個搭建了一箇中介市場,坐在裡面等着人上門,上門之後我們也不關心你是做什麼的,他又是做什麼的。

反正你們都在我這個中介市場裡擺攤,然後有客人來了,就自己逛,看對眼了就達成合作了。這種服務質量不高,效率也不高,說得更具體一些,對雙方起到的作用都不大。

而從今年開始,我們轉變策略,對於阿里團隊的銷售,我的要求也變了,之前的要求是你們只需要把商家拉到阿里巴巴來就可以,讓他們先使用阿里巴巴。

現在我需要下面的銷售團隊瞭解伱們手上的每一個客戶,知道這一個客戶的優勢在哪裡,然後能夠幫國外的客戶迅速找到國內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客戶。

我們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將上萬家中小企業推向世界。”

馬芸還是保守了,華國加入WTO之後的十年裡,阿里巴巴至少服務了百萬級的中小企業。

不過當前的阿里巴巴和原本的阿里巴巴又有所不同,馬芸說的是阿里當中間方的情況下,能夠促成一萬家企業出海。

“我相信阿里能夠做到,我一直覺得阿里是一家很有潛力的企業,做的事情也很有意思。

華國很少有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從成立之初到現在,企業願景、盈利模式、戰略規劃都特別清晰的企業。我在99年年底,那時候阿里剛剛成立的時候就知道阿里。

當時也是互聯網大會,我想投資一些互聯網企業,然後讓大家發郵件給我介紹你們的企業。那時候阿里是少有找到盈利方式,我記得那時候是通過向供應商和採購商收會員費的方式,讓我印象很深。

Pony,你呢?”

和馬芸相比,馬畫藤的話要少得多:“我認爲華國加入WTO對互聯網企業們來說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的邏輯是,華國加入WTO之後經濟會發展得更快,經濟發展更快民衆擁有更強的消費能力,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買得起電腦,華國互聯網企業們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

這批新誕生的互聯網用戶,也會產生新的需求,在未來也會誕生出華國自己的互聯網模式。”

對於華國加入WTO,周新反而沒有什麼想說的。

因爲好處各種專家學者都做過足夠多的分析,幾乎在所有的輿論場上都能看到加入WTO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周新不想講老生常談的話題,他希望講講加入WTO如果沒有做好利益分配,上層建築嚴重依賴於泡沫。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在90年代的時候申海和瓊島的地產泡沫和惡性通貨膨脹氾濫,導致銀行技術性破產。

類似的問題在未來還會再次爆發。

在加入WTO之後經濟騰飛的二十年時間裡,問題可以通過高速發展來緩和,但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之前又沒有做好分配,再疊加海量泡沫,經濟問題會循環往復。當然華國太大了,不同地方的具體情況也不一樣,未來將是結構性嚴重分化的區域經濟現象。

周新問:“我知道兩位都在硅谷呆了有一段時間,你們認爲中關村的互聯網企業和阿美利肯的互聯網企業有什麼不同?”

馬芸:“一直外界都有說法,說我們是在硅谷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硅谷有什麼商業模式,我們就照着做什麼商業模式。

我經常在紙質媒體上看到類似的說法。和硅谷相比,華國的互聯網行業起步更晚,處於更早期的階段。

當然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在今年,我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呆在阿美利肯,我經常去硅谷,找硅谷的創業者們聊。”

這就是英語好的好處,和馬芸相比,馬畫藤在硅谷的時候就是公司-公寓兩點一線。馬芸則到處溜達到處找人聊天。以至於能在硅谷本地的論壇上看到零星討論他的帖子。

“我發現先發優勢是原因之一。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金融優勢。硅谷的創業成本和創業難度要比中關村低太多了。他們任何一個好的想法都能迅速獲得投資,然後無論是尋找辦公場地還是尋找合適的工程師,都要比在中關村容易的多。

我這裡倒不是說,華國的互聯網人在創業的過程中,投資人總是會問一句在阿美利肯有沒有對標產品。這是阻礙華國互聯網企業創新的因素,但是不那麼重要。

更重要的還是在於金融對科技創業的支撐,硅谷創業找資金的難度要遠低於華國,同時創業者不用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金融機構對風險的容忍度也很高。這種優勢纔是保證硅谷過去數十年來在科技上的領先地位。

周新屬於例外,不需要投資就能夠發展起來,這是極少數的個例。”

Pony馬說:“和硅谷相比,華國的工程師要更加勤奮努力,更具有奮鬥精神。你要想在硅谷找到一個願意加班的工程師非常難。騰訊過去一年在一個高速發展期,我們很難保證五天八小時的工作機制。

我們需要員工大量的加班,對客戶需求和問題的實時反饋,這些都是硅谷的工程師很難做到的。

這也導致我們不得不把開發團隊放在華國本地。海外只有實施團隊。而且華國的工程師在技術上並不比硅谷的工程師差,工資水平還要更低。因爲我們的開發團隊放在華國,華國的消費不管是從哪個方面出發,都遠無法和阿美利肯媲美。而硅谷又是整個阿美利肯消費最高的區域之一。

華國的互聯網企業出海,會有一定成本上的優勢。

當然硅谷也有硅谷的優勢,硅谷的優勢在於產業集羣效應,他們的互聯網企業都聚集在灣區一帶,不管是要合作還是尋找對標企業都非常方便。然後就是剛剛馬芸提到的金融優勢。

金融優勢確實很明顯,騰訊靠着企業qq進入阿美利肯之後,阿美利肯有人做類似企業qq的業務,他們在沒有用戶、沒有產品模型,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能夠拉來投資。

硅谷的投資機構們,只要看你創始人團隊的履歷不錯,就會給你投資。

他們會主動去尋找你這家企業的閃光點,爲自己的投資行爲尋找一種合理性。這還是在納斯達克泡沫破裂之後,在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前的巔峰時期,簡直不敢想這些投資機構會有多麼瘋狂。”

第275章 時隔多年的查理羅斯秀第186章 Mphone的初體驗(4k))第48章 天使投資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365章 第三招第57章 關鍵鷹第195章 百度吞併谷歌第100章 NewPay的突飛猛進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18章 彎道超車第81章 開放註冊權限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77章 線上百科全書第305章 合作對象第241章 萬萬沒想到第370章 真Mphone4第355章 金融危機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371章 第三百六十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17章 售價第367章 MIPad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371章 第三百六十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5章 電子支付戰爭將是一場零和博弈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299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轉型第325章 嚴重低估!第367章 MIPad第295章 權力交接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328章 小米的東南亞戰略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209章 模式創新(5K)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68章 爲什麼只有Newman可以?第335章 無法扭轉的局面第126章 拳頭真正的對手第177章 天馬行空的設計第111章 首席戰略官第99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完第73章 知乎?Quora!(求追讀)第223章 新一代ipod發售第351章 新芯的競爭對手們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78章 要不要做知識問答社區第93章 Yahoo Answer上線第130章 工藝難點第88章 做一個世界級的消費電子品牌第103章 曹永羅回國第51章 參觀谷歌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86章 支付令牌第40章 IPO第174章 谷歌和百度合併第187章 首周銷量(6K)第11章 抵達洛杉磯的第一天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18章 一魚多吃的高盛第139章 在紐約的日子第303章 狡猾的麥道夫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349章 最後的希望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92章 各方動向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279章 坐山觀虎鬥第310章 遙遙領先第43章 NewPay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13章 驚訝第208章 電源管理芯片第321章 合作第283章 支付戰爭第218章 挑戰者們第255章 E3展會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222章 ipod zero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297章 畢業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331章 採訪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363章 事態發展閉環了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296章 質疑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298章 回國
第275章 時隔多年的查理羅斯秀第186章 Mphone的初體驗(4k))第48章 天使投資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365章 第三招第57章 關鍵鷹第195章 百度吞併谷歌第100章 NewPay的突飛猛進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91章 上架感言第318章 彎道超車第81章 開放註冊權限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124章 拳頭遊戲IPO前的路演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77章 線上百科全書第305章 合作對象第241章 萬萬沒想到第370章 真Mphone4第355章 金融危機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371章 第三百六十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17章 售價第367章 MIPad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371章 第三百六十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85章 電子支付戰爭將是一場零和博弈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299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轉型第325章 嚴重低估!第367章 MIPad第295章 權力交接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328章 小米的東南亞戰略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209章 模式創新(5K)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68章 爲什麼只有Newman可以?第335章 無法扭轉的局面第126章 拳頭真正的對手第177章 天馬行空的設計第111章 首席戰略官第99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完第73章 知乎?Quora!(求追讀)第223章 新一代ipod發售第351章 新芯的競爭對手們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78章 要不要做知識問答社區第93章 Yahoo Answer上線第130章 工藝難點第88章 做一個世界級的消費電子品牌第103章 曹永羅回國第51章 參觀谷歌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86章 支付令牌第40章 IPO第174章 谷歌和百度合併第187章 首周銷量(6K)第11章 抵達洛杉磯的第一天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18章 一魚多吃的高盛第139章 在紐約的日子第303章 狡猾的麥道夫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349章 最後的希望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92章 各方動向第293章 相同與不同第362章 行政手段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279章 坐山觀虎鬥第310章 遙遙領先第43章 NewPay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13章 驚訝第208章 電源管理芯片第321章 合作第283章 支付戰爭第218章 挑戰者們第255章 E3展會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222章 ipod zero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297章 畢業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331章 採訪第61章 最重要的產品第363章 事態發展閉環了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296章 質疑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298章 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