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MIPad

小米在倫敦的韋斯特菲爾德購物中心大受歡迎,只是小米進軍歐羅巴市場的縮影。

事實上光是小米進軍歐羅巴市場的第一年,它給小米帶來的營收和利潤已經超過東南亞市場的三分之二了。

有望在明年整體超過東南亞市場,成爲小米全球戰略中最重要的海外板塊。

歐羅巴的消費能力還是要比東南亞強出一截來,即便現在歐羅巴還沒有走出金融危機,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由歐羅巴聯盟咬牙買單。

爲了維繫聯盟的存在,德意志、法蘭西和英格蘭這三駕馬車硬挺着國內的失業率居高不下、通貨膨脹蔓延在各個領域,也要幫窮兄弟們收拾爛攤子。

三駕馬車幫窮兄弟,本質上和華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向內陸欠發達省份進行財政轉移一樣,內陸欠發達省份起到了提供勞動力、各類資源和市場的作用。

只是因爲華國不同省份屬於一個國家,在財政轉移過程中沒有阻力,而歐羅巴聯盟去做同性質的財政轉移時,內部總會有不同聲音。

當這種聲音大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引起聯盟的分裂。

小米在歐羅巴市場的突飛猛進,讓其他手機廠商們同樣看到了機會,小米可以,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去?

之前大家都在東南亞卷,有想過去歐羅巴市場,但是進軍歐羅巴市場意味着巨大的投入,人力成本、營銷投入、銷售體系搭建、倉儲物流等等,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現在是2009,而不是2019,進入歐羅巴市場對現在的廠商們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投入。

大家沒有信心拿這麼多錢去賭,但是小米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之後,有了成功範本,這下大家紛紛成立了歐羅巴分部,打算開闢新的市場。

小米的戰略擴張帶來了全體華國手機廠商的戰略擴張,其中動作最快的就是HTC,作爲彎彎手機廠商,他們一直在歐羅巴有少量業務,像明基和華碩,在歐羅巴屬於小有名氣。

HTC緊跟其後,華國廠商進軍歐羅巴市場導致諾基亞、索尼、三星這些手機廠商的日子不好過了。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都開始卷,從配置到價格,全面開卷。

“我們將爲大家帶來小米全新的產品業態,我們將它命名爲MIPad。”

爲了彌補Matrix北美市場的損失,周新主導小米推出全新的產品-平板電腦。

這同樣是後世證明過,足夠成熟,大量用戶需要的產品。

雖說大部分人購買平板電腦都是拿來看視頻,但不可否認,它同樣是一種生產力工具,無論是畫圖還是學習,平板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而同時做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小米,正好可以通過平板電腦,讓這三款產品形成聯動,打造類似後世蘋果全家桶的概念。

“來主持這場發佈會前,新總再三囑託我,這場發佈會很重要,它代表着小米未來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小米未來將會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PC,這三款業態來構建起整個小米的品牌生態。

我肯定不能辜負新總的囑託,我在來之前,光是英文我都反覆練習了很多遍。”

爲了開闢歐羅巴市場,小米的秋季發佈會放在了倫敦,由余大嘴舉辦,最重要的產品就是小米平板,和主打性價比的小米Y系列智能手機。

小米構建了中高端兩個系列的產品,旗艦機型是每年年中發佈的小米數字系列,後來爲了擴大出貨量,小米又推出了Y系列。

考慮到華國的消費水平和居民實際收入,小米需要價位在兩千元左右的產品,來擴大在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市場份額。

而因爲背靠新芯集團,小米比原本的小米品牌更有供應鏈優勢,能夠把價格做到更低的水平。

手機不賺錢,新芯都能賺錢。

所以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在兩千元的價位屬於是無人可擋的狀態,這次把新款Y系列發佈會放到倫敦來開,也是讓國外廠商也嚐嚐被卷的滋味。

“在小米之前,有很多比小米更加有名,過去有着輝煌歷史的消費電子品牌,也推出過類似平板電腦的產品,只是他們定義爲移動電腦,微軟、惠普、戴爾等等。”

因爲智能手機更早推出,多點觸摸屏技術更早成熟,所以平板電腦這種業態早在2005年Mphone2推出的時候,就有廠商推出了。

之前說過平板電腦這種產品確實會有受衆,所以平板電腦在過去四年時間裡,一直髮展得不錯,而且增速越來越快。

最開始的時候網速停留在3G時代,阿美利肯的基礎網絡剛剛大規模改造完,視頻類網站和應用都還沒有普及,這個時期,平板電腦給自己的定位更多還是掌上電腦的補充,作爲生產力工具,沒有太多去強調它的娛樂屬性。

而到2007年,YouTube推出後,各類視頻應用開始爆發,微軟推出了自己的Surface系列平板,更加強調娛樂屬性,和微軟有着密切合作的遊戲廠商們針對平板電腦這種業態也推出了不少遊戲。

微軟的第一款Surface大獲成功,這讓很多廠商打算進入這一領域。

Matrix也將在明年春天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

和Matrix相比,小米更加靈活,他們的標準沒有那麼高,不像Matrix,產品推出必須要領先當下所有產品一大截才推出。

這倒不是說小米對品質的追求不如Matrix,而是小米的品牌定位讓它沒有Matrix那種壓力。

這就好比後世造車,蘋果也想造車,但是迫於品牌形象的壓力遲遲沒有進場,而小米則老早就開始行動了。

“和友商不同,我們不想把它命名爲移動電腦,這樣太不酷了,它不是臺式電腦或者筆記本的補充,它是全新的生態,MIPad。”

大嘴背後的屏幕上出現了MIPad的圖片和一些具體參數。

“和小米數字旗艦一樣,這款命名爲MIPad 1的產品,分爲標準版和pro兩個版本,尺寸分別是7.9英寸和9.7英寸。

更大的尺寸意味着更大的電池和更好的續航,而更小的尺寸則意味着更方便的攜帶。

和其他平板電腦不同,MIPad採取了全新的技術,在不影響握持感的前提下,我們把MIPad的邊框壓縮到了5.5毫米,這讓它和其他平板電腦相比,是如此的性感。”

“單純從外觀上看,小米的產品確實要更具科技感。”史蒂芬點評道。

爲了和小米合作,拿下小米在袋鼠國和新西蘭的代理權,他這段時間一直在倫敦,今天受邀來參加小米的發佈會,史蒂芬來參加發佈會,爲的就是在發佈會結束後能夠親自爲大嘴送上慶祝。

歐羅巴的代理權他們是別指望了,之前商務洽談的結果來看,小米對歐羅巴採取的策略是直營。

小米內部的綜合評分體系中,歐羅巴市場的重要性僅次於華國大陸,比阿美利肯還要高。阿美利肯是因爲穩定性這一環扣分太嚴重了。

史蒂芬用過微軟的Surface,單純從外觀上來說,MIPad要比Surface好上不少。

弗蘭克點頭:“有Newman把關,小米和Matrix的工業設計語言一直都很在線。

哪怕是他們的門店,都保持了一貫的工業美學風格。”

弗蘭克接着說:“只是小米如此大體量的企業,在倫敦開發佈會,居然找了這麼小的一個場館,只有兩百人不到。

這還是小米在微軟的第一次發佈會,看來Newman是被兩年前那次發佈會槍擊案給影響到了。

倫敦可不是舊金山。”

歐羅巴的老錢們對阿美利肯的暴發戶有些看不上。

史蒂芬:“很明顯小米希望憑藉產品說話,發佈會只不過是在給經銷商們展示實力。”

小米手機在歐羅巴採取直營,是指他們的門店全部是直營,但不代表他們只在直營店銷售。

小米同樣要藉助歐羅巴的線上購物平臺、線下電子產品商店等來進行銷售。

光靠直營店和官網,它的客羣終究是有限的。

大嘴介紹完MIPad的一些參數後,開始介紹軟件生態,他對軟件生態的重點放在了MIPad、小米手機和小米電腦之間的交互上。

一些小米官方應用,像便籤、備忘錄、音樂、拍照等功能的協同配合。

通過大量應用和操作系統之間的交互,來體現小米構建的產品生態。

“接下來是定價,MIPad分別有16GB、32GB和64GB三個版本,他們的定價分別爲459歐元、499歐元和559歐元。”

pro版在這個定價上加100歐元,也就是說MIPad最低售價459歐元,最高售價659歐元。

作爲一款遙遙領先的產品,搭載了大量先進技術,從屏幕到芯片到軟件生態,無一不是頂級產品,MIPad的定價甚至算偏低。

畢竟同類型產品,最低定價也得600歐元起。

其實這麼貴的定價,定價扣除成本後的利潤部分,大部分利潤都得給歐羅巴交關稅。

小米秋季發佈會結束後,率先在華國和歐羅巴兩個地區開始正式對外發售。

MIPad在國內的售價是3499元起,比歐羅巴定價低了100歐元。

“我們的刀法還是不夠鋒利,其實3G都可以設置成一個區分項。

分成3G+WIFI版和WIFI版兩個版本,來發售,我們還可以把價格做進一步的區分。”大嘴回國後,周新在小米集團內部會議上吐槽,“我只是說說,我們還是別這樣做。”

這屬於蘋果的專利,刀法凌厲,靈動島這種功能都能給你整成最大賣點,前一代pro才能享受,後一代就普裝了。

像高刷遲遲沒有下放給普通機型,等賣得不好的時候,再把高刷也下放給普通機型。

和蘋果相比,小米厚道太多。

小米平板發售後,背靠小米龐大的宣傳資源,銷量只能算還不錯的水平,歐羅巴首周銷量50萬,比預期的一百萬還差一點。

但是在網上口碑卻很好,尤其是小米手機和小米平板的雙用戶,屬於是口碑先行的典範。

“小米的平板電腦簡直太好用了,它的那個筆的輸入法太智能了,比三星note配的那隻筆識別準確率高多了。

包括內置的畫圖功能,讓我重拾了畫畫的樂趣。”

“一些應用的交互做的非常出色,大量第三方專業軟件,和它的觸控筆結合,完全可以充當筆記本電腦之外的便攜式生產力工具了。”

“操作體驗比其他移動電腦強多了,我在使用其他移動電腦的時候,我有種在用十年前的掌上電腦的錯覺,而平板電腦纔像是21世紀的產物。”

“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搭配着一起用的感覺太棒了。我有一個疑問,小米手機能不能也出note系列?他們的觸控筆要比三星的好用多了。

作爲觸控筆操作模式的深度愛好者,我真的很想用有觸控筆的小米手機。”

“之前移動電腦廠商們一直說邊框太窄會影響操作性能,所以他們不能把邊框做窄。

我也沒看到小米平板邊框這麼窄影響到了操控,反而這麼窄的邊框讓我在看視頻的時候體驗感好多了。”

小米推出的平板電腦在全球範圍內受到一致好評,銷量隨着好評的爆發在不斷爬坡,成爲小米的又一款拳頭產品。

同時這種自己開創的獨創產品,也幫助小米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更廣泛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

蘋果能夠獨佔鰲頭那麼久,和他們接連開創了新的產品類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真無線耳機等,每推出一款,業內廠商都會紛紛效仿,逮住蘋果薅有關。

蘋果擠牙膏歸擠牙膏,但在產品類別上的推廣上起到了領頭羊效應。這種領頭羊效應幫助蘋果打造了其他廠商無法撼動的品牌形象。

而現在因爲蘋果被Matrix收購,所以周新起到了原本蘋果的角色。

競爭對手們不會把平板電腦看作是小米的產品,小米也好、Matrix也好,他們都只有一個名字,Newman系。

小米平板發售後,其他廠商們紛紛計劃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讓旗下的開發團隊照着小米平板系統模仿借鑑,尤其是索尼和三星。

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30章 再見老友第98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2第333章 福兮禍之所倚第300章 餘額寶的推出第38章 焦頭爛額第212章 2001年尾聲的互聯網大會第345章 訪談第158章 老鄉們,進貨來了!(4k))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72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規劃第160章 簡直是降維打擊(6K)第294章 試探底線第99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完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51章 參觀谷歌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89章 產業升級第151章 行業性的需求第262章 想要轉型的魅族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232章 宿敵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296章 質疑第344章 你來我往第63章 電子支付的前景第3章 世紀之交的風氣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155章 風暴效應第246章 極致性價比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210章 走聯發科的路,做山寨機之父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193章 新芯科技的又一員第101章 第一塊Matrix鍵盤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92章 百度的新聞發佈會第121章 好的創新纔會有消費者買單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335章 無法扭轉的局面第246章 極致性價比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327章 優勢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324章 估值第6章 輕鬆拿下第34章 聖誕節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273章 峰迴路轉第9章 不同層次的需求第19章 招兵買馬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41章 即將到來的ISSCC第321章 合作第306章 上當的遠不止Xcom第321章 合作第18章 被嚇到的吳世強第257章 行業反響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50章 給自己挖坑第117章 知乎 新興投資和互聯網大會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177章 天馬行空的設計第188章 產品聯動(6K)第27章 雙輪驅動開始發力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119章 關於名譽權被侵犯的結果第47章 反響強烈第302章 不同的風格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64章 NewPay的優勢第120章 歡迎晚宴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127章 上市當天第192章 野望(4K)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365章 第三招第9章 不同層次的需求第168章 新的想法,新的思路(6K))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10章 離京前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303章 狡猾的麥道夫第7章 想要打廣告的留學中介第54章 投資的原則第346章 特斯拉變愛迪生了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58章 老鄉們,進貨來了!(4k))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25章 如何打造電子社區
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30章 再見老友第98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2第333章 福兮禍之所倚第300章 餘額寶的推出第38章 焦頭爛額第212章 2001年尾聲的互聯網大會第345章 訪談第158章 老鄉們,進貨來了!(4k))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72章 新興投資的戰略規劃第160章 簡直是降維打擊(6K)第294章 試探底線第99章 Newman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完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51章 參觀谷歌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80章 和比爾蓋茨的賭約第89章 產業升級第151章 行業性的需求第262章 想要轉型的魅族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232章 宿敵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296章 質疑第344章 你來我往第63章 電子支付的前景第3章 世紀之交的風氣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155章 風暴效應第246章 極致性價比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210章 走聯發科的路,做山寨機之父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193章 新芯科技的又一員第101章 第一塊Matrix鍵盤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92章 百度的新聞發佈會第121章 好的創新纔會有消費者買單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335章 無法扭轉的局面第246章 極致性價比第307章 殊途同歸第327章 優勢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324章 估值第6章 輕鬆拿下第34章 聖誕節第253章 戰略資源第273章 峰迴路轉第9章 不同層次的需求第19章 招兵買馬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41章 即將到來的ISSCC第321章 合作第306章 上當的遠不止Xcom第321章 合作第18章 被嚇到的吳世強第257章 行業反響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50章 給自己挖坑第117章 知乎 新興投資和互聯網大會第83章 康菲尼迪的新聞發佈會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177章 天馬行空的設計第188章 產品聯動(6K)第27章 雙輪驅動開始發力第260章 被拿捏的運營商們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95章 什麼是Quora+第119章 關於名譽權被侵犯的結果第47章 反響強烈第302章 不同的風格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64章 NewPay的優勢第120章 歡迎晚宴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127章 上市當天第192章 野望(4K)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365章 第三招第9章 不同層次的需求第168章 新的想法,新的思路(6K))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10章 離京前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303章 狡猾的麥道夫第7章 想要打廣告的留學中介第54章 投資的原則第346章 特斯拉變愛迪生了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203章 對微博的影響(4K)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58章 老鄉們,進貨來了!(4k))第109章 Quora的估值第25章 如何打造電子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