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

公元前221年,齊國被滅。六王斃,四海一。

始皇帝開創的大業前無古人,但是秦國的侵略行爲皆非義舉,如今他成爲天下的主人,就要給天下人以交代。他編排了幾條滅六國的理論依據,讓李斯等筆桿子潤飾一番,製成***,廣播於世人。

一,滅韓國的原因:“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爲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爲善,庶幾息兵革。”

韓國是秦國的臣屬,可是他背信棄義,犯上作亂,勾結外賊,圖謀宗主,秦國不得以將其滅國。滅掉韓國後,始皇帝爲了百姓能太平度日,馬上就停止了戰爭行爲。

二,滅趙國的原因:“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秦國和趙國擁有良好的外交關係,互爲盟友。秦國信任趙國,連趙國質子都送回家了,可是趙國違背盟約,攻打秦國的太原,秦國只好將其滅國。趙國的大王子在代地佔山爲王,搞恐怖主義行動,秦國從維護戰國和平的角度出發,不辭辛苦的將其誅滅。

三,滅魏國的原因:“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魏國愛搞陰謀詭計,表面上獻地於秦,要開展兩國經貿往來。贏得秦國信任後,就和韓、趙聯合起來偷襲秦國。秦國爲了保護其他國家不受魏國的侵害,只有將其滅國。

四,滅楚國的原因:“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秦國和楚國一直有國境糾紛的歷史遺留問題,雙方經過幾輪友好磋商,終於達成共識,將青陽以西的土地劃歸秦國。可是楚國反覆無常,國境線剛剛確定,就攻打秦國的南郡。這種有失君子風度的國家,秦國不將其誅滅,就是禍害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

五,滅燕國的原因:“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兵吏誅,滅其國。”

燕王僖太過昏庸,不僅國家治理的不好,對兒子也教導無方。燕太子丹跟荊軻官匪勾結,行刺始皇帝。秦王可以不計較個人的損失,但絕不能允許黑社會組織的跨國犯罪行爲,所以纔將燕國滅亡。

六,滅齊國的原因:“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爲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齊國閉關鎖國,不跟外界互通有無,國際關係一塌糊塗。秦國懷疑齊國在秘密研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意圖破壞世界和平發展的局勢,於是秦國的維和部隊將齊地佔領,實施全面控制。

在歷數韓、趙、魏、楚、燕、齊的六宗罪之後,始皇帝做了感人肺腑的總結:“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我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戰國芸芸衆生中的一份子,但是爲了追求真理和正義,我可以不計聲名利益,隨時爲百姓奉獻自己。上蒼果然眷顧我這樣的好人,在祖宗的庇護下完成了天下統一。六個國賊都已經消滅,百姓再不用經受戰爭,可以安穩的享受太平盛世。戰國的子民不用謝我,能看到你們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回報。

始皇帝已經給滅六國定下了整體基調,百姓除了拍手稱讚、高聲歡呼外,還能做些什麼?天下既定,民心亦安,秦國開始面臨最艱鉅的任務,爲始皇帝歌功頌德。

帝王的職業具有特殊性,凡是競逐這個職位的人,沒有誰不功利。他們都希望自己獨一無二、與衆不同,如何替始皇帝塑造完美的形象,成爲秦國大臣想破腦袋的事情。

名號是帝王區別以前人,延續於後人的標誌,是形象工程的重中之重。始皇帝率領秦國文武百官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秦國本土派同客卿派的矛盾也就此出現,直至秦國滅亡。

王綰是秦國現任的宰相,也是秦國本土派的領袖人物,他向始皇帝提出建議:商、周兩朝是秦之前的統一王朝,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體系。依賴這套制度,商、周統治天下一千五百餘年。爲了秦朝的長治久安,應該沿襲舊制,繼續稱王。

從王綰的言辭可以看出他是個實在人,可如此保守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討好君主。始皇帝正處在人生輝煌的頂點,怎麼會甘心效仿前人?他出言駁斥到:“商、周早亡之朝,以後休要再提,寡人的天下要千秋萬代,必須有個能夠萬世永傳的名號。”

看到始皇帝對本土派的不滿,李斯內心暗自得意,新朝剛立,正是重新劃分權利的大好時機,現在不打擊本土派,更待何時?他對始皇帝逢迎到:“君上攜正義之師,替天行道,滅六國、定江山,大秦版圖東至大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遼東,這是三皇五帝所未竟之功。臣竊以爲,只有三皇之首的泰皇才配做君上的名號。”

把始皇帝比作泰皇,是李斯醞釀已久的決定。論起溜鬚拍馬的功力,李斯若做第二,沒人敢做第一。泰皇作爲衆君之首,已經是登峰造極的地位,李斯滿以爲會得到始皇帝的稱讚,但他終究難以明白始皇帝那顆偉大的心。

李斯對始皇帝的阿諛,換來了本土派的嗤之以鼻,始皇帝卻面容平靜的開口說道:“廷尉所言深諳寡人之意。不過,既然寡人的功勞遠超三皇五帝,名號應該取之三皇,高於五帝,以皇帝稱之,未知可行否?”

始皇帝驚世駭俗的言辭,令滿朝譁然,城府若王綰、李斯者也面露驚愕,爲之動容。但他們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帶頭高呼:“臣恭請大秦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朝臣不絕於耳的稱頌聲中,始皇帝慢慢閉上雙眼。他的面孔上,是一副複雜的表情,時而威嚴、時而滿足、時而得意、時而猙獰,他越來越像個皇帝,也越來越不像他自己。

經過始皇帝的啓發,秦國的大臣們總算開竅,歌功頌德只有一個竅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衆人花樣翻新的建議層出不窮,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皇帝授命於天,不應再自稱“寡人”,改以“朕”稱之,皇帝出命爲“制”,下令爲“詔”。

二,帝王死後,以其德行追諡的舉動是“子議父,臣議君”,理應取消。自始皇帝后,後世以數計算,統稱爲秦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代代永繼。

三,皇帝作爲上天的代言人,要有獨特的信物,以玉雕刻而成,稱之爲“玉璽”。

四,凡是跟皇帝沾親帶故的親屬,都獲封皇家稱號。皇帝的妻子叫做“皇后”,父親叫做“太上皇”,母親叫做“皇太后”。

所有的神話都是人爲的包裝,始皇帝用他的經歷向我們闡述了封建思想的真相。通過對自己的神話,來鞏固地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慣用伎倆。直到給自己鍍完金,始皇帝纔開始安排起秦朝未來的行政工作,他在社會、政治、軍事三方面做出巨大的改變,建立了封建王權專制制度的雛形。

統治階級對社會的定義,影響着百姓的觀念,爲了更好的統治人民,始皇帝架構起一整套完備的認知體系。他通過對社會的定義,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理論。

戰國時期盛行陰陽之說,齊威王當政時,齊國的陰陽理論學家鄒衍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術,得出“五德相運”學說。他認爲自然界有五行組成,而朝代的變遷也遵循五行理論,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順序演繹朝代興亡。

始皇帝認爲“五德相運”的概念很好,老百姓搞不懂,統治階級可以拿來隨便解釋,他隨即徵用了鄒衍的這套理論。經過太史的推演,始皇帝向天下公佈秦朝建立的原因:周朝爲火德,秦朝取代周朝是以水滅火,故秦爲水德。

始皇帝接受五行理論的同時,也發現了其中的漏洞。五行相生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秦朝不可能傳繼萬世,將來必然會有土德之國取而代之,想避免這種結果,只有改運:

一,始皇帝根據水德更改歲歷,將十月初一定爲年之伊始。凡是新年朝見、國慶大典,都從這天開始。

二,水德尚黑,秦朝的旌旗、衣服、符節都規定用黑色。就連天下百姓都稱之爲黔首,黔爲黑之意,秦朝人民因此都成爲名副其實的黑戶。

三,與水德相應的數字爲六,秦朝跟着實行六進制計數法。兵符的長度、法冠的高度都爲六寸,車架的寬度、行駛步伐都爲六尺,就連皇帝的御車也要用六馬拉駕。

四,水德主刑罰,秦朝因此凡事皆取決於法,不講求人情恩義。採用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強硬措施,打造出封建社會的法制最高峰。

五,始皇帝將黃河改名爲德水,寓意黃河之水永不枯竭,秦朝統治源遠流長。

秦朝的社會變革令人眼花繚亂,在政治和軍事制度改革上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 長平之戰(3)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九十四 李斯入甕四十一 嫪毐反了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十四 李斯入甕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九 長平之戰(3)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四十一 嫪毐反了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十 白起功高震主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十 白起功高震主一 嬴異人的煩惱九十四 李斯入甕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 白起功高震主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七十五 軍權傾扎八十九 焚書案八 長平之戰(2)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一 嬴異人的煩惱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四十八 楚國的宮廷陰謀(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八 長平之戰(2)九 長平之戰(3)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六 包裝嬴異人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六十四 亡韓九 長平之戰(3)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六十 韓非留下的記憶(3)九 長平之戰(3)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
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 長平之戰(3)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九十四 李斯入甕四十一 嫪毐反了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十四 李斯入甕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九 長平之戰(3)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四十一 嫪毐反了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十 白起功高震主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十 白起功高震主一 嬴異人的煩惱九十四 李斯入甕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 白起功高震主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七十五 軍權傾扎八十九 焚書案八 長平之戰(2)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一 嬴異人的煩惱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四十八 楚國的宮廷陰謀(2)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八 長平之戰(2)九 長平之戰(3)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六 包裝嬴異人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六十四 亡韓九 長平之戰(3)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六十 韓非留下的記憶(3)九 長平之戰(3)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