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

燕太子丹是燕王僖的兒子,他的身份雖然是太子,卻做了大半輩子質子。他曾經先後流亡於趙、秦兩國,寄人籬下,命運坎坷。太子的光環沒有給他帶來尊嚴,反而讓他受盡磨難,落魄於大國之間,奴顏卑膝、強顏歡笑。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燕太子丹最不願緬懷的記憶,是他在秦國的日子,想起來就會熱淚盈眶、痛哭斷腸,性格暴虐的始皇帝是他終生的噩夢。

經歷過涉及趙太后的那場宮廷譁變之後,始皇帝飽受打擊,性情大變。他正常的時候,憂勞國務、勤理政事,一副有道明君的做派。反常的時候,就會疑神疑鬼,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尤其喜歡折磨與他親近之人。

用現代醫學去解釋始皇帝的行爲,他是得了精神分裂。始皇帝這個病,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燕太子丹。他們在幼年相識於邯鄲,算的上總角之交。一個是從小寄居趙國的質子,一個是被父親暫時拋棄的遺子,難兄難弟在異國他鄉偶遇,類似的經歷讓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份沉甸甸的情感,沒有給燕太子丹的秦國生涯帶來任何好處,始皇帝總在病發之時出現在他面前,用非人的手段,把燕太子丹操練的死去活來,用這種特殊的手段,祭奠他們逝去的美好童年。

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抓住李牧大敗秦軍,始皇帝對他監管不嚴的機會,逃脫昇天。帶着佈滿創傷的心靈,拖着殘破不堪的身軀,迴歸燕國。他從此立下重誓:此仇不報,永不爲人。

燕太子丹怨恨始皇帝無可厚非,可是想要報仇,談何容易?這件事也就一拖再拖,終於拖不下去了。

秦國滅趙,燕國賴以據秦的屏障失去了。聽說始皇帝親臨邯鄲,大殺趙國宗族,以報幼時飽受欺凌之仇,手法兇殘、血染長空。燕太子丹恍惚之間,又回到秦國,回到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如果不解決掉始皇帝,他早晚還要再入煉獄。

生平不能安天下,妄稱男兒大丈夫。燕太子丹無論爲國爲己,都必須奮起反擊。最有豪情壯志的做法,莫過於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轉回。可是這不符合客觀事實,舉燕國之兵,未必能撼動秦之一毛。

硬拼不行,唯有智取。

燕太子苦思冥想之後,琢磨出刺殺始皇帝的主意。正是這個臭點子,救了跟他素未平生的負芻。

想到報仇辦法的這些日子,是太子丹生平最開心的時刻。讓刺客僞裝成使者拜見始皇帝,朝堂之上驟然發難,將其劫持。效仿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要求秦王簽訂收兵協議,退還所佔各國土地,並不得再從事侵略。如果始皇帝答應還好,不答應,就殺之而後快。始皇帝死後,秦國必生大亂,而秦國大將都擅兵於外,難保不生異心。只要派人前去籠絡,以裂土封侯誘之,定會有人逐私利而背秦。到時候燕、趙、魏、楚四國趁機結盟,利用秦國內憂外困、忠奸相疑,將秦國打回孃胎裡回爐。

燕太子丹臉上露出陰燦燦,略帶滿足的笑容,壓在他心頭的重負卸下大半,整個人都輕鬆起來。

明眼人都看出燕太子丹的想法有多幼稚,只能用漏洞百出來形容。正常的始皇帝英明神武、處事練利、禮賢下士、重用人才,不僅秦國百姓擁戴,秦軍將士也都對他敬服。這也是爲什麼物轉星移、幾度春秋,始皇帝能夠歷經宮廷變故而始終穩坐王位、不動如山的原因。想讓秦國生亂?只會給四國招致更大的兵患。

所謂樂極生悲,燕太子丹的打擊來了。

鞠武是燕國的太傅,在燕國地位尊崇,燕太子丹以師拜之,對其言聽計從。當他聽到燕太子丹刺秦的計劃後,連連感嘆造化弄人,可惜了好好的孩子,愣給始皇帝打傻了。他向燕太子丹進言:“刺殺秦王,實乃愚行,萬萬能爲之”。

一,刺殺須用兇器,刺客上朝之前,肯定要經過複雜的安全檢查,如何攜帶?

二,刺殺需要貼身,秦國朝堂之上,百官羅列、文武俱全,如何靠近秦王?

三,倘若刺客得手,秦王被迫答應請求,事後又拒不履約,燕國奈何於秦?

四,秦王死不應允,刺客痛下殺手。秦國必然會興兵報復於燕,燕國如何避禍?

別看燕國貧弱,還真有聰明人。鞠武對事情的分析判斷精準老道,有王佐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時,蘇秦那麼大本事都在燕國栽了,鞠武也只能陪着扶不起的阿斗,坐等亡國。

燕太子丹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一個結論,縱然秦國還地復韓興趙,以六國之勢,也只能坐吃山空,守不住家業。秦國想奪回失地,再發兵即可,這樣流於形式的退讓,對六國有什麼實際意義?

鞠武給燕太子丹提了建議,應該西與魏、東與齊、南與楚聯合,哥幾個搞好關係共同抗秦。再北上跟匈奴講和,引進強有力的外援,四海同心、齊力斷金。

太子丹的回答是:“太傅之計,曠日彌久,令人心然,恐不能須也。”他覺得鞠武計謀雖好,然而須時太久,徒令人心煩氣躁,難解燃眉之急。

鞠武對燕國的耐心和忠誠不容置疑,他沉思良久,又出一計。這次的計謀只能用陰毒來形容,鞠武老而彌堅、矢志報國,不惜破壞自己淳樸善良的形象,想出來的辦法到底是什麼?

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六 蒙驁之死四十六 李斯其人五 走進彼此的生命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玉皇大帝那些事兒四十九 尉繚的國家政策(1)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六十七 亡趙五十四 魏楚大戰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四十九 尉繚的國家政策(1)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八十九 焚書案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八十九 焚書案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一 嬴異人的煩惱六十 韓非留下的記憶(3)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四十一 嫪毐反了六十四 亡韓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二十 東周的滅亡(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 白起功高震主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四十一 嫪毐反了七十七 亡楚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七十 荊軻刺秦王(3)五 走進彼此的生命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六十七 亡趙七十六 亡魏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四 李斯入甕七十五 軍權傾扎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六 包裝嬴異人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九十四 李斯入甕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六 包裝嬴異人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五十四 魏楚大戰四十八 楚國的宮廷陰謀(2)
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三十六 蒙驁之死四十六 李斯其人五 走進彼此的生命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玉皇大帝那些事兒四十九 尉繚的國家政策(1)十三 強大的競爭對手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六十七 亡趙五十四 魏楚大戰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四十九 尉繚的國家政策(1)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八十九 焚書案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八十五 我愛長命百歲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八十九 焚書案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一 嬴異人的煩惱六十 韓非留下的記憶(3)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四十一 嫪毐反了六十四 亡韓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二十 東周的滅亡(1)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四十一 嫪毐反了十 白起功高震主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四十一 嫪毐反了七十七 亡楚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七十 荊軻刺秦王(3)五 走進彼此的生命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六十七 亡趙七十六 亡魏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七十一 荊軻刺秦王(4)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四 李斯入甕七十五 軍權傾扎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六 包裝嬴異人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九十四 李斯入甕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六 包裝嬴異人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五十四 魏楚大戰四十八 楚國的宮廷陰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