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

李牧和他統領的邊防軍正日夜不停的趕往邯鄲,他收到了趙王遷“國家危矣”的傳書。動用邊防的軍事力量,是拆了東牆補西牆的舉動,李牧知道一旦匈奴進犯,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秦軍的攻擊已經迫在眉睫,現在還有其他的辦法麼?

西北之地都是番邦異族,民風彪悍。李牧的邊防軍常年累月跟外族打交道,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些勇猛的氣息。比較起戰鬥力來,跟打仗不怕死的秦軍還真是半斤八兩,這也許是六國中唯一還能與秦軍一較高低的隊伍了。

邊防軍在李牧的**下氣勢嚴整、軍威浩蕩,從他們的身上,你或許還能看到一絲趙國未來的希望。大軍所經之處, 百姓夾道相迎,他們把所有的期盼都寄託在李牧的身上。

經過幾天不眠不休的行軍,李牧率隊來到了漳水東岸,他宣佈大軍安營紮寨,築造防禦工事,準備抗擊秦軍。李牧的這道命令讓所有人都看不懂,趙軍只要渡過漳水就可以馳援赤麗、宜安,現在安營豈不是置河西百姓於不顧,援軍來此還有什麼意義?

沒有人比爲將者更明白仗該如何打,李牧的心中當然有他的盤算。秦軍數戰告捷、氣勢如虹,而趙軍千里奔波、疲憊不堪,此時兩軍交戰,結果可想而知。另外,秦軍知道趙軍來援,肯定在河西佈下了天羅地網,等待趙軍入甕。李牧爲趙國計,纔不得不放棄了赤麗、宜安兩城,抓緊在河東修建工事,守住趙國最後的防線。

壯士斷腕是爲了獲得生存的權利,想要得到就必須學會捨棄。這個道理李牧明白,趙王遷卻不明白。他數度派遣使者催促李牧渡河,擊退秦軍,收復趙國的失地。

爲將者的不易就在於此,往往要承受敵我雙方的壓力。袁崇煥、岳飛這樣的千古名將因何而死?他們都碰上了喜歡指手畫腳的昏君。

李牧比他們都幸運,並不是因爲趙王遷不昏庸,而是儒家思想還沒有被君主普及和昇華。忠君愛國的意識人人都有,好在還沒有變成君爲臣綱的枷鎖。關鍵時刻李牧沒有愚忠,他選擇了違抗王命、我行我素,才爲趙國積蓄了反擊的力量,最終擊潰了秦軍。正是因爲如此,他與趙王遷的關係產生了裂痕,註定了他日後的悲劇。

趙國的士兵都成了建築工人,在漳水東岸的工地上乾的熱火朝天。挖壕溝、堆土方、豎營壘,李牧用縱橫交錯的防線向桓齮表明了自己的作戰意圖,他要跟秦軍打持久戰。

桓齮的計劃落空了,他在赤麗、宜安附近佈置了好幾路伏兵,本想把趙國的援軍誘而殲之,沒想到卻被李牧識破了他的陰謀。桓齮並沒有因此而惱羞成怒,倘若李牧也如扈輒般庸碌無爲,人生豈不寂寞?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纔會有轟轟烈烈的大戰,這正是桓齮所期待的,所以他不怒反喜。

桓齮高興的原因還有一個,他早就看穿了李牧的弱點。

李牧想通過持久戰消耗秦軍,一旦秦軍後方供給不足,就是趙國反攻的時候,但是這個計劃存在一個最大的漏洞。倘若趙國國勢強盛,自然可以跟秦國無休止的相持下去。如今趙國日漸衰落,大軍多一日開銷,都是給趙國雪上加霜,恐怕沒有拖垮秦國,自己就先倒下了。

李牧不是不清楚這些,爲了保存趙國的實力,爲了阻止秦軍的勝勢,他都要選擇避而不戰。戰則必亡,不戰還能贏得一絲生機。只要秦軍莽撞出擊,李牧就有信心憑藉趙軍築造的壁壘將其擊潰。

桓齮在等,等待趙軍自己崩塌。李牧也在等,等着秦軍出現變故。秦、趙之間的局勢變的敏感而且微妙,沒有誰敢斷言戰況如何發展,勝負已經不是人能左右的,要看天欲何爲?

時間一天天流逝,趙國大軍的伙食標準一降再降。連作戰部隊的糧草也不能全額保障,足可看出趙國的窘困。但是,首先打破對峙的卻不是趙國,桓齮的部隊終於有了行動。

按理說桓齮萬萬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進攻。趙國補給困難不假,士兵卻是鬥志高昂,兩軍一旦開戰,秦國縱然能夠取勝,付出的代價也肯定不小。只有按照既定計劃,跟趙國打消耗戰,早晚能將趙國拖垮,這纔是正確的應戰方法。

桓齮爲什麼棄必勝之策而不用,要貿然出兵呢?

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十 白起功高震主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六 包裝嬴異人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玉皇大帝那些事兒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七十五 軍權傾扎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四十六 李斯其人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八 長平之戰(2)六十四 亡韓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七十 荊軻刺秦王(3)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八十九 焚書案七十七 亡楚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九十 坑儒案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五十四 魏楚大戰七十六 亡魏七十六 亡魏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五十四 魏楚大戰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六十七 亡趙九十四 李斯入甕三十六 蒙驁之死七十六 亡魏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九十 坑儒案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二十 東周的滅亡(1)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八 長平之戰(2)七十六 亡魏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 東周的滅亡(1)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九十 坑儒案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九十四 李斯入甕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三十六 蒙驁之死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七十七 亡楚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四十一 嫪毐反了
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十五 一切都擺平了十 白起功高震主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六 包裝嬴異人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二十六 秦莊襄王的任期二十七 蒙氏家族第一代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七十四 沸騰的易水玉皇大帝那些事兒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七十五 軍權傾扎七十三 荊軻刺秦王終結篇(6)四十六 李斯其人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八 長平之戰(2)六十四 亡韓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七十 荊軻刺秦王(3)十四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八十九 焚書案七十七 亡楚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三十四 最後一次合縱(2)一 嬴異人的煩惱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六十八 荊軻刺秦王(1)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九十 坑儒案六十九 荊軻刺秦王(2)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五十四 魏楚大戰七十六 亡魏七十六 亡魏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五十四 魏楚大戰四十五 十年前的間諜案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八十一 皇權的神話(1)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七十九 往事不堪回首六十七 亡趙九十四 李斯入甕三十六 蒙驁之死七十六 亡魏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九十 坑儒案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八十六 不叫胡馬度陰山(1)二十 東周的滅亡(1)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八 長平之戰(2)七十六 亡魏九十五 扶不起的扶蘇二十 東周的滅亡(1)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九十 坑儒案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九十四 李斯入甕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三十六 蒙驁之死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七十七 亡楚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四十一 嫪毐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