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紙幣發行

五年的工業產值增加三倍,這就是林哲給郭龍雲下達的目標,郭龍雲非常清楚自己的這位陛下是從來是不說客套話的,他要工業產值增加三倍,那麼自己就肯定要達到這個目標(清末梟雄418章)。

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的話,陛下就絕對會賞自己一個公侯之爵,畢竟陛下是一言九鼎之人,說出來的話是絕對不會不認的,當初宋關前在外交談判拖住了英法聯軍數個月,儘管裡頭的真實原因和宋關前本身關係不大,但是事後林哲依舊賞了他一個子爵。

說實話,要想把現有的工業規模增加三倍以上,這一點郭龍雲並不擔心,因爲目前的中國工業發展雖然看上去有些平淡,但主要是重工業方面發展緩慢,然而輕工業上,尤其是紡織產業可以說是發展迅速,尤其是紡紗產業,儘管是後來居上但是已經大有追趕生絲產業的勢頭。

不說別的,只依靠紡織產業的話,郭龍雲也有信心把工業產值增加三倍以上。

但關鍵的是林哲要求的是輕重工業均衡發展。

然而當代中國的工業基本上以輕工業爲主,尤其是生絲以及紡紗這兩大產業,重工業的話,其實也就只有幾家皇室產業所屬的國防企業而已,佔據的比例是相當低的。

所以難題不在於增加三倍的工業總值,而在於怎麼把重工業的發展提上來,要把現有的重工業產值增加到五倍以上,難度比工業產值翻三番要難多了。

而且這中間還不能取巧,郭龍雲可是知道自己的這位陛下可不是一竅不通的人,自己要是可以壓制輕工業的發展,偏袒重工業的話,哪怕最後達成了紙面上的目標,但是等待自己的下場怕也不會好到那裡去。

儘管面臨的問題很大,但是郭龍雲也不是第一天搞工業了,在帝國諸多高層官員裡頭,他是僅有少數搞工業出身的官員,早年在林哲幕府裡的時候就是負責工商經濟發展事務,後來擔任上海知縣期間也是主導了上海縣的發展,緊跟商貿區的步伐 ,爲後來的商貿區和上海縣合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擔任蘇州知府期間也是大力發展蘇州的工商經濟,後來就是一發而不可收拾,被調任工商部任協辦大臣,負責輕工業的發展事務,後來調任安徽巡撫,除了恢復當地民生後,也是大力支持畢宣溪搞當塗工業區。

他和帝國裡諸多傳統官僚不太一樣,他的擅長的並不是保境安民,也不是文章做的有多好,他擅長的就是工業發展。

所以儘管未來的路有些難走,但是這並不足以讓郭龍雲畏懼!

十二月五號,郭龍雲作爲經濟大臣首次參加了御前經濟會議,而他的位置是在右邊首位,坐在畢餘同的對面,從位置安排上看就知道,他這個經濟大臣的政治地位已經超越了普通的各部大臣。

既然是經濟會議,那麼今天的主角自然就是進入政治核心圈的郭龍雲了!

“陛下,諸位同僚請看,這就是我經委會的同僚們初步制定的一份草案!”

“爲了保障帝國的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我們初步制定了三個措施,首先是對貨幣進行調控,其次推出具體優惠政策進一步吸引國民們投資工商業,再次則是選擇適合的地區建設更多的工業區!”

“首先是貨幣調控,目前國內的貨幣流通極爲有限,大量的金銀被私藏而成爲死錢,如果能夠把這些資金運用起來,那麼至少可以爲帝國的金融市場增加十億圓以上資金!”

“爲此,應該儘快加速對錢業的整頓轉型,促使落後的錢莊模式轉化爲現代銀行制度,完善存款,借貸相關的法律法規。儘快使民間的資金流入市場!

同時應當效仿泰西諸國,儘快建立並完善紙幣的發行,進一步收集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爲帝國中央銀行的貴金屬儲備提供充實基礎!”

“優惠政策方面,經委會建議進一步調低工業的正稅比例,尤其是重工業方面的稅收比例,並在海關關稅上對國內工業的發展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棉布等國內可以自行生產的初級工業產品徵收較高比例的稅收,同時爲了降低國內企業的成本,應當進一步降低機械設備等國內暫時無法生產的高技術產品以及棉花、煤炭等原材料的進口稅率。

除了稅率方面的支持外,經委會希望各地方政府應當配合企業的建設,經營活動,初期要給予土地、人力等資源的保障。

另外希望在審批手續上進一步簡化,目前開辦企業公司所需要的手續過多,這對於大型企業而言問題不大,但是對於一些小型企業而言卻是難度相當大的,如此也容易導致小型企業不登機不註冊而私下開工,這對稅收的徵收也是極大的麻煩!”

“新建工業區方面,我們初擬了數個地方,包括天津、廣州、杭州、武漢等地……”

郭龍雲說着這些的時候,林哲是一邊聽着一邊翻看着手中的這份草案計劃書,而畢餘同等內閣其他官員也是一個個看着,並不是低頭細聲交談。

而等郭龍雲簡單的做了個介紹後,下面的人卻是陸續問出了諸多問題,首先開口的乃是財務部大臣齊宣浩。

只聽他道:“你說進行貨幣以及銀行業的改革裡要發行紙幣,這是否過於激進了,要讓民衆相信一個紙片子能夠當銀子沒有那麼容易啊!”

郭龍雲當即答道:“紙幣的發行乃是當代各國的通行做法,沒有道理泰西諸國做得,我們就做不得,而貨幣信譽問題,我們正在構思詳細的方法,初步的想法是爲了保持紙幣的順利發行以及維持信譽,會允許紙幣隨時能到任意一家銀行兌換到相當的銀圓,而帝國中央洋行將會隨時爲商業銀行進行紙幣和貴金屬的兌換。”

“隨時能夠兌換的話,那麼會不會導致民衆一拿到紙幣就去兌換銀圓,如果都兌換了那麼發行紙幣還有什麼意義?”又有一人問到。

郭龍雲道:“對此,我們的經委會的初步構想是,以國家財政是收支爲基礎來完成紙幣的第一步發行,今後凡是國家相關稅收,一律可以用紙幣繳納,一旦民衆知道紙幣可以用來繳納稅收,那麼就能夠初步建立紙幣的信用。同時爲了擴大紙幣的發行量,財政支出也以紙幣爲基礎進行,今後凡是官方採購、國家僱員薪資等的發放一律使用紙幣。

不過爲了避免大範圍的恐慌,前期必須確保各地銀行擁有大量的現銀儲備,用以第一時間的紙幣兌換。

我想以皇家銀行的實力,保持足夠的儲備現銀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吧”說着郭龍雲看向了宮務廳財務處處長潘立宣。

坐在長方桌最末位的潘立宣當即道:“我行擁有充足的金銀儲備,只要不是第一時間發行超過五千萬圓,並且民衆們不會第一時間進行哄搶兌換,那麼就能夠勉強應對下去!”

潘立宣這話不假,皇室產業下屬的皇家銀行絕對是當代中國最有錢的機構了,儘管這些錢並不是皇家銀行本身的,而都是存款,但是能夠管着數以億計的錢也是隻有皇家銀行一家了。

當然了,這些錢可不能白白兌換,帝國要讓皇家銀行支持紙幣發行的話,中央銀行那邊就必須拿出大量的儲備金銀來維持皇家銀行的現金流,要不然的話一旦引起無法制止的兌換風波可就不好辦了。

財務部下屬的帝國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執行金融監管、貨幣發行的的機構,說是銀行,你倒不如說它是一座巨大的金庫以及造幣廠。

帝國中央銀行裡擁有大量各種來源的儲備金銀,比如說中華軍北伐從滿清手裡收繳了超過十噸的黃金。

如今帝國中央銀行的金庫了,一共擁有大約三十噸的黃金儲備,基本都是靠戰爭繳獲爲主,另外也有這些年從市面兌換來的各種黃金。

不過相對於黃金來說,白銀儲備更多,可是有着一百多噸的白銀儲備呢!

不過這些錢基本都是不能動用的,因爲其中的黃金是作爲今後金本位的儲備金儲備的,未來還要進一步增持黃金的比例,而白銀的話倒是可以用,造幣廠那邊是天天用白銀造幣呢。

但是這發行銀幣的同時又會收回來大量的銀塊,所以短時間內中央銀行的白銀儲備還是會進一步增加的。

然而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帝國中央銀行身爲一國央行,但是貴金屬的儲備總量還不如皇家銀行這個商業銀行。

只是中央銀行的錢都是自己的,而皇家銀行的錢都是儲戶的!

這紙幣的發行並不是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就能夠說完的,今天郭龍雲和衆人的討論只是起了個頭而已,而後續還會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不僅僅是紙幣的發行,實際上今天郭龍雲今天提出來的諸多問題都是比較廣泛的,並不是某一個部門可以辦成的事,而是需要整個內閣各部一起合作才能夠辦成。

而這個過程裡,經濟規劃委員會就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甚至一度讓畢餘同這個內閣總理產生了危機感,因爲他感覺到自己的權力正在逐步減少。

齊宣浩以及賴昌英等人竟讓和郭龍雲一起商討工業經濟事務,反而是把他這個內閣總理大臣摔在了一邊。

對此他雖然也是不經意間向林哲抱怨了幾句,但是林哲卻是沒有這個妻舅什麼面子,當即就是回了一句:“你自己不懂工業經濟能怪誰!”

畢餘同很是鬱悶,想當年他在商貿區裡搞房地產開發也是一把好手,當初幾乎整個商貿區的地皮都是屬於餘勝軍所有,而畢餘同就是管着這些的,可惜他對工業不太通曉,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郭龍雲大出風頭。(。)

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9章 炮擊上海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617章 出巡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47章 入城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2章 上海亂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37章 遭襲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779章 立儲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371章 近衛師參戰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703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138章 敗退和首秀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269章 死城安慶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83章 添船夠炮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410章 海陸分家第48章 厘金初顯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113章 決一死戰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477章 日`本內戰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326章 夏稅和鐵路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15章 公然敲詐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
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440章 散兵編制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59章 炮擊上海第261章 李鴻章的戰俘生涯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617章 出巡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56章 全球海軍的變革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350章 降臣李鴻章第47章 入城第231章 吏治突顯第324章 戰爭中的發展第547章 海軍技術改革第572章 東北鐵路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171章 整編擴充計劃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536章 利益得失第474章 日`本局勢第411章 陝甘動亂第52章 上海亂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37章 遭襲第72章 吳健彰進營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539章 起錨迎戰第694章 炫耀武力第356章 新軍之間的廝殺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779章 立儲第225章 攻克宿遷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464章 後宮版八國聯軍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182章 驚天巨響第525章 夏威夷戰爭第146章 王侯之賜第188章 營造皇宮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371章 近衛師參戰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703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393章 雪地逃亡第707章 帝國興衰在此一戰第280章 退守廣州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170章 整編擴軍會議第445章 對美軍售第138章 敗退和首秀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55章 理智和良心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269章 死城安慶第358章 第六軍渡江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675章 捷報頻傳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310章 談判重啓第527章 佔據珍珠港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83章 添船夠炮第502章 戰爭一觸即發第165章 石達開的艱難抉擇第548章 新一代戰艦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410章 海陸分家第48章 厘金初顯第124章 這是抄襲!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113章 決一死戰第677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101章 壓制和進攻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107章 城破殉國第477章 日`本內戰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210章 工商發展第326章 夏稅和鐵路第282章 連夜搶修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15章 公然敲詐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328章 後裝步槍的首秀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