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世界給古老的中華大地帶來的影響可謂是翻天覆地的,儘管在四十年代裡滿清還千方百計的阻擾西方文化的侵入,但是隨着中國整體上逐漸融入全球的文明體系(清末梟雄496章)。

傳統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侵入,然後兩者不斷融化並創新並是必然的事。

這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性,大可不用叫嚷着傳統文化已經消失這種自卑的論調,中華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以極強的融合性著稱,任何外來的東西到了中國後,總是會失去它原本的色彩,進而被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久而久之則是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了。

這佛教可是正兒八經的外來物,但是千年後的國人卻是早已經把佛學當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

而紮根中國之後的佛教也和印度的佛教有着天差地別!

在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裡,是西方文化逐步進入中國的早期階段,不過並不明顯,這和滿清以及民衆的天然排斥有關。

不過這種情況在中華軍崛起之後有了巨大的改變!

林哲的中華軍是怎麼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的,其中固然有太平天國的動亂以及滿清自身落後的因素,但是說的直白一些,中華軍能夠統一中國,依靠的並不是說將領的聰明才智,至少這麼多年來,中華軍裡雖然打了勝仗的將領不算少,但是要找出一個真正的絕世名將來還是不太可能的。

中華軍的將領,尤其是早期中華軍的將領其實戰術水平非常一般,他們只是按部就班的把自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戰場上而已。

士兵方面其實也算不上有多好,早期中華軍的士兵素質雖然不錯,但是人家李鴻章早年的淮軍以及清廷的新式陸軍裡的士兵綜合素質也不算差,他們挑選士兵的過程和標準和中華軍其實沒有什麼兩樣,都是找良家子,並進行近代化的訓練。

這從中華軍擊潰李鴻章以及清廷諸多新軍後,大批量並放心的接受大量滿清新軍士兵就可以看得出來,兩者之間的士兵也許在戰鬥經驗上有所差距,但是身體素質以及戰術訓練上其實差距並不大。

那麼真正造成中華軍和國內其他新軍戰鬥力龐大差距的因素是什麼?

其實不外乎武器而已。

從中華軍建軍的餘姚縣勇營時代開始,他們就是用上了米尼步槍,而等1858年後,也就是和英法聯軍在上海進行決戰,並在隨後對滿清進行最後一次的北伐,緊接着又西征太平天國的時候,中華軍的部分主力部隊已經換裝了後傳步槍。

而同時期裡,國內的其他新軍還在用燧發槍,只有少部分纔是米尼步槍。

僅僅是步槍上的差距,就足以構成了兩者戰鬥力難以跨越的橫溝。

然後中華軍裡米尼步槍以及後裝步槍以及大炮以及戰艦,那可都是非常典型的外來產物。

由此可見,從一開始中華軍就已經是和外來的西方文明有了密集的接觸!

帝國成立後,就更是加速了對西方文明,尤其是其科學文明的引進,1857年就向歐洲派遣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而且在發展工商業的時候,也是大力引進西方的機械設備以及技術人才。

要知道,早期上海商貿區裡的各大工廠裡,基本上從事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清一色的是高薪聘請的洋人,也只有這幾年帝國的新式高等教育逐步成型後,培養出來了自身的高等技術人才後,華人的身影纔是逐漸出現在一些高技術崗位上,但哪怕是到了1864年的今天,洋人工程師依舊在帝國的各大工廠裡非常活躍,比如說皇家武器公司裡的林德機械廠裡,就是存在大量的洋人工程師,當初負責1858年型林德步槍的設計師,其實也是洋人。

對於這些在華工作的工程師以及那些學校的講師們,帝國是採用了非常大力度的優待措施,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積極拉攏這些高端技術人才加入帝國國籍了。

這個時代裡,民族主義儘管已經萌芽,但是還不是主流,普通人對民族和國家的概念並沒有太過深刻的依賴,這個時代裡,移民潮尚未過去,而且普通人也不排斥移民。

在這種的大環境下,尤其是還有着漢特?威廉的例子在前,一個金髮碧眼的洋人都能夠在帝**方身居高位,成爲一名陸軍中將,獲得貴族頭銜,這就是充分表明了帝國對人才的態度是不分國籍和民族。

這無疑給部分想要在華長期工作定局的洋人很大的信心。

這幾年裡,雖然總量不算多,但是每年都會有上數十人主動申請加入帝國國籍並獲得批准,儘管這個人數看上去並不多,但是你要知道,這些神情加入帝國國際並獲得批准的人,他們都有共同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高端人才,不是那些工廠裡的工程師就是學校裡的教授、講師。

這些人才的加入對於高端人才極其緊缺的帝國而言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當然了,帝國也不是什麼洋人都要的,那些身無一長之物,明顯是想要到遠東冒險發財的流浪者就是不可能立即獲得申請國籍的批准,他們頂多能夠獲得一份居住證而已。

而一些普通洋人,雖然不是什麼高端的人才,但是如果在華住夠一定年限,並遵法守紀,爲帝國貢獻了一定的稅收,創造了一定的工作崗位,那麼也能夠獲得國籍,只是難度要大得多而已。

不管什麼時代,那些便捷的優惠條件面對的都不會是普通人。

畢竟帝國需求的可不是普通洋人,而是那些掌握着高端學識和技術的人才,其他人等對於帝國都沒有什麼大的用處。

從移民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得出來帝國對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到底有多麼渴望了。

這官派留學生的數量是一年比一年多,留學的地方也不侷限在英國、法國,其他的普魯士甚至意大利、美國、奧地利都有派遣,不過其他國家的數量並不多,帝國的留學生主要還是集中在英國爲主,法國和普魯士爲輔,其他幾個國家的留學生數量非常少,往往只有幾個人而已。

六十年代的帝國,正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爲激烈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裡,大量西方的東西通過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口傳入中國。

其中大部分都是科學文化居多,比如鐵甲艦、比如火車。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科學文明外,尚有一些軟文化。

比如說衣着服飾,如今帝國的人們,尤其是在上海這等通商港口裡,西裝已經是比較普及了,其普及率甚至是要超過中華裝的,爲什麼?

因爲中華裝在帝國的是官員的標準服裝,在民衆的眼中,這中華裝就是官服,所以如果不是國家僱員或者皇室僱員的話,尋常人在日常的時候是不怎麼穿這中華裝的。

在普通國人的心中,中華裝乃是出席正式儀式的禮服,價格昂貴,這做一套中華裝禮服隨隨便便都是幾十圓,稍微好一些就得上百圓,比後世的所謂名牌西服貴多了,價格爲什麼這麼貴?因爲這禮服採用的都是進口的呢料,而帝國爲了扶持國內的紡織業發展,對進口的棉布,呢絨等紡織品都是採取高額的海關稅,、此外呢絨這種紡織品和普通民衆實際上沒有什麼關係,能夠穿得起的都是中產階層以上的人,他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更強,所以進口呢絨在銷售上,還會被徵收奢飾品稅,稅率比生絲內銷還高。

除了原料貴,還和對做工有着極大的要求,這禮服都得靠經驗豐富的老裁縫一針一線縫出來,而且做工是絕對不能差的,耗時極長。

如此也就導致了國內的中華裝的禮服價格都是比較昂貴的,甚至超過了傳統的絲織品,價格上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通常而言中產階層的男人只有一兩套而已,出席重要場合纔會穿上,平常可不捨得穿。

普通市民在日常上則是依舊穿老舊的馬褂長袍,也有些年輕男子穿一些復古的漢服,至於商人們,則是大多數穿着西服。

至於廣大的農村地區,那些農民們以前穿什麼,現在還穿什麼!

因此你在上海街頭,僅僅是從人們的穿着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衝突和融化。

看上海街頭裡那些各國風格非常明顯的建築,幾乎就是走在一個萬國建築博覽館一樣,基本上這世界上比較主流的西式建築風格在這裡都能夠看見。

這種情況如果上海還是一個殖民地的話,那麼國人看見自然是不會高興的,因爲這是殖民地的過去和恥辱。

但是這個時代裡的上海卻是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範圍博了一個採衆家之長的美名。

尤其是這兩年上海那邊的那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公司都是掀起了一番攀比之風,自從怡和洋行在外灘大道重修了一棟五層高,佔地面積龐大的總部大樓後,就是連接有諸多實力公司在外灘大道上重建總部,由此掀起了一番建設**。(。)

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73章 設卡收稅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132章 隨營學堂幼年班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11章 山陰陳家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89章 湖州之危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48章 對策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623章 後裝野戰炮第159章 王瘋子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537章 備戰英艦隊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43章 慘勝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15章 公然敲詐第643章 方家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74章 上任設衙第163章 鎮江兵變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5章 輕鬆勝利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274章 應對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27章 刺刀肉搏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668章 布拉鎮第682章 儲君人選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86章 企業式政府第15章 公然敲詐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34章 危機!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138章 敗退和首秀第46章 他敢打嗎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91章 攻城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438章 電報
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73章 設卡收稅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200章 福建延平第129章 火炮和戰馬第619章 海軍行政改革第517章 母憑子貴第446章 龐大訂單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132章 隨營學堂幼年班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484章 薛煥入閣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659章 敵人和朋友第130章 打到鎮江去第625章 陰謀在行動第355章 都興阿的炮灰第633章 內閣紛爭第11章 山陰陳家第640章 郭龍雲面聖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313章 籌款國宴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89章 湖州之危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348章 對策第567章 他們的戰爭(一)第623章 後裝野戰炮第159章 王瘋子第四百而十二章 獨特的上海第12章 機器繅絲廠第661章 朝鮮局勢動盪第615章 舜帝級戰列艦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537章 備戰英艦隊第117章 他不敢開槍第300章 重炮之間的較量(二)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39章 董陽紅的衝鋒第70章 圖謀江海北關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43章 慘勝第333章 帝國在行動第15章 公然敲詐第643章 方家第413章 巡視當塗第581章 中寧密約第335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292章 大戰前的影響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499章 華盛頓號的一生第74章 上任設衙第163章 鎮江兵變第538章 國運之戰第285章 勢均力敵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5章 輕鬆勝利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274章 應對第144章 討胡滅賊檄第432章 新舊更替(二)第405章 湘軍動亂第27章 刺刀肉搏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320章 編制改革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668章 布拉鎮第682章 儲君人選第319章 特殊時期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377章 都興阿的擔憂第86章 企業式政府第15章 公然敲詐第364章 視察帝國大學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34章 危機!第658章 海軍上將科倫克級鐵甲艦第138章 敗退和首秀第46章 他敢打嗎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91章 攻城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16章 彈劾和防備第438章 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