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四章 欲盡全功

“不愧是張文遠,足敷大用。”

四萬雜胡被張遼以一招珠簾倒卷沖垮之後,這場大戰也就此失去了最後一絲懸念。王羽的注意力也順勢從戰場上轉移開來,發出了和公孫瓚差不多的感嘆。

只是公孫瓚的感嘆純粹是出於情感的抒發,王羽的感嘆則是出於更加實際的目的——他要評估衆將在這場大戰中的表現,進而做出戰後的戰略部署。

此戰雖大獲全勝,但距離王羽的目標還差不少,公孫瓚的幽州軍差不多打殘了,雖然方便了徹底將幽州納入治下,但代價卻過於沉重了一些。

恢復恢復,這支殘軍應該還能作爲邊防軍使用,繼續戎守邊疆。但依照目前的態勢,就算恢復的再怎麼快,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幽州軍頂多也只能守住半個幽州甚至更小的範圍。

也就是說,如果王羽想就此高奏凱歌,班師回高唐,準備接下來的中原大戰的話,就必須在幽州留下一支兵馬,並且留一員上將駐守。

王羽原本屬意徐晃。

其實,隨軍北上的衆將都是一時之選,太史慈勇冠三軍,斬將奪旗,無往不利;魏延年紀雖小,讀的書也不多,但在兵法方面有着天生的直覺,很能在複雜的局面下,快速把握到重點;于禁治軍嚴謹,佈置的防線滴水不漏;趙雲指揮輕騎的本領,更是連王羽自己都望塵莫及。

但若只論大局觀和指揮大兵團的能力,還是要數徐晃最好,他的決斷力也強。最適合作爲方面軍的大將駐防邊塞。

然而,這其中卻有幾個問題。

泰山軍以步兵爲主。雖然徐晃很擅長奔襲作戰,但這種戰法太危險。一次兩次可以冒點風險,奔襲作戰,要是每次都這樣,很容易被敵人摸清套路,加以針對。另外,步兵就是步兵,再怎麼拼命,也不可能跟騎兵賽跑。

只要胡人的智商比記吃不記打的狗強一些,謹記不能和泰山軍正面硬拼的原則。留守邊塞的泰山軍就會重複前人的覆轍,被對手牽着鼻子走,徹底牽制住。

在中原格局漸漸明朗,隨時可能爆發中原大戰的時候,將泰山軍這樣的主力部隊,放在吃力不討好的邊塞,無疑是對戰力的極大浪費。

另外,驃騎軍的幾支部隊當中,就以泰山軍對地形的適應性最好。羽林軍對軍陣的依賴性很高。在平原上展開固然威力巨大,一旦到了荊州、淮南那種山多水也多的地方,能發揮出幾成戰力真的很難說。

在未來的大戰之中,王羽是打算將泰山軍當做主力軍團使用的。很可能會負責某個方向的攻略,怎麼捨得將其留在幽州?

何況,王羽一向不喜歡被動防守。

鮮卑人這一仗敗得夠慘。就算放着不理,短時間內應該也不會有什麼麻煩了。但烏丸和雜胡卻實力尚存。蹋頓和閻柔都不笨,得到大戰的消息後。他們應該會在第一時間撤出幽州,恢復一陣子,再和鮮卑聯起手,隨時都可以拉出十萬大軍來搗亂。

這次,胡人在打敗公孫瓚後多少有些自大,又沒有和青州軍交手的經驗,被殺得血流成河。下次他們肯定會學乖點,重新打起老本行的游擊戰,到時候,北疆就會烽煙連綿,不得寧日了,在中原大戰的關鍵時刻抽後退都未可知。

王羽可沒忘,許攸那個禍害還沒死呢。

這人在軍略上沒多少造詣,但他在中原的人際關係極廣,情報來源多,對中原形勢的瞭解也足夠透徹。在他的指引下,胡人若鐵了心的將騷擾戰進行到底,不能不說是個大麻煩。

所以,王羽覺得反正走了這一趟,乾脆就一勞永逸的來個大解脫算了。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戰前,他就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雖然沒花費太多精力,畢竟當時的主要問題是要先擊退鮮卑大軍,但已經有了個基本的輪廓。今天看到張遼的發揮,王羽才突然記起來,打遼東,實在沒有比張遼更合適的主將了,歷史上陣斬蹋頓,掃平烏丸的不就是他嗎?

之前沒想到,是因爲張遼一直以客將自居,從未逾越親衛鐵騎副將的本分,王羽不確定,對方有沒有達到歷史上的高度。

而且,張遼加入的時間太短,對驃騎軍內部的人和事都不是很熟,這顯然會影響他的發揮。

這一戰的決勝一着是黃巾力士,王羽並未對衆將明說,不過除了張遼和呂綺玲之外,衆將都隱隱猜到了真相。特別是泰山衆將,一向衝動好戰的李樂,從開戰後就一直老老實實待在王羽身邊,一點都不着急,因爲他很清楚,等到他登場的時候,纔是這場大戰最絢麗的一刻。

但張遼對此一無所知,王羽也沒法解釋。

他是一方諸侯,總不能搞得像個神棍似的告訴張遼,哥其實會仙法,能撒豆成兵,召喚天兵天將云云。他平時表現得很隨和,但有些事終究還是不能做的,否則就不是不似人主這麼簡單的問題了。

正是因爲這樣,張遼後來主動發令,要求同僚配合,有條不紊的發動並引領追擊的行爲才顯得很了不起。

特別是王羽看到,在沒得到中軍指示的情況下,張遼有意的放過了魁頭的中軍,只對其他部落全力追殺的時候,他幾乎要爲對方擊節叫好了。

斬將奪旗,所向披靡;臨陣決斷,避害趨利,在這些方面有所造詣的武將,分別可以勇將、智將相稱。若是能在這個基礎上,還考慮到戰場之外的種種因素,並以之爲根據,做出最恰當的指示的武將,就可以稱之爲名將了。

現在的張遼,就是如此。

慕容鋒跑了,而且跑的很果斷,以當時的戰場形勢,驃騎軍既追不上,也沒有條件抽出兵力對其進行追擊。

如果置之不理,全力攻殺魁頭,倒是很可能來個擒賊擒王,不過那樣一來,在騫曼、魁頭以及中、東部鮮卑各部都傷亡慘重的情況下,草原的形勢就會演變成慕容部一家獨大。

於整個鮮卑族來說,這場敗仗固然傷筋動骨,可對慕容鋒來說,卻是個絕好的整合部族的機會。如果他趁着這個機會登上大單于之位,說不定會比之前的領軍更難對付,打仗這種事,不是兵多才有用,上下號令通行,所有人把勁往一處使纔是王道。

要知道,這個部落可是姓慕容的!

在後世的五胡亂華中,鮮卑人不是第一個南下的,卻是絕對的主力。單是在東晉時期,鮮卑就先後建立了包括燕、秦、涼、北魏在內的七個國家,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建立前、後燕的慕容部,和建立北魏,統治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大部的拓跋部。

王羽對那個混亂且黑暗的時代中,羣胡相互之間的征戰史沒多大興趣,但他不會輕視敵人。能在羣胡之中脫穎而出,並且在第一次建立的國家覆亡後,還能東山再起,慕容部的凝聚力足可見一斑。

當然,隔了百多年,眼下的慕容部和兩晉時代的慕容部沒有太大關係,不能一事而論。但本着料敵從寬的原則,王羽還是不希望看到慕容部整合的鮮卑,與烏丸人東西呼應,對幽州展開襲擾。

張遼的對策正中王羽的下懷。

放過魁頭,慕容鋒就沒那麼容易上位,特別是在南下無果,無法述諸外求的時候,剛剛聯合起來的鮮卑,勢必會重新陷入互相殘殺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爭奪權力,更緊要的則是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

這一戰,王羽並沒有如同以往那樣身先士卒。畢竟戰爭的規模太大,個人的勇武已經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反倒是風險大了不少,他雖然喜歡冒險,但也不會因小失大,去冒無謂的風險。

因此,他覺得自己佔了旁觀者清的優勢,看到慕容鋒先揚後抑的行動,很快便意識到,對方打的什麼主意。

而張遼卻一直都處於亂戰之中。

普通人處在他的位置,連掙扎保命都來不及,哪裡還有心情和能力去觀察整個戰局,就算觀察到了,又哪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把前因後果都想得這麼清楚?

不愧是張遼!

想來想去,王羽也只能用同樣的話來感慨了。

如果沒有先知的優勢,並利用這個優勢,打下了青州這塊地盤,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了強悍的驃騎軍,王羽相信,在公平的條件下正面對決,自己八成不是張遼的對手。

好在,那只是個假設罷了。

現在的事實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強兵再次以寡擊衆,擊敗了數以十萬計的胡虜,獲得了又一場輝煌的勝利。

天下大勢的天平,又向自己這邊傾斜了!

夜幕終臨,十萬人規模的大型追擊還在持續。能見度已經無法滿足作戰的需要了,但將士們卻依然戰意高漲,夜色完全不能阻擋他們如虹的氣勢。

風,將震天的喊殺聲送入王羽耳中,令得他微微醺然,既而豪情陡起。

麾下將星雲集,強兵無數,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把這場北疆大戰進行得更加徹底,將遊牧野蠻人的羶腥氣息徹底消除呢?

沒錯,自己不會讓這場大勝成爲終結,這,只是個開始!

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四三六章 一沾即走九五二章 趙雲弄巧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一四零章 能戰方能和四九零章 潛入安邑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五九三章 斬將破敵第99章 河東劇變四一一章 爲國羽翼八五五章 猛虎再添翼五八三章 天下一盤棋八六二章 四大主戰場七百章 鐵騎碾壓一七六章 東萊太史慈九二六章 曙光乍現時第6章 事了拂衣去七八一章 用心良苦四九三章 底氣十足八八零章 互做試探二八一章 圍魏救趙第79章 追魂索命三八二章 夜襲與潰敗七三六章 胡人的掙扎三四一章 逆流亦可前一四零章 能戰方能和六二九章 江東十三騎九三一章 終極戰略五七四章 不謀而合二六五章 白馬之殤八五五章 猛虎再添翼二一三章 夜戰八方八二八章 陳琳獻策二八八章 機不可失六五七章 濮陽之亂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二一一章 明火暗箭六六八章 太史慈歸來七二五章 三家分荊六七一章 泰山壓頂八二九章 事難兼顧九六七章 奇兵突出一六八章 塵埃落定八二七章 妙筆陳琳九零六章 龍山會戰第92章 風火七星壇七一二章 狼羣戰術第97章 仙法之秘六一八章 猛將對猛將五零一章 從林王者八九六章 時也命也六八四章 運籌千里外四五四章 天命所歸八七零章 決死對衝八零六章 遼東水師四七四章 全面壓制七零二章 巨馬水之戰一零六章 救國救民一一一章 威逼利誘一三二章 棋逢對手七五五章 如牆而進六五五章 連鎖反應五八二章 大亂將起五九一章 爲戰而生第91章 兵臨城下五零八章 逆轉再逆轉七二六章 總是心太軟四三七章 始料未及四七三章 得勢不饒人九三一章 終極戰略三八八章 英雄無悔第60章 誰人話忠義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四三章 書院一遊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第36章 梟雄劉玄德六七一章 泰山壓頂三八四章 進擊與抵抗四七八章 徐州之亂八一三章 公孫度認輸一六一章 願者上鉤第53章 波瀾猶未息九一九章 追亡逐北七九六章 進擊的騎兵四二二章 戰後關係九零五章 決戰時刻七七九章 大包大攬第62章 富貴險中求六二一章 摔個臉着地八七一章 風形水勢第68章 下次長進點五六二章 無畏者無敵一五一章 治世之道四零六章 全面接戰五二二章 一紙勝萬言八四九章 漢胡大防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第66章 激戰大河畔六七二章 天下震動
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四三六章 一沾即走九五二章 趙雲弄巧五五四章 豪情拓疆土一四零章 能戰方能和四九零章 潛入安邑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五九三章 斬將破敵第99章 河東劇變四一一章 爲國羽翼八五五章 猛虎再添翼五八三章 天下一盤棋八六二章 四大主戰場七百章 鐵騎碾壓一七六章 東萊太史慈九二六章 曙光乍現時第6章 事了拂衣去七八一章 用心良苦四九三章 底氣十足八八零章 互做試探二八一章 圍魏救趙第79章 追魂索命三八二章 夜襲與潰敗七三六章 胡人的掙扎三四一章 逆流亦可前一四零章 能戰方能和六二九章 江東十三騎九三一章 終極戰略五七四章 不謀而合二六五章 白馬之殤八五五章 猛虎再添翼二一三章 夜戰八方八二八章 陳琳獻策二八八章 機不可失六五七章 濮陽之亂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二一一章 明火暗箭六六八章 太史慈歸來七二五章 三家分荊六七一章 泰山壓頂八二九章 事難兼顧九六七章 奇兵突出一六八章 塵埃落定八二七章 妙筆陳琳九零六章 龍山會戰第92章 風火七星壇七一二章 狼羣戰術第97章 仙法之秘六一八章 猛將對猛將五零一章 從林王者八九六章 時也命也六八四章 運籌千里外四五四章 天命所歸八七零章 決死對衝八零六章 遼東水師四七四章 全面壓制七零二章 巨馬水之戰一零六章 救國救民一一一章 威逼利誘一三二章 棋逢對手七五五章 如牆而進六五五章 連鎖反應五八二章 大亂將起五九一章 爲戰而生第91章 兵臨城下五零八章 逆轉再逆轉七二六章 總是心太軟四三七章 始料未及四七三章 得勢不饒人九三一章 終極戰略三八八章 英雄無悔第60章 誰人話忠義六九六章 三裡挑一五四三章 書院一遊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第36章 梟雄劉玄德六七一章 泰山壓頂三八四章 進擊與抵抗四七八章 徐州之亂八一三章 公孫度認輸一六一章 願者上鉤第53章 波瀾猶未息九一九章 追亡逐北七九六章 進擊的騎兵四二二章 戰後關係九零五章 決戰時刻七七九章 大包大攬第62章 富貴險中求六二一章 摔個臉着地八七一章 風形水勢第68章 下次長進點五六二章 無畏者無敵一五一章 治世之道四零六章 全面接戰五二二章 一紙勝萬言八四九章 漢胡大防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第66章 激戰大河畔六七二章 天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