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王羽身上,連內外皆傷,已經變得氣息奄奄的單經都擡起了頭,鄒丹也顧不上再驚訝,都用極度震驚的目光看着王羽。

統治草原?

這實在是個太過匪夷所思的命題,相對而言,征服草原,至少是短時間的征服,都要簡單得多了。

更早的歷史難以追溯,有明確記載的,是秦始皇曾派遣蒙恬的三十萬大軍北上牧馬,收復河套之地,並築起了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可說是中原王朝向北開拓疆土的一次重要嘗試。

至少在蒙恬健在的那十幾年間,秦朝的策略是成功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做了這樣的記載: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由於秦朝存在的時間太短,又有更強的漢朝在後,史籍中對秦朝武將對北疆的征伐少有詳加描述,故而蒙恬的事蹟、名聲,遠不如後來的衛霍響亮。在唐朝那些充滿了熱血激情的尚武篇章中,充斥的都是霍嫖姚,龍城飛將的大名,卻少有人對蒙恬開疆拓土的功績做什麼評論。

但史家這寥寥數語,卻道盡了將軍當時威風。

現在還是漢末,衆將對蒙恬的事蹟多少還是有些瞭解的,覺得統治草原,蒙恬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若非後來蒙恬冤死,天下很快也是烽煙四起,北疆的大軍很快就調回中原,在平亂的戰事中消耗一空,秦朝對草原的統治。說不定會很長久也未可知。

當然,沒發生的事。誰也不能憑空預測,好在秦皇之後。還有個同樣雄才大略的漢武。

漢武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歷時更久,準備也更充分,規模自然也更大,單是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會戰,就有五次之多,前後一共打了四十四年,兵鋒所至最遠的地方,已經打到了狼居胥山。

按照史籍記載。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那一戰,是從代郡出兵,起始位置應該就在彈汗山附近,然後北向而行,狂飆猛進兩千多裡,一舉斷掉了匈奴人建在狼居胥山下的王帳。

狼居胥山具體是哪座山,後世已難以考證,不過從距離上判斷,大青山以北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差不多已經到了北海——也就是後世的貝爾加湖附近了。

這倒是符合遊牧民族選擇聚居地的習慣,貝爾加湖是內陸淡水湖,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在山下又可以避風。當年蘇武出使被囚。守節不叛,被迫放了二十多年羊的地方,就是在這裡。

漢武帝發動了這麼大規模的戰爭。當然不僅僅是爲了耀武揚威,或是出一口惡氣。他畢竟是天子,沒人比他更在意疆土的開拓。

在對匈奴征戰的四十四年中。他也嘗試過秦始皇當年做過的事,雖然沒有將統治範圍放大到兵鋒所至那麼遠,但在河套故地、遼東、西域以及燕山以北的很多地方,他都建立了屯守的據點。

直到後世,在蒙古草原的很多地方,還有當時留下的土堡遺蹟,可供後人瞻仰追思。

wωw▲ttКan▲CΟ

由此可見,武帝和秦始皇一樣,都有意將北部的疆土也納入統治範疇。

不過,這種事知易行難,在長城內駐軍,消耗就已經很大了,還要出塞,在荒無人跡的草原荒漠中建立屯守點,向那裡輸送補給,消耗可不止是翻一兩倍那麼簡單。

對中原王朝來說,這種耗費巨大的軍事行動完全得不償失,在國勢強大的時候還可以維持,到了國勢江河日下的時候,誰還能顧得上這些?

看看眼下就知道了,早在幾十年前,秦皇漢武打下的北部疆土,差不多就都已經成爲過去了,只有在故紙堆中,才能找到一些線索了。

現在中原這尊鼎,最終會落於誰手尚未可知,王羽充其量就是個比較強大的諸侯,他突然說要佔領並統治草原,實在是……連對此甚爲憧憬嚮往的公孫瓚,和向來無所畏懼的太史慈都齊齊嘆了口氣。

這根本就是癡人說夢啊。

在爭奪中原之前,先安定北疆是應有之義,若要糜耗巨大,勞師動衆的搞什麼開疆拓土,就純屬腦子進水了。都不用落實去做,只消放消息給曹操、孫策那些人聽,都能讓他們做夢都笑醒——這純屬是將中原拱手相讓啊。

太史慈琢磨着,這八成只是主公的緩兵之計。畢竟薊縣離得不遠,主公的謊話也很逼真,以張醫令對主公的關切,只怕是要飛奔而來,徒弟來了,華佗這個便宜師父就算不情願,也只能跟着。

只是主公安慰的方式未免……嗯,幼稚了點,別說身經百戰的公孫瓚了,恐怕連他那幾個文不成,武不就的兒子都騙不過。

太史慈想着,會不會是主公覺得公孫將軍垂死之際,糊塗了,所以想矇混過關?又或者單純只是太累了,發揮不好。要知道,主公和兄弟們一樣,可是連夜啓程,兼程趕來作戰的,這會兒只怕也是相當疲倦了。

太史慈這個粗線條都能想得清楚,公孫瓚自然不會懵懂,他嘆口氣,微微搖頭,眼中的神采黯淡下去,卻不知該如何作答才合適,氣氛霎時變得有些尷尬起來。

王羽察言觀色,將衆人反應看在眼中,敏銳反問道:“大哥以爲小弟是信口敷衍?”

公孫瓚勉強一笑,輕聲答道:“賢弟的心意,愚兄是明白的,只是這軍國大事,還須從長計議方是。何況,愚兄也看不出,賢弟的大計中,有什麼非我不可的必要。”

他沒直接做出回答,但看他表情,差不多也是默認了王羽的說法。心裡多少也有些不痛快,就算他無意掙扎着活下去,也不想被人當做無法理事的人來糊弄,哪怕知道對方出於好意也一樣。

王羽從容說道:“大哥和諸位所慮,無非以秦皇、武帝的前車之鑑,認爲佔領草原只是勞而無功,徒爲個人爭名的舉動,只是,羽構想的平北策卻和他們不太一樣……”

“不一樣?”衆人都是詫異,佔領之後無非駐軍移民,還能有什麼不一樣的?

“敢問大哥,在中原爭雄,擊敗對手,接收領地,一般要經歷怎樣的過程?”王羽不答反問。

“當然是……”公孫瓚雖然沒怎麼參合中原的亂戰,但多少也在冀州忙活過一陣子,這種問題也是張口就來:“先出榜安民,宣示法令以恢復秩序;然後搜索捕捉敵人的殘餘,將信得過的人安排到衙門中;再後就是論功行賞了……”

公孫瓚皺了皺眉,勸誡道:“可是,草原不比中原。那裡沒有百姓,牧人可不像中原百姓那麼知禮守義,對他們好,他們翻臉的時候也不會記着,徒增耗費;對他們不好,他們更是要造反。賢弟休要被那些腐儒騙了,誰要敢說教化有用的話,你不妨直接將他發配到哪個部落去待上三年五載的再說。”

王羽從公孫瓚忿然的語氣中,聽出了一絲端詳,看起來,自己這位大哥對胡人的態度看起來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說不定他也是吃過胡人看似重義,實則翻臉無情的虧。不過,說到對胡人的瞭解,自己卻也不會差了。

“大哥說的對,也不對。儒生們的教化方式過於淺薄,聖人的微言大義,連很多漢家百姓都不甚了了,拿去說給茹毛飲血的胡人聽,自是對牛彈琴。”

王羽先肯定了公孫瓚的說法,隨即話鋒一轉道:“不過,這隻能說他們的教化方式不對,並非牧人無法教化。請想想看,若是牧人不能教化,檀石槐、魁頭那些大單于要如何維持自己的權力?”

“那……不一樣吧?”公孫瓚微一愣神,覺得王羽似乎是在詭辯,但話語中卻別有玄機。

鄒丹接話道:“君侯,胡人單于只是在奴役牧人而已,用不着教化,只要用鞭子和生死來威脅他們就夠了。”

王羽轉向鄒丹,問道:“子桓莫非以爲教化就是淳淳善誘,以忠孝節義來感召對方嗎?”

“呃……難道不是麼?”鄒丹聽得雲裡霧裡,全然不知道王羽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所謂教化,就是要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將統治方的規矩傳達給被統治的人,然後按照這個規矩長治久安。漢家百姓曉仁義,明事理,故而只須張榜宣示即可;對牧人,則應採用他們的辦法。若是混淆了,自然會出亂子,生出草原上沒有百姓的錯覺。”

王羽這番似是而非的道理將衆人聽得目瞪口呆。

說他強詞奪理吧,他這入鄉隨俗,因材施教的套路卻很有道理,將漢人和胡人混淆,本來就不對勁;可是,去草原上以草原的方式統治他們,那最後統治者不也變成單于、大人了嗎?

對此,王羽做出了進一步的說明。

“不完全一樣,若是人派出去了,然後就不顧不理了,久而久之,自然會出現這種狀況。但若有足夠結實的紐帶,就不會使人離心離德,即便身處蠻荒之所,也始終會奉行華夏衣冠,時間長了,反倒是胡人會往華夏子民方向轉變。”

衆人沉思良久,最後由鄒丹問道:“君侯所說的紐帶究竟是……”

“很簡單,”王羽朗聲答道:“無非經濟、軍事、文化三管齊下罷了。()

二九七章 相交貴相知一六五章 二次會盟七零九章 天下熙熙皆爲義來三三一章 臨危誰不亂第87章 一入白波谷五一五章 危難之際五一三章 奇異少年一四一章 驃騎遺陣七七八章 任他千般計九三四章 開路有銅錢七一二章 狼羣戰術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三三三章 戰法有專精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一四三章 故技重施七六六章 心病難治第98章 萬衆皆歡騰第83章 神秘符印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五七一章 郯城之變五九七章 求和與契機七四四章 錦囊妙計第38章 縱馬任西向四六三章 名將養成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四零一章 戰場態勢四五九章 追悔亦難及一五三章 煮酒論英雄九二七章 盟誓古城下二八九章 再興兵戈四九五章 翻手爲雲八五九章 激流勇進五二八章 英才齊聚三三五章 青州羽林軍第95章 黃巾力士八九六章 時也命也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一六八章 塵埃落定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四七九章 多事之秋二八四章 輿論體系二九七章 相交貴相知七九三章 強弩風暴六三零章 江東二喬三五零章 驚魂落雁谷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九五三章 輕騎開路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九一五章 破箭之陣第9章 亂世之梟雄四百章 河北終戰五三六章 廣開言路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八二六章 時代的湍流一四八章 最後一着六七五章 無極甄氏九一二章 不祥的預感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二二二章 攀龍附鳳三二一章 且戰且退六七四章 窮的只有糧五六七章 兇殘殺陣四九八章 武裝大遊行八二七章 妙筆陳琳七五三章 蠻橫突擊一一九章 洛陽大亂三八九章 飛馬踏陣二零七章 戰歌嘹亮五九零章 各自的驕傲第34章 美人情深重第53章 波瀾猶未息第81章 月夜私會五四五章 運氣來了九三九章 破敵有良策一二二章 無名神將三九一章 趙雲發威四一五章 殺機畢見三一四章 龍爭虎鬥七零五章 車懸再現二五零章 實力爲本四三一章 辯才無雙七二六章 總是心太軟二一三章 夜戰八方二二六章 宛洛之變三一二章 王羽來了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八三四章 不得不緩三六七章 理論連實際一一九章 洛陽大亂第39章 雄關名虎牢二零四章 喪膽之敵第22章 賈詡入王營六四一章 英傑輩出六零一章 願者上鉤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七九二章 不變應變
二九七章 相交貴相知一六五章 二次會盟七零九章 天下熙熙皆爲義來三三一章 臨危誰不亂第87章 一入白波谷五一五章 危難之際五一三章 奇異少年一四一章 驃騎遺陣七七八章 任他千般計九三四章 開路有銅錢七一二章 狼羣戰術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三三三章 戰法有專精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一四三章 故技重施七六六章 心病難治第98章 萬衆皆歡騰第83章 神秘符印五九八章 摸石過河三九六章 泰山之危五七一章 郯城之變五九七章 求和與契機七四四章 錦囊妙計第38章 縱馬任西向四六三章 名將養成六一二章 他比你強五七八章 兩路夾擊四零一章 戰場態勢四五九章 追悔亦難及一五三章 煮酒論英雄九二七章 盟誓古城下二八九章 再興兵戈四九五章 翻手爲雲八五九章 激流勇進五二八章 英才齊聚三三五章 青州羽林軍第95章 黃巾力士八九六章 時也命也六三六章 回馬一槍一六八章 塵埃落定九七二章 席捲勢成四七九章 多事之秋二八四章 輿論體系二九七章 相交貴相知七九三章 強弩風暴六三零章 江東二喬三五零章 驚魂落雁谷五一四章 孟津之變四八六章 巍巍乎太行九五三章 輕騎開路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九一五章 破箭之陣第9章 亂世之梟雄四百章 河北終戰五三六章 廣開言路二二八章 後院失火八二六章 時代的湍流一四八章 最後一着六七五章 無極甄氏九一二章 不祥的預感八六九章 遇強更強二二二章 攀龍附鳳三二一章 且戰且退六七四章 窮的只有糧五六七章 兇殘殺陣四九八章 武裝大遊行八二七章 妙筆陳琳七五三章 蠻橫突擊一一九章 洛陽大亂三八九章 飛馬踏陣二零七章 戰歌嘹亮五九零章 各自的驕傲第34章 美人情深重第53章 波瀾猶未息第81章 月夜私會五四五章 運氣來了九三九章 破敵有良策一二二章 無名神將三九一章 趙雲發威四一五章 殺機畢見三一四章 龍爭虎鬥七零五章 車懸再現二五零章 實力爲本四三一章 辯才無雙七二六章 總是心太軟二一三章 夜戰八方二二六章 宛洛之變三一二章 王羽來了第25章 世態在人心八三四章 不得不緩三六七章 理論連實際一一九章 洛陽大亂第39章 雄關名虎牢二零四章 喪膽之敵第22章 賈詡入王營六四一章 英傑輩出六零一章 願者上鉤二六八章 英傑匯聚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七九二章 不變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