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時光如水,轉瞬即逝,特別是在忙碌之中,時間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靈一樣,前一刻還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見了蹤影。

對降臨以來,就一直忙於征戰的王羽來說,波瀾不驚的初平三年過得特別快,夏去秋來,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這一年竟然就快要過完了。

實際上,雖然沒有發動戰爭,但半年多以來,將軍府一直處於高速而緊張的運作之下。

政務方面顯得有些混亂。

今天發佈一項政令,隔不幾天就發現了問題,然後修改、打補丁,甚至推倒重來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朝令夕改一般的舉動,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讓政府機構失去公信力,讓百姓無所適從。

不過,在將違反常理當做家常便飯的青州,這種事也沒什麼可大不了的。

政令無論是修改還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論證之後才進行的。政令發佈前的醞釀期間,就會在將軍府和書院進行廣泛的討論,所有人都可以發表意見,所有有想法,讓人眼前一亮的意見,都會被記錄下來,加以歸納、彙總。

一旦被採納,提出意見者的名字,就會被列入政令的檔案之中,公示於衆。

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揚名機會,因爲青州的公示於衆,是實實在在的公示。

王羽的領地如今都在大河兩岸,通過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會在第一時間,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隨後,由郡及縣,由縣城到鄉鎮。最後傳達至各個鄉村中的亭長、教習手中。

接到信報後,官署會將其公示出來。郡縣的官署機構會在第一時間在衙門外張貼榜文,並由守榜的吏員從旁說明。沒有這樣條件的村鎮,會由亭長在下一個休沐日組織民衆加以說明講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長或教習詢問。

一開始,百姓對此還不以爲然,覺得這些事應該肉食者謀之,與自己沒關係。但隨着公示的進行和那一個個新政令的頒佈。他們很快發現,如果對此視若無睹,最後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條讓人又愛又恨的墾荒令。

這條法令肯定是善政,這一條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兩家人爭搶同一塊地造成的糾紛。開墾出來的山田種不了什麼東西,開墾者卻順勢把山頭給佔住了,催生了不少惡霸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這條法令最大的弊端,還是法令帶來的那種壓迫感,壓得人透不過氣的感覺。

因爲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開墾。所以每個人都在拼命勞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來的模式中,那些家大業大的無疑更佔優勢,他們人手多。工具也足備,開墾效率自然比別人高。

在修正案出現之前,雖然有人意識到了,但卻沒什麼人說過這條法令的壞話。一切都掩蓋在開拓進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這些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修正後的法令變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稅率方面加以區分。

原來無論開墾多少土地,上繳的稅率都是一樣的,而現在卻有了區分。

例如一戶五口的人家,如果只開墾了十畝土地,只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規定繳納逐年遞減的田賦,等到規定期限結束後,這十畝土地就成爲了免稅的自留地。開墾了五十畝,那麼另外四十畝就始終要繳稅。

隨着開墾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稅率會越來越高,只要願意忍受六成的滿稅賦,想以一家之力,擁有良田萬頃,倒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收益率遠不如從前的豪強。

只是簡單的一個調整,原來的弊端便迎刃而解,將軍府的隱憂也消除了。

因爲新政令還對田地的性質作出了區分,例如:水田的稅率更高,山田出產不多,但需要繳納固定的高稅率,以至於先前出現,或露出苗頭的一系列棘手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而青州百姓對開拓的熱情,也絲毫沒有被削減。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名字被寫在了僅次於王羽和國淵之後的位置——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就此享譽大河兩岸。

諸葛亮提出的建議當然不止這一點,決定留在青州後,除了繼續修習學問,與先賢前輩們做研討,諸葛亮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向王羽挑戰了。

挑戰的模式依然是諸葛亮找茬,王羽反制。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王羽仗着領先兩千年的見識屢屢佔得上風,但諸葛亮的學習能力也是驚人的。通過和王羽的辯論,他比糜竺還早的吃透了財稅的本質,並且靈活的應用在治政之中,一舉解決了困擾國淵許久的難題。

和專攻謀略兵法的龐統不一樣,諸葛亮的涉獵極多,文院的所有學科,他都有學習參悟,讓人驚訝的人,他如此分心多用,居然在各個領域竟然都有不凡的造詣。

經過了這半年的接觸,王羽算是發現了諸葛亮的特長所在,形象點說,這人就是個人形的中央計算機。雖然現在年紀還小,功率還不夠大,可能力卻已經顯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臺的一系列政令上,幾乎都有他的大名列於其上,除了王羽、田豐之外,他是上鏡率最高的。

爲此,田豐都一度被驚動,與諸葛亮深談之後,動了愛才之念,決定傳授衣鉢予對方。

在王羽看來,這些三國名人的關係算是亂成一團麻了。

趙雲、太史慈和徐庶結拜了;龐統拜了賈詡爲師,和魏延成了師兄弟;諸葛亮要繼承田豐的衣鉢;而國淵也不甘寂寞,他最近收了個叫薛綜的學生……王羽覺得這名字有點眼熟,想了很久,終於想起來了,這人似乎是東吳的名人,卻莫名其妙的出現在了泰山書院。

總而言之,隨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諸多未來之星的揚名,青州新政在混亂中走向正軌,變得越來越有生命力,越來越廣爲青州軍民所接受。

如今,商會已經成立,在磕磕絆絆中運作了半年,漸漸有了成效。農會、工會都被提上了日程,這些會社不掌握任何權力,主要的職責就是議政並提出建議。

雖然揚言不稱帝,但王羽卻沒打算把大權讓出去。商會這些組織,在幾十年後,或許會發揮大航海時代的東印度公司那種組織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個模型而已。

整個青州集團,乃至華夏文明前進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王羽手中的。

實際上,只是提提意見這種待遇,已經讓商人、工匠們如墜夢中,喜不自勝了。被壓制了一千多年,冷丁翻身,就算給他們權力,他們也用不好,王羽不是理想主義者,他當然不會輕易放權。

而在商會的幫助下,青州的商業系統也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

在無數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稅制度隆重出臺。這項制度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顧到了的法令。

這也是華夏有史以來,誕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業法令——之前商鞅變法中有關商業的部分,和漢武帝的告緡令之類的商法,都簡單而粗暴,不是爲了促進商業,而是爲了限制商業發展,故而不能當做商業法令來看。

爲這部法令命名,王羽自然是衆望所歸。

坦白說,這對王羽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他對商業方面沒多少涉獵,對商業發展史什麼的,一點了解都沒有,搞得他想剽竊,都無從剽起。

想了又想,最後他乾脆起了個很惡俗的名字——商業法典。

這個名字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和擁戴,商人們原本也不在乎名義什麼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是王羽親手確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執行力,讓他們得以放下心來努力賺錢。

而王羽用了法典來命名,對商人們來說更是意外之喜,這兩個字不花哨,卻足夠鄭重,有了這樣的保證,大家就徹底放心了。

王羽當然也很高興,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連找茬專家諸葛亮都沒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幾個無關痛癢的細節問題,打幾個補丁,追加幾條細則就搞定了。

有了這部法典,青州的商業就會有序的蓬勃發展起來,而將軍府將從中得到的,則是滾滾而來的財富,持續而穩定。這些財富最終會變成戰士們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堅固的鎧甲,足衣足食,進而帶來如虹的氣勢和動力!

工業也沒落後。

田豐的組織能力是很強悍的,而目前的工業,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生產理念和秩序。當田豐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這方面之後,青州工業的有序發展也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工序細分、流水線、新的學徒制度,還有呼之欲出的專利法案,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哪怕是王羽先後推出了包括印刷術的多個新技術,也沒有破壞工業發展的節奏。

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是王羽一直在醞釀的一項技術。他覺得,這項技術比火槍火炮什麼的重要多了。

眼下,青州的政令公示之所以能夠順利施行,靠的是主要是地利,等以後地盤擴大,就沒有這個便利了。

所以,即便沒有蔡琰的催促,王羽對此也很熱衷。在不遠的將來,能取代政令公示,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的,只有因印刷術而來的種種變化,其中就包括了報紙。

()

二三三章 意欲何爲三一二章 王羽來了四零二章 克敵之謀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一六一章 願者上鉤五八六章 存乎一心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四九九章 知己之敵四二六章 招降納叛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八七一章 風形水勢二八七章 集思廣益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第74章 高調潛入六八九章 事有反常一六九章 往事秘辛七三九章 引蛇出洞二七六章 再戰先登四八三章 設立商業司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二七二章 擊破大戟士六零六章 江淮變局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八六一章 雙喜臨門九五八章 致命一擊第52章 煊赫洛陽城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六九二章 窮途末路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第73章 一計不成四七零章 驚天豪賭三七零章 全面發動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第97章 仙法之秘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四零五章 一口吞下一九一章 各有奇謀五四二章 青州印象七一一章 王羽的打算五三九章 夜宴議政事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一九二章 曹操的決斷第3章 偏向虎山行四六六章 再見麴義四三六章 一沾即走五八七章 誰是大草包九零二章 江淮戰火燃七一九章 洗盪胡塵四三一章 辯才無雙八四五章 形勢與變局七九六章 進擊的騎兵九七九章 帝國的遠征四八七章 白波之危第97章 仙法之秘二八五章 徐庶定徐州四六五章 高唐會盟一二五章 暗中較技七百章 鐵騎碾壓一二三章 最強的對手五五二章 新漢開元一零八章 猛虎再添翼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七六七章 夜話平北策四三四章 民兵戰法八八六章 烈火焚城一七三章 青州攻略三七三章 風輪水轉二二九章 遼東公孫度五九六章 裝備換命八四五章 形勢與變局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第32章 大義是爲名一五九章 兵者詭道也二八九章 再興兵戈六七四章 窮的只有糧二九零章 龍湊之戰九四二章 進退失據八五四章 侯府家宴七五六章 困獸猶鬥八三二章 當頭一棒六三一章 千載傳承三九零章 八門金鎖七四二章 趙雲的思考九三三章 錦囊藏妙計八九二章 用心良苦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第58章 亮劍誰爭鋒二八三章 新的戰場第79章 追魂索命五三二章 龍鳳齊至六五七章 濮陽之亂第77章 一石千層浪六二一章 摔個臉着地一七八章 搖身一變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五零八章 逆轉再逆轉五一零章 迴歸正朔
二三三章 意欲何爲三一二章 王羽來了四零二章 克敵之謀七五九章 力士再現一六一章 願者上鉤五八六章 存乎一心一八六章 俊傑何其多四九九章 知己之敵四二六章 招降納叛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八七一章 風形水勢二八七章 集思廣益一五八章 南陽風雲變第74章 高調潛入六八九章 事有反常一六九章 往事秘辛七三九章 引蛇出洞二七六章 再戰先登四八三章 設立商業司六三五章 輕敵與苦戰二七二章 擊破大戟士六零六章 江淮變局六五九章 突城而入八六一章 雙喜臨門九五八章 致命一擊第52章 煊赫洛陽城一二四章 無心插柳六九二章 窮途末路八三一章 花開兩朵第73章 一計不成四七零章 驚天豪賭三七零章 全面發動二六二章 界橋之戰第97章 仙法之秘二零二章 戰略部署三六二章 救星天降四零五章 一口吞下一九一章 各有奇謀五四二章 青州印象七一一章 王羽的打算五三九章 夜宴議政事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一九二章 曹操的決斷第3章 偏向虎山行四六六章 再見麴義四三六章 一沾即走五八七章 誰是大草包九零二章 江淮戰火燃七一九章 洗盪胡塵四三一章 辯才無雙八四五章 形勢與變局七九六章 進擊的騎兵九七九章 帝國的遠征四八七章 白波之危第97章 仙法之秘二八五章 徐庶定徐州四六五章 高唐會盟一二五章 暗中較技七百章 鐵騎碾壓一二三章 最強的對手五五二章 新漢開元一零八章 猛虎再添翼六六一章 亂起亂平七六七章 夜話平北策四三四章 民兵戰法八八六章 烈火焚城一七三章 青州攻略三七三章 風輪水轉二二九章 遼東公孫度五九六章 裝備換命八四五章 形勢與變局六零二章 工藝與海外三九八章 權謀與忠信第32章 大義是爲名一五九章 兵者詭道也二八九章 再興兵戈六七四章 窮的只有糧二九零章 龍湊之戰九四二章 進退失據八五四章 侯府家宴七五六章 困獸猶鬥八三二章 當頭一棒六三一章 千載傳承三九零章 八門金鎖七四二章 趙雲的思考九三三章 錦囊藏妙計八九二章 用心良苦六零三章 突襲與潛越第58章 亮劍誰爭鋒二八三章 新的戰場第79章 追魂索命五三二章 龍鳳齊至六五七章 濮陽之亂第77章 一石千層浪六二一章 摔個臉着地一七八章 搖身一變七一四章 正名之戰五零八章 逆轉再逆轉五一零章 迴歸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