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張 招賢令

蜀國吞併吳國之後,從國內抽調了大量的官員來處理揚州的內政。雖然蔣琬已經儘量抽調蜀國國內的官員但是人手依然非常緊張。蜀國的官員整體升職將近三級,原本最低的九品候補縣令也被提拔正式成爲一縣之長。而臨時被提拔上來的蜀國低級官員不熟悉高一層的內政工作從而造成吏治混亂,而且還有不少人被當地的士族輕易地收買,淪爲士族的代言人。一時間揚州境內暗潮涌起,揚州的士族企圖操控蜀國派來管理的官員顛覆蜀國的統治從而成爲揚州的實際統治者。黃皓在揚州佈置的暗衛系統偵查到了揚州士族不尋常舉動,於是向我稟報了這個情況。揚州士族的不少大儒立書作傳聲名遠播,很容易就將蜀國派去的在士林沒有太大地位官員們糊弄的一愣一愣。一種出於對大儒的崇拜心理很快讓他們投入揚州的大儒門下成爲他們的學生。尊師重道的傳統下這些蜀國官員久而久之就成爲揚州士族的代言人。

針對揚州的現狀,董允、蔣琬、諸葛亮也飛鴿傳書給我,提了一些解決這件事情的意見,但是他們三人各有優劣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在沒有正式解決江東士族之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的掌控軍隊,將主力佈置在建鄴一帶威懾江東士族的同時跟曹玹形成對峙。

只要是封建王朝他的統治基礎就是士族,隨着士族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就會產生門閥。在劉秀在門閥的幫助下建立了東漢,從此門閥跟皇權便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東漢的早年門閥對穩固國家的統治有着有利的一面,門閥跟皇權都是家天下的宗族觀念,因此當門閥佔據高位之後首先想到的不是怎麼樣報效國家,而是想着怎麼樣擴大自己的家族爲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天下只有一個,門閥之間爭權奪便形成了黨爭。黨同伐異,排除異己。被排擠的士族不甘心權柄衰落自然會投靠皇權,利用皇權賦予的權勢跟老牌門閥對抗,但是一旦他們取代了老牌門閥便會跟皇權再次發生衝突,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東漢的歷代皇帝是通過外戚剷除上一任皇帝留下的宦官勢力培養一批新的門閥,權利落入了外戚組成的門閥手裡,接着當下一任皇帝上位時又依靠宦官的勢力剷除外戚的勢力親政,結果權利又被宦官把持。

士族的力量非常強大隻是目前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優勢,有着幾千年歷史經驗教訓的我自然不會給士族們一個反擊的機會。於是我在蜀國佔領的益州、荊州、交州、揚州、涼州、雍州等地頒佈招賢令,凡是有一技之長的能人異士都可以揭榜到當地的州一級的官府那裡面試,凡是通過州一級的考覈的賢才經過殿試一輪之後便可以直接成爲蜀國六品以上的官員,爲了防止州縣的官員營私舞弊,我特別在招賢令上加了一條:凡是對上一級考覈不認可的可以直接持招賢令覲見蜀國的皇帝,如果向皇帝展示的才華超過州縣的標準直接授予五品以上的官職,而原考覈他的官員革職查辦。

此次招賢令主要的重心在揚州,希望從揚州的寒門子弟以及士族的庶出子弟中選拔一批優秀的人才填補蜀國實力急劇擴張留下的空白,另外也可以通過用江東士族牽制對付江東士族,將他們的矛盾焦點轉移,讓江東士族內鬥不在妨礙我統一天下的步伐。江東士族對蜀國以及有着扶不起的阿斗之稱的我持觀望態度因此,響應招賢令的士族、寒門子弟寥寥無幾,但是依舊還是爲我招來了幾個人才。嚴畯是一個雙面的間諜,但是他在這次招賢令發出之後寫一封奏摺,奏摺揚揚灑灑的上萬字裡面深入的分析了江東望族幾大門閥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瓦解江東望族聯盟的措施,還有預防士族坐大的方法。我跟嚴畯他交談之後,他向我坦誠了他的身份,也很清楚表露了他的野心。我發現讓他去做間諜簡直就是浪費人才,於是將他封爲聯絡官專門負責處理朝廷跟江東望族的關係。

黃皓對我重用嚴畯非常不解的問道:“陛下,嚴畯這種忠奸難辨。爲何要將他留在身邊了,要是萬一他心藏禍胎,奴才可就吃罪不起啊,難事將他交給奴才當做一般的暗衛使喚比較安全。”

“你看過嚴畯寫得那份奏摺嗎?如果他是站在士族那一邊的就不會有《士族乃是國之毒瘤》一文了,時勢造英雄,自從黃巾之亂之後羣雄並起,如果各路英傑以及他們身後的門閥想要神州一統只要做出一點小小的犧牲便可以達到統一,可惜他們沒有。他們都想成爲這場亂世的博弈最後的勝利者,成爲龍椅上的主人。董卓之所以招到排斥,是因爲他是寒門的良家子弟,不是出自豪門,沒有顯赫的身世。董卓出自寒門,身受寒門文化的影響,代表着是一羣新興的寒門的利益。而寒門跟豪門、門閥是天然的對立。在寒門子弟還未崛起的時候就受到豪門的壓制,因此寒門的興盛史是一部跟門閥的鬥爭史,你想想看十八路大軍討伐董卓哪一路不是有着顯赫身世的,袁術、袁紹,四世三公,族中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我的父皇劉備也是藉着中山靖王之後的威名參與了這場盛事。從最初的二十幾路諸侯一支廝殺到最後能夠到最後的還不是後面有一大票士族門閥他們。”我回到道。

“陛下是士族的最大代表,您跟士族作對不就是跟自個過不去嗎?蜀國的江山長治久安需要這些士族的,士族的功勞不僅在於給國家提供人才,還幫助陛下教化百姓。士族就是皇權的根基,陛下您這是自毀根基啊。”黃皓勸諫道。

“自毀根基?吳國的士族是孫權的根基,不是朕的!真的根基在益州,益州的士族被諸葛亮壓制的死死根本就翻不起什麼風浪。朕剝奪了揚州士族的權利對於益州那幫老覺得自己官小,感覺自己像後孃養的益州集團是一個天大的機會,荊州派系的權利已經達到巔峰再也派不出什麼人出來搶班奪權了,一門三丞相,出於平衡諸葛亮也會向朕建議適當的地點跟適當的時間增加益州派系的權勢,給他們一個重新平衡朝堂力量的機會。黃皓你一人獨掌暗衛多年,宮內大小事務都有你負責,出於平衡漢中王諸葛亮也許會找一個人來分攤你的權利!”我繼續說道。

黃皓聽完我說清楚其中的門道之後,發現最後自己也將會受到牽連分出手中的權利。於是心裡非常着急的想道:“自古內宦跟外臣勢不兩立果然說的沒錯,我本來打算修身養性,忠心耿耿的服侍皇上。不再去找諸葛亮徒子徒孫的麻煩,沒想到居然最後還可能會被他們欺負到頭上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絕對不能坐以待斃。黃皓一邊心裡盤算着對策,一邊臉上閃爍着陰晴不定的目光。

我見黃皓呆若木雞的樣子以爲他被我的話給震驚住了,的確也是在三國的時候身爲一國之君的我居然講出要將士族瓦解,士族是國家災難的話也實在是驚世駭俗的。我關心的向黃皓問道:”黃總管,你沒事吧。是不是這幾天爲朕忙上忙下的累着了!要不這樣吧,朕給你放幾天假,由蘇風副總管頂替你幾天吧,你將手中的事情放一放交待給蘇風去辦,安心去療養吧,你不在的日子裡宮裡是不會出什麼大亂子的!”

對我說出體恤他的話,黃皓自然是沒有辦法拒絕,只好強顏歡笑的說道:“能爲主子辦事,是奴才的福氣!既然主子給奴才放假,奴才就叩謝天恩將瑣碎的事情交託給蘇風副總管了,如果陛下有什麼需要用得着奴才的地方請隨便派個人通傳一聲,奴才隨傳隨到!”

黃皓說出這番跟人肺腑的話,我非常敢動但是鑑於他在我已知歷史中的表現,對於黃皓我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不敢百分之百的信任吧,也是因爲我這一點點小心,纔在黃皓日後針對我的的陰謀中得以逃生。江東望族畢竟不是黃皓可以任憑我拿捏,但是嚴畯的建議給我一點啓示,就是一步步閹割這些士族,讓他們慢慢成爲蜀國的順民、良民。

於是我發佈了第二次招賢令,這次的招賢令主要是針對士族門閥中偏房、外室的優秀子弟。我強制下令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牽制徵召爲官,然後他們安排他們參加一場考試,考試的題目不是經、史、子、集,而是身爲一方父母官如何治理一方水土。經過系統教育的世家子弟就是非同凡響回答起來都是引經據典條條是道,但是沒有一個有實踐經驗的,看來將他們外放爲官的希望落空了。

蘇風暫時代替黃皓處理宮內的閒雜事務,在我煩惱的時候他很想出言撫慰但是話到了嘴邊總是說不出口,而他的腦海中閃現黃皓交權的時候對他說的那一幕。黃皓是宮中的老人,當劉禪還是太子的時候,黃皓就是太子府內的總管了,而蘇風依舊是副總管。黃皓在交權的那一刻對蘇風說道:“蘇大副總管,咱家承恩皇上恩典,特賜下假期休息。侍候皇上的事情我已經交待宮內的小子們去做了,你替我關照一下別讓他們出錯就行了。記住了副總管,別在本總管不在的時候捅出什麼簍子,否則你是知道的。”

黃皓左一個副總管,右一個副總管,分明在暗示和威脅蘇風要安分守己不要趁他不在的時候搶班奪權。黃皓對自己非常照顧但是對待敵人非常的心狠手辣,蘇風背後有諸葛亮這座大靠山,所以一直沒有跟黃皓爭權奪利。蘇風按照諸葛亮的命令安分守己的監視着宮內發生的一切,因此對黃皓的真面目看的非常清楚,蘇風說道:“黃總管放心,曹隨蕭規。一切不會有什麼改變的!”

雖然蘇風答應黃皓不節外生枝,但此時他自認爲想到了一個非常高明的主意因此忍不住的對我說道:“陛下張榜求賢,現在奴才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陛下願不願聽一下。”

“但說無妨!難得你跟朕說你有好主意!”我笑着答應道。

“陛下,如果揚州選出來的士子在揚州做官,難免跟揚州的士紳有所勾結,久而久之成爲朋黨。但是奴才有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那就是避嫌,揚州的士子不能在揚州做官,將他們呢分批派往國內其餘各州爲官。同時也將國內其餘各州選拔的士子派往除本州外的其他州郡任職,另外在士子任職之前現在國家成立的一個國子監裡面學習一年到兩年爲官的之道方可外放。國子監的老師來自蜀國各郡縣告老還鄉的老大人們,而陛下充當國子監的校長,只有陛下允許他們方能畢業,才能做官。凡是從國子監畢業的學生都是天子門生,陛下倒時候就不用擔心皇權不穩固了。”

“創辦國子監,讓所有的官吏出自我的門下,只有通過我的考覈才能做官,將選拔官員的權利從士族推舉賢才轉移到我手中確實不錯。我非常高興的對蘇風說道:”蘇風這是太感謝你了,不管結果如何國子監將會是一個創舉!但是現在不是時候,你回去給朕寫個詳細的方案。等蜀國統一了天下,朕在實行這項政策。”

蘇風見自己的建議被我採納,而且還非常重視,於是興高采烈的跑回住所跟幕僚跟商量一個詳細的籌備建立國子監的方案。第二次招賢令取得效果還是平平,雖然我將他們的人綁上了這輛戰車但是他們的心不在這。於是我決定實施閹割江東望族的第三步,在各大州舉辦本州第一才子選拔大賽,接着將各州選拔出來的才子進行一次比試,最後勝出者將成爲天下第一士子,封冠軍侯。而各州選拔出來的士子封爲XX州第一士子,封爲博學侯。

天下第一士子選拔大賽一出,立即引起非常大的反響,畢竟如此高規格的筆試,贏了便是名至實歸的天下第一。士族立世最看重名聲,因此在虛名跟重賞的激勵下,江東望族放下了矜持派出族中最優秀的子弟參加這次選拔而且還想要力爭頭遊。

第一百四十二張 招賢令第七十八章 涼州軍團—3第六十章 祭典上的那點事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三十二章 強攻長安—9第一百零六章 重逢第二十三章 強攻長安序幕第三十九章 強攻長安 終章(7)第一百五十八章 黃皓絕境第五十六章 停戰第一百三十五 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後院火起(2)第十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會稽山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誰爲蜀主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九十八章 初現觀察者第六十三章 第一次西域戰爭(1)第三十四章 強攻長安終章(2)第七十四章 誰爲蜀相-1第七十三章 信都攻防戰第七十一章 長安朝議第六十五章 第一次西域戰爭(3)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佔許昌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六十九章 西域都護府歸附第四十九章 和談—1第一百零九章 上庸城內第二十八章 強攻長安—5第五十三章 三方會談——暗潮涌起第一百零九章 上庸城內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鍋端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九十四章 尉犁城陷第一百三十章 夷陵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虛而實之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五十六章 停戰第三十八章 強攻長安 終章(6)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戰嘉峪關第十二章 聯吳伐魏第八章 魏國心思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戰嘉峪關第一百四十一章 江東士族第八十一章 犯大漢天威殺!(2)第一百一十三章 後院起火(1)第四十二章 曹睿的春天?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一百六十章 聖戰—1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一百一十章 上庸硝煙第六章 成都風雲—2第一百五十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六十章 聖戰—1第三十二章 強攻長安—9第一四十九章 盧龍要塞第一百一十章 上庸硝煙第一百三十六章 太平青領道第一四十八章 驚世之秘第九十九章 陳平不識倉廩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九十七章 山雨欲來第四十七章 成王敗寇—1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一百章 巴州遇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誰爲蜀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荊州之戰 (1)第十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激戰三江口第六十一章 來自西域的聲音第四章 北伐第七十九章 漢裔危機第九十九章 陳平不識倉廩第五十八章 諸葛亮封王事件—1第八十一章 犯大漢天威殺!(2)第一百零一章 逃出生天第九十六章 沒有硝煙的西域第六十六章 車師後裔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一百章 巴州遇險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一百五十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三十四章 江陵血戰第三十三章 強攻長安 終章(1)第一百三十二章 魏吳聯姻第三十五章 強攻長安 終章(3)第七十六章 涼州軍團—1第十五章 伐魏—3第二十九章 強攻長安—6 (改)第十五章 伐魏—3第六十一章 來自西域的聲音第十七章 伐魏—5第二十四章 強攻長安—1第八十八章 龜茲攻防戰第九十一章 固守待援-2第十五章 伐魏—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鍋端
第一百四十二張 招賢令第七十八章 涼州軍團—3第六十章 祭典上的那點事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三十二章 強攻長安—9第一百零六章 重逢第二十三章 強攻長安序幕第三十九章 強攻長安 終章(7)第一百五十八章 黃皓絕境第五十六章 停戰第一百三十五 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後院火起(2)第十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會稽山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誰爲蜀主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九十八章 初現觀察者第六十三章 第一次西域戰爭(1)第三十四章 強攻長安終章(2)第七十四章 誰爲蜀相-1第七十三章 信都攻防戰第七十一章 長安朝議第六十五章 第一次西域戰爭(3)第一百四十七章 攻佔許昌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六十九章 西域都護府歸附第四十九章 和談—1第一百零九章 上庸城內第二十八章 強攻長安—5第五十三章 三方會談——暗潮涌起第一百零九章 上庸城內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鍋端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九十四章 尉犁城陷第一百三十章 夷陵之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虛而實之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五十六章 停戰第三十八章 強攻長安 終章(6)第三十一章 強攻長安—8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戰嘉峪關第十二章 聯吳伐魏第八章 魏國心思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戰嘉峪關第一百四十一章 江東士族第八十一章 犯大漢天威殺!(2)第一百一十三章 後院起火(1)第四十二章 曹睿的春天?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一百六十章 聖戰—1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一百一十章 上庸硝煙第六章 成都風雲—2第一百五十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六十章 聖戰—1第三十二章 強攻長安—9第一四十九章 盧龍要塞第一百一十章 上庸硝煙第一百三十六章 太平青領道第一四十八章 驚世之秘第九十九章 陳平不識倉廩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九十七章 山雨欲來第四十七章 成王敗寇—1第七章 成都風雲—3第一百章 巴州遇險第一百二十一章 誰爲蜀主第一百二十七章 荊州之戰 (1)第十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八章 激戰三江口第六十一章 來自西域的聲音第四章 北伐第七十九章 漢裔危機第九十九章 陳平不識倉廩第五十八章 諸葛亮封王事件—1第八十一章 犯大漢天威殺!(2)第一百零一章 逃出生天第九十六章 沒有硝煙的西域第六十六章 車師後裔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一百章 巴州遇險第八十七章 意外的援軍第一百五十章 天下一統第一百三十四章 江陵血戰第三十三章 強攻長安 終章(1)第一百三十二章 魏吳聯姻第三十五章 強攻長安 終章(3)第七十六章 涼州軍團—1第十五章 伐魏—3第二十九章 強攻長安—6 (改)第十五章 伐魏—3第六十一章 來自西域的聲音第十七章 伐魏—5第二十四章 強攻長安—1第八十八章 龜茲攻防戰第九十一章 固守待援-2第十五章 伐魏—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