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欲試文昭

見張鬆有些意動,法正急忙趁熱打鐵的說道:“此次漢中必爲大將軍所得,漢中若失,益州早晚不保。若子喬不趁早爲自己謀劃,恐怕日後會惹禍上身啊。”

張鬆心中一凜,急忙問道:“孝直爲何如此肯定,漢中必將會爲大將軍所得?”

法正搖了搖有些昏昏欲睡的腦袋,說道:“吾早就聽聞關中開始大肆徵兵,兵馬剛剛徵調完畢,漢中張魯就挖出了玉璽,並且自稱漢寧王。”

“張魯此人雖然割據一方,卻一心求道並無太大野心。一般來講,縱然他挖出了玉璽,也不會妄自稱王,而爲自己招來禍端。”

“子喬細細思量一下,是否感覺此事有些蹊蹺?”

張鬆聽聞法正的話,當即心中一驚,酒也醒了三分。他皺着眉頭思量半晌,這纔有些不確定的問道:“難道孝直以爲,張魯稱王這件事乃是大將軍一手主導?”

說出這句話以後,就連張鬆也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陳文昭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恐怕是這個世上,最不願意看到別人稱王、稱帝的諸侯了。若是人人稱王、稱帝,陳文昭縱然擁有天子,也再無益處矣。”

法正卻是坐了起來,微微搖頭說道:“若是張魯稱王,陳文昭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漢中,又會是怎樣的結果?”

張鬆心中一凜,說道:“前番袁公路稱帝,諸侯全都蠢蠢欲動。陳文昭迅速擊敗袁公路,卻使得天下諸侯再也不敢有所逾越。”

“若是張魯稱王以後,陳文昭迅速攻下漢中,不僅會使得自己聲威大震,震懾諸侯不敢再有異心。還能以漢中爲根基,攻略整個益州。”

法正微微頷首,說道:“子喬之言大善,陳文昭恐怕就是有這種心思啊。”

“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國,高祖得知而成霸業。陳文昭雄才大略,不可能放過土地肥沃,人口衆多的益州。”

張鬆細細思量半晌,這纔有些疑惑的問道:“若果真如此,他又爲何下詔讓主公,以及劉荊州出兵漢中?陳文昭就不怕主公在他之前,擊敗張魯佔據漢中麼?”

法正冷笑兩聲,道:“劉益州若是有本事攻下漢中,又豈會等到今日?劉荊州亦是守城有餘而進取不足,想要攻入地勢險要的漢中,何其難也!”

張鬆道:“孝直也知漢中地勢險要,若是張魯派遣上將緊守關隘,縱然陳文昭起兵百萬,恐怕也不容易奪取漢中之地吧?”

“只要張魯能夠守住漢中一年半載,關中兵缺糧必定不戰自退,陳文昭又如何能夠迅速佔領漢中?”

法正微微一嘆,說道:“子喬不瞭解張魯此人,若是陳文昭、劉益州、劉荊州三路諸侯共伐漢中,張魯見敵軍聲勢浩大必定心怯。”

“若此時有人前去勸降,他很有可能會不戰而降。”

張鬆心中一驚,當即說道:“孝直又如何能夠肯定,張魯一定會投降陳文昭?”

法正說道:“劉益州與張魯有殺母之仇,此仇不共戴天,他絕對不會投降劉益州。張魯雖然並非明主,卻也可以看出陳文昭與劉荊州哪個更有前途。”

“試想一下,若是一定要投降一個諸侯,他會選擇哪個?”

張鬆聞言當即不再言語,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多說,張魯肯定會選擇實力強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陳文昭。

更何況,劉表乃漢室宗親,雖然禮賢下士,然而目標大多都是那些有名望之人。張魯若是降了劉表,必定不會受到厚待。

與之相反,陳旭求賢若渴,頒佈唯纔是舉的招賢令。兩者選一,根本不用猜測結果。

法正繼續說道:“除此之外,子喬莫要忘了陳文昭出身黃巾?黃巾軍與天師道之間,可是有很大淵源吶。”

太平道與天師道本爲同源,當初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五斗米道首領張修也在巴郡率衆起義,攻佔漢中部分地區,配合東方太平道策動的黃巾軍大起義。

隨後朝廷征討天師道不利,益州牧劉焉就以懷柔的手段,任命張修爲別部司馬,又委張魯爲督義司馬。

那個時候天師道首領張修,奪取了張魯父親張衡教主的位置。及至後來,張魯更是殺掉張修,自立爲天師道‘師君’。

然而,天師道與太平道之間的淵源,卻也非常深厚。

換成別人前去勸說被大軍壓境的張魯,不見得能夠說得張魯投降,換成了張角女婿的陳旭,卻是有極大可能說降張魯。

還好陳旭沒有聽到法正的話,不然定會驚爲天人,爲法正的智謀所折服。法正所猜測到的雖然不是全部,卻也八九不離十了。

聽到了法正的一番話,張鬆當即嘆道:“主公若是能夠重用孝直,你我兄弟二人合力爲主公奪取漢中,而後北拒關中軍,未嘗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雖說歷史上張鬆向劉備獻上益州的地圖,心有反意。然而這並不代表,他不是一個忠義之人。

正是因爲張鬆太聰明瞭,知道劉璋並非明主,益州基業早晚必被他人所得,這纔有了迎劉備入蜀的意圖。

自古以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張鬆雖然長相醜陋,卻也有着超乎常人的雄心壯志,想要在亂世之中幹下一番大事業。

劉璋並不滿足張鬆擇主的標準,被人拋棄到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想要一個聰明人爲一個昏庸之主盡忠,卻是有些不太現實。

念及於此,張鬆眼中當即閃過一道厲色,對法正說道:“孝直,劉益州並非明主,若是等到陳文昭奪取漢中以後,益州之地早晚都會易手。”

“既然如此,我等何不將益州獻給一位明主,好當做進身之階?”

見張松下定決心反叛劉璋,法正臉上才露出了笑容。而後,他嚴肅的說道:“雖然傳言陳文昭乃是一方明主,也難保只是徒有虛名。”

“想要真正瞭解此人,子喬還應當親自前去見他一面纔好。”

張鬆問道:“我如今在益州任職,如何能夠輕易離開?”

法正道:“可如此,如此!”

第84章 水淹第275章 出巡第504章 判刑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221章 試探第620章 追與逃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95章 皇甫嵩第627章 葫蘆谷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746章 離別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791章 入敵營第70章 報仇第249章 匯合第305章 謀劃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114章 田豐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475章 逃脫第796章 復仇之始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78章 折服第616章 羌王宋建第185章 高順第773章 破劍閣第20章 重逢第612章 涼州急報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926章 大戰將啓第460章 大捷第97章 清河絕唱第35章 燒糧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318章 魄力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511章 關平認主第108章 破敵第241章 殺意第570章 離別第605章 大才張既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272章 少年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301章 反應第551章 凱旋第467章 殺羌令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978章 聯軍崩潰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590章 曹孫動向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42章 卜己之死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75章 輕視第12章 太平道第258章 吃嫩草第623章 逃命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956章 鬥陣(中)第451章 馬玩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80章 前途堪憂第64章 野心第24章 國輔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25章 殤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516章 再審第674章 秦宓死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38章 諸葛至第34章 劫營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266章 勸降第386章 挺身而出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85章 張角第172章 放風箏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135章 趙家村第669章 固若金湯
第84章 水淹第275章 出巡第504章 判刑第810章 半城煙沙第964章 戰局驟變第547章 斬淳于瓊第425章 慷慨赴死第221章 試探第620章 追與逃第106章 生死不知第95章 皇甫嵩第627章 葫蘆谷第991章 接見姜維第579章 馬騰降陳第746章 離別第979章 追殺孔明第218章 陳宮獻策第791章 入敵營第70章 報仇第249章 匯合第305章 謀劃第942章 水戰將起第138章 當王天下第114章 田豐第532章 爭論不休第475章 逃脫第796章 復仇之始第629章 烈火焚谷第665章 稷下晨報第78章 折服第616章 羌王宋建第185章 高順第773章 破劍閣第20章 重逢第612章 涼州急報第946章 各有算計第765章 兩敗馬超第926章 大戰將啓第460章 大捷第97章 清河絕唱第35章 燒糧第748章 一掃陰霾第318章 魄力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511章 關平認主第108章 破敵第241章 殺意第570章 離別第605章 大才張既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272章 少年第861章 諸侯盡稱王第837章 女裝激陳政第301章 反應第551章 凱旋第467章 殺羌令第604章 喜得麟兒第978章 聯軍崩潰第654章 再殺一人第590章 曹孫動向第344章 追殺李傕第151章 兄妹相見第943章 水軍初戰第25章 災年糧價跌第42章 卜己之死第137章 主公何志第150章 趙雲闖山第37章 戰利品私有第75章 輕視第12章 太平道第258章 吃嫩草第623章 逃命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956章 鬥陣(中)第451章 馬玩第433章 袁紹舉動第80章 前途堪憂第64章 野心第24章 國輔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25章 殤第400章 殺妻爲食第669章 固若金湯第656章 太學生運動第997章 陳宮去世第843章 幷州戰局第516章 再審第674章 秦宓死第382章 名將之殤第638章 諸葛至第34章 劫營第323章 出兵關中第266章 勸降第386章 挺身而出第588章 沮授三策第85章 張角第172章 放風箏第846章 斬將三十餘第135章 趙家村第669章 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