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大軍至

造成了守軍近三千傷亡,卻依舊生生將守城器物留存了一半下來,趙雲又是在劉封的心中取得了十分之大的一個讚賞。但此時顯然不是說出讚賞之言的時候,以不到十萬之兵對抗敵軍三十萬,容不得一絲差錯,就算當前取得了一場大勝,但若是日後不能保持,讓楊修破了宛城,取了南陽,直奔襄陽,劉封這荊州之地依舊是十分危急的局面。

“即刻派遣得力之人返回襄陽運送守城之物,城中的守城器械與箭矢,須得能夠應對十數萬人以上規模的魏軍對宛城的攻擊。”

顯然,劉封在此事上是十分謹慎的,雖然以他對楊修的瞭解,他是不會如同徐晃這樣一門心思的強行攻城的,但是但凡有一點可能之事,劉封也要將那一絲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之中,此時派人回到襄陽去取守城器械與箭矢,雖然往返運送也至少需要兩日的時間,但是劉封篤定楊修與張遼率大軍趕到此處見得之前生龍活虎的八萬先鋒大軍在許褚和徐晃兩員猛將的帶領之下竟然在兩日的時間就只剩下一半士氣全無之兵後,一定不會急於攻城。

這一次的守城之戰大大不同於以往劉封所帶領軍士參與的戰爭,由於之前的領地稀少,先天不足,故而劉封皆是以進攻者的姿態出現在戰場上,這一角色換成了防守者,劉封不得不時時提醒自己,以最小的傷亡守住自己的城池方纔是王道。

劉封等人派出一隊人馬前往襄陽後,又是在城中緊鑼密鼓的佈置了起來,守軍如何安置,城外的許褚與徐晃自然是不得而知,但他們卻知道,第二天天剛剛放亮,派出去的斥候就回報說那些昨夜戰死在宛城西城牆下的魏國將士的屍體,都已經被宛城的守軍處理完畢了,而且那城牆上的血跡也都已經被沖刷乾淨,就像那裡從沒有發生過戰爭一樣。

許褚知道,這定然是城中的守軍連夜將那些戰死的軍士屍體就近掩埋了,並且洗刷掉了戰爭痕跡。

劉封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想要將戰爭的痕跡全部都清理掉,畢竟距離楊修率領着二十萬大軍到來的時間只剩下不到一日了,一旦楊修與張遼率軍兵臨宛城,見得上萬自己的袍澤慘死在宛城之下,心中怎能忍得下一口怒氣,萬一到時候復仇之心不能抑制,不用說又會是一場慘烈的攻防戰。

而對於劉封來說,四萬人在一個城門攻城自己還是能夠抵擋的,但二十幾萬大軍和四萬人可不是一個概念,二十餘萬大軍足可以將整座宛城團團圍住,進而困住城中守軍,萬一再從四面八方同時狂攻,就算能夠剿滅其中十幾萬,這宛城也就不用再要了,並且劉封城中的那近十萬大軍也多半不能夠倖免。

所以爲了避免將原本心態平和,眼高於頂並且不屑於強攻之法的楊修徹底激怒,陳屍遍野的場景自然是能不讓他看到就不讓他看到。

和劉封預料的一樣,楊修和張遼的大部隊顯然是得到了先鋒部隊在宛城慘敗的消息,比原本計劃趕到南陽境內的日期足足提前了半日,這一日天色將晚的時候,風塵僕僕的楊修和張遼二人見到了正在營寨之中坐立不安的許褚與徐晃,而身後的大部隊則正在距離二人紮營處不到十里的地方安歇。

因爲二十多萬大軍目標實在是太過於龐大,所以楊修和張遼商議後對於這些軍士採取了分散紮營的方式,每個營寨中有四五萬的軍士,而幾個營寨也是相互之間呈掎角之勢,如此一來,既能夠大範圍的探知南陽郡特別是宛城郊外的風吹草動,又不會被少量的守軍分而破之,可以說,二人這樣的部署當真給城中的劉封等人出了一道不小的難題。

從徐晃的口中,楊修得知了二人是如何剛剛與敵軍一交手就損失了四萬左右軍士的。顯然,守軍中有智計過人之人,利用了許褚與徐晃二人分兵後每人所率領的兵力並不是很多,又相互之間暫時失去了聯繫無法互通有無的特點,因勢利導的分別讓二人硬生生承受了非常之大的損失。

開局的不利,雖然也讓楊修心中有了一絲陰霾,但想到自己麾下依舊是有近二十五萬的大軍,而宛城周邊又並非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之所,頓時又是充滿了信心。

“當真如公明將軍所言,怕是城中依舊又新增了不少援軍,不然他們怎敢貿然率數萬軍士出城設伏?若我所料不錯的話,如非是周瑜到了宛城,便是劉封親自來了!”

楊修雖然不精通與戰爭中的謀略,但是對於揣測人心觀察形勢卻是一把好手,通過許褚與徐晃二人的遭遇,他心中已經隱約猜測到了,劉封既然能夠將自己的朝堂不遠千里的搬遷到襄陽,那這襄陽的門戶宛城有了如此危局,他怎能在襄陽城中穩坐釣魚臺?

“既然劉封極有可能就在城中,想來守將也不會只有趙雲,那馬超,魏延,黃忠等人,怕多半也在此間,這些皆是當世名將,我等萬萬不可輕敵,當利用人數優勢循序漸進,緩緩圖之。”

聽完楊修的分析,一直在旁邊沒有出言的張遼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深深的知道,雖然在兵力上看,自己一方佔據着壓倒性的優勢,但是這也很可能就是自己這一方的全部優勢了,雖然不知道城中的守軍到底有多少,由何人統率,但是數個時辰之中就讓己方損失了四萬餘名精銳軍士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樣的戰役要是再來上兩次,那麼這巨大的兵力優勢也就將化爲烏有,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那麼此番出征的結果,可就不好說了。

“文遠將軍之言的確是不無道理,然敵軍佔據宛城,與襄陽相隔不遠,加之南陽本就是大郡,輜重糧草,想來不會缺少,圍而不攻,顯然並非良策,諸公以爲,該當以何法圖之?”

第369章 引燃糧草第128章 用心險惡第298章 密謀第556章 憤怒的張郃第421章 長驅直入第136章 四郡定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99章 出逃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209章 反客爲主(第三更)第136章 四郡定第354章 複雜形勢第87章 真真假假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205章 假道伐虢(第二更)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75章 夜談第171章 出使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8章 兵甲第436章 動員第186章 戰策第368章 攪動風雲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123章 奔襲桂陽第264章 上庸之變第201章 奇襲(第四更)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475章 羣策羣力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372章 又一次失敗第139章 再出奇謀第182章 皇叔命隕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468章 歸於沉寂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504章 浴血奮戰第353章 蛛絲馬跡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4章 賜字第36章 終見曙光第97章 萬事俱備第388章 圓滿歸來第293章 醒來第430章 夜色驚魂第411章 劍指朝堂第293章 醒來第508章 變數第213章 盟書已成(第二更)第58章 返程第161章 刺殺之策第218章 箭在弦上(第一更)第531章 突然襲擊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6章 女匪首第297章 各取所需第460章 蟄伏的張遼第528章 攻取江東的機會第210章 初見士燮(第一更)第146章 發難第93章 孤注一擲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172章 三計出第98章 灌醉第43章 探虛實第346章 入主襄陽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180章 折中之法第434章 履行承諾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426章 調虎離山第199章 意料之外(第二更)第187章 王對王第529章 神秘的書信第98章 灌醉第465章 楊修的悔悟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466章 黯然退場第79章 再至柴桑第261章 退無可退第113章 面見曹植第269章 發展騎兵第322章 無息的閃電戰第173章 智取第11章 救駕第319章 分羹無望第6章 女匪首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231章 兵臨城下(第一更)第487章 司馬懿的連環計第174章 取關第10章 終有一別第344章 空城計第320章 以不變應萬變
第369章 引燃糧草第128章 用心險惡第298章 密謀第556章 憤怒的張郃第421章 長驅直入第136章 四郡定第395章 初臨朝堂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99章 出逃第110章 稱心如意第427章 帝王協議第209章 反客爲主(第三更)第136章 四郡定第354章 複雜形勢第87章 真真假假第510章 馬超戰徐晃第205章 假道伐虢(第二更)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505章 視死如歸第75章 夜談第171章 出使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8章 兵甲第436章 動員第186章 戰策第368章 攪動風雲第206章 三線並重(第三更)第123章 奔襲桂陽第264章 上庸之變第201章 奇襲(第四更)第359章 勢如破竹的諸葛亮第475章 羣策羣力第474章 大戰再臨第372章 又一次失敗第139章 再出奇謀第182章 皇叔命隕第321章 諸葛亮的決心第453章 旁觀者清第468章 歸於沉寂第557章 劉封的真正實力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504章 浴血奮戰第353章 蛛絲馬跡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4章 賜字第36章 終見曙光第97章 萬事俱備第388章 圓滿歸來第293章 醒來第430章 夜色驚魂第411章 劍指朝堂第293章 醒來第508章 變數第213章 盟書已成(第二更)第58章 返程第161章 刺殺之策第218章 箭在弦上(第一更)第531章 突然襲擊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6章 女匪首第297章 各取所需第460章 蟄伏的張遼第528章 攻取江東的機會第210章 初見士燮(第一更)第146章 發難第93章 孤注一擲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172章 三計出第98章 灌醉第43章 探虛實第346章 入主襄陽第442章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第180章 折中之法第434章 履行承諾第119章 必有所圖第451章 君臣爭執第426章 調虎離山第199章 意料之外(第二更)第187章 王對王第529章 神秘的書信第98章 灌醉第465章 楊修的悔悟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466章 黯然退場第79章 再至柴桑第261章 退無可退第113章 面見曹植第269章 發展騎兵第322章 無息的閃電戰第173章 智取第11章 救駕第319章 分羹無望第6章 女匪首第423章 如何進城第231章 兵臨城下(第一更)第487章 司馬懿的連環計第174章 取關第10章 終有一別第344章 空城計第320章 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