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李儒

“三國之謀伐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董卓爲前軍,天子駕車在中間,劉備爲後軍。

因爲天色漸晚,到行至洛陽西北面三十餘里外的雒舍鄉時,大軍駐紮,休整一夜。

第二日清晨,隊伍繼續前行,此時已經是何進死後的第三天。

沿途一路上,隊伍陸陸續續遇到一些王公大臣,數萬人浩浩蕩蕩,於第三天中午纔回到洛陽城內。

劉備與董卓護送着天子與陳留王回宮,前夜的腥風血雨彷彿還在,洛陽街面上空蕩蕩的,家家戶戶百姓緊閉門窗,偷偷地觀望形勢。

自谷門進入皇宮後,大火已經被撲滅,四處都是殘垣斷壁,北宮上方的濯龍園近乎被稍微灰燼,太倉與武庫亦是被損壞。

從谷門南下,進入北宮,沿途的屍體倒是已經被處理。但凝固的血液還沒有擦洗乾淨,無數倖存下來的宦官與宮女幾乎是在哭泣着擦洗地面。

那場屠殺持續到昨日清晨,前日才經歷了血腥洗禮,惶惶不可終日,昨日下午他們還得搬運同類的屍體,對於他們每個人來說,都無亞於將前日的事情又重現一次。

隊伍浩浩蕩蕩繼續南行,穿過北宮複道,走北朱雀門,過南玄武門,抵達了南宮。穿過平朔殿、千秋萬歲殿以及中德殿,最終回到南宮,送天子回西宮休息。

太皇太后與何太后得知消息,急忙趕來。何太后見到劉辯,立即上去擁抱哭泣。太皇太后也是立馬抓住了劉協,不斷檢查,看看有沒有受傷。

西宮一團亂糟糟,劉備與董卓護送了天子回宮之後,就離開了皇宮。在這次事件中,不僅何進被殺,太皇太后的侄子董重也死了,因爲帶兵回皇宮想救駕,結果死於亂兵之中。

董太后就讓自己另外一個侄子董重爲羽林中郎將,勉強將皇宮內的亂局維持住。秩序在慢慢恢復,雖然被焚燒的宮殿還沒有處理,但至少已經沒有再起殺戮了。

劉備率領自己的大軍回到城外軍營,關羽早已經在營中等候。見他們回來,便上前詢問情況,劉備將過程說了一遍,又詢問關羽後來的事情。

關羽說道:“那日大哥去尋天子之後,我在宮中四處阻撓亂兵作惡。殺了約千餘人,打散萬餘人馬,順手還斬殺了數十名將領,

不知道會不會給大哥添麻煩。”

好傢伙,順手斬殺了數十名將領,也就關羽這萬軍從中能把武力值90多的顏良斬殺的水準能說出這種話。

當然,還得加個呂布。

他倆基本就是三國當中戰力值的巔峰。

劉備冷哼道:“袁本初居然縱兵殺入皇宮,若只誅殺宦官也便罷,沒想到卻是濫殺無辜。不僅殺死了無數無辜者,還連累天子與陳留王差點出事,此乃大逆不道,過兩日我便奏請開朝議,當堂彈劾他謀逆之罪。”

陳暮在一旁含笑道:“我支持大哥,到時候我必然與大哥一同彈劾。”

劉備欣慰道:“我等兄弟其利斷金,必要那袁本初好看。”

陳暮笑而不語。

彈劾嘛。

無所謂的事情。

反正彈劾了也沒用。

帶兵殺入皇宮是什麼行爲?

雖然袁紹打的是爲大將軍報仇的名義。

可一個死了的大將軍重要,還是一個活着的天子重要?

明知道可能會傷到天子,袁紹還是去做了。

這樣的行爲......

嘖嘖。

換別人幾條命都不夠填。

結果袁紹不僅屁事沒有,還被滿朝文武維護,最後連董卓都不敢弄死他,把他放走去做渤海太守。

這背地裡要是沒有袁家在攙和,陳暮是一點都不信。

因此他很清楚,袁紹必然沒事。

不過反正閒着也是閒着,他本來就打算想辦法置袁紹於死地,萬一成功了呢?

這邊劉備四兄弟回了軍營,董卓也回了軍營。

迎上來的是自己的弟弟董旻。

董卓可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像後漢書記載,他最早來洛陽的時候,只有五千西涼鐵騎,爲了壯大聲勢,就白日進城,夜晚出城,營造出兵馬很多的樣子,震懾了滿朝文武,這才控制了權力。

因此他一面與太皇太后聯絡,一面又派自己的弟弟董旻在何進帳下做事。其實就是玩的兩手準備,要是太皇太后贏了,他就支持太皇太后,要是何進贏了,他就支持何進。

牆頭草玩的比誰都厲害。

回了軍營之後,董卓喚來自己所有部曲議事。

衆人進到賬內,就看到董卓坐於主位之上,臉色陰沉,身邊除了昨夜跟過去的閻忠和牛輔以外,又多了一箇中年人。

只見此人身高約七尺,面相狹長,下頜有山羊鬍,雙眼微眯,眼神頗有些深邃,含笑地看着他們。

“這是李儒,字文優。”

董卓介紹了一句,便招呼大家坐下。

李儒最開始並不是董卓部下,他是當時朝廷一個博士小官,昨日也出城去搜尋天子,路上撞見車隊,便加入其中。

昨夜時分,李儒就找到了董卓,二人相談甚歡,董卓便將他納入到自己麾下,帶到身邊爲謀士。

衆人坐下後,董旻便說道:“大兄,我昨日收攏殘卒,只收攏了一萬餘人。”

“什麼?”

董卓蹭一下站起來,不滿道:“我聽說進城的亂兵足有七八萬之衆,你怎麼只收攏了一萬餘人?不是讓你儘量多取些人馬嗎?”

原來前日董卓抵達洛陽後,聽聞何進何苗被殺,當即大喜,於是令手下衆人收攏城中潰散的亂兵,特別是董旻,他原本就是何進部下,完全可以假借何進的名義行此事,沒想到收效甚微,只收攏了一萬多人。

董旻也委屈道:“這些亂兵大部分都是豫州叛軍,不知爲什麼,都不願意加入我等,這些殘卒,也是收了大將軍與何苗的殘部。其餘人馬,如今都被袁紹給領走了。”

豫州叛軍?

董卓納悶,何進這個主將都沒了,隊伍成了散兵,爲什麼不能歸了自己?

要是這些兵馬被自己收攏,那洛陽城內最大的力量就是他董卓,到時候以兵權加上太皇太后的親戚這個頭銜,說不準就能以外戚的名義,掌控朝政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豫州叛軍與冀州叛軍一樣,構造都是豫州南陽的豪強兵馬,這些兵馬只聽令於自己的主家,不會聽命何進。

因此哪怕何進死了,跟他們也是屁關係沒有。雖然昨夜大亂,關羽殺了不少豪強將領,但黨人基本盤還在,所以就被許攸等人把兵馬又收攏會來,目前還掌握在袁紹手中。

由於袁紹手底下的南軍被董卓乘亂奪走,所以現在洛陽的形勢很微妙,董卓帳下五千西涼鐵騎,加上兩萬多河東豪強的兵馬,再加上昨日收攏的一萬多亂兵,現在手頭上的兵馬達到了四萬。

劉備那邊就是野王縣帶來的兩萬多人馬,而袁紹損失比較大,手下要麼被董卓弄走,要麼被關羽殺死殺散,城內一片亂糟糟的,失蹤與意外死亡也不少,如今只剩下五萬多人。

目前三足鼎立,從兵力上看,劉備最弱,董卓次之,袁紹最強。但袁紹的兵馬只是人多勢衆,按照精銳程度,遠不及董卓與劉備,所以三方應該相差不多。

畢竟劉備手底下那一萬青州老兵,再加上一千玄甲重騎和一千幷州鐵騎,除了董卓那五千西涼鐵騎以外,袁紹大抵是沒法抗衡的。

董卓聽到董旻沒有把他想要的亂兵收攏回來,有些鬱悶道:“可惜啊,若是我能握有這些大將軍舊部,則洛陽當中我的兵馬最多,到時候劉備那廝,我必然將他大卸八塊,以消我心頭之恨。”

他還在記着劉備不准他與天子同乘的仇。

一旁的李儒眼珠子一轉,微微一笑道:“明公,儒有一記,可助明公一臂之力。”

“哦?”

董卓大喜道:“計將安出?”

李儒思索道:“我聽聞明公是袁家故吏?”

董卓點點頭:“不錯,那是十七年前的舊事了,當初我在然明公帳下做事,後來立功,然明公就將我舉薦到了三公府,當時次陽公(袁隗)爲司徒,徵辟我爲司徒曹掾。”

李儒笑道:“既是如此,明公何不拜訪一下太傅?”

“拜訪太傅?”

董卓一愣,不解道:“我沒事去拜訪他做什麼?”

李儒笑着說道:“袁本初進宮雖是以爲大將軍報仇的名義誅宦,但畢竟驚擾了天子,害得天子差點遭遇不測。此等罪行,與謀逆有何區別?袁家四世三公,海內素有名望。若是家族之中出一個謀逆之子,明公以爲如何?”

一旁的閻忠聽到他的話,眼皮子狂跳。

賈詡如老僧坐禪,默不作聲。

董卓也是個聰明人,只稍稍思索就明白了,大喜道:“所以太傅必然要想辦法幫袁紹洗脫罪名!”

“不錯。”

李儒微笑道:“這件事情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定性,若是定性爲謀逆,則不僅袁紹身死,袁家也是清名盡毀。可若是定性爲誅殺宦官的正義之舉,那結果就又不一樣。所以明公應當先去拜訪劉備,再去拜訪太傅。”

“拜訪劉備?”

董卓一頭霧水:“我去拜訪他做什麼?那劉備愣頭愣腦,不識擡舉。若非他手下兵多,我之前就砍了這廝。我還去拜訪他?不率兵攻打他就算不錯了。”

李儒搖搖頭道:“正是因爲劉備愣頭愣腦,才更應該拜訪他。明公心想,劉備對朝廷向來愚忠,袁紹此舉,劉備必然大怒,屆時朝議之時,劉備肯定會彈劾袁紹。我等知道這一點,太傅也必然知道這一點。”

雖然李儒也是朝廷博士,久居洛陽,也知道劉備忠心。但其實他不知道,劉備愚忠的向來都不是所謂的朝廷,而是先帝漢孝康帝。

包括爲太皇太后仗義之言,包括心繫天子與陳留王,都是因爲一個是漢康帝的母親,一個是漢康帝的兒子。

要是換了何太后,劉備肯定沒那麼急了,畢竟先帝的老婆關自己屁事,跟先帝又沒血緣關係。

正所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嘛。

董卓回過味來,試探道:“所以我先去拜訪劉備,其實就是在向太傅施壓,若是他不讓袁紹把兵權交出來,我便與劉備聯合起來彈劾?”

“正是。 ”

李儒撫須道:“袁家有滿朝臣子幫襯,未必會就範。但何太后失了兄長,又差點失了兒子,必然怨恨袁紹。而太皇太后那邊,明公到時入宮去認這門親戚,同樣能換來支持。屆時太皇太后、何太后、天子再加上明公與劉備同時出言,袁紹必死無疑,袁隗知道這個局面,必然就範!”

董卓大喜,撫掌大笑:“我得先生,如高祖得子房也,哈哈哈哈。”

一旁的閻忠目光閃爍不定,露出忌憚的神色。

原本以爲一切都在自己與子歸的預料之中,有自己爲內應,必然可以將董卓拿下,屆時玄德以宗室身份攝政,執掌大漢江山指日可待。

沒想到董卓身邊忽然又冒出個李儒,那未來的事情,可就不好辦了呀。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33章 李儒)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之謀伐》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一百零七章 賣兒賣女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一十二章 母親請假條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十章 天子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四章 冀州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請假條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二章 活着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二章 孟德請假條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七章 定徐州(2)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
第九十五章 荊州風雨第一十一章 大事業第一百零七章 賣兒賣女第六十四章 張讓之死第八十一章 賊往東去第一百四十三章 死戰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二百六十五章 年大業換帝位第九十九章 工具人劉虞第一十二章 母親請假條第一百六十二章 許攸偷家,荀彧守家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五十三章 一夜成長第一十九章 投名狀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佈局第三十二章 中伏第一百二十章 開關一按,便是半個盛漢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一十八章 老狐狸與小狐狸(感謝比魯大佬盟主)第七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六十九章 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第一章 秋風起,思子歸第八章 我們是兄弟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四十二章 壯年黃忠第四十四章 曹操發動技能——奸雄第四十六章 把四弟抓起來第七十七章 一肚子壞水第二章 劉備登基第二百四十一章 錯誤的道路第七十三章 銍縣會盟第八十章 陳暮之計第一百九十章 誅顏良第六十七章 李儒第二百三十九章 令人疑惑的策略第七十二章 沈亭之戰(完)第六章 定徐州(1)第三十六章 海內聞名,天下皆知第六十七章 塞北雁門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七十二章 陳暮的鬼名堂第八十章 父子情深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二十二章 曲樑城破第五十七章 第二次中原大戰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轆轤車第二百八十章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第二百一十一章 虎踞河東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十章 天子第三十九章 陳丞相第四十七章 袁家第六十三章 進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不戰,就要老死了第四章 冀州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七十九章 對峙階段的鬥智鬥勇第四十二章 楊賜去世第一百一十九章 靈魂拷問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六十七章 天子賜劍第七十四章 亂世一鍋粥(2)第二百零二章 大決戰開始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六十七章 呂布攻兗州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五十三章 厚臉皮的袁術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請假條第六十七章 自然課第二百三十章 要變天了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二章 活着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決戰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百零九章 弓手陣地向右移二里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五十六章 打潁川第七十章 長安城下第八十二章 曹操投降與未來規劃第二章 孟德請假條第五十三章 西進關中第六十八章 我帶你回家第七章 定徐州(2)第九十四章 鞠義的痛苦第七十六章 名滿天下第一十六章 一十二月朝議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化第三十六章 白馬與少年第九十三章 面冷心善陳子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