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
周瑜面帶笑意的看着呂蒙鼓起了掌。
“頭腦如此清晰、思慮如此縝密,能逆向思維的推出了我的計劃安排,子明你果然是可造之才。”
雖然年長不了呂蒙多少歲,但周瑜如今的能力和地位和他根本不是一個層級的,更像是前後輩,說這番話毫無違和感。
“多謝將軍誇獎,蒙愧不敢當。”
“那你覺得我們下一步應該攻打哪裡?”周瑜從懷中掏出一張地圖展開後衝着呂蒙問道。
呂蒙連忙湊上前,細細觀看着這副他已經快能自己憑記憶還原的地圖,掃過其上的每一處地形和烏桓部落情況。良久,還是皺着眉道:“將軍,如今我們深入對方腹地,若是不以柳城爲目標,似乎各處都可以作爲目標。就比如說我軍南部的賓圖,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此地有一個烏桓的中型部落,人數約有五千,能戰之士不過千人,而且一馬平川。若是順利,兩個時辰就可將之拿下,損失也不會有多少。”
周瑜微微一笑:“你能想到這些很不錯,不過這次你是猜錯了。我們明日的目標不是賓圖,而是新昌。”
“新昌?”呂蒙緊盯着昌黎西側偏南的這個位置,陷入了深思。
而周瑜見狀卻也不再言語,就這麼靜靜地矗立在原地,遙望天際。
良久,待呂蒙回過神來之時,太陽已然快要西下。看着矗立在前方一身戎裝、英武不凡的周瑜,臉上閃過一絲落寞:“將軍,蒙實在想不出來。”
“不急,慢慢想,你進步的已經很快了,不要操之過急。走吧,快開飯了,再晚一點可就沒有你我的份了。”周瑜說道。
“諾!”感受到腹中的飢餓,呂蒙說道。
大楚軍規,行軍途中,軍中飲食除特殊情況外需得一視同仁。上到領軍將軍、下到普通士卒,除放哨巡查之人外皆是在同時同地,規格也是相同,不得有絲毫的區別對待。若是誤了飯點,就是周瑜也得餓肚子。
.....
第二日凌晨一大早,楚軍士卒在吃完早飯後,在周瑜的命令之下直接上馬出征。
不過令蹋頓沒有想到的是,這兩萬楚軍並沒有如他所猜測的那樣繼續向西進兵,而是往東南而去。
“這是怎麼回事?楚軍爲什麼還沒到?探子派出去沒有?”
已至正午,烈日當頭之下,蹋頓連夜匆忙調來的附近的士卒和徵召青壯,好不容易湊夠了三萬守卒。站在柳城城牆之上翹首以盼等了半天,結果愣是啥都沒等到。
“單于,楚軍的情況尚且不知,但探子應該快到了。”蘇僕延說道。
“希望不要出什麼意外吧。”蹋頓心中隱隱有些不安的說道。楚軍沒有兵臨城下將他圍困應該是最好的情況,但不知爲何他反而心生擔憂。
很快,前往打探的探子回來了:“稟單于,楚軍並沒有繼續進兵,他們往東去了。”
“往東?”蘇僕延眉頭稍微舒展了一些:“單于,難不成這支楚軍退軍了?”
“怎麼可能,他們千里奔襲而來,怎麼可能就這麼晃悠一下就回去。”烏延質疑道。
“否則他們爲何要東撤?明明他們已經距離我們柳城不過兩百餘里了呀!可能他們此次前來不過是恫嚇警告我們一下,讓我們不要提公孫瓚搗亂。或者遼東出了什麼問題,公孫度可還沒死呢。”蘇僕延說道。
“單于,切不可大意。漢人狡猾,誰知道這其中有什麼奸計,現在這種情況我們更應該加強警惕。否則萬一對方殺個回馬槍我們沒法應對。”烏延說道。
“這我知道。無論這支楚軍是真的撤離還是另有陰謀,我們這幾日都要謹慎對待防範。另外,多派些探子前去打探情報,務必要弄清這支楚軍的動向。”蹋頓面色凝重道。
“單于,如此恐怕有些難。對方士卒不多而且全是騎兵,行動如風,我們的探子很難搜尋和逃離。”蘇僕延苦笑道。
“不是有馴鷹嗎?”蹋頓皺眉道。
“對方軍中有神射手。我已經派出去兩隻馴鷹了,無一返回,應該是已經身亡了。”
“那這樣就沒辦法了嗎?”蹋頓怒斥蘇僕延道:“草原是我們的天下,不是那羣漢人的表演臺。我不管你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得給我死盯住這支大軍,務必弄清他們的動向!”
“是!”蘇僕延面色難看的點頭道。
“楚軍行事作風一向凌厲,如此虎頭蛇尾不是他們的風格。這其後一定有更大的陰謀,你們速速通知各部落加強防備。還有通知那北歸的三萬族人加快速度,儘量快些前來,以防不測。”蹋頓叮囑道。
“是!”衆人齊聲道。
“楚國一直以來都和公孫瓚互爲盟友,現在公孫瓚快倒下了,我們的重點就要放在楚國身上。派人儘快聯繫身在冀州的袁本初,將我們現在的情況向他說明,向他索取一些錢糧。我們作爲他的盟友,替他擋住了楚國的進攻還牽制了公孫瓚。他袁本初要是一點血都不放太說不過去了。”蹋頓惡狠狠的說道。
“可袁本初要是死賴着不願意給我們錢糧支持怎麼辦?畢竟界橋之戰我們雖然幫助了他,但最後也是不辭而別,並沒有如約阻攔追擊公孫瓚。”蘇僕延說道。
“公孫瓚身邊還有近一萬幽州鐵騎,我們拿什麼追擊他?追上去不被對方吃掉就不錯了。”蹋頓冷哼一聲道:“他袁本初要是一毛不拔,就不要怪我不講情義了。我能投靠公孫瓚,就能再投靠楚國。到時候希望他不要後悔!”
“陛下,袁術和公孫瓚可是一丘之貉啊!而且楚國遠比燕國強大,投奔楚國,咱們還有出頭之日嗎?”難樓連忙勸阻道。
“烏桓的傳承、族人們的性命比一切都珍貴,袁術至少不是公孫瓚那等弒殺之人。暫時忍耐蟄伏几十年與被滅族相比,應該選擇哪個還用我說嗎?”蹋頓怒斥道:“我們烏桓能屈能伸,當初既然能忍耐得了鮮卑,將來也能熬死楚國。只要烏桓在、族人在,一切就都還有希望。若是袁紹不給予支持,我們又無法撤離,就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選擇。”
想要遷移數十萬人口談何容易,更何況身邊一直有一個強大的敵人虎視眈眈,隨時可能撲上來。蹋頓對於能否扛過楚國這一次的進攻並在之後帶族人西遷毫無把握。經過連續兩次重大的打擊,此時的烏桓已經虛弱的不行,若不是蹋頓硬撐着,以烏桓的情況恐怕早就分崩離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