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

劉範留下對付董卓的,一共有三策。前面兩策已經讓楊彪順利的施行,只有這最後的刺史策還沒有完成。所謂刺史策,就是朝廷任命一個幷州刺史進入幷州就任,和幷州牧董卓爭權奪利,拉攏人心,牽制董卓,削弱其力量,甚至是在朝廷決心對董卓動手時,裡應外合。

現在其實正是實施刺史策的最好時機,因爲董卓勢力衰弱到了極點。由於近幾年被劉範利用暗中購買糧食,和拉攏幷州的百姓進涼州兩大陽謀,董卓治下的幷州人口流失嚴重,原本就很落後的農業生產更是雪上加霜。別說繼續擴軍,董卓連餵飽麾下的士兵都做不到。幷州軍士兵一看董卓喂不飽他們,就連連逃跑。董卓也攔不住。爲此,在劉範的陽謀奏效以後,董卓只好忍痛割愛,壯士斷腕,大大削減了軍隊的人數,只留有精銳八萬人。又慘遭朝廷嚴禁匈奴人與幷州開通互市,戰馬貿易停止了。所以,董卓的騎兵只有五萬人。其餘的老弱病殘,董卓就發了慈悲,將之放回家去,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說白了,就是種田。如此,董卓的勢力方纔有所起色。

此時的董卓,雖然恨透了三番兩次要整死他的劉範,但也無能爲力。軍隊還不夠十萬大軍,更嚴重的是軍糧時時短缺。幷州雖然地域遼闊,但主體位於黃土高原上。土地貧瘠,降水稀少,根本就不是一個適合起家的地方。幸虧劉範沒選幷州,要不然現在吃虧的就不是董卓而是他了。至於餉錢,董卓倒是從來沒有剋扣過幷州軍的。

幷州在這時境內有多條商道,商人多經過幷州。但幷州又有黑山軍作亂。所以董卓只要讓幷州軍假扮成黑山軍,伺機搶奪來往商人的物資。董卓何等聰明的人,知道竭澤而漁不可行。所以每次得手了,儘量不要讓假扮成黑山軍的幷州軍傷害到那些被搶掠的商人。這樣,那些商人雖然被搶掠,但沒有喪失性命。而幷州又如此重要。很有可能那些商人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二次經過幷州。利用如此不光彩的計謀,董卓從來沒有缺過錢。

但光有餉錢也不行,幷州軍八萬張嘴總是要吃飯的。如果整天呆着就訓練,哪也不去,董卓的後勤還能湊合。但要是發生緊急軍情,幷州軍出動,就撐不過半個月。所以,董卓只能讓幷州軍老老實實呆着,養着他們。董卓也不敢去招惹黑山軍,更害怕黑山軍知道他的虛實,下山來搶掠百姓。黑山軍不來找他的麻煩,他就燒高香了。

至於朝廷,讓劉範弄得疲弱不堪的董卓,更是不敢招惹。朝廷雖然相對於西涼來說是挺窮,但比起幷州來說還算富的。朝廷畢竟是朝廷,治下的百姓除了流民之外,還有能交稅的百姓三千五百多萬。一個人每年哪怕只交十錢,朝廷的財政收入也能有三億五千萬錢。

而且朝廷直接掌握的官軍,在洛陽就有南北兩軍十萬人,以及未曾成軍的西園新軍三萬人。各地的駐軍和郡兵加起來,也不會小於這個數字的四倍。如果再算上那些忠於朝廷的世家,朝廷的軍事動員能力強過抓壯丁的董卓百倍。

董卓弱小到了極點,根本不敢冒犯朝廷。這次朝廷強令李儒入朝爲官,董卓都不敢阻攔,只能使用狸貓換太子之計矇混過關,就說明董卓不敢效仿劉範那樣,去觸怒朝廷。

如此一來,實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時機。只要朝廷達成了一致,向幷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絕。假如董卓對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對意見,楊彪就又可以藉此機會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對朝廷。但楊彪想了想,還是決定放過董卓,不在朝廷裡提議任命幷州刺史。一個原因是,他現在手裡沒有合適的人選。

在洛陽之變後,劉範在朝廷上的勢力全部被清除出去,留下的巨大的官職空缺,被其他勢力所填補。其中楊彪也有。除了那些人以外,楊彪就沒有什麼朋黨。但對於楊彪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是用這些朋黨鞏固在朝廷裡的地位,而不是把其中一人浪費在兇險的幷州。

楊彪素來知道董卓嗜殺成性,萬一他舉薦一個人爲幷州刺史,很有可能會被董卓暗殺。楊彪也不是沒有想過舉薦其他人的朋黨爲幷州刺史,如國舅何進,司徒袁隗,十常侍。但現在朝廷經歷了洛陽之變這個重新洗牌後,各方都在努力站穩腳跟,保護在洛陽之變中獲得的政治利益。誰都沒有閒人去管幷州刺史那點破事。倘若楊彪提出了刺史策,但是其他勢力又懶得浪費自己的黨羽,對他的提議置之不理,充耳不聞,那楊彪經過前兩策成功實施所積攢起來的威望,就又會跌入低谷。楊彪多年從政,豈會不知這等道理?

再有,楊彪認爲,現在朝廷無論派不派遣刺史,都對局勢沒什麼重大影響。董卓現在勢力大減,連黑山軍都不敢輕易招惹,對朝廷自然是服服帖帖,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只要董卓一日勢力不增,幷州就還是朝廷的幷州。

況且,楊彪仔細想了想,留下董卓,對於朝廷也是很有好處的。在北方,一個曾經一上任就打敗匈奴人的董卓,可以用來威懾匈奴人。匈奴人和烏桓人,一直以來都是朝廷的忠犬。在涼州未平、黃巾未平以前,大多數的時候,朝廷都會徵調匈奴人和烏桓人去鎮壓。

一個最爲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原有的歷史軌跡中,涼州未曾安定,而且叛亂四起。朝廷遣名將張溫,去幽州徵召烏桓人去平定涼州之亂。但是當時的朝廷太窮,給不起烏桓人的勞務費。況且朝廷多次徵調,讓烏桓人死傷慘重,生產停滯,由此心生怨懟。所以張純和張舉就利用了烏桓人的反抗心理,帶領烏桓人發動了烏桓之亂。

上次匈奴人入侵併州,其實原因也不只是搶掠物資,也有和烏桓人一樣的原因。匈奴人也多次被朝廷徵調,主要用於平定國內的農民起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上,白波軍於幷州的西河郡和河東郡崛起。而河東郡正和洛陽城所在的河南郡接壤,咫尺之遙。

爲了應對白波軍的威脅,朝廷徵調了時任匈奴單于的羌渠的大兒子於夫羅,帶領兩三萬匈奴騎兵進駐幷州。結果沒多久之後,漢靈帝劉宏暴斃而亡,之後又發生了董卓進京、酸棗聯盟,東漢國內一片亂起。於夫羅趁此機會,先是搶走了蔡琰,又和白波軍和解,雙方一起搶掠幷州。

而在這個時空,董卓擊敗匈奴人,未免會讓匈奴人對朝廷更加心生恨意。而匈奴人是朝廷手中最鋒利的劍之一,另一劍是烏桓人。失去對匈奴人的控制,朝廷的軍事力量就會大大降低,並徒增一個敵人。這時候,讓董卓繼續保持對匈奴人一定的威懾,朝廷才能繼續利用匈奴人。

所以,基於這些考慮,楊彪還是決定放過董卓一馬。董卓由此逃過一劫。

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應過度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八百八十二章 聞風而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七百五十五章 圖窮匕見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人父母第七百四十五章 爭取之心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談甚歡第五百九十章 大亂禍根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風易俗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神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十六章 拜將封侯第一百七十九章 毒殺大賊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九百一十五章 密信又至第四百二十一章 稱王大典第三百三十七章 權衡利弊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四百三十章 益州退兵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營對策第八百二十八章 無邊箭雨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六十三章 衣錦還鄉第五百章 挑釁開戰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決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四百一十一章 除賊之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六百一十四章 屠殺令下第八百一十二 人性貪婪第二百二十二章 佈局雒陽第五百一十五章 崑蘇耶伽第一百六十六章 黃氏搬家第七百四十四章 錦衣之敗第六百九十五章 又興二州第七百五十五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二百三十三章 離京返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第七百二十四章 新政之行(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五百四十章 升爲軍師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六百一十七章 它乾問策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八百四十四章 突襲援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六十三章 黑山不再第六十二章 又收二將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 少女幻夢第二百五十一章 出征西域第五百七十四章 確定合約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八百八十一章 雙重保障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援之人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四百七十二章 初顯崢嶸第三百九十一章 十軍會攻第八百七十五章 宣室之談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七百六十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忠救星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戰開啓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三十章 對症下藥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路並進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六百四十八章 闖陣擒將
第三百三十九章 反應過度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八百八十二章 聞風而動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三百四十章 痛罵奸賊第七百五十五章 圖窮匕見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人父母第七百四十五章 爭取之心第五百九十三章 相談甚歡第五百九十章 大亂禍根第八百七十二章 移風易俗第一百六十八章 馴服烈馬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神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二百五十章 烏孫昆彌第一百三十三章 梟雄臣服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四十六章 拜將封侯第一百七十九章 毒殺大賊第七百二十七章 新政之行(再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凱旋歸來第二百三十二章 兩全其美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交流心得第九百一十五章 密信又至第四百二十一章 稱王大典第三百三十七章 權衡利弊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四百三十章 益州退兵第八百三十四章 攻營對策第八百二十八章 無邊箭雨第五百三十三章 郭嘉破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六十三章 衣錦還鄉第五百章 挑釁開戰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決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叛軍三雄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四百一十一章 除賊之策第四百五十六章 營寨見破第五百五十二章 引君入甕第六百一十四章 屠殺令下第八百一十二 人性貪婪第二百二十二章 佈局雒陽第五百一十五章 崑蘇耶伽第一百六十六章 黃氏搬家第七百四十四章 錦衣之敗第六百九十五章 又興二州第七百五十五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二百三十三章 離京返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第七百二十四章 新政之行(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敵人相見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五百四十章 升爲軍師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六百一十七章 它乾問策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八百四十四章 突襲援軍第一百五十七章 朝堂地震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二百八十一章 揪出黑手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三百六十三章 黑山不再第六十二章 又收二將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六百一十六章 少女幻夢第二百五十一章 出征西域第五百七十四章 確定合約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三百八十一章 貂蟬之子第四百一十五章 戰意已決第八百八十一章 雙重保障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一百一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援之人第八百九十八章 劉宏之死第四百七十二章 初顯崢嶸第三百九十一章 十軍會攻第八百七十五章 宣室之談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七百六十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忠救星第六百三十七章 大戰開啓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六十六章 未雨綢繆第七百三十章 對症下藥第六百一十五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路並進第四百章 鬼才東來第六百四十八章 闖陣擒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