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聖人被矇蔽?殺子

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元正節,後世稱之爲過年或春節,萬里之外的安西,依然擁有着濃濃的年味兒。

李嗣業一冬天什麼都沒有忙,而是到龜茲的鐵匠鋪中,打造了一口奇怪的鐵鍋,然後想方設法去搜尋了一些香料,花椒、八角,蔥、酸,和芝麻。又在安西城中的藥店,買了陳皮,香桂等東西。他又跑到羊市上買了幾十斤羊肉,在院子裡掛了一整夜,到第二天清晨凍得硬邦邦的。

他立刻回屋用菜刀把羊肉切成片,放到院子裡的醃菜缸中繼續凍,然後把買來的芝麻在鍋中炒熟,用木杵在石臼中搗碎,然後和入油攪拌成芝麻醬。

剩下的時間內他自己在城外上山砍些松枝,回來燒成木炭。他又在市場上買來一些桃木枝和桃符,桃符上寫着神荼、鬱壘的神號,回到家中掛在門外。

等到三十日除夕,他把田珍和藤牧叫到了一起,把特別定製的火鍋端上來,放進底料熬製,裡面夾雜着羊油熬成了白湯。

田珍端起酒盞,指着面前的鐵鍋和芝麻料問道:“這是什麼玩意兒?”

“火鍋,待會兒看我如何做,你們嚐嚐。”

他用筷子撥開了鍋頂端的風口,裡面的木炭加速燃燒,鍋中的濃湯立刻翻騰起來。李嗣業立刻把羊肉片傾倒進湯鍋中,又把菘菜,芹菜等西域特色菜倒入,菜與肉的香味立刻散發出來。

田珍和藤牧咂着嘴巴,流着涎水看着李嗣業,等待他的下一步指令。

“可以,開吃了。”

李嗣業當先捏着食箸,從火鍋中撈出肉片,然後在碗中蘸芝麻醬,開口嚐了進去。涮羊肉味道不錯,雖然沒有辣椒,但依然能找到過去的感覺和味道。

田珍和藤牧學着他的樣子,也夾了羊肉在芝麻醬中蘸食,頓時胃口大開,狂吃狂造,也幸虧李嗣業切了十幾斤羊肉,才能滿足這兩個大肚武夫。

田珍吃得滿嘴生油,調侃地說道:“你若是能把做吃食這點兒心思花在來都護身上,何愁官位不定。”

李嗣業只是笑了笑,這位來都護素來謹慎,他可不會因爲一頓美食,就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

不過時間也快了,等到三四月的時候,朝中的事情會有一個慘烈的終結,或許是另外一個開始。

……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初,張九齡身穿布衣站在灞橋岸上,遙望長安的方向,心中懷着無限憂慮。

監察御史周子諒上疏彈劾牛仙客,引用了不知從哪裡找來的一本讖書,說是根據這書中的讖言,牛仙客是沒有資格當宰相的。

唐玄宗對於這種借謠言攻擊政敵的手段最爲痛恨,立刻命令左右把他按倒在地,一頓棍棒伺候,把周子諒打得昏死過去,等他醒轉之後,玄宗餘怒未消,又叫人把他痛打了一頓,最後下了一道敇令,將其流放嶺南。

周子諒奄奄一息,怎麼可能走到嶺南,剛出長安便一命嗚呼。

李林甫怎麼能能放過這個打擊政敵的機會,立刻在玄宗面前告刁狀,說這個周子諒是張九齡引薦的,言外之意是說此次彈劾的幕後主使是張九齡。

這就是他這位曾經的大唐宰相被貶爲荊州長史的表面原因,但深層次的原因早已埋下,他一次次地與皇帝唱反調,同曲意逢上的李林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九齡望着波光粼粼的渭河水,他的內心也同這渭河一般,疲憊苦澀,曾經善於納諫的玄宗皇帝已經發生了蛻變,他已經熱衷於享受這開元之治帶來的繁華盛世。

他所不知道的是,開元盛世的輝煌正在結束,大唐王朝的核心已經逐步走向了下坡路。

張九齡離開朝中後不久,李林甫武惠妃一黨迫不及待地對太子李瑛發動了進攻,告狀的內容也很老套,無非是太子李瑛與鄂王李瑤及光王李琚結黨,心懷怨望,而且加上了一條致命的內容——太子與太子妃的兄長薛鏽暗中勾結,企圖發動叛亂!

對於這樣的指控,李隆基也不知道是否相信,不過對於他這樣一個靠政變起家的皇帝,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算你們兄弟沒有謀反,整天聚在一起到底在密謀什麼!

李隆基沒有經過調查,直接召宰相入宮商議,能夠庇護太子的張九齡已經被貶,李林甫一心想要顛覆東宮,扶持壽王上位,所以太子必死無疑。

當李隆基詢問李林甫的意見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此陛下家事,不是我們這些臣子可以過問的。”

這纔是很高明的回答,他總不能說我支持陛下廢太子,只說我不能過問,實際上已經替皇帝下了決心。

沒有大臣干涉的李隆基,殺起兒子來毫不手軟,先下詔書將他們廢爲庶人,將薛鏽流放嶺南,又發出第二道詔書,將庶人李瑛,李瑤和李琚賜死。

……

已經成爲庶人的李瑛和兄弟們被關在城東驛站,他站在被封死的門窗前,只有一絲縫隙透射進來。這個時候他在想什麼,可能是想起了李嗣業的話,他曾經忠告過自己,要把自己孤立,皇帝給他定的罪行中,其中就有兄弟結黨。

悔不該不聽嗣業之言,結果把自己送進死亡的陷阱中。

皇帝派來了內監,在在驛站外宣佈詔書:“庶人李瑛、李瑤、李琚私相結黨,意圖謀反,罪在不赦,即刻賜死。”

太子最終絕望了,他與兄弟們哀嘆父親無情的同時,又對惡毒的武惠妃進行詛咒,即使化作厲鬼也不放過她。兄弟三人把白綾掛在屋樑上,臨時前帶着不甘的怨氣,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皇帝三個兒子被殺的消息在長安傳開後,朝野上下震驚。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儲君,從來沒有犯過大的錯誤,竟然突然被殺掉了。

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來曜都護時,來都護也啞然盤膝靜坐,好半天才反應過來,無奈地嘆氣道:“真是讓人難以預料,聖人被矇蔽了。”

李嗣業目前還沒有得到長安傳來的消息,不過他未卜先知,知道太子李瑛的壽命快走到了終點。

消息想必已經傳到了來曜的耳朵中,他對自己的任用不需要再考慮朝中勢力,更不需要考慮太子。想必會有任命下來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三百三十四章 取中庸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五百二十四章 授北庭節度第一百八十七章 輪臺送卿問生辰第五百五十九章 各放異彩第七百三十章 調走李光弼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五百四十三章 爲岑參跑動疏通第七百八十九章 東京畿漕運使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六百三十四章 信任纔是基礎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一百三十三章 蘇赫拉布的腦回路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一百四十二章 彈棉花,做棉被(感謝蒙古一胖子打賞)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購甲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食使者邀見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九百二十七章 長江水戰(上)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兒戲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五百六十五章 身兼十職第八百九十四章 史思明退,郭子儀進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六百二十二章 克孜勒庫姆條約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五十二章 教導和樂器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六百零七章 撒馬爾罕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二百七十七章 提調段秀實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三百二十二章 將軍中丞請笑納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一百九十九章 憶往昔城頭鏖戰第一百八十章 郎君不懂妾意濃第八百三十五章 進攻斜峪關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八百八十六章 可汗要做老丈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八百六十八章 太原險些易手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六百二十二章 克孜勒庫姆條約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六百四十章 涼薄君王心思第六百六十二章 保障你們的特權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比人心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第五百一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二百零五章 大義之諾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人與小人求計第九百一十五章 南八四處求援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十一章 長安第一夜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公請留步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九百一十四章 英雄必遭拖後腿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
第一百一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三百三十四章 取中庸之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六百二十六章 入朝敘功(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吃醋第一百一十章 知己不知彼(感謝宋秉書飄紅打賞)第五百二十四章 授北庭節度第一百八十七章 輪臺送卿問生辰第五百五十九章 各放異彩第七百三十章 調走李光弼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五百四十三章 爲岑參跑動疏通第七百八十九章 東京畿漕運使第八百三十四章 追擊與逃亡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六百三十四章 信任纔是基礎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逢不相識第一百三十三章 蘇赫拉布的腦回路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五百八十五章 與高仙芝辯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五百四十一章 進奏入長安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一百四十二章 彈棉花,做棉被(感謝蒙古一胖子打賞)第三章 一招制敵是常態第八百八十章 兵不厭詐第二百五十一章 幾壇金貴的酒第四百零二章 敵軍燒糧第五百二十三章 道柔忽歸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購甲第八百三十三章 朔方軍欲撤漢中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食使者邀見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九百二十七章 長江水戰(上)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兒戲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五百六十五章 身兼十職第八百九十四章 史思明退,郭子儀進第六百三十二章 三聖之作第九十九章 安西都護出行圖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六百二十二章 克孜勒庫姆條約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五十二章 教導和樂器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六百零七章 撒馬爾罕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八百二十章 蒲津渡大戰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四百四十六章 暗室驚心之言論第八百六十一章 心事重重第六百四十九章 誣陷、瓜分、內應第七百七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二百七十七章 提調段秀實第二百七十三章 撥換城夜宴第三百二十二章 將軍中丞請笑納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一百九十九章 憶往昔城頭鏖戰第一百八十章 郎君不懂妾意濃第八百三十五章 進攻斜峪關第六百七十八章 高尚相府離間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二百五十四章 兄長的人生大事第八百八十六章 可汗要做老丈人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八百六十八章 太原險些易手第二十三章 轉移案犯,駙馬奔走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六百二十二章 克孜勒庫姆條約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一百零一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第四百五十章 敵我混亂之際第二十九章 卻是虛驚一場第六百四十章 涼薄君王心思第六百六十二章 保障你們的特權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心比人心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七百六十一章 取潼關不費吹灰之力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第五百一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二百零五章 大義之諾第五百八十六章 破石國劫皇宮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人與小人求計第九百一十五章 南八四處求援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六百九十六章 千隴道上亂象第三百零八章 蔥嶺寶藏地第十一章 長安第一夜第二百六十二章 恩公請留步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五百一十三章 三軍挺進婆勒川第九百一十四章 英雄必遭拖後腿第三百八十三章 突騎施顧問第五百六十二章 重新回味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