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

第八回、母仁慈子登尊位

積善德終成太后

漢恵帝劉盈駕崩後,呂后用別人的孩子冒充劉盈之子,立爲少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名義獨攬朝政,成了漢朝實際上的統治者。

呂后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極力重用孃家人,先後封侄兒呂臺、呂祿和侄孫呂產爲王。另外,還封了六名呂氏族人爲列侯。

漢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秋天,呂后病重。她下詔任命趙王呂祿爲上將軍,負責統領保衛京城的北軍,任命呂王呂產爲相國,負責統領保衛皇宮的南軍。躺在病榻上的呂后,告誡呂祿、呂產說,封呂氏爲王,大臣們心中不服。哀家就要去了,大臣們一定會趁機向呂氏發難。你們務必要統率禁軍,嚴守宮廷,千萬不要爲了給哀家送喪而輕離重地,以免爲人所制。幾天後,呂后薨逝。

呂后死後,諸呂企圖先發制人,殺戮大臣,但又害怕宰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沒敢輕舉妄動。這時,齊王劉襄以剷除呂氏的名義起兵。太尉周勃手持皇帝符節進入北軍,接管了北軍。朱虛侯劉章率軍進入未央宮,殺死了相國呂產。周勃派出軍隊,四處搜捕呂氏,無論男女老幼,全部殺死,並且活捉了呂祿,將他處斬。

剷除呂氏後,大臣們在一起密商,說少帝並非漢恵帝劉盈的兒子,不應該繼續當皇帝。我們應該在高祖的子孫中選一個賢良之人,立他做皇帝。有人建議立齊王劉襄,因爲他是劉邦的嫡長孫,最有資格。但卻遭到其他人的一致反對,理由是劉襄的舅舅駟鈞,就像個戴着帽子的猛虎,如果劉襄當皇帝,就會出現第二個呂氏。最後大家選定代王劉恆,因爲他的母親薄氏,一向仁慈善良,行事謹慎。況且劉恆還是劉邦現存兒子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立他當皇帝,名正言順。

於是,大臣們派出使者前往代國,迎接劉恆進京即位。

這一年,劉恆二十四歲。當他得知京內大臣要迎接自己去當皇帝的消息,又驚又喜,不知是禍是福。於是,他召集左右,徵求意見。郞中令張武反對他進京,說:“朝廷的那些大臣,都是開國大將,善於用兵和玩弄權術。他們並不甘心做臣屬,以前不過是畏懼高皇帝、呂太后的威嚴,不得不俯首稱臣。現在他們剛剛誅滅了呂氏,喋血京城,又以當皇帝爲名迎接大王進京,其實不可相信。大王最好稱病不要前往,靜觀時局的發展。”

但是,中尉宋昌不同意張武的觀點。他說:“漢朝建立以來,廢除了秦朝的苛政,推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社禝再也難以動搖。以呂太后的威嚴,立呂氏三人爲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周勃僅憑一個符節,進入北軍,一呼百應,軍士全部左袒擁護劉氏,背叛諸呂,終於誅滅了呂氏,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辦到。高祖的兒子,現在只剩下大王和淮南王劉長,大王又是兄長。您的賢明仁孝天下共知,因此,大臣們順應天下人心,來迎接大王當皇帝,您就不必多慮了。”……

王府官員們意見不一,劉恆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於是,他去找母親,向母親征求意見。薄碧緹說:“朝堂動盪,危及社禝。你作爲高祖血脈,理應有所擔當。但是,現在京城情況不明,謹慎還是必要的。我記得當年高祖曾經說過,將來保護劉氏江山的必是周勃。這樣吧,讓你舅舅去一趟京城,找周勃瞭解情況,等你舅舅回來後再做決定。”

劉恆聽完,高興地說:“母親這個法子最好。”

薄昭肩負使命,日夜兼程地趕往長安。到達京城後,他徑自來到太尉府,求見周勃。周勃聽說薄昭來了,非常高興,連忙將他迎入府內,將大臣們迎立代王的緣故講述了一遍。他還讓家人將宰相陳平等人請來,與薄昭見了面。薄昭將虛實打探清楚後,立即趕回晉陽。一進王府,便找到外甥,對他說,大臣們出於誠意,完全可以相信!……

劉恆打消了顧慮,立即向母親辭別,帶領宋昌、張武等六名下屬,兼程趕往長安。馬車行至長安城外的渭橋,朝廷百官自宰相以下都在此迎侯。人頭攢動,盛況空前。大臣們一見代王車駕,黑壓壓地跪倒一片,參見代王。劉恆連忙下車還禮……

太尉周勃手捧一隻玉印,走到劉恆面前,跪下後鄭重奉上,大聲說:“大王,此乃高皇帝所留傳國玉璽,請大王接納!”

劉恆一見玉璽,不禁兩眼放光。但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推辭道:“先不忙,到代國官邸再商量吧……”

羣臣爭先恐後地護送着代王,到達代國駐長安的官邸。代王在大殿中升座後,宰相陳平代表大臣們再次跪拜啓奏:“大王,少帝非漢恵帝的兒子,不應該侍奉宗廟做天子。大王是高皇帝年長的兒子,理應繼承大統。臣等恭請大王登基稱帝!”代王辭謝了三次,終於答應登基。於是,大臣們按照朝見皇帝的禮義,跪拜參見……

次日,劉恆進入未央宮,頒佈詔書,宣佈正式即皇帝位,尊母親薄氏爲皇太后。同日,劉恆任命宋昌爲衛將軍,統帥南、北兩軍;張武爲郞中令,負責皇宮守衛。

劉恆登基後,立即派舅舅薄昭去代國,迎接母親薄太后。薄太后到達長安後,入住東宮(長樂宮)。

漢文帝劉恆爲了報答擁戴自己做皇帝的有功之臣,任命周勃爲右丞相(正職),陳平爲左丞相(副職),灌嬰爲太尉。

漢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有司衙門上奏,請求早立太子。漢文帝拜見母親薄太后,提起立太子的事,徵求母親的意見。劉恆登基之前,王后已經去世。王后一共生了四個兒子,都先後病死了。竇漪房被劉恆納爲姬妾後,生了兩子一女,即劉啓、劉武和劉嫖。現在,在漢文帝所有的兒子當中,劉啓年齡最長。

薄太后說:“早立太子是對的。早立太子,就斷了一些人的非分之想,有利於社禝安定。就立劉啓爲太子吧,封太子的母親竇漪房爲皇后。”漢文帝順從母親的意見,立即頒發詔書……

第九回、嚴執法文帝殺舅

哀弟亡太后傷心

薄碧緹當上太后之後,雖然地位尊貴無比,但並沒有改變謹慎低調的風格。她知道兒子的皇位來自不易,常常告誡他要善納良言,做個賢明的好皇帝。她也從旁協助,糾正兒子施政中出現的偏差。

周勃在擁立漢文帝的過程中功勞最大,所以身居高位。有人便勸他說:“您誅滅呂氏,扶立代王爲帝,威名震動天下。現在您接受朝廷的厚賞,擔任尊崇的右相職位,時間一長,大禍就要臨頭了!”周勃聽了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便稱病辭去右丞相的職務。漢文帝很快就答應了,任命陳平爲右丞相。

一年後,陳平謝世,漢文帝又任命周勃擔任右丞相。當時,很多列侯都住在長安,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大的負擔。漢文帝就下詔,命令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但是,許多人找各種藉口留在京城,這讓漢文帝很生氣。

周勃早已因功被封爲絳侯。漢文帝便讓他做表率,免去了他的丞相職務。周勃只好去了自己的封地絳縣(今山西絳縣)。絳縣屬河東郡管轄。每當河東郡的郡守、郡尉巡行各縣,到達絳縣時,周勃因爲害怕他們負有特殊使命,來殺自己,就身披鎧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然後才接見郡守、郡尉。後來,有人上書告發周勃想謀反。漢文帝就把這件事交給廷尉處理。廷尉將周勃逮捕下獄,審訊案情。

在獄中,周勃因爲心中惶恐,不知怎麼辨白纔好,獄吏漸漸對他有所凌辱。恰巧家人來探監,周勃便讓家人用千金賄賂獄吏。獄吏收了賄金,就獻計說,請公主作證。

絳邑公主是漢文帝的次女,嫁給了周勃的長子周勝之。公主因爲父親對自己一向嚴厲,不敢去找父親,便去找了奶奶薄太后,把公公被抓的事告訴了太后,請求太后搭救。翌日,漢文帝向母親問安,薄太后問起了周勃的案情。漢文帝說:“周勃在家中私藏兵器盔甲,確實有謀反的嫌疑。”

薄太后一聽就火了,抓起身旁的頭巾擲向兒子,說:“周勃誅滅呂氏的時候,掌控着北軍,懷揣皇帝玉璽。他不在那時候謀反,現在住在一個小縣裡,反而要謀反嗎?你如此對待功臣,天下的臣民怎麼能不寒心?”

漢文帝見母親發怒,連忙叩頭謝罪,說:“兒子再讓廷尉去調查,一定弄清真相!”……

廷尉重新調查後,將周勃在獄中寫的供辭呈給皇上。漢文帝這才知道,周勃被解除丞相職務後,因爲害怕被誅,所以在家中有些防備,但卻沒有反叛之心。於是,便派使臣手持符節釋放了周勃,恢復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大概是因爲從小受到薄太后良好的教育,漢文帝勤勉施政,任用賢良,善納忠言,確實是個賢明的皇帝。也許是他這個皇帝當得太稱職了,竟然做出了一件讓母親薄太后傷心的事兒。

事情牽涉到薄昭。漢文帝即位後,薄昭頓時身價倍增,先是被封爲幟侯,後來又當上了車騎將軍。由於權勢增長,薄昭日益驕橫。在軍中,他不僅剋扣軍餉,喝醉了酒還鞭打士卒。這些事情被反應到有司衙門。由於事涉皇親國戚,有司衙門不敢擅作主張,便上奏給了漢文帝。於是,漢文帝派了一名使者前去調查。這名漢使仗着自己是欽差,根本不把薄昭這個國舅放在眼裡,態度傲慢無禮。薄昭哪受得了這個?一次兩人爭吵的時候,薄昭一怒之下,撥出劍來刺死了漢使。這一下簍子捅大了,事情很快報到了漢文帝那兒。漢文帝不忍心將舅舅交付廷尉判處死刑,可是,又不能讓他逍遙法外,於是,想了一個主意,派大臣去薄昭家,跟他一起喝酒,勸他自殺。

俗話說,好死不如籟活着。薄昭哪捨得下這份富貴?當然不願自殺。他知道皇帝一定不肯放過自己,等大臣們從前門剛走,他便從後門溜出去,跑到長樂宮去找姐姐薄太后。

薄太后午睡剛起,正坐在殿中翻看一卷竹簡。一名宮女走進來,稟報道:“太后,幟侯求見。”薄太后一聽弟弟來了,連忙說:“快請!”

薄昭一走進大殿,立即“撲嗵”一下跪在姐姐面前,大聲說:“姐姐,快救救我!”

薄太后一愣,笑着說:“薄昭,你怎麼啦?快起來說話。”薄昭籟在地上不肯起來,說:“皇上要殺臣弟,如果太后不救臣弟。臣弟就沒命了!”

薄太后收斂笑容,臉色嚴峻起來,說:“到底怎麼回事?”薄昭叩了一個頭,說:“臣弟在軍中醉酒鞭打士卒,皇上派漢使去調查。那個漢使傲慢無禮,臣弟一時糊塗,就撥劍刺死了他。皇上派大臣去臣弟家,讓臣弟自殺……”

薄太后大吃一驚。由於漢文帝囑咐宮中嚴密封鎖消息,她根本不知道這件事。她瞪大了眼睛,用手指着弟弟,嘴脣哆嗦地:“你……你殺了漢使?”薄昭叩着頭說:“臣弟知錯了!請太后向皇上求情,饒臣弟一命,臣弟願受任何處罰……”

薄太后氣得渾身發抖,指着弟弟說:“薄昭,姐姐平時是怎麼教導你的?身爲皇親,絕不能橫行不法!當年呂后擅權,專寵外戚,呂氏封王者三人,掌控南北兩軍。然而呂后一死,呂氏一族無論男女老幼全部被殺,全族滅絕!這個教訓還不夠慘痛嗎?你不接受教訓,竟然擅殺漢使,讓姐姐怎麼救你?……”

薄昭叩頭如搗蒜,流着淚說:“我是你唯一的親弟弟,求你看在父母在天之靈的份上,救救弟弟……”

一提起父母,薄太后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流淌。她用手背揩去臉上的淚珠,忿恨地說:“你別再提父母大人了!我沒教好你,死後也沒臉再見父母……”

任薄昭如何哀求,薄太后就是不答應救他。薄昭絕望之極,只好哭着走了。

弟弟走後,薄太后心緒難以平靜,坐在那兒,一動不動地呆了很久……

兩個多時辰後,漢文帝來探望母親。薄太后冷着臉說:“皇帝,你舅舅殺人的事,你怎麼不告訴哀家?”

漢文帝一愣,連忙賠罪道:“皇兒是怕母后擔心,並非有意隱瞞。”

薄太后臉色稍霽,說:“皇上,你難道真要治你舅舅的死罪?”

漢文帝說:“兒子知道這麼做會讓母親傷心。可是,舅舅罪無可赦,兒子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兒子是一國之君,一舉一動,天下臣民都在看着。”

薄太后知道兒子的話不無道理,可她也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弟弟喪命,頓了一下,說:“難道不能換其它的法子嗎?徒刑,流放,充軍,沒收家財,什麼都可以,只要留他一條命……”

漢文帝跪倒在母親面前,語氣堅定地說:“古人云,‘善持法者,親疏如一’。兒子不敢以私廢公!母親之命,兒子實難遵從!”

知子莫如母。聽兒子的口氣,薄太后知道事情已經沒有了轉圜的餘地。她嘆了一口氣,說:“兒子大了不由娘。你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見你。”說罷站了起來,在宮女的攙扶下向內室走去。剛走進內室,腿一軟,跌倒在地上。宮女驚叫道:“太后!——”

一直跪在地上的漢文帝聽見叫喊,吃了一驚,連忙爬起來想過去瞧個究竟。可是,剛走了幾步,又停了下來。他想了想,心一硬,掉頭走了。

薄太后踉踉蹌蹌地回到了內室,走進一間祭堂。祭堂的靈臺上,擺放着她的父母、公婆和丈夫劉邦的牌位。她雙手哆嗦地上了香,跪在蒲團上,向先人和丈夫的靈魂祈禱……

漢文帝回到未央宮,聽說薄昭不肯自殺,不禁眉頭深鎖。他思考片刻,又想出了一條妙計。第二天,他讓大臣們穿上喪服,到薄昭家去弔孝。大臣們哪敢違抗?一個個穿上喪服,成羣結隊地來到薄昭家哭祭。當着薄昭的面,這個一邊哭一邊喊:“薄昭兄啊,你死得好慘呀……”那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幟侯啊,你的在天之靈就安息吧……”

薄昭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他知道,連姐姐薄太后都救不了自己,天底下再也沒有人能搭救自己了。當下心一橫,撥出寶劍來抹了脖子……

薄昭的死訊很快傳到了長樂宮。薄太后正在祭堂裡禱告,一名宮女慌慌張張地跑進來,跪在地上說:“太后,幟侯他……自盡了。”

薄太后渾身一震,身子一軟,一頭栽倒在地上。宮女嚇壞了,連忙去扶她,大聲喊道:“太后!太后!快來人啦!……”

薄太后急火攻心,昏迷了三天三夜。醒來的時候,只見兒子漢文帝坐在榻邊,手裡端着一碗湯藥。漢文帝微笑地說:“母后,您總算醒了。這碗湯藥兒子親口嘗過,您快喝了吧。喝了藥,身體就能康復……”說罷將碗遞了過去。

薄太后心中氣往上涌,擡起手,一下子打翻了兒子手中的藥碗,把旁邊的人嚇了一大跳。漢文帝立即跪倒在地上,聲音顫抖地說:“母親息怒。兒子自知有罪,願領母親任何處罰。請母親千萬保重身體。母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兒子就是萬死也難恕其罪……”

薄太后轉過頭去,不願意再看兒子,緊咬嘴脣一聲不吭……

弟弟的死對薄太后打擊很大。除了恨兒子無情,她也陷入到深深的自責之中。她很清楚,弟弟薄昭並不穩重,喜歡意氣用事,難當大任。當初,兒子封他當大將軍時,她本該出面阻止。但是,她存了一份私心,心想自己成了太后,也該讓孃家人顯貴,就沒有阻止。結果,弟弟闖下殺人大禍,命喪黃泉……

由於悲傷過度,薄太后的病勢日漸沉重。這一日,在迷迷糊糊之中,她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在耳旁繚繞:“太后,太后……”她吃力地睜開了眼睛,看見一個人坐在榻旁。仔細一瞧,竟然是玲兒。

當年,玲兒陪伴她去了代國。在代國,她爲玲兒的前途着想,做主把她嫁給了一位將軍。當上皇太后之後,她又把玲兒的相公調到京城來做官。如今,玲兒也是子孫滿堂了。玲兒經常來長樂宮探望她。很多次,玲兒噙着眼淚對她說,玲兒今天的一切,都是太后賞賜的!她總是微笑地說,你跟我吃了那麼多苦,這一切,都是你應該得到的!……

今天,玲兒聽說太后病重,便趕來宮中探視。她見太后睜開了眼睛,便說:“太后,您覺得好一些了嗎?”

薄太后看見玲兒,心裡一高興,精神便恢復了一些。她讓玲兒扶自己坐起來,靠在長枕上,抓住她的一隻手說:“看見你,心裡高興,就覺得好一些了。”

玲兒勸解道:“太后,幟侯的事,玲兒都聽說了。您就不要再責怪皇上了,他也是沒辦法。別人不知道,太后您還不知道,他這個皇帝當得有多難?國內局勢不穩,大大小小十幾個諸侯王,哪一個不虎視眈眈地盯着朝廷?就說吳國吧,這些年開銅礦,鑄銅錢,財富都快超過朝廷了。那吳王劉濞,早就心懷異志,就盼着皇上出錯兒呢。再說邊關吧,匈奴連年侵擾,上次匈奴單于率領十四萬大軍,都快打到長安了。國家太窮,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怎麼辦?只能忍。太后,皇上當這個家不容易,您得替他着想呀……”

薄太后嘆了口氣,說:“聽說他有時候愁得飯都吃不下。他是我兒子,我能不心疼?可是,我這心裡就是難受……”

玲兒安慰道:“太后,幟侯既然已經去了,您就別難過了。……快把身體調養好,得空兒,把孫子、孫女們都叫過來,跟他們說說話兒,讓他們圍着您打打鬧鬧的,那該多樂呵呀?……”

薄太后臉上露出了笑容,將另一隻手也搭在玲兒的手背上,誠懇地說:“玲兒,你一來,跟你說說話兒,我這心裡就敞亮多了。當年在後宮,只有你和珠兒跟我最貼心。可惜,珠兒天年不暇,年紀輕輕就去了……”

玲兒連忙接上話茬說:“太后,提起當年的後宮,那麼艱難的日子,咱們不也熬過來了?現在日子多好哇,太后您就高高興興的吧……”

漢孝文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漢文帝病逝於未央宮,享年四十七歲。

漢文帝在位期間,實行了正確的政策,使漢朝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百姓日漸富足,開創了有名的“文景之治”。這爲後來漢武帝反擊匈奴,奠定了強大的物資基礎。

尾 聲

漢文帝駕崩後,太子劉啓即位,史稱漢景帝,薄太后晉升爲太皇太后。兩年後,薄太后病重垂危。這時,有大臣上奏漢景帝,說呂后專權亂政,慘害劉氏骨肉,不配與高祖合葬,請求將呂后棺槨移出長陵,讓太皇太后與高祖合葬。漢景帝請示祖母,薄太后說,不管呂后做了什麼,她始終是高皇帝的正妻。與高皇帝合葬的,只能是呂后。我死後,就把我安葬在你父親的旁邊,讓我永遠地守護着你的父親……

薄太后薨逝後,被安葬於薄姬陵,因位於漢文帝霸陵以南,又稱南陵(位於今西安市灞橋區)。如今,經過二千多年的風沙侵蝕,南陵還大致保存完好,陵園現存清陝西巡撫畢源所立石碑,上書:漢薄太后南陵。

推薦:請看今宵初弦月熱門小說《師傅的羅曼史》

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
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