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

三、朝堂斥奸佞

安史之亂歷經八年,方纔平定。唐德宗繼位後,顏真卿在朝廷中擔任太子太師,官拜一品。這時候,朝中出現了一個有名的奸相盧杞。

盧杞的父親,就是顏真卿用舌頭舔去臉上血漬的盧奕。當初,安祿山攻陷洛陽後,盧奕派人將妻兒送往長安,自己回到府衙,穿上官服坐在那兒等候。安祿山派人將他抓去,逼他投降。他不僅不投降,反而當面大罵安祿山,結果被砍了腦袋,送往河北道各郡巡示。

盧杞不僅有一位忠烈的父親,而且他的祖父盧懷慎,在唐玄宗開元初年當過宰相,是個大清官。盧杞沒有真才實學,完全靠祖蔭入朝做官。他相貌醜陋,臉上有一塊藍色的胎記,是個面醜心惡,妒賢嫉能的傢伙。

盧杞很有心機,極有口才,善於揣摩主子的心思,深得唐德宗的賞識。然而,他心胸狹窄,陰狠毒辣,這一點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看得很準。郭子儀晚年閒居在家,朝中大臣前去拜見,家眷都站在一旁。有一次,盧杞去看他,他卻讓家眷迴避。事後夫人問他緣由,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心胸狹窄,有仇必報。他長相醜陋,你們婦道人家看了一定會恥笑。他會懷恨在心,將來一旦發達,必然會慘害我們家族。”

果然,盧杞不久當上了宰相,凡是過去看不起他、得罪過他的人,一律難逃殺身抄家的厄運。

因爲顏真卿曾舔掉他父親臉上的血跡,盧杞表面上很尊敬他,但心裡卻很恨他。因爲盧杞覺得,顏真卿處處跟自己作對。

盧杞爲了獨攬大權,有一次對唐德宗說,陛下每天看許多奏摺,太辛苦了。以後百官的奏摺,要先給宰相審閱,由宰相挑選重要的呈給陛下御覽。唐德宗也想省點事,便同意了。這件事讓顏真卿知道了,他堅決反對。上朝的時候,他對唐德宗說:“當皇帝的應該耳聰目明,各方面的意見都應該聽到。當年,唐太宗親自撰寫《司門式》,規定不管什麼人有事面奏皇帝,宮門警衛都不得阻攔,還必須護送這個人進皇宮見皇帝。唐太宗就是因爲善於聽取不同意見,才成爲一代明君。陛下如果同意百官的奏摺先經宰相審查,宰相只會挑選符合自己心意的呈送陛下,陛下怎麼能做到耳聰目明呢?”

顏真卿的話直戳盧杞的要害,盧杞立即跳出來反駁說:“皇上每天批閱那麼多奏摺,有傷龍體。先帝代宗皇帝就是因爲太勤於政事,才英年早逝。皇上的安康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我爲皇上龍體着想,有什麼錯嗎?”

顏真卿駁斥道:“皇上正當盛年,怎麼會因爲讀幾本奏摺就有傷龍體?我看,這不過是你的託辭。你是想蒙敝皇上,獨攬朝政!”盧杞氣急敗壞地:“顏真卿,你信口雌黃,污衊本相……”

看見兩位重臣在堂下爭吵,唐德宗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了。他對盧杞十分信任,如果按盧杞說的去做,他可以多抽點時間到後宮跟嬪妃尋歡作樂,心裡當然樂意。可顏真卿搬出了唐太宗。“貞觀之治”天下聞名,他也不想被人說成是昏君一個。最後,只好一揮手說:“兩位愛卿別吵了,這事以後再議,散朝!”

從朝堂上下來,盧杞心中那個恨呀,好好的一件事,硬讓顏真卿給攪黃了。從此,他更視顏真卿爲眼中釘,肉中刺。

安史之亂後,各藩鎮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由於盧杞弄權,朝綱日益敗壞,一些藩鎮趁機謀反作亂。朝廷爲了平叛,每月的軍費花銷都在幾百萬。

一日,顏真卿和師爺行走在街上,看見路旁跪着一對面黃肌瘦的父女。那個女孩兒看上去只有十三四歲,穿着破衣爛衫,頭上插着一根稻草。顏真卿走過去,問那位父親是哪兒人?對方回答說是京兆萬年縣人。萬年縣(今西安境內)是顏真卿的老家,他對那兒一直比較關注,便說:“據我所知,萬年縣今年並無災情,你怎麼會到京城來賣女兒呢?”對方嘆了一口氣,道:“大人有所不知,如今稅賦太重,官府無旬不收稅,百姓無月不交稅。窮人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紛紛逃亡,一百戶留下來的只有四、五戶。我和拙妻帶着一子一女逃到長安,拙妻和兒子都餓死了,只剩下這個閨女,眼看也活不成了,只好賣掉她。如果哪個大戶人家買回去做個奴婢,也算是爲她尋條活路……”

顏真卿見父女倆實在可憐,便掏出一些銀兩送給他們。回府的路上,顏真卿眼前不斷閃現出那對父女的身影,不禁嘆了一口氣,道:“京兆重地,怎麼被禍害成這個樣子?”師爺接上話茬說:“不光京兆,各州郡莫不如此。我們剛纔從街市上走過,看見許多店鋪都關門了,那是因爲長安許多商人都不堪盤剝,不得不關門歇業。”

顏真卿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是盧杞及其黨羽所爲。盧杞一黨以籌措軍費爲名,巧立名目,搜刮民財的事,他早有耳聞。朝廷上下對此也議論紛紛。可是,百官因爲懼怕盧杞的權勢,竟沒有一個人敢出面彈劾他。

過了幾天,顏真卿在家寫彈劾盧杞的奏章。師爺進來送茶水,看見他寫的奏摺,不無擔憂地:“老爺,盧杞權勢熏天,無人撼動。他心胸狹窄,報復心極強,老爺上疏彈劾他,如果讓他知道了,恐怕會對老爺不利。李揆大人便是前車之鑑。”

李揆的事,顏真卿當然知曉。李揆是前宰相,很有威望,因爲曾彈劾過盧杞,盧杞懷恨在心,就派他出使吐蕃。李揆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連皇帝都覺得不合適,盧杞卻振振有詞地說:“派到吐蕃去的人,應當熟悉朝廷的禮儀。因此,非李揆不可!”後來,李揆果然病死在出使的路上。

顏真卿停下手中的筆,道:“如果因爲懼怕權臣報復,就裝聾作啞,豈不誤國害民?身爲朝中大臣,只要對得起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其它的也就顧不着了……”師爺見無法說服他,只好嘆了一口氣。

盧杞權傾朝野,顏真卿的奏摺自然瞞不過他。當他讀到顏真卿的上疏,頓時氣得七竅冒煙,當即決定除掉這顆眼中釘。可是,怎麼除掉呢?他那雙賊眼珠子滴溜溜一轉,終於想出了一條毒計……

四、慷慨赴險地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造反仍家常便飯。當時,朱沘、王武俊、田慆、李納等四個節度使一起造反,自立爲王。接着,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發動叛亂,自稱天下兵馬都元帥。

唐德宗想發兵征討李希烈,盧杞趁機對唐德宗說:“李希烈是個莽漢,不明事理,手下將領沒有人能勸諫他的。如果陛下能派像顏真卿這樣的元老大臣去勸說他,對他陣述逆順禍福的道理,他一定會悔過自新,歸順朝廷,朝廷也就不用大動干戈了。”盧杞這麼說,顯然是公報私仇、借刀殺人,唐德宗竟然同意了,立即下旨讓顏真卿去勸諭李希烈。

皇帝的詔書一下,滿朝文武無不大驚失色。衆人議論紛紛,說李希烈既然決意反叛,豈是幾句話就能說回頭的?顏真卿此去,必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有人私下勸顏真卿去找皇上,讓皇上收回成命。或者,乾脆託病不去。顏真卿畢竟是四朝元老,又官居太師之位,皇上總不好太勉強他吧?可是,顏真卿聽完後輕輕一笑,也不多言,回家後收拾行裝,向家人簡單地交待了幾句,便帶上隨從出發了。

他路過東都洛陽時,洛陽尹鄭叔則恭敬地將他迎進官衙。賓主落坐,當鄭叔則聽說了他的使命後,不禁皺起眉頭說:“朝廷太糊塗了。李希烈這個人兇殘無比,太師此去定是羊入虎口。所以,太師萬萬不可去,還是快回長安吧!”

顏真卿微微一笑,道:“我當然知道此次使命兇險無比,可是,國家連年戰亂,百姓生靈塗炭。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也要走這一遭。叛亂的諸鎮之中,李希烈勢力最大,如果能說服他歸順朝廷,不僅消除了對社禝的危害,也可以使百姓免遭戰亂之苦。他若不肯歸降,頂多殺了我。我的一條命,跟社禝和百姓的安危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鄭叔則被顏真卿捨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動。可是,他還是不忍心讓顏真卿白白送死,又苦口婆心地勸說了一番,最後退讓道:“這樣吧,我給皇上寫一道奏摺,派人飛馬傳送京師。太師在洛陽多住幾日,等候皇上的旨意。”……

把顏真卿送回驛館後,鄭叔則立即給唐德宗寫了道奏摺,說李希烈這個人性情暴戾、殺人如麻,如果派顏真卿去勸說他,朝廷不僅會失去一位元老,還會令朝廷蒙羞,請皇上下旨立即讓顏真卿回長安。奏摺派人送走後,第二天,屬下官員向他彙報,說顏真卿已經走了。鄭叔則立即派人騎馬去追,可追了一百多裡也沒追上。得到這個消息,鄭叔則後悔得直跺腳——自己怎麼就沒派人看住顏真卿呢?

顏真卿一行來到了許州(今河南許昌市)。許州是李希烈的老巢。李希烈爲了牢牢地掌控軍隊,在軍中廣泛網羅親信,光養子就收了七、八百人。他聽說顏真卿要來宣讀皇帝的詔書,爲了給他一個下馬威,將養子和親信將領都招來了。一千多人擠滿了節度使官衙的大堂和院子,一個個刀劍出鞘,殺氣騰騰。

顏真卿從刀山劍叢中走過,面色不改,步態從容。他走上大堂,看見案桌後面坐着一個麪皮黎黑、寬額方臉的漢子,濃眉長鬚,一雙牛眼充滿了殺氣。此人想必就是李希烈了。顏真卿取出詔書,朗聲說道:“李希烈,皇帝有詔,跪下聽旨!”話音剛落,大堂裡便炸開了鍋,將領們謾罵開來:“什麼鳥皇帝,老子不認!”“讓咱們都統下跪?殺了這個老匹夫!”……

眨眼間,衝上來十幾個壯漢,十幾把雪亮鋒利的刀劍,架在了顏真卿的脖頸上。如果換一個膽小的人,不僅會連退幾步,說不定還會嚇得尿褲子。然而,顏真卿站在那兒,像一座鐵塔,紋絲不動。他瞥了一眼頸旁的刀劍,嘴角露出了一絲輕蔑的微笑……

見並沒有把顏真卿震住,李希烈不得不站起身,慢慢地走了過來。他喝退手下的人,臉上堆出假笑,道:“顏太師,這些莽漢不知禮數,多有得罪,還望太師見諒。”顏真卿目光沉靜地看着他,道:“李將軍,你雖然立有戰功,但朝廷待你不薄,委以節度使的重任。你應該上報皇恩、下安黎民,爲何反而跟叛賊一起造反?你如果能改弦更張,歸順朝廷,皇上一定會既往不咎。如果一意孤行,不僅個人前途堪憂,死後也會落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顏真卿剛說完,一個叫齊景臻的將領便瞪着眼珠叫道:“顏真卿,你胡說八道。當今皇帝昏庸無道,早該廢黜了。咱們都統纔是真龍天子!”旁邊有人附和道:“對,說得太好了!殺了這個狗官!……”

立即衝上來幾個人,舉刀做出要砍顏真卿的架式。李希烈假模假樣地用身體護住顏真卿,喝退衆人,然後轉過身,堆上笑容說:“太師一路辛苦,先去館舍歇息,別的事咱們以後再慢慢商議。”……

五、丹心照汗青

不出所料,顏真卿被李希烈扣留並軟禁起來。他被單獨安置在一座庭院裡,由齊景臻帶領數十名親兵看守。

不久,朱沘、王武俊、田滔、李納四個叛將向李希烈上表稱臣。他們每人都派來了一名使者,勸李希烈登基做皇帝。李希烈得意洋洋,讓人將顏真卿帶到節度使衙門。

顏真卿走進大堂,只見李希烈穿戴着兵馬都元帥的服冠,威風八面地坐在寶座上,兩旁排列着衆多武將,一個個衣甲鮮明,耀武揚威。他被帶到客座上坐下。不一會兒,一位使者走進大堂,像朝見皇帝一樣對李希烈行跪拜大禮,然後站起來說:“朝廷誅殺功臣,已經失信於天下百姓。都統您的英武和功勳無人能比,已經遭到朝廷的猜疑和忌妒,馬上就會有韓信、白起一樣的大禍!希望您趕快稱尊號即帝位,天下百姓知道了,馬上都是會來歸順您!”說罷將上表呈遞上去。

李希烈看完上表,滿臉興奮,讓人拿給顏真卿去瞧,然後興高采烈地說:“顏太師,你看看,四王都已經向我上表稱臣了。朝廷猜忌我、排擠我,我難道就沒有地方可呆了嗎?……”

上表擺在案几上,顏真卿連瞧也沒瞧一眼,嘲諷地說:“這四個人只能稱四凶,怎麼能叫四王呢?將軍你不愛護自己的功業,做唐朝的忠臣,卻要跟四凶一起反叛朝廷,難道是想跟他們一起滅亡嗎?”

李希烈正在興頭上,顏真卿的話像一盆涼水澆在他頭上,讓他覺得十分掃興。他瞪起眼珠,剛想發作,可轉念一想,又將火氣壓了下去,不再理會顏真卿。

使者拜見完畢,李希烈在官衙後殿大擺筵席,招待四位使者,讓顏真卿前去作陪。席間,一位使者討好地說:“很早就聽說顏太師負有重望,現在都統要稱帝,而顏太師恰巧到來,這不是上天賜給都統一名宰相嗎?”

顏真卿一聽,勃然變色,大聲叱道:“哪個要做你們的宰相?我哥哥、侄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爲了討伐安祿山戰死了。顏氏一門忠烈,寧願守節而死,不願屈節偷生!我難道會受你們這些人的引誘和威脅嗎?……”那名使者被一頓訓斥,低下頭再也不敢吱聲了。

李希烈心中不快,但也不便發作,只好舉起酒杯說:“來,喝酒!今天不談政事。”……

李希烈自恃兵強糧足,一心想當皇帝。他知道,顏真卿德高望重,在朝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能說服他投降自己,就能夠影響一大批人。那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當上皇帝,進而推翻唐朝,一統天下。於是,他派了好幾個謀士去勸降。然而,顏真卿始終不肯屈服。

這一日,顏真卿呆在屋裡,聽見院子里人聲吵雜,還有鐵器碰擊和鋤頭挖地的聲音。他推開門,看見齊景臻領着十幾名兵卒在院子裡挖一個大坑。他們明明知道顏真卿就站在門口,卻裝作沒看見。一名士兵故意問齊景臻:“將軍,咱們挖這個大坑幹什麼?”齊景臻嗓門很高地:“還能幹什麼?活埋顏真卿唄!”

顏真卿的嘴角泛起一絲嘲諷,走過去對齊景臻說:“齊將軍,請帶我去見李希烈。”齊景臻十分高興,以爲顏真卿害怕了,要去見李希烈乞降,連忙吩咐兩名兵卒帶他去。

顏真卿隨兵卒走進節度府書齋,李希烈一見他,連忙起身讓座。顏真卿擺擺手說:“不必了。老夫知道,我的生死之事早已定了。你快拿一把劍來,將我一劍刺死,心中不是更痛快嗎?何必玩種種花招呢?……”

李希烈裝做不知情的樣子,扭頭問兵卒怎麼回事?士卒如實說了出來。李希烈罵了幾句,讓士卒回去告訴齊景臻別挖了。然後,他轉過身來,陪着笑臉說:“老太師見諒,這是手下人瞞着末將胡作非爲,末將給老太師陪罪了!”說罷彎腰作揖……

時光荏苒,轉眼間顏真卿已經被囚禁一年多了。在此期間,李希烈打敗了朝廷的征討大軍,自信心極度彭脹,便僭稱皇帝,國號大楚,改元武成。

這天晚上,顏真卿正在屋內看書,突然聽見院子裡“嘭”的一聲。他側耳細聽,卻什麼聲音也沒有了。正疑惑間,屋門“吱啞”一聲被推開,一條黑影閃了進來。隨黑影而入的一陣冷風,將燭火吹得搖曳不止。他連忙站起身,用手護住燭火,低聲道:“誰?”

黑影小心地關上門,走過來,“撲嗵”一聲跪在他面前,叫道:“顏太師。”此刻,燭火已經穩定,屋內又亮堂起來。顏真卿這纔看清,跪在面前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漢子。他穿一身緊束的緇衣,腰懸一柄寶劍。

顏真卿疑惑地:“你是……”漢子雙手一揖,道:“在下是李希烈手下大將周曾。當日在節度府大堂,十幾把刀劍加頸,太師寸步不退,令末將十分欽佩!”

顏真卿連忙上前扶起他,道:“將軍深夜冒險來此,必有要事,有話但說無妨。”周曾面容嚴肅地:“李希烈謀逆反叛,末將不願隨他背叛朝廷,聯絡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將領,準備秘密起兵,殺死李希烈,率部歸順朝廷!”

顏真卿一聽大喜,連忙抓住對方的手,激動地:“將軍深明大義,令人感佩!事成後老夫一定向皇上進言,力保將軍加官進爵,光宗耀祖!”

周曾回頭看了一下門口,低聲道:“末將是翻院牆進來的,只想向太師表明心跡,不宜久留。請太師多保重!”說完又如一陣風似的颳了出去。

顏真卿站在原地,望着空蕩蕩的屋子發怔。剛纔發生的一切,宛如夢境之中……

幾日後,他坐在屋中,屋門被一腳踢開,李希烈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將手中一個物件扔到地上。那個物件“骨碌碌”地滾到他的腳下。他低頭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原來,竟是一顆血淋淋的人頭。

李希烈瞪着一雙血紅的眼睛,咆哮道:“顏真卿,這個周曾,你應該認識吧?我之所以不殺你,是希望你回心轉意。沒想到,你卻勾結我的部下,圖謀不軌!你知道嗎,你這是自尋死路!……”

顏真卿挺直身體,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李希烈,你兇殘暴虐,絕沒有好結果!”李希烈指着地上的人頭,氣勢洶洶地:“凡是跟我作對的人,就是這個下場!你好之爲之吧!”說完餘怒未消地轉身走了。

爲了防止顏真卿再跟手下將領聯絡,李希烈將他轉移到城外的興龍寺,關在寺廟後院的一間廂房裡。有一天,齊景臻帶人走進屋子,對顏真卿道:“皇上說,你不肯屈節,應當被燒死!”說罷將顏真卿帶到院子裡,讓兵卒在院子中間架上乾柴,然後澆上油。

柴堆被點燃了,火焰竄得很高,熱浪灼人,火光映紅了在場每一個人的臉龐。齊景臻陰鷙地盯着顏真卿,顏真卿一句話也不說,毅然決然地向火堆走去。眼看就要走進火堆了,齊景臻一個箭步衝上去,攔住他,讓士卒把他帶回去。

儘管李希烈耍盡了種種手段,想逼顏真卿就範。可是,顏真卿寧死不屈。李希烈的耐心耗盡了,決定殺掉他。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執行這項任務。使者帶着劊子手,殺氣騰騰地來到興龍寺,闖進屋子,大聲宣佈:“皇帝敕令,賜顏真卿死!”

顏真卿穩如泰山地坐在那兒,面色從容,嘲諷地:“什麼皇帝,不過是一個賊人。賊人之命,怎麼能稱敕令?……”使者不讓他再說話了,對劊子手一使眼色。劊子手用一根繩子套住顏真卿的脖子,將他勒死了……

半年後,李希烈被手下將領殺死,叛亂被平定。顏真卿的靈柩被運往京城,隆重安葬在京兆萬年縣顏氏祖瑩。唐德宗停止朝會八日,舉國悼念。德宗皇帝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

這真是: 書藝人品兩輝映,

國難方顯烈士心;

捨生取義笑赴死,

忠義報國美名揚。

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
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七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五)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二篇    從官奴到太后(三)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五篇 大漢檢察官(一)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二十四篇 劍俠闖帝都(四)第十七篇 大漢檢察官(三)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九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七)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六篇 劍俠闖帝都(六)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五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三)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二篇 劍俠闖帝都(二)第十一篇    從官奴到太后(二)第二十篇 大漢檢察官(六)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一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 (上)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十三篇 從官奴到太后(四)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二十八篇 劍俠闖帝都(八)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十八篇 大漢檢察官(四)第十九篇 大漢檢察官(五)第十篇    從官奴到太后(一)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第十四篇 從官奴到太后(五)第二十七篇 劍俠闖帝都(七)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四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二)第二篇     忠義報國的顏真卿(下)第二十五篇 劍俠闖帝都(五)第三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一)第六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四)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二十三篇 劍俠闖帝都(三)第八篇    死裡逃生的秦國丞相(六)第十六篇 大漢檢察官(二)第二十一篇 劍俠闖帝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