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的官轎在宣德門前停下的時候,隨從掀起簾子請他下轎,他卻朝裡頭張望片刻,又回到橋中掀起側簾往後頭看了一眼,就坐在轎中不動了。等了一陣,許多官轎從旁邊經過,他才咳嗽了一聲,讓隨從掀了簾,下得轎去。
“喲,秦相。”所過之處,朝中同僚紛紛行禮,秦檜笑容滿面不住地點頭,口中“嗯啊”不停。鄭仲熊從後頭追上來,跟他差半個身同行。
“相公,這一向沒再聽聞有人去職的,徐黨大概是清了吧。”
秦檜應了一聲:“樹倒猢猻散,也沒有什麼好稀奇的。”
“話是這麼說,但徐良的餘威仍在,不可馬虎。聽說他上奏請辭的時候,頗多影射,直將矛頭對準中宮以及你我啊。”鄭仲熊小聲道。
“哼,沒牙的老虎還想咬人吶?你不用操心,我自有辦法對付他。”秦檜不屑道。鄭仲熊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也就不再多嘴了。到了裡頭,遠遠望見首相折彥質被一羣人簇擁着,秦檜略一思索,便走上前去,跟麟王嘮了起來。無非就是朝中時事之類,直到御史出來整班上朝。
早朝,秦檜表現活躍,一連奏了三事。一是整頓御史臺和知諫院,廣開言路,以終結“一言堂”;二是要重振朝綱,改弦易轍,將今後的重心放在內政上來;三是統一政令,以改變令不過長江的局面。
是人都看得出來,他所奏三事,都是想“糾正”徐良主政時代的“弊病”,或者可以稱之爲“清算”也不爲過。這一點,大臣清楚,皇帝也明白。只不過趙謹的態度有些曖昧,臺諫該整頓就整頓,至於改弦易轍,這要廣泛討論取得共識,不得操過過急。統一政令,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從長計議。
好在秦檜是知道大宋天子的脾氣,什麼都不怕,最怕的是麻煩,是生事。哪怕是根刺紮在肉裡,只要不痛,或者痛得還能忍受,最好是不要拔。因此,他也不與皇帝爭論後兩條,當朝舉薦鄭仲熊出任御史中丞,魏師遜知諫院。
要知道,御史臺和知諫院並稱“臺諫”,是朝廷裡的監察機構,掌握着言路。徐衛執政期間,就很注意控制檯諫,以避免麻煩和阻礙。秦檜以整頓臺諫爲名,推薦鄭魏二人,其實是以整頓爲名,安插自己人。
按說,如今朝廷各方勢力並存,他如此明顯的作法應該招致反對纔是。但是,這兩項重大的人事任命,當朝通過。原因也很簡單,中書不是空着一個“參知政事”的位置麼?他想安排鄭仲熊,折彥質想安排陳康伯,最後他作了妥協,用這個“參知政事”的位置,換“御史中丞”和“知諫院”兩個職務。
退朝以後,中書的官員回到三省都堂,各自辦公。眼下並沒有什麼要緊的事,邊境上還算太平,金遼兩軍交戰,金國丟失河西地盤,暫時也沒看出來有報復的打算。這兩方,跟大宋都維持着和平,所以軍事上不必操心。
內政上,徐良一去職,他的追隨者們,要麼跟着出朝,要麼都夾着尾巴作人,這一股勢力基本不成氣候了。所以,內外都無事的情況下,秦檜就琢磨着要生點事出來,彰顯存在。
“來人,去請麟王、範參政、陳參政。”秦檜在自己的辦公堂裡喊道。
由皇帝主持召開的叫“朝議”,討論的都是大政方針,重要事務。到了中書,宰相們還可以召開“省議”,討論的範圍就寬得多了。徐六還在位時,因爲跟折彥質關係緊張,所以幾乎沒有召開過“省議”。
三省都堂中,首相、次相、兩位副相齊聚,秦檜雖是發起人,但畢竟折彥質纔是首相,因此先開口道:“今日既開省議,諸位有什麼要說的?”
秦檜咳一聲,笑道:“今日在朝上,我向聖上提出三條,聖上允了一條。剩下的,說再議。這再議由誰來議?自然是我們三省都堂的事。所以,請了大王和兩位參政來,就是爲了咱們先有個共識,纔好奏請官家定奪。”
範同聽了,隨口道:“既是你提的議,你便詳細說說,沒個方向,議什麼?”他是劉家的人,仗着有皇后的權力,所以即使位居副相,說話仍舊是拿腔拿調。
秦檜知他是這性子,也不介意,當即道:“其實說起來,這改弦易轍和統一政令是一回事。前頭徐相在臺面執政時,朝野都中樞的政令過不了長江。這雖然是戲說,但以足以表明問題的嚴重。我們既在其位,便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該辦的事情要辦,該得罪的人要得罪。”
折彥質和陳康伯都不言語,範同不耐道:“你就直說是川陝的問題不就行了?何必繞這圈子?”
“主要是川陝的問題不假,但河東也有些情況,呵呵,大致是川陝。我就直說了。”秦檜仍舊一臉笑意。
“這川陝當年是因爲遠離中樞,情況又緊急,若遇生死存亡的關頭,朝廷鞭長莫及。所以,不能不作出權宜。授川陝以處置大權,多年來,四川陝西兩地,其軍事、行政、人事、財賦皆獨立於朝廷之外。戰爭時期如此,沒有說的,但如今局勢日趨太平,再這樣就不是辦法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該考慮,恢復戰前的政策?”秦檜道出了自己的企圖。
折彥質心知他這是將矛頭對準徐九,也是打擊徐家的新一步行動。以他的立場來說,徐六已經去職,徐家跟他暫時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所以倒不急着要怎麼樣。反而時因爲徐六出朝,讓他有些“寂寞”了。當初扶他起來,本就是掣肘徐六的,現在徐六已經去了泉州,他就該考慮自己了。
徐家當初在朝廷在地方都握有大權,如今他折家不也是這樣麼?等收拾了徐家,下一個肯定就是他折家。不過在這一點上,折彥質是有自己的想法。折家跟徐家不同,折家是党項人,宋金事變之前,折家一直保持着延續幾百年的傳統,世世代代據守府州,也就是說,他們的折家本來就是世襲的“軍閥”,即便宋金事了,折家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繼續還鎮舊地。
他之所以來朝廷執政,也是希望通過這樣,能爲折家謀到更多的利益。之前,他就提出過,讓折家子弟兵迴歸故鄉,移駐河東,但因爲徐良的反對而作罷。
之前,他是希望和徐六在朝中保持一種平衡的對抗,這樣皇帝既離不開他,也離不開徐良,兩人雖然互相牽制,但又互爲依存。但現在徐家倒黴了,徐良被迫出朝,他在朝中存在的意義,不是施展抱負,繼續作宰相,理朝政,而且藉助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幫着皇帝把徐家料理掉。否則,進士出身能作宰相的人多如牛毛,何必要用你一個党項人?
正是基於這些理由,折彥質開口道:“不錯,原先幾大宣撫司,都授以‘便宜行事’的處置大權。如今荊湖、江西、兩浙三大宣撫司都撤銷,淮南宣撫司也沒有‘便宜行事’的權力,川陝實不當例外。”
“大王說得極是!”秦檜讚道。“這川陝雖然地理上的緣故,宣撫司還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是就不必川陝合治了。當初設川陝宣撫司,也是因爲陝西被金軍攻陷大半,必須依託四川才能抗戰。現在不但陝西全境光復,河東也回來了,川陝分治勢在必行!”
範同聽到這裡,大聲道:“別怪我沒提醒兩位相公,要分治川陝,你就繞不開一個人去。”
“範參政有何高見?”折彥質問道。
“太原郡王功大、權大、威望大,如今徐良方纔去職,朝廷若行川陝分治之事,可要小心着他。”範同道。
秦檜神情凝重地點着頭:“確實如此,徐郡王在川陝幾十年,如果貿然行事,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到時候再生出什麼事端來,那就不好了。所以,我的建議是,一步一步來。”
“怎麼個一步一步?”折彥質問道。
“先,收回川陝宣撫處置司‘便宜行事’之權,去掉‘處置’二字。”秦檜道。
“這也只是名義上的,二十多年下來,川陝官員的任命調動,都是由宣撫處置司經手。即使收回處置大權,又怎麼監督川陝是否遵命執行?人家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就算瞞着朝廷,我們也不知道。”折彥質看來是鐵了心,要通過整倒徐家來保全折家。
“不錯,說白了,徐衛儼然割據一方,你要在他頭上動土,他能不急?如果逼迫太甚,釀成事端,那就大大不妙了!”範同大聲道。他所謂的“事端”是什麼意思,衆人都明白。
秦檜笑了一聲:“範參政稍安勿躁!我既說一步一步來,自然是有道理的。”
範同瞄他一眼:“哦?那願聞其詳。”
“在收回處置大權,改爲川陝宣撫司後,現在不是還有一個宣撫判官的位置空着麼?派一員得力大臣去,監督川陝,也熟悉情況,等日後川陝分治。太原王自然還是陝西宣撫使,而這位宣撫判官,就可以掌管四川。”秦檜果然是早有準備,一步一步,已經想好了法子。
他這的辦法確實可行,也不會刺激到徐衛,因爲宣撫判官,本就空着,理應由朝廷派遣。
“那之後呢?縱使沒有了處置大權,沒有了四川,可太原王仍舊握着西軍的兵權,這纔是最緊要的。”折彥質一針見血。
秦檜大概是沒想到麟王如此“合作”,忍不住讚道:“大王高瞻遠矚,在下佩服!不錯!西軍的兵權,才着實是癥結所在。但是這恐怕急不得,裡頭水太深,情況太複雜。只能徐徐圖之。到時候看情況吧,如果沒必要,就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如果有必要,那就……當機立斷了。”
說到這裡,他跟折彥質對視一眼,心照不宣。
範同聽得冒火,不滿道:“似此這般,何年何月才能消除這個隱患?”
“範參政,這是真急不得。人家經營二十多年纔有今天的局面,我們又豈能一朝一夕就撥亂反正?”秦檜笑道。
範同眉一皺,鼻子裡一哼,不再說話。折彥質等了片刻,開口道:“那暫時就這麼着吧,但我有一點說在前頭。誰坐鎮川陝,誰統領軍隊都不打緊,但西軍是天子之師,是保衛西陲的重要力量。人可以換,西軍不能亂!西軍一亂,那就天下大亂!”
範同在椅子挪了挪大胖肚子,笑道:“大王言過其實了吧?有這麼嚴重?”
“我不是說笑!”折彥質正色道。“對待徐衛,儘量以安撫誘導爲主,不到萬不得已,都要優待禮遇。一是避免局勢激化失控,二來也念他赫赫功勳。其次,對川陝之事,萬不能操之過急,如秦相所言,得一步一步來,徐徐圖之,如果處置失當,女真人,契丹人,都不是吃素的。川陝不比別處,必須要以抽絲剝繭的耐心來處理!諸位萬不可等閒視之,我到底是帶兵的人,比你們清楚這裡面……”
秦檜搶過話頭去:“這是自然,滿朝宰執,知兵的,唯大王而已。自然要聽大王的建議。”
中書形成了共識,要打破川陝的“獨立”狀態,也要削除“徐衛”這個不穩定因素。但,到底還有個皇帝在上頭,這麼大的事,必須取得皇帝的認可,纔好下手。秦檜素知皇帝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的個性,由他去說,怕趙官家還有顧忌,遂極力慫恿麟王去把這件事情挑開。
因爲折彥質和徐衛一樣,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而且兩人同爲大宋的軍事統帥,且有多年的交情,由他去向皇帝說明,必能消除皇帝的顧忌。可折彥質卻不願去當這“壞人”,推託不往。範同倒是自告奮勇,可他的話分量不夠,秦檜沒奈何,只能親自出馬。
爲了不讓皇帝緊張,秦會之特意選在陪皇帝檢書的時候進言。
大東京皇宮裡,幾乎每一朝都會在禁中建閣,以收藏先帝的御札和作品。比如天章閣、顯謨閣、徽猷閣、龍圖閣等等,皇帝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這些閣子裡去整理拜讀先人的文墨,時常召宰執大臣侍制。而杭州行宮裡,也復建了這些。這一天,趙謹到天章閣,恰好就召了秦檜陪同。
天章閣中,趙謹走在前頭,檢視着書架上的先人文黑,偶爾取下一本來,便交給後頭的秦檜。秦檜抱着一疊文本,也沒說話。君臣兩個靜靜在閣中行走,直到最後,皇帝檢視畢,到旁邊書案坐下,隨手翻開一章看了起來。秦檜也坐在下首,等待着機會。
“秦卿,近來中書有要緊的事麼?”趙謹問道。自打徐良出朝,趙謹一連半月天天上朝,每日都有煩心的事,最近,他已經七八天沒有上過朝了。來天章閣,若不是慣例,他只怕也不想來。
“十分要緊的,確實沒有。只是最近臣等偶爾在討論川陝的事情。”秦檜道。
聽到“川陝”,趙謹一時還不以爲意,隨口道:“川陝怎麼了?”
“回官家,自川陝宣撫處置司設立以來,四川陝西兩地,不受朝廷直轄已經多年了。在此期間,川陝之行政、軍事、財賦、人事,朝廷皆不干預。當時是權宜之計,但時過境遷,再這麼下去,終究不是辦法。”秦檜道。
趙謹翻書的手停了下來,因爲此時他纔想當日沈擇對他說的話來。那時,他正爲是否批准徐良請辭而猶豫,因爲害怕一動徐六,就惹毛了徐九,生出事來。當時沈擇就說,徐九縱有異心,也不敢輕舉妄動,朝廷可以徐徐圖之。最近事多,他把這一節給忘了,現在秦檜提起來,他哪還有心拜讀先人文黑?
“宰執大臣是什麼態度?”趙謹十分關切地問道。
“臣等的意見是,川陝今日之格局,是斷然不能再繼續下去的。削權,分治,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秦檜堅定道。
趙謹兩條眉毛漸漸往中間擠,神情也陰沉下來:“可太原王……”
“官家,臣是說削權分治刻不容緩,至於怎麼安置徐郡王,這可以慢慢商議。”秦檜解釋道。
趙謹稍稍鬆了口氣,但仍舊道:“這削權分治,也是針對太原王,他必然是不快的。此事,可萬萬大意不得。你們有詳細的計劃麼?”
當下,秦檜便將他“一步一步”的計劃,講給皇帝聽了。從收回處置權,到派出宣撫判官,再到分治川陝,每一步都詳細講解給皇帝聽,而且極力淡化風險,只說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趙謹聽了,倒覺得還算穩妥,因此並沒有反對。只是再三囑咐,寧願慢些,緩些,也不要激化矛盾。畢竟幾十萬西軍都在太原郡王的手中,萬一炸了,那就禍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