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緩取流求

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爲“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

這時是北宋末年。臺灣自然是被稱做“流求”的。

因山東距離流求海路甚遠。在這個沒有蒸汽船隻能用帆船的時代。順水順風的情況下。一直不停地航行。也要五十多天。如果海路上再遇到什麼風暴的話。恐怕要兩個多月。才能從日照港到達流求的淡水和基隆。

那沿路需要多個補給點。才能保證山東到流求的航運不至於出現各種各樣的事故。所以盧俊義才命令李俊要先拿下鬱州島和舟山羣島。作爲近海的航運補給點。

後來盧俊義本着以前研究現代地圖的記憶。再根據北宋末年的實際情況。和各種河流的改道衝擊情況。畫了北宋末年的東亞地圖、世界地圖、大宋地圖、山東地圖、山東近海地圖和大宋近海地圖。命堂弟盧俊禮的已經搬到萊蕪的印書局將地圖印刷出來。將這些地圖發給師級將領。發給李俊和孫立海軍的是東亞地圖和大宋近海地圖。因爲盧俊義知曉自己的記憶並不全面也不詳細。便吩咐各級參軍有描繪駐紮地詳細地圖進而彙集補充軍事地圖的義務。同時石秀、時遷掌管的軍情處有義務協助軍事地善工作。

盧俊義非常關注李俊海軍一路向南的行動。他本來想讓李俊留一個師屯紮舟山羣島後。李俊立馬帶領其他海軍前去流求。後來又細細研究了下地圖。發現舟山羣島距離流求還有些距離。中間還是要有補給和維護點。

盧俊義重新修正了命令。張橫帶着兩個團駐紮在鬱州島、靈山島、朝連島。留阮小七帶四個團的兵力駐紮在舟山羣島。李俊繼續掃蕩浙江和福建地沿海諸島。務必將這沿海的島嶼全都變成義軍的勢力範圍。李俊也本着穩紮穩打的想法。遵循了盧俊義的指令。繼舟山羣島後。又打下了韭山列島、漁山列島、東箕列島、台州列島。將台州灣也緊緊握在義軍地手心。

李俊在臺州外的各個羣島上總共分佈了二個團地兵力。讓他們跟舟山羣島相呼應。控制檯州、明州的海上貿易。然後李俊又帶兵來到了溫州灣。佔領了洞頭列島。控制了溫州的海上貿易。因爲台州的杜瀆鹽場、溫州的雙穗和天富鹽場都已經在方臘軍的控制下。李俊軍就沒有多加騷擾。而方臘軍一心想在陸上早點擊敗趙宋朝廷。所以也就沒有在意海上的李俊。

佔據了洞頭島後。全力將洞頭港口建設起來。洞頭島位甌江口外。在溫州東偏南百多平方公里。島上的居民近萬人。多是漁民。曾在島上發現過石錛和灰陶片。證明二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島上活動。到元代末年。率先揭起反抗大旗地黃岩梟雄方國珍。一度以洞頭爲海上據點。勢震東南。

日後從山東來的船隊就以洞頭島爲最後的補給點。隨後就可以直接向流求淡水進發。

但是李俊海軍進軍流求的路線沒有這麼簡單。直接進軍淡水或者基隆。是比較省時間。但要是沒有跟當地的土人建立良好關係。後患無窮。爲了能順利地佔領和治理流求。李俊的海軍必須要走一些彎路。

李俊在洞頭島留一個團的兵力。繼續往福建沿海進攻。陸續降順台山列島、四列島、東引島、馬祖列島、白犬列島上的海盜。再結合之前在浙江沿海諸島上降順的海盜。李俊手下的海軍已經擴充到了六個師。由於暫時夠資格做海軍第三軍軍長地人選還沒有出現。便讓第六師編做海軍第一軍暫編第六師。第六師整編完畢後。李俊又在福州灣外的諸島上留下了第六師的二個團便訓練便收取往來福州地船隻的過路費。

隨後李俊海軍攻佔了福建福清外海上的海壇島和它附近的小島。海壇島面積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爲中國第五大這裡距福州二百五十里。東面與流求的新竹相距僅68海里。是中國大陸距流求最近處。海壇島全島海岸蜿蜒曲折。岸線長達八百里。可建成天然良港。海壇島上駐紮了大股海盜。跟舟山羣島上的海盜一樣。都有上萬人。但怎敵得過李俊的三萬船堅炮利地無敵海軍。三通弩炮射出地炸藥包將這些海盜都驚嚇的紛紛繳械投降。反正這羣天煞還宣稱“繳械不殺、投降有賞、歸順有餉”。跟誰賣命不是賣啊。海盜地頭目們拒不投降。都死在神臂弓射出的強力箭矢下。

李俊便留阮小二帶着第六師的三個團駐守在海壇島再去整編海壇島的俘虜(整編軍隊的方法跟梁山義軍陸軍的整編一樣。基層軍官和參軍都從海軍第一軍裡的立功將士裡挑選)。同時飛鴿傳書給盧俊義。言道如果爲了更安全起見。日後從山東來的船隊可以海壇島爲最後的補給點。隨後再從這裡向流求的新竹進發。像淡水和新竹都是盧俊義自己標註在海圖上的。這個時代還都被流求島上的高山族土著佔據着。叫着一些不知所謂的名字。

隨後李俊帶兵攻佔了福建莆田興化灣外的南日島。南日島古名南匿山。因山隱大海而得名。南日島地形呈現啞鈴狀。陸域總面積五十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三大島。島一個團的兵力。繼續南行。

然後又攻下湄洲灣外的湄洲島。湄洲島位於福建的“黃金海岸”湄洲灣口的北半部。全島南北縱向狹長。形如娥眉。故稱湄洲。全島陸域面積十五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六十里。湄洲島離大陸僅二海里。東距流求臺中僅七十海里。離廈門一百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七十海里。也是一個緊要之地。在此地留下了一個營的兵力。

然後就是這次迂迴取流求的沿海終點。金門島。

金門位於福建東南海上。扼廈門咽喉。屏障閩、粵地區。此時稱爲“浯州嶼”。面積約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本爲荒島。晉時中原兵亂。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爲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爲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爲“開浯恩主”。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戶所爲十二所之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南明隆武元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羣臣於巡檢司城。自此以金門爲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臺灣的事業。南明永曆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臺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臺的荷蘭人驅逐

金門距離廈門僅有十八海里。誰能料想竟然能被國民黨軍隊堅守幾十年。可見金門很適合做一個軍事要塞。李俊在金門派駐兩個團的兵力。開始建設軍事要塞。一來看住廈門殘存的宋軍。一來看住泉州港的朝廷市舶司。順便攔截過往海商。收取過路費。

李俊的海軍隨即開始攻打這時被稱作澎湖嶼的澎湖列島。之所以攻取這裡。本着盧俊義的一個判斷:澎湖距離流求只有二十幾海里。天氣晴朗時可以將對岸看得清清楚楚的。現在絕對有澎湖上的居民和流求上的土著熟悉了。李俊佔據了澎湖後。仔細打探一番。盧俊義的判斷很正確。現在澎湖上可開墾的田地很少了。很多澎湖居民就去了流求。

大陸到澎湖或流求的移民潮。分成兩股。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爲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

而宋代大陸人民遷居的原、唐、五代以來中原人口多次南遷。使福建得到開發。但由於山多地少。土地一般比較貧瘠。產糧不多。而人口增長卻很快。以致出現地狹人稠、生活困苦的狀況。其次。寺院經濟的惡性膨脹。五代十國時。福建佛教勢力大量擴張。到後來泉州寺田已佔土地總額710。漳州寺田多達6l0。這就使得一般民人所佔土地更少。使得那些失去土地或者土地少的福建人不得不橫渡出海尋找生計。

在這北宋末年。已有較多的大陸漢族人民東渡臺灣海峽。到澎湖從事打魚、撈貝和耕種。

在精美的陶瓷、絲綢、茶葉和金銀珠寶的誘惑下。澎湖的福建移民迅速歸順了義軍。他們兵分兩路。一路回福建拉人前去流求開荒。另外一路則帶着李俊的海軍前去嘉義(這時流求沒詳細地名。便按照盧俊義的手繪圖上的名字)找尋已經在此墾荒的澎湖移民。讓已經跟流求上的土著熟悉並且通了語言的澎湖人做通譯。開始用精美的絲綢等稀罕物換取土地。(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看小說到文學網http://

)。章節更多。

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八十五章 反官本位第八十一章 沒有血性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第六十八章 娶李清照第十一章 潘金蓮第三十二章 大興騎兵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七十二章 苦練精兵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八十章 滅倭在即第五十七章 水師動員第一百三十章 雄雞難鳴第一百二四章 清照煥發第一百章 宋江來犯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四十四章 政治任務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九十章 黃門四傑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五章 二十一條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七十三章 孔雀開屏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四十五章 笨女孩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二章 拼命三郎石秀第九十四章 破祝家莊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九十四章 破祝家莊第二十章 攻打江南第六十四章 決心拯救李師師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八十四章 整頓吏治第四十二章 童貫攻遼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九十九章 攻下東平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七十一章 劣等民族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一百零八章 發明鏡子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四章 過來了真快樂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七十七章 金軍暫撤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六十六章 不能勤王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五十五章 出書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七十九章 梁山軍校第二十五章 兩大護法第九十四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
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九章 完善玄教第六章 扶道抑佛第七章 佛教愚華第八十五章 反官本位第八十一章 沒有血性第六十二章 確定根據地第七十二章 宋失黃河第六十八章 娶李清照第十一章 潘金蓮第三十二章 大興騎兵第二十七章 繡防第七十二章 苦練精兵第一章 緩取流求第三十九章 高麗盧氏第五十一章 蕭幹投奔第六十六章 謀奪梁山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第六十三章 少壯崛起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八十章 滅倭在即第五十七章 水師動員第一百三十章 雄雞難鳴第一百二四章 清照煥發第一百章 宋江來犯第三十八章 收燕青爲義弟第四十四章 政治任務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七十章 趙佶罪己第九十章 黃門四傑第六十一章 東窗事發第六十五章 二十一條第九十四章 初定皇位第七十三章 孔雀開屏第一百一四章 英烈陵園第四十五章 笨女孩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九章 關勝之計第二章 拼命三郎石秀第九十四章 破祝家莊第二章 方臘殘部第九十四章 破祝家莊第二十章 攻打江南第六十四章 決心拯救李師師第二十六章 岳飛拜師第七十七章 建復興黨第六十一章 逼金換民第十三章 收兩美婢第二十六章 限制明教第五十五章 救人閹人第一章 方臘敗亡第八十三章 金軍變向第八十四章 整頓吏治第四十二章 童貫攻遼第一百一六章 呼延搬兵第九十九章 攻下東平第八十九章 阻擊金兵第七十一章 劣等民族第九十八章 兵陷東平第二十一章 擒下惡婦孫二孃第六十六章 倭人真相第五十五章 議攻高麗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四十七章 田虎舊部第八十三章 江南方臘第四十五章 北遼滅亡第六十二章 吞併高麗第四十三章 小美女第一百零八章 發明鏡子第七十三章 六賊伏誅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圍第二十三章 攻佔浙西第九十六章 扈家歸順第一百二十章 圍點打援第四章 過來了真快樂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九十五章 智取李應第一百一五章 鋼城萊蕪第五十章 調整地主推薦讓宋江玩弄於股掌上的盧俊義第七十七章 金軍暫撤第七十三章 建設種田第六十六章 不能勤王第一百二一章 佔領青州第八章 帥才關勝第五十八章 聯軍指揮第九十一章 誅殺劉豫第一百零四章 緩行土改第三十二章 金蓮的心病第五十五章 出書第二章 巧取流求第十二章 龐春梅第一百一二章 降服凌振第七十九章 梁山軍校第二十五章 兩大護法第九十四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二十八章 規劃擴軍第八十五章 地道退金第十章 公孫來救第二十四章 黯然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