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四十四章 均輸法的弊端

bookmark

第五百四十四章均輸法的弊端

王安石早就發現了大宋物資上供製度存在的巨大缺陷。

其一,是諸路上供之物都是定額,豐年不能增多,歉歲不能減少。

其二,是上供雖然固定,但是消費不固定,消費少的時候會導致糧食陳腐,不得不半價而出,導致巨大浪費;消費多時有導致倉庫搬空,不能足用。

其三是各地加在農人身上的租賦,常常使用支移,折變等辦法,糶買的時候,也經常不根據實際情況,或求於不產,或貴買於非時,增加農民負擔,給了商人們操縱物價的機會,增加政府開支。

消除這些弊端的辦法,除了徙貴就賤,再有就是用近易遠,就是如果有多個產地都豐收,那就到距離近,交通便利的地區購買。

所以王安石的《均輸法》,和桑弘羊的有很大區別,核心是利用市場機制,解決京師物資供應問題。其總的目的是協調供需關係;提高財政收支的效率;擴大政府購買力;撙節購買、運輸等開支;減輕農民負擔;打擊商人“擅輕重斂散之權”操縱市場的兼併行爲。即所謂“便轉輸、省勞費、去重斂、寬農民”。

與均輸法配套的措施還有二:首先需要擴大發運司的職權,撥給發運司專項資金,用於採購,賦予“從便變易蓄買”的權力,並增闢官吏。

其次,需要建立京師所需與發運司上供的信息溝通體制,以及發運倉儲,讓發運司預先知曉京師庫藏狀況,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糴買、稅斂、上供。

聽起來非常美好,然而從辯證法的觀點來說,凡事有利則有弊。

據蘇油所知,《均輸法》,玩着玩着,就被官員們玩反了。

不管是當今還是後世,不管是兩個時代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均輸法的根本目的,壓根就不應該是什麼用市場機制解決物資供應問題。

它應該是朝廷的調節措施,根本目的是收納東南農戶手中的餘糧!讓大家有錢可用,避免穀賤傷農!

其一,如果農人手裡的糧都不夠吃,什麼均輸不均輸,都是瞎扯。

其二,如果《均輸法》的範圍涵蓋諸路上供的所有物品,這明顯會干擾市場。

其三,地方官員有了國家政策,在打擊完商人後,會在本來用於租賦的糧食的額度上增收——因爲現在農人已經無其它渠道可以賣糧了。

然後他們會用這部分糧食騙取朝廷的均輸錢,中間的差價,自然落入他們的腰包,同時侵害了農人的應得利益,商人的應得利益,國家的應得利益。

用不了多久,官員們就會想出很多辦法來吃肥自己——折錢過重,折錢不均,錢米並徵這些現象就會接踵而來。

比如欠收米貴之際,官府本應當收錢不收米,可要是收錢的折價,比當地糧食的實際市場價還要貴呢?

比如後來江南西路鬥米四十五,政府收購穀米和糶價爲五十,而命百姓折錢納賦的時候,高達鬥米九十!整整翻了一倍!均輸折錢,還不如就地買糧納糧!

然後發運司很快會變得腐敗,比如東南上供糧食,均輸本來只應該是賦稅的有效補充,然而發展到後來,只要轉運司上繳的租賦糧食一日晚到,發運司就會拒收。

然後從自己倉庫裡以均輸的名義發往京師,美其名曰以入糶補租賦之不足,然而其所定價格,甚至能高出市價幾倍之多!

這個操作過程中,發運司實際上用的是豐年積蓄的舊糧,並未支付給農人錢鈔,緊接着就會帶來一個巨大的經濟危機——東南錢荒!

這個問題用不了多久就會凸顯出來,宋朝很快就會變成以入糶代替租賦的國度,原因只有一個——官員們有利可圖!

與之相應的,是漕運,漕倉等國家稅收制度的敗壞,以及花石綱等諸多名目發綱的誕生,等到不懂經濟的蔡京蔡豫大一上場,在經濟危機下再濫發鹽引敗壞有價證券的信譽……

事情真到那一步,大宋就基本沒救了。

想到這裡,蘇油不由得心裡一陣陣發寒,趕緊給王安石寫信,將這些事情一一點了出來,然後告訴王安石,千萬千萬,一定要開章明義,說明均輸只是租賦的補充;

還有就是爲了避免引來奪商賈之利的非議,解鹽股份一定要處理好,並且在律文序言裡,一定要說明大宋《均輸法》,與桑弘羊那倒黴的《均輸法》的區別;

其三,強烈建議《均輸法》,只涉及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糧食,改革之初,不要涉及過多輸糶種類,只解決特定問題就好;

最後,各地糧價的監控一定要有有效舉措,而且必須明確到新法條文裡邊,決不能在今後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

想了想還是不放心,告訴王安石這個東西需要數學專才參與,需要能力之輩執行,我這裡給您老推薦兩個人——沈括沈存中,章惇章子厚!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安石,呂惠卿,王雱,正在閱讀蘇油的來信。

王安石感慨道:“蜀學精細純三路,有些門道啊,新法後續推演,絲絲入扣。”

王雱表示不服,譏笑道:“我看就是希望新法不行,這是事事朝壞處想!”

呂惠卿卻是看到了另一方面:“說了這麼多,蘇明潤這其實是替投資解池鹽務的商賈們張目吧?要說這裡邊沒有他的一份利益,我是打死也不相信的。”

王安石搖頭:“吉甫扯太遠了,不管蘇明潤目的如何,他提出的這些問題,是不是我們新法的漏洞?我們是不是應該填補上?”

“如今《均輸法》尚未出臺,在條例司就已經引發了爭議,陳暘叔,蘇子由都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爲是行桑弘羊之策,奪商人之利,和蘇明潤指出的如出一轍。”

王雱再次冷笑:“焉知不是叔侄倆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呂惠卿說道:“會不會蘇明潤見明公得用,想要改弦易轍了?”

這個問題很嚴重,當世顏回啊,要是再來一個當世子路,他的地位鐵定難保。

王安石將信件收了起來:“我早已明確表過幾次態度,但明潤的態度也很堅決,可以配合,但絕非同道,我是說服不了他……”

呂惠卿心中咯噔一下,臉上卻看不出什麼來:“蘇明潤自是幹才,不過他那叫配合嗎?軍器監財權獨立,其收支用度,計司一概不曉,談何配合?薛向舉解鹽爲本,行發運事,他就首先反對。”

王雱摺扇打開:“父親,我有一策。”

王安石說道:“何策?”

王雱笑道:“我們來個聲東擊西之計,蘇明潤不是要求解池明晰股權嗎?我們就依他,甚至讓薛向保持陝西鹽政現狀都不是什麼大事體。”

王安石說道:“雱兒你說得輕巧,那發運司週轉之本何來?”

王雱笑道:“別忘了,大宋還有一大財源。”

呂惠卿立時會意,讚歎道:“妙!公子所言,當是內藏!”

王雱點頭:“對,內藏!請官家撥出內庫錢五百萬貫、米三百萬石給薛向爲本即可。經濟之能,薛向也不弱於他蘇明潤,必能濟事!”

王安石有些猶豫。

呂惠卿言道:“明公,公子所言有理。內藏錢糧,放着也是放着,明公不借,估計到時候軍器監也會借。與其用於那頭吞金巨獸,血本無歸,不如先用於調運綱糧,使之增加國入,節省國費。兩相對比,哪頭重要?”

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工程第十七章 鬥茶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訓第六百零九章 衝擊相府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對話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十四章 混亂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問題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捧殺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一百二十三章 薛忠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說說外官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蕃坊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一百三十四章 綠茶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師爺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 回府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 老銀幣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李格非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七百五十一章 蠔油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使節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大戰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陳希亮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三百一十章 戰鬥打響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九百六十八章 竇仕第二百八十三章 謝恩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四十五章 《金石圖錄》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官完本感言第八百八十九章 大法螺第六百八十八章 玉津園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別人的奇遇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望蘇亭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百四十七章 共讀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 職責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六百零七章 芭夯兔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河西學派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島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
第六百六十四章 大工程第十七章 鬥茶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訓第六百零九章 衝擊相府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對話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十四章 混亂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問題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捧殺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一百二十三章 薛忠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文釗投誠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說說外官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 蕃坊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幫助遼國(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一百三十四章 綠茶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一千七百三十一章 師爺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會做官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報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 回府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 老銀幣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李格非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七百五十一章 蠔油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使節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大戰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奸臣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第一百七十六章 陳希亮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三百一十章 戰鬥打響第五十二章 賣魚搭檔第九百六十八章 竇仕第二百八十三章 謝恩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四十五章 《金石圖錄》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官完本感言第八百八十九章 大法螺第六百八十八章 玉津園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邊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別人的奇遇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望蘇亭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百四十七章 共讀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 職責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第六百零一章 求情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六百零七章 芭夯兔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二百四十七章 時疫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河西學派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島第一百三十五章 來訪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蔡卞(爲白銀盟主老E先生加更)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交涉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運動會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謠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