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不太看好杜天王的未來,光靠“新貴”們的那點鼠膽,對上李董,不過是選擇怎麼死的更有尊嚴。
在這光景弄出一個連雛形都不算的權貴資本家們的“民族主義”,面對開了無敵的李董,和清河崔氏一樣,都是“以卵擊石”。
因爲沒有什麼卵用,所以老張打算和杜天王先保持一下距離,看他什麼時候死。
按照杜天王的節奏,加上洛陽傳來的消息,大概杜天王的身體又不太好了。於是上回要死要死沒死成,這回續了命,估計也是要臨死之前別讓自己的兒子們敗家太快。
杜大哥當然好嘍,可杜二郎那就是個坑,而且到底在長安埋了多少雷,其實杜天王自己也不太清楚。
畢竟,“房謀杜斷”的子孫是人形自走炮外加人形垃圾,那是“欽定”,當初是不得不這麼做。
誰叫當初沒見着有什麼大河工坊,有什麼挖礦用上黑火藥,抽水必須抽水機,一個奴隸一個錢,種地都需要“名實”需要“規律”需要“經驗”。
生產力的發展,超越了武德年貴族子弟們的個人精神需求。假如現在溫彥博還活着,大概也會寫一本《貴族子弟的個人修養》,來好好地提醒一下紈絝們,時代變了。“自污”是沒有出路的,“自污”只對過去的帝王有用,眼下的帝王……所處的時代不一樣啊。
貞觀十三年,老董事長還頑強地活着,而且看上去只要沒人給他下藥,他還能繼續活下去。然而李董自己,卻病了一場,依然是高燒,老張聽說的時候,覺得李董可能還有咽炎或者支氣管炎什麼的……
但是,李董又挺過來了。
“這尼瑪不會真有天命吧?”
張德不無惡意地揣測着,這年頭,一個感冒就去見太上老君,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像他這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青年貴族,那是相當的稀罕。
不過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就是,貞觀十二年全年,李董依然無所出,別說皇子,兩個女娃都不曾在後宮誕生。
啊,大約是真的喪失了生育能力。
“大郎,你新年要去長安麼?”
安平披着狐裘,手中抱着一隻薰香護手,雲夢澤的冬天,溼冷的厲害。不是從小在大江兩岸長大的北人,陡然來到荊襄大地過冬,都會一根根手指紫紅腫脹,宛若蘿蔔。滲血的凍瘡,能讓人以爲這是從陰溝中刨出來的屍體部位。
然而即便如此,南方終究還是能活人的。沒有暖氣的北方,一場大風,興許就是數以萬計的性命被奪走。哪怕有火炕、地暖、壁爐……可真正能燒一個冬天的人家,大約也不是窮苦黔首。
煤的開發,哪怕僅僅是作坊式手工業式的開發,也大大地緩解了蠻子們在冬天拼死一搏的亡命血氣。
一如杜天王在山東鬧騰甚麼“天下一族”,也不過是稍稍地緩解了皇帝對五姓七望的痛下殺手。
李董還在疑惑,他本能地覺得這玩意兒有毒,但感性告訴他,杜克明是老搭檔老夥計,不會是深坑;而理性又給了他一點點奇怪的爽點,比如杜克明的套路,彷彿能把五姓七望拉低到鄉村小地主這個級別,到那時,甚麼高門望族,於朝廷而言,一人之下,衆生平等……
“大約是不去的。”
老張雙手抄在袖子中,穿着一身對襟長衫,玉帶收束,顯得身材提拔高大。李芷兒站在一旁,越發顯得嬌小。
“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怎麼說大約?”
“看你家二哥的意思嘍。”
張德說着,摟着安平在廊下走着,然後輕聲問道,“芷娘,假如……我是說假如,假如有一日,我被捲入謀反謀大逆中,你當如何?”
李芷兒一愣,微微蹙眉:“張郎若如秦之商君,妾自雖君五馬分屍便是。”
“嗯,好。”
老張點點頭,“這太平日子,只怕是不長久了。”
貞觀新政如火如荼,長孫無忌還帶着小弟們在草擬《大唐律疏》,只是現行的《貞觀律》,卻有加了些許增補,大朝會上重臣們各顯神通,這些增補的“法”,居然無一例外,都圍繞着“錢稅”二字在折騰。
李皇帝更是準備把收稅衙門專門獨立出尚書省,別說民部了,連宰輔都別想染指。
又是一場較量,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名門官僚卻並非是潮流,反而溫彥博一死,一個個低配版的“溫彥博”跳了出來,他們中興許有高門子弟,卻多是次等家族出身,手下更是一窩又一窩新式計吏。
哪怕其實三墳五典一概不知,卻擅使一套算盤的計吏,有其低配“溫彥博”的上官照拂,出門在外,也敢自稱“士人”,以“讀書人”自居。
這些人,多是效仿華潤系的同行們,甚至有的直接就是華潤系培養出來的數學人才。
但一樣米養百樣人,唐朝人和一千多年後的信息社會人,在人性上並無差別,同樣的複雜。
工科狗並不是尤里,沒兇殘的能力。
“阿郎。”安平罕見自家男人一副愁苦的模樣,柔聲道,“妾今生得遇阿郎,已知足矣。”
老張只是笑笑,輕拍了一下李芷兒的肩頭,望見黑雲稠密,忽地鵝毛飄灑,正是一場荊襄大雪。
沔州的新年充滿着豐裕喜慶,城中居民的體態,顯然要比別處結實或者富態。街面上的販夫行腳商,武德年金貴的鹹肉魚乾,如今不過是落腳貨,只是獠人多有特產,便也是緊俏之物。
而同樣在洗刷一新的東都洛陽,洛陽宮早已和當初康德來時大不相同,鑄就的高臺不說比擬龍首原上的宮室,卻是一覽洛陽小,還是綽綽有餘的。
新南市又多了鋪面,南郭工坊也多了工場,河畔更是多了一個新的臨時職業,叫做“破冰夫”。
他們是專門鑿冰的,不是爲了取冰夏用,而是爲了讓流水繼續帶動水輪。
而在南郭工坊的一處市監衙署對面,有個茶肆不像茶肆,酒館不像酒館的地方,有個腰間佩劍的士子,正一手握着拳頭,衝着那些裡間喝茶的工場主外堂吃酒的苦力工大聲說道:“杜總統說的對,天命在漢!蠻夷爲何屢戰屢敗,爲大唐侍妾?除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更因我大唐無分貴賤貧富,皆要滅虜!”
這士子周圍,更有許多同他一般的年輕朋友,見他吼的聲大,立即擊掌喝彩。
他便拱手又正色道:“滅虜各有分工,正因人人各司其責各事其職,方有戰必勝!士卒披堅執銳,乃是工匠勤勉敲打,不分晝夜,可謂有功!將士不愁糧秣,乃是農戶日夜耕作,遂有產出,可謂有功!廟堂運籌是功,江湖憂愁亦是功!故如杜總統所言,滅虜平胡,乃是人人用力,人人有功。是謂天命在漢,人人爲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