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保衛臺灣

臺灣能不能守住,李鴻章心裡也沒有多少底氣,雖然受傷又兩萬人槍,但李鴻章自己清楚,這些大多數臨時拼湊起來的的部隊能有多少戰鬥力,老師曾國藩送來的三千壯丁都是些地道的湖南農民,在臺灣民間招募的兵勇更靠不住,自己從福建帶來的五千人馬算的上職業軍人,但和聯軍士兵比起來素質上差距太大。唯一能讓李鴻章放心的是劉銘傳支援的兩團士兵,只是人數少了點,一個步兵團和一個迫擊炮團,人雖然不多,但劉銘傳已經是做出最大努力了,劉銘傳還來信告訴李鴻章,表達了楊一對他的重視,李鴻章對楊一和劉銘傳表現出來的誠意非常的感動。

其實李鴻章最擔心的問題是炮兵,臺灣守軍最缺的就是大炮,臺灣原有的大炮都是些老掉牙的貨色,能不能打的響都是個問題,新式大炮在福建的時候李鴻章又沒錢買,還好劉銘傳支援了一個團的迫擊炮,不然李鴻章還真的要急出毛病。

經過短期的突擊培訓,湖南農民和當地招募的士兵都基本上知道該怎麼打槍了,至於打的準頭如何,李鴻章自己也沒底,但倉促之間也只能趕鴨子上架了。

對於防禦敵人的登陸作戰,最好的時機還是敵人登陸的時候,兵書上也說半渡而擊之,雖然知道聯軍軍艦火炮厲害,但李鴻章也不想放棄這個最好的消滅故人的時機,所以怎麼樣把部隊隱藏好,讓部隊能儘量避免聯軍炮火打擊帶來的傷害,成爲了李鴻章最傷腦筋的事情。

還是劉銘傳支援的新軍有辦法,他們建議李鴻章挖戰壕,並修築一些堅固的工事,臺灣的本地居民也想出在登陸地點挖陷阱的辦法,不過這個辦法着起來應該沒什麼效果,大炮一轟,陷阱還不都暴露了,不過多少應該能起到一點恐嚇聯軍士兵的作甩,總之李鴻章是羣策羣力,把能用的辦法都用上了。

聯軍終於出現在臺灣島的視線內,亞當斯把登陸的地點選擇在了基隆,因爲基隆有煤礦,只是亞當斯還不知道,李鴻章早就讓人杷煤礦給炸了。

着着望遠鏡裡被炸成廢墟的基隆碼頭,亞當斯頭立刻就暈啊,暗暗罵到:“該死的中國人,有必要做的這麼絕嗎?”碼頭上死氣沉沉的。中國人也許正躲藏在角落裡,就等着打登陸部隊的黑槍。

選好登陸地點,迅速登陸,然後派人修復碼頭,這都是亞當斯眼下當務之急的事,老規矩,皇家海軍的艦炮,衝着登陸地點所有看起來能藏人的地方,都進行了密集的炮火覆蓋,炮擊看起來很有效果,很快亞當斯就從望遠鏡裡看見了四處逃跑的中國士兵,更讓亞當斯滿意的是,炮火轟擊後,登陸地面上露出密密麻麻的陷阱,“落後的中國人,竟然想用這些方法來對付聯軍,讓他們在我們的炮火面前發抖吧。”亞當斯得意的狂笑起未。

看着左聯軍的炮火面前,臺灣本地招募的,還有湖南送來的,就連李鴻章自己一手帶出來的福建部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大批士兵被聯軍密集炮火嚇的半死,有的趴在地上抱着腦袋,有的從戰壕中跑出來想逃跑,但很快這些士兵就倒在聯軍的炮火中。

同樣是士兵,新軍士兵就顯得鎮定許多,依託着戰壕的掩護,新軍士兵都趴在戰壕和掩體裡,靜靜的等待着聯軍開始登陸。

李鴻章現在開始慶幸自己的決定英明瞭,在一線陣地的正面,擺上一個新軍的連隊,實在是個英明的決定,其他士兵看見逃跑的人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炸傷,再看看安靜的窩在戰壕中的新軍士兵,也都很快明白,這時候躲在戰壕裡最安全,有了新軍做榜樣,其他部隊的混亂也很快得到恢復,其實這些新軍士兵們也是第一次面對這樣密集的炮火,他們也害怕,但新軍有鐵一般的紀律,所有新軍官兵都要遵守,更何況新軍軍官大部分來自楊一開辦的軍校,他們都知道,在敵軍炮火準備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藏在戰壕裡。這些道理軍官們不知道跟士兵們說了多少次了,所以新軍士兵們雖然也害怕,但都老實的趴在那。

聯軍的炮火效果不錯,李鴻章部署在一線陣地的三千部隊,在聯軍一輪炮火後,由於衆多士兵從戰壕中跑出來,死傷多達五百餘人,李鴻章在遠處用望遠鏡看到這一情景,氣的牙齒直咬。

聯軍放下小船,登陸部隊準備就緒後,炮火開始進行縱深打擊,登陸的聯軍奮力的划動着小船,朝岸邊而來。

“咚、咚、咚。”新軍的迫擊炮部隊開始阻擊登陸的聯軍,迫擊炮的炮彈在海面掀起一團團水柱,發出沉悶的聲音。聯軍艦隊立刻進行炮火壓制,不過看起來效果不是很好。新軍的迫擊炮陣地選擇的隱蔽而分散,艦隊的炮火併沒有給迫擊炮團帶來多少損失,只是隱藏着迫擊炮的小樹林遭殃了,樹木被炸倒許多。

亞當斯這一次對艦炮不滿了,原因是不斷有登陸船隻被中國軍隊那看不見的火炮炸翻,有的還被直接命中,船上的士兵被炸的飛了起採,亞當斯立刻要求所有炮火尋找中國炮兵的位置,全力打擊中國軍隊的炮兵,很快掩藏着中國炮兵的樹林就被一片火海籠罩,中國炮兵的炮火也漸漸被壓制下去,亞當斯這才滿意起來,不過亞當斯要知道中國炮兵不是被他的炮火打擊壓制下去,而是按照預先的計劃,打一下就撤退到後面陣地上去,亞當斯那還不得氣死,肯定大罵中國人狡猾。

不是李鴻章狡猾,而是李鴻章手裡就迫擊炮團這麼一支像樣的炮兵,這可是李鴻章手上的寶貝,壓根就沒打算拿炮兵和聯軍來拼,打上一個基數的炮彈,撈點便宜,李鴻章就讓炮兵撤退下來。

沒有了中國炮兵的壓制,聯軍登陸部隊的進展就順利很多,很快第一批士兵就登上了海灘,開始朝岸邊的高地衝了上耒,這一次聯軍學聰明瞭,沒有排好整齊的隊形,而是成散開隊形撲了上未。

聯軍登陸部隊不斷靠近中國軍隊的陣地,進入了步槍的有效射程。

“打”,一聲今下,新軍的連隊率先打響了第一槍,第一次看見紅頭毛,綠眼睛的詳人,除了新軍士兵外,其他士兵都多少有些害怕,不過看見聯軍士兵不斷的倒在了新軍的槍口下,其他部隊的士兵也明白了,他們手裡的傢伙也能打死這些妖怪,於是也都拿起步槍,手忙腳亂,也不怎麼瞄準,衝着聯軍就一通亂打。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聯軍的第一次衝鋒被打了下去,登陸的聯軍丟下了上百具屍體,論起軍事素質,李鴻章手裡的這些兵明顯不如聯軍士兵,作爲防守的一方,剛纔的戰鬥中,除了新軍連隊把守的陣地,其他陣地都曾經被聯軍衝了上去,士兵們是拼了命才把聯軍打下去的,作爲防守的一方,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剛纔一番戰鬥也損失了上百人,這不能不說是遺憾的事情。

亞當斯很快就發現了,由新軍把守的正面一百多米陣地,是中國軍隊防守最嚴密的地方,中國軍隊兩翼的陣地防守顯得明顯戰鬥力不足,亞當斯立刻做出調整,少數炮火對正面陣地進行壓制性打擊,集中其他火力,猛攻中國軍隊的兩翼。

亞當斯的調整很快就收到效果,在猛烈炮火的打擊下,聯軍集中五千多士兵朝中國軍隊的兩翼陣地,發起了一輪猛烈的衝鋒,儘管臺灣士兵也很英勇,但寡不敵衆,士兵素質明顯低下的情況下,聯軍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拉鋸戰後,終於突破了由臺灣士兵把守的左翼陣地,並站住了腳。

陣地被突破後,中國士兵們就暴露出其訓練質量不高的毛病,撤退時士兵們幾乎是一鬨而散,頓時把正面部隊的側翼暴露給聯軍,整個一線防卸部隊都有被聯軍包圍的可能。李鴻章只好下令全面放棄一線陣地,退守到早以佈置好的第二道防線。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聯軍成功的登上了臺灣島,面對撤退的中國軍隊,聯軍雖然也想趁勝追擊。但很快就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同樣的地方中國軍隊跑過去沒事,聯軍走過去就會掉進一個陷阱,看着同伴們在陷阱裡發出殺豬般的慘叫,想想剛纔陣地前,中國人挖出陷阱中削尖的毛竹,聯軍面對不熟悉的地形,只好放棄了快速追擊的打算,派出部隊排除沿途的陷阱。甚他部隊開始鞏固陣地,掩護大部隊登陸。

李鴻章指揮和聯軍戰鬥第一次的戰鬥就這樣結束了,第二道防線距離第一道防線足足有十幾裡地,這一次聯軍艦隊的炮火應該打不到了,但李鴻章還是感到了擔憂,也第一次感到了自己部隊在訓練上的嚴重不足。

北京,俄國公使亞可夫以和事佬的姿態出觀了。朝堂之上中國小皇帝接見了友好鄰邦的公使,亞可夫表達了俄國政府對聯軍動向的關注,並一再表示,俄國軍隊在邊境是在搞演習,由於俄國國土面積有限,故而借用中國的地方舉行演習。俄國政府對中國一向是友好的,這一點是不容置疑地。俄國政府一向愛好和平,本着世界和平的願望,俄國希望爲英法中三國調停這一次戰爭。

俄國是什麼東西,滿朝文武不知道,楊一是絕對清楚的很啊,俄國人愛好和平?康熙年間在中國邊境搞出的事情還少嗎?這一百多年來,俄國政府窮兵黷武四處擴張,不是剛在克里米亞和英法兩國打完了嗎?這些話朝堂之上楊一沒有說,但心裡跟明鏡似的,俄國人的目的楊一很明白,那就是接着說和撈好處。歷史的俄國人就是以調停爲接口,武力威脅爲手段,逼着清政府簽訂了《中俄愛輝條約》的,來楊一面前玩這套把戲,真是可笑。這年頭,一個弱國想要和平,光有美好願望是不行的,中國作爲一個古老而富庶的大國,在歐洲列強眼睛裡就好比一塊美味的蛋糕,不吃上幾口的都是白癡。要想有和平,就得有強大的無力作爲保證。不然怎麼大談和平都是空談。

楊一雖然把持了朝政,但朝廷上下的官員大多數都是以前遺留下的官員,楊一和手下主要佔據了軍隊系統,其他的就讓他們去爭吧。兵部尚書由楊一自己兼着。禮部尚書楊一建議讓曾國藩來做,只是由於湖南政局還不是很穩定,曾國藩一時還沒來上任。

亞可夫在朝堂上大談和平,這讓滿朝的大臣們看見了和平解決和英法之間矛盾的希望,紛紛向皇帝進言,表示可以依靠俄國的調停來尋求和平的可能。楊一不怕聯軍。可這些個大臣們怕,他們怕聯軍打過來後自己的身家性命受到威脅。朝堂上楊一沒有表態。這些的大臣們也不敢說什麼。可他們私底下卻動用了一切關係,想盡一切辦法在慈禧面前說辭,弄得慈禧也心動了。慈禧把楊一叫進皇宮,把大臣的意見說了,楊一把道理跟慈禧一說,慈禧是個明白人,立刻就知道俄國人在打什麼算盤,也就不再多說什麼。

雖然知道俄國人沒安好心,但爲了穩住俄國人。避免兩線作戰,楊一還是在府邸裡親自接見了俄國公使亞可夫。楊一態度誠懇的請亞可夫去上海,去和聯軍談和平的條件,而亞可夫也正打算去和聯軍商量怎麼對付中國,便一口答應了。

上海,聯軍分艦隊出到達臺灣後的第二天,亞可夫就來到了上海,與威爾金森元帥及讓·卡爾蒙多元帥進行了會晤。

“朋友們,我從北京給你們帶來了好消息了,中國人害怕了。在我們強大的軍事壓力下,中國人開始想和談了。”亞可夫按耐不住興奮的向兩位元帥說道。

威爾金森明顯對亞可夫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但就中國人在戰場上擺出的架勢,哪裡有害怕的意思,這根本就是打算和聯軍拼命,這一點兩位元帥已經達成共識。現在聽亞可夫這麼一說,讓·卡爾蒙多元帥立刻就質疑道:“公使先生,你確信中國人想和談?我們怎麼一點也沒看出來中國人在害怕?”

“噢,尊敬的元帥,你們應該相信你們的朋友,這事是千真萬確的,他們的中堂大人親口跟我說的,他們希望和平,讓我來調停。”亞可夫拿出楊一來證明自己的話。

“公使先生,我們更希望看到俄國的軍隊出現在中國的東北,進而威脅北京,這樣我們才能相信中國人想和談。”威爾金森毫不客氣的對亞可夫說,預期中顯示出對俄國軍隊在中國東北停滯不前的不滿。

面對威爾金森的指責,亞可夫臉都沒紅一下,繼續說道:“元帥閣下,您應該知道,中國和俄國交界的地方現在很冷,雪下得很厚,我國軍隊費了好大得勁才推進了一百公里。”反正英法兩國沒人在東北,明明是五十公里,亞可夫說一百公里也沒人來揭穿他。

亞可夫得狡辯讓威爾金森元帥感到強烈得不滿,開什麼玩笑,俄國人也會怕冷,西伯利亞夠冷了吧?俄國人不照樣呆的好好得嗎?中國東北算什麼?威爾金森元帥冷冷的問道:“公使先生,半年前貴國就在中國邊境集結了十萬大軍,應該說你們早就準備好了,我想知道的是,貴國軍隊和中國軍隊進行了幾次作戰?消滅了多少中國軍隊?”威爾金森一點也沒有給亞可夫留面子,步步進逼過來。

亞可夫再能胡謅,可俄國軍隊壓根就沒和中國軍隊碰上,俄國前鋒距離聶士成的第一道防線還有近百公里呢,還談什麼戰鬥?亞可夫一時半會也編不出話來回答威爾金森,只好支支吾吾道:“這個……,具體情況我不是很清楚,來的時候太匆忙,沒看見軍隊的戰報。”

讓·卡爾蒙多元帥雖說也對俄國人不滿,也看不起俄國軍隊,但眼下大家是盟友,威爾金森元帥說起話來火藥味很濃,是想和亞可夫翻臉,這怎麼可以,所以讓·卡爾蒙多趕緊上來打圓場道:“朋友們,都冷靜點。我希望大家都能剋制一點。”

也不能怪威爾金森元帥生氣,以中國現在的工業基礎,三國聯軍如果共同發力,雖然不說能滅了中國,至少在戰爭的初期,兩線作戰的中國軍隊肯定很難抵擋聯軍的進攻。可是觀在,聯軍在廣州傷亡近萬人,來到上海後,先是海軍在長江裡損失慘重,後是運輸船隊在臺灣海峽被伏擊,聯軍在沿海一帶也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英法聯軍打的如此辛苦,兩國耗費如此之大,可俄國人在做什麼?他們觀在也許還還在中國東北打獵吧?

威爾金森雖然生氣,但也沒辦法和亞可夫翻臉,只好順着讓·卡爾蒙多元帥的話道:“公使先生,請原諒我的失態,觀在我們採商量一下,三國之間下一步的合作。”

接下來的談話中,亞可夫態度老實許多,一再表示會轉達兩位元帥要求俄國加快軍事行動的要求,反正把信送回俄國,至少也得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夠他玩的了。

接着亞可夫要求聯軍儘快擴大戰爭,最好能立刻進攻北京,好逼着中國政府讓步。兩位元帥現在正頭疼部隊彈藥和糧食的運輸問題,開戰以來,聯軍彈藥消耗巨大,目前全靠海路運輸來補充。原採的計劃中,到了中國以後,通過就地掠奪來解決大部分糧食的問題,可觀在的局面是中國人玩起了堅壁清野,聯軍取來的糧食少的可憐,帶來的糧食也剩的不多了。他們倒是想打北京,可一但在天津登陸以後,補給線拉的更長了,戰鬥一兩個月也結束不了,聯軍又搶不到糧食,這仗還怎麼打?

雖然打北京有難度,但上海登陸的十萬聯軍可以在附近做文章嘛,經過折中後,兩位元帥決定在近期內對附近的蘇州城發起進攻,希望能搶到他們所需要的糧食,也算配合亞可夫在北京的話動。

臺灣,聯軍在基隆登陸後,並沒有立刻對李鴻章佈置好的第二道防線發起進玫,而是停留在了基隆一線。李鴻章制斷聯軍也漢有其他能登陸的點,高雄雖然能登陸,但距離基隆太遠,等聯軍打過來,李鴻章完全可以利用中部山區複雜的地形進行有效的阻擊。聯軍不着急進攻,李鴻章也樂的和聯軍消磨時間,專心的繼續佈置加強他的防線。

三天以後,李鴻章爲自己的錯誤判斷付出了代價,聯軍兵分四路,分別在高雄、宜蘭、新竹三地強行登陸成功,一下對臺北形成了包圍。消息傳來,李鴻章開始動搖了,李鴻章的主力都在臺北一帶,臺北是守還是放棄,李鴻章猶豫不決。放棄臺北,趁着聯軍受地形限制,還沒對臺北合圍前退出臺北,進入中部山區堅守,這樣固然最安全,可這樣一來,聯軍很容易就能把李鴻章的部隊壓制在山區裡,臺灣守軍就無法威脅到海峽內的運輸船隊,臺灣保衛戰也就失去了意義。

李鴻章經過權衡,決心死守臺北,拖住聯軍,爲大陸的抗擊聯軍戰爭爭取時問。只要臺北在中國軍隊手裡,聯軍主力就不可能離開臺灣,這無形中就大大減輕了大陸戰場的壓力。李鴻章想的很對,但他沒想到的是,他選一決定幾乎是以生命爲代價來實現的。

李鴻章下定決心堅守臺北的時候。聯軍己徑從基隆方向開始向臺北壓了上來。聯軍前鋒部隊已經在第二道防線前,與守軍開始進行小觀模試探性的接觸了。

臺北該怎麼守?在這個問題上李鴻章很威激劉銘傳。劉銘傳支援的兩個團的兵力。而這兩個團長都是揚一開辦的軍校裡畢業的,他們受過正規的軍事理論教育,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教材是楊一編寫的,裡面就有關於如何在城市進行防禦戰的內容。

建立堅固的外圍防禦體系,這種全新的防禦理論是李鴻章從沒聽說過的,以往的城市防禦戰,哪要什麼外圍陣地。都是依靠堅固的城牆來抵禦敵人的進攻。

新軍炮兵團長王成海提出了在外圍建立支點;配合城市防禦作戰的計劃。步兵團長蔡許東大膽的提出了在聯軍沒有合圍以前,拉一支部隊繞到外圍,利用山區有利的地形。從側後騷擾聯軍,配奪城市防禦。李鴻章手上的兩萬部隊,都在臺北了。就這樣,李鴻章還是感到了兵力的不足,畢竟面對的是五萬訓練有素的聯軍。

基隆方向的外圍陣地是現成的,第二道防線本來距離臺北就沒多遠,茬王成海的建議下,前幾天李鴻章利用聯軍停止進攻的時間,給第二道防戰又增加了縱深,現在就等於是外圍陣地了。

蔡許東在李鴻章同意後,帶了兩個營七百多人的部隊撤出臺北,進入山區,目的是在聯軍的側後頻繁話動,使聯軍不敢全力攻打臺北。

李鴻章還要感謝的是老天爺和原來的貪官污吏們,聯軍在其他地方登陸後,臺灣普降大雨,臺灣島上的官們,平日都想着弄錢。哪有心思修跆,大雨一下,道路實在難於行走,聯軍對臺北的合圍。被大雨耽擱了兩天。也就在這兩天。在衆多志願留下未幫肋李鴻章守臺北百姓的幫助下。李鴻章在其他方向也挖出了一道由戰壕構成地防線。儘管戰壕裡積水很多,但它畢竟是挖出來了。天晴後才把水舀出去,就是初步的防禦工事。

基隆方向,臺北西北方向一里左右,有一高地,高地上多有無主亂墳。當地人稱之亂墳崗。亂墳崗海拔雖然只有二百多米,但是臺北附近唯一的制高點。登頂以後。可以鳥瞰整個臺北。此崗一旦失守,聯軍就可以在上面架起大炮。到時候整個臺北所有重要目標都會暴露在聯軍的炮火之下。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李鴻章更相信白己的親人。李鴻名。李鴻章未出五服地族弟,自李鴻章入閩以來,一直跟隨其後剿滅起義農民,屢立戰功,現爲李鴻章手下千總。

大戰在即,李鴻章召開了最後的一次軍事會儀。李鴻章對所有營級以上軍官做戰前的最後動員。

“諸位兄弟,我很抱歉,本來我們可以撤退到山上的。是我選擇了堅守臺北,也算拖累大家了,各位大多是跟隨我在福建打出來地,我李鴻章把大家帶到這裡,陷入死地,在這裡我向各位的妻子老小說一聲抱歉了。”

“大人,出來當兵吃糧。腦袋早就懸在褲腰帶上了,如今能爲殺洋鬼子而死,值得!”一軍官站起。朝李鴻章行禮後說到。

這人李鴻章知道,是老師曾國藩派出,負責率領三幹湘勇的。叫曾義全。這時候他站出來表態,說明了三幹湘勇的態度。從來無湘不成軍。湖南人性情堅韌,勇武好鬥,歷朝都涌現出不少名臣猛將。如今有這三千湘勇加入,無疑大大的增強了李鴻章部隊的戰鬥力。

“說的好,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臺北不守。則臺灣對海峽的威脅就不大,不守臺北,我們來到臺灣的意義也就不大。如今國難當頭,外敵入侵之際,我兩萬勇士如置臺北於不顧。對朝廷是爲不忠,對百姓是爲不義。守住臺北。拖住聯軍,就是爲內地的決戰做貢獻,爲了能減輕內地的壓力。只要能爲戰勝洋鬼子。把洋鬼子趕出中國去,我李鴻章帶着大家在這裡犧牲也就值得了。”說到這。李鴻章環視在座的各位。發現衆軍官皆神情肅穆,李鴻章繼續說到:“諸位,臺北一戰也許就是你我大家的最後一戰,所有陣地,不經允許。絕對不能後退,一定要打到最後一個人。拜託諸位了。”

五日後,楊一在北京得知臺灣情況後,道:“李鴻章糊塗,我讓他守臺灣,不過是希望臺灣不要成爲聯軍的戰略跳板,死守臺北意義雖大,但大可不必。”即而,楊一又道:“我沒有想到啊,李鴻章居然有這份豪氣,通知下去,以最快的辦法通知李鴻章,臺北不必死守,立刻突圍。李鴻章是個人才,死在臺灣可惜了。”臺北戰鬥開始後的第十五天,楊一地命令才被傳到李鴻章手上。

1860年6月8日,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這一天。臺北保衛戰開始,也就是在這一天,廣東的陳玉成接到了楊一的回信,上面說到:“虎門一戰,打出我軍威風,你雖不尊我將令,我先撒你的兩廣總督,但總督一職還是暫時由你代替,戰爭結束後,看你的表觀在定。”

也就是在這一天,陳玉成下決心啓動著名的英德伏擊戰,在抗擊聯軍的入侵史上,寫下了亮麗的一筆。

6月8日,聯軍對臺北的進攻開始,臺北保衛戰,五萬武裝到牙齒的聯軍對陣兩萬中國軍隊,而且中國軍隊中有半數以上都是新兵,士兵素質的差距就不用說了,臺北保衛戰,前途堪憂。

亂墳崗的重要位置亞當斯也發現了,首日的戰鬥就是以亂墳崗的爭奪爲焦點。聯軍五千士兵在三十門大炮的配奪下,朝亂墳崗上的一千多中國守軍發起瘋狂的進攻。亂墳崗守將李鴻名,李鴻章在其臨行前只交代了一句:“兄弟,對不起了,準備戰死吧。”

六月的早晨,太陽還沒出來,天已經大亮了,樹枝上的露水還有沒有散去的時候,臺灣早晨的沉寂又被聯軍的大炮聲驚醒了。三百門大炮,五萬英法聯軍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向臺北發起了進攻。

亂墳崗上,聯軍用三十門大地連續轟擊了半個小時,然後開始衝鋒。守軍憑藉有利地形,拼死抵抗。面對絕對優勢的敵軍,中國軍隊的勇士們表觀出了決死一戰的勇氣。

首日,亂墳崗上喊殺震天,一干跟隨李鴻章從安徽出來的江淮子弟,與聯軍展開殊死較量。聯軍猛烈的炮火,瘋狂的衝鋒都沒有嚇退他們,一天之內,他們打退了聯軍三十多次的進攻,每一寸陣地上都撤滿了勇士們的鮮血。輕傷者不下火線,重傷着也躺茬陣地上,身上揣着兩個手榴彈,待周圍的兄弟們都犧牲後,聯軍衝上陣地時,他們拉響懷裡的手榴彈。戰況及其激烈,亂墳崗上,前沿陣地幾易其手,聯軍剛剛佔領一點陣地,李鴻名就派人發起反衝鋒,把陣地又奪回來。雙方在陣地上數次形成拉鋸戰,中固士兵在抵禦外辱的戰鬥中,沒有一個人退縮。首日戰鬥結束,陣地依舊牢牢的在中圍軍隊手裡,聯軍傷亡將近六百人,而陣地上的守軍也付出了四百人犧牲的代價,請記住,我說的是犧牲,只有犧牲,沒有受傷。

整個臺北的第一天戰鬥,聯軍進展不大,除了一部分外圍陣地在李鴻章的命令下有意放棄,其他陣地安然無恙。第一天的戰鬥,聯軍死傷多達三幹,而李鴻章手上的部隊也少了兩千多人。

6月9日,亞當斯命今聯軍向臺北發起了更爲瘋徵的進攻,臺北各條防線都紛紛告急,一天之內,李鴻章把手上的三千預備隊,用的只剩下三百多人,而這三百多人是李鴻章手裡的王牌,是劉銘傳支援的一團步兵中的第三營,其他兩個營座團長蔡許東的帶領下繞到外圍作戰了。

這一天,聯軍在亂墳崗上又留下了一開多具屍體,而亂墳崗上也只剩下兩百多人,甚中還包括了李鴻章增援的五百預備隊。其他方向,守軍在讓聯軍付出巨大傷亡後,外圍陣地有所損失,聯軍獲得了一些戰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宜蘭方向的防卸陣地上,三百臺灣高山族男兒,在堅守一個陣地時,全部壯烈犧牲,而在他們的陣地前,聯軍也留下了數量相當的屍體。

也就是在這一天,新軍團長蔡許東,帶這七百勇士,利用夜色的掩護,偷襲了聯軍的炮兵陣地,炸燬聯軍大炮二十一門,但也付出了一百多人的傷亡。此舉無疑令亞當斯很惱火,下令派出三千聯軍追剿蔡許東部。而蔡許東車領部隊帶着聯軍三幹多人,一直南撤,等聯軍追的筋疲力盡的時候,突然繞了個彎,把三千聯軍甩掉,自己又出現在聯軍進攻臺北部隊的側後。

6月10日,聯軍對臺北外圍陣地的進攻達到高潮,亞當斯甚至讓人從一些軍艦上卸下大炮,用在了進攻上,亂墳崗的戰鬥最爲激烈,聯軍動用大炮六十門,士兵一萬,集中進攻,妄圖一舉拿下這個制高點。

亂墳崗上,天亮以後,又是兩個多小時過去了,聯軍的十一次衝鋒都被打下去了,陣地上連同李鴻名在內,一共只剩下八十幾個人了,大部分還都帶了傷的,距離上次聯軍的衝鋒還不到十分鐘,聯軍的炮火又開始轟擊這片不大的山頭。聯軍的又一次進攻開始了。

從戰鬥開始的第一天,也不記得多少次陣地被聯軍突破後,李鴻名親自率領部隊,一次又一次拿着大刀把聯軍砍了下去,今天兩個多小時下來,幾乎每一次聯軍的衝鋒。都是被守軍用大刀砍下去的。

派去請求援兵的兄弟一早就回臺北了,到現在還沒回來,如果再沒有援兵,李鴻名知道,自己這一次可能就要死在這了,和新軍不同,李鴻章的手下沒有拼刺刀的習慣,這些江淮子弟每人幾乎都揹着一把大刀,肉搏的時候,不用步槍,拿起大刀就砍,兩天的戰鬥對李鴻名來說,也是一種痛苦的經歷,以往曾經熟悉的面孔在每一次戰鬥後,就消失很多,這些一起從江淮大地上出來打拼的兄弟,能平安回家的,不知道能有幾個?

炮火很猛烈,連兩天來,每一次炮火準備時,對陣地上的兄弟們來說都是一次煎熬,聯軍的炮火實在是太猛烈了,有相當一部分兄弟就是被炮火所傷,李鴻名親自帶着士兵們趴在戰壕裡,靜靜的等待着聯軍即將開始的進攻,大刀背在背上,儘管大刀上巳經有很多缺口,李鴻名不知道用它砍倒了多少聯軍士兵,但這一次戰鬥,李鴻名估計還是得用它來陪伴自己走過這最後的一刻。

也許是知道陣地上的守軍不多了,聯軍這一次的衝鋒很下了一番本錢,密密麻麻的上來一大片,兩天戰鬥下來,死亡對陣地上的士兵來說已經不是個問題。他們只記得。昨天也是這個時候,一個叫二牛地兄弟,也是在這個陣地上,重傷之後,聯軍衝上了陣地,二牛拉響懷裡的手榴彈,掙扎着滾向敵人的情景,手榴彈是好東西啊,可是數量太少,有人只有兩枚,大家都留下最後一枚給白己。

聯軍進入射程了,李鴻名帶着兄弟們,拼命的用手中的步槍射擊,可是人數實在太少,對阻止聯軍的衝鋒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聯軍已經越來越靠近陣地前,李鴻名已經能清楚的看見,衝在前面的聯軍士兵,那猙獰的面目和狠毒的藍眼睛,聯軍射出的子彈在耳朵邊上已經不斷在飛舞了,對陣地上的兄弟們來說,這也許就是生命的最後了。

三十米、二十米、十米、五米,聯軍已經衝到陣地前了,李鴻名知道,自己的最後時刻也許就要到來,李鴻名摸摸懷裡的手榴彈,然後抄起大刀,大吼一聲:“兄弟們,大家跟我上,殺洋鬼子啊。”

“咚、咚、咚。”一片飛行物越過李鴻名他們的頭頂,落在了聯軍的隊形中,不斷的爆炸聲炸的聯軍鬼哭狼嚎,緊接着一陣密集的射擊撲向聯軍。是快槍,是新軍上來了,就在亂墳崗上的兄弟們面臨最後一刻的時候,李鴻章派出了手上最後的一張王牌,新軍的三百勇士。

“噠、噠、噠”重機槍發出悅耳的聲音。這是新軍纔有的獨門武器,裝備雖然不多,一個營也才幾挺,但這時候幾乎就是聯軍的催命符,手榴彈、重機槍加上新軍快槍快速密集的射擊,聯軍又一次的衝鋒被瓦解了,陣地上留下了比以往更多的屍體。

“兄弟,我沒來遲吧。”纔打退聯軍後。同樣來自江灘大地的新軍營長曹子真問李鴻名。

“沒有,來的正是時候,這陣地下面就要靠你們了。”李鴻名拉着曾子真的手,激動的說。

連續三天猛烈的進攻,聯軍死傷慘重,三天傷亡接近六千人,這對亞當斯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而最關鍵的亂墳崗還在中國軍隊手中,拿不下那裡,外圍陣地的進攻戰就不能算結束,也就談不上對臺北發起最後的進攻,亞當斯緊急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要求所有軍官,在明天的戰鬥中,親自帶隊衝鋒,一定要突破中國軍隊的外圍陣地,帝國軍隊絕不能在臺灣這破地方失敗,帝國軍人的榮譽也不允許他們失敗。

6月10日,戰鬥的第四天,聯軍不顧傷亡,拼命地對外圍陣地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衝擊,守軍雖然英勇作戰,陣地丟失就意味着陣地上沒有活着的士兵了,這一天數個外圍陣地相繼失守,臺北的防線被壓縮許多,不過亂墳崗還在中國軍隊的手中。只是新軍的一個營也傷亡了近一百人,但也讓聯軍在陣地前留下了三百多屍體,受傷的就更多了。

6月11日,臺北保衛戰第五天了,聯軍終於從西面突破了守軍的一段外圍防線,部分聯軍出現在了亂墳崗的側後,這樣一來,亂墳崗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李鴻章急忙下命令,讓亂墳崗的部隊撤退,隨着亂墳崗上的部隊撤回臺北市區,臺北外圍的陣地也都全部放棄了,李鴻章決心在城市裡,利用巷戰來跟聯軍決戰,這時候,李鴻章手上的部隊也只剩下八千人,而聯軍也付出了一萬五幹人傷亡的代價,臺北保衛戰,進入了關鍵的時刻。

6月12日,聯軍不顧在外圍作戰後的疲勞,不加修整就開始對臺北市區發起進攻。數百門大炮瘋狂的朝臺北轟擊,這一天裡,臺北守軍英勇頑強的作城,聯軍沒能進入市區。

6月15日,在聯軍強烈進攻下,臺北市區被突破,守軍死戰不退,與聯軍在一座座房屋前展開爭奪,聯軍每推進幾十米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6月20日,新軍的迫擊炮團六百多人,在打完最後一發炮彈後,團長王成海下今,挖坑把迫擊炮理起來藏好,這東西是寶貝,讓聯軍拿去太可惜了,藏好迫擊炮後,王成海端起一隻步槍對士兵們道:“兄弟們,現在該輪到我們上陣了,沒有大炮,我們就是步兵,大家沒有忘記怎麼開搶吧?”正是由於炮兵士兵的及時增授,纔打退了聯軍突破的數個缺口。

6月25日,激戰還在繼續,臺北市區已經有半數落入了聯軍的手裡,連日來的戰鬥中,面對優勢敵軍,守軍拼死抵抗,白天陣地丟了,晚上就進行夜襲,把陣地再奪回來。這一天,臺北市區裡的守軍越來越少了,李鴻章手上也只剩下不到三千人了,這天夜裡,一隻信鴿飛進臺北,要是能在近距離看到,就能看見那隻鴿子飛行的很艱難,原因是翅膀上有個小傷口。

楊一的命令總算來了,還不算太晚,就在李鴻章打算與聯軍玉石俱焚的前夜,李鴻章收到了楊一下令撤退的命令。是夜李鴻章利用下半夜人組疲勞的當口,帶領所有部隊從南面突圍,途中遭遇聯軍阻擊,要不是遇上了蔡許東帶着外圍的兄弟來接應,李鴻章和他的兄弟們也不知道能否順利突圍。

隨着李鴻章的成功突圍,臺北爭奪戰宣告結束,聯軍付出了死六千,傷一萬兩幹人,得到的只是一座廢墟,也就在臺北戰役結束的這天,整個戰局發生了一點變化,一封來自倫敦的信件,逼着威爾金森元帥放棄循序漸進的戰略,孤注一擲的對北京發起進攻,而俄國人在英法兩國的高壓下,十萬俄軍開始朝縱深推進,先頭部隊與聶士成部發生激戰,中國軍隊抵抗外辱的入侵,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刻。

第10章 苦戰(1)第9章 上任(3)第17章 征服第25章 征服第8章 協議搶劫(1)第21章 故人第4章 練兵第8章 和談(中)第17章 小刀會第20章 李家(2)第17章 小刀會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1章 幕後第15章 買辦第9章 上任(4)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名士第10章 苦戰(6)第3章 逃婚第7章 鎮壓第25章 征服第6章 變數第3章 武器至上第3章 前奏第10章 苦戰(3)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二 部第意外第7章 大戰第10章 苦戰(5)第13章 特區第29章 外患第10章 苦戰(5)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18章 兩江總督第22章 各懷鬼胎第2章 救了向榮第7章 演習?第22章 海疆萬里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0章 苦戰(3)第13章 安內第33章 赴會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3章 前奏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10章 苦戰(3)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18章 廬州(1)第5章 保衛臺灣第30章 圍點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0章 苦戰(4)第4章 練兵第19章 選擇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18章 兩江總督第5章 軍火買賣(1)第7章 大戰第21章 橫掃兩岸第9章 宣戰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9章 上任(2)第31章 打援第2章 歸來第18章 廬州(1)第39章 誰主沉浮第8章 協議搶劫(2)第7章 大戰第5章 保衛臺灣第18章 廬州(3)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6章 論勢第17章 小刀會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1)第1章 底線第9章 起步第8章 領兵蘇滬(1)第2章 家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小刀會第4章 寒冬奇襲第9章 上任(2)第35章 鬼子六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20章 李家(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6章 賺錢第7章 演習?第37章 京華風雲第7章 鎮壓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9章 上任(5)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5章 鬼子六第14章 用間
第10章 苦戰(1)第9章 上任(3)第17章 征服第25章 征服第8章 協議搶劫(1)第21章 故人第4章 練兵第8章 和談(中)第17章 小刀會第20章 李家(2)第17章 小刀會第10章 全亂套了第11章 幕後第15章 買辦第9章 上任(4)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名士第10章 苦戰(6)第3章 逃婚第7章 鎮壓第25章 征服第6章 變數第3章 武器至上第3章 前奏第10章 苦戰(3)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二 部第意外第7章 大戰第10章 苦戰(5)第13章 特區第29章 外患第10章 苦戰(5)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18章 兩江總督第22章 各懷鬼胎第2章 救了向榮第7章 演習?第22章 海疆萬里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0章 苦戰(3)第13章 安內第33章 赴會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3章 前奏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10章 苦戰(3)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18章 廬州(1)第5章 保衛臺灣第30章 圍點第3章 婚姻大事(2)第10章 苦戰(4)第4章 練兵第19章 選擇第15章 揚威於海上第21章 三戰廬州(3)第18章 兩江總督第5章 軍火買賣(1)第7章 大戰第21章 橫掃兩岸第9章 宣戰第1章 回到舊社會第9章 上任(2)第31章 打援第2章 歸來第18章 廬州(1)第39章 誰主沉浮第8章 協議搶劫(2)第7章 大戰第5章 保衛臺灣第18章 廬州(3)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6章 論勢第17章 小刀會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1)第1章 底線第9章 起步第8章 領兵蘇滬(1)第2章 家第30章 圍點第17章 小刀會第4章 寒冬奇襲第9章 上任(2)第35章 鬼子六第19章 劉銘傳+聶士成第20章 李家(2)第3章 武器至上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6章 賺錢第7章 演習?第37章 京華風雲第7章 鎮壓第11章 變革的動盪第9章 上任(5)第16章 亞洲戰略第35章 鬼子六第14章 用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