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章 阿薩姆(一)

通過葉富和葉祖珪的中間竄連、私下協商,胡楚元還是和林泰曾、劉步蟾達成了一個無聲的協議,這兩人在廣州入港,葉祖珪則率領其他三艘炮艇前往馬尾。

隨後,胡楚元正式啓程離開新加坡,穿過馬六甲海峽,前往印度洋,並向着歐洲而去。

整個航行還要持續二十天,實際是不止一個月,因爲胡楚元對生活和飲食要求是很高的,即便是在船上,他也不可能吃發青發黴的土豆。

哪怕是新鮮的土豆,連吃三頓,他也會不滿。

泰昌號上專門保留了一個船艙,專門在裡面養着雞、鴨、鵝、鵪鶉、魚、羊……每天殺一個,燉炒悶蒸煲,每次都得變換花樣。

鮑魚燕窩、花生杏仁、紅豆黃豆……都是乾貨,這些還好辦。

最麻煩的是水果和時鮮蔬菜。

所以,只要有港口可以停泊,泰昌號每隔兩三天就要靠岸停一下,讓胡榮上岸採購蔬菜和水果。

別人採購的,胡榮不放心,萬一讓胡楚元吃壞肚子,那可是天大的事,他都擔待不起。

說實話,其他人也跟着享福。

航速是慢了點,可大家都很開心。

1879年9月15曰,泰昌號抵達孟加拉灣的吉大港。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胡楚元決定在這裡停留一週的時間,船停在碼頭不久,他就讓鄭錫泰去當地找了幾個嚮導,準備深入到阿薩姆邦。

他這樣的舉動讓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可是,大家也沒有提出異議。

一同跟着胡楚元前往歐洲的人很多,華蘅芳、羅爾斯、吳德章等人是技術方面的顧問和監理,顏士璋、繆荃孫、鈕玉庚、顧家相是他的私人幕僚,葉富、鄧世昌、呂瀚是福建水師外派的留學管帶。

胡楚元讓大家收拾幾件簡單的行李,華蘅芳、吳德章、顏士璋、繆荃孫、鈕玉庚、顧家相、葉富都要陪他一起去阿薩姆邦,伍淑珍自然也要去,只有鄧世昌、呂瀚等人留在泰昌號看船。

他們將在當地嚮導的陪同下,一起乘坐火車前往阿爾加塔拉,那裡是阿薩姆茶業公司的茶園種植區,在當地,他們擁有7710英畝的茶園。

雖然胡楚元顯得很認真,可大家都沒有太在意,只當是一次旅行,看一看傳說中的天竺國。

很多人都還是第一次接觸火車,其中就包括吳德章這樣的人,顏士璋等人就更別提了。

在火車上,對於他們這樣很少見到的華人,印度人都顯得很好奇,時常會有人主動過來問一問,或者是和胡楚元聘請的那幾個嚮導詢問一下。

聽說他們是要去看茶園,很快就有一位阿薩姆商人好奇的前來詢問。

阿薩姆人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印度人,而是撣族人,也就是傣族、泰族,“阿薩姆”的來源是Asom,也就是“撣”在英語中的音譯。

在英國入侵印度和緬甸之前,撣族人已經佔領阿薩姆近四百餘年的時間,直到很多年後,他們仍然是阿薩姆邦的主要人口。

主動和鄭錫泰交談的商人就是撣族人,他也是經營茶葉生意,對此很有興趣。

他說,阿薩姆邦的茶業是越來越好做,很多人都在種植茶園,不過,最主要的投資人還是英國人,他們大面積的開設新茶園,每一家的規模都在數千英畝以上。

通常,這些茶葉公司會將茶葉直接運送到英國,並在倫敦茶葉市場上公開拍賣。

在胡楚元這一行人,真正的商人只有兩個,胡楚元、鄭錫泰。

鄭錫泰的英語很流利,又曾經在上海麗如銀行工作了多年,對印度人有所瞭解,在印度的行程就一直是他在負責。

聽着那個商人的話,還有其他幾個可以說英文的阿薩姆人的交談,鄭錫泰漸漸明白了胡楚元此行的目的。

鄭錫泰是很清楚的,他知道胡楚元最想做大做強的兩個產業就是生絲和茶葉,最近這幾年,中國茶葉的銷量急劇下滑,毫無疑問都是印度茶葉惹的禍。

然而,這個事情還能挽回嗎?

在英資銀行工作過多年的鄭錫泰很清楚英國人的實力,他的心裡也並不樂觀。

聽着對面的印度人、阿薩姆人熱情高興的說着茶業上的新發展和越來越好的局勢,坐在他們對面的鄭錫泰,不遠處的胡楚元,兩個人的心中都不痛快。

經過了十多個小時的顛簸,胡楚元這一行人終於抵達了阿加爾塔拉,並在當地的酒店住下。

印度是一個種姓階級社會,當地最好的酒店只向白種人和高種姓開放……其實整個城鎮中就這麼一家,還是印度高種姓的人開設的,即便是胡楚元,他也只能和大家一起找個小旅館住下來。

第二天,在幾名印度嚮導的介紹下,鄭錫泰花費重金禮聘了一個在當地做茶藝師的英國人做嚮導,又通過這個人聯繫了幾家茶葉公司,說是中國的茶商,想來印度購買較爲便宜的紅茶。

鄭錫泰是個多聰明的人啊,既然是派他出去聯繫事情,安排行程,胡楚元又何必擔心呢。

下午,胡楚元就和伍淑珍一起出去,在當地的茶市上買了十幾種牌號的印度茶葉。

阿薩姆邦的本地茶葉消費也是一個大宗買賣,茶葉市場很熱鬧,不僅有阿加爾塔拉的本地茶,也有藏茶和其他地區的印度茶葉。

買了這些茶葉,兩人就返回租住的旅館,將顏士璋、繆荃孫、葉富等人都喊了過來,每人泡上十幾杯,開一個品茶會。

一碗碗紅潤的茶湯展現在眼前,大家都頗有興趣,紛紛品嚐。

一時之間,滿屋子裡都飄着濃濃的茶香。

印度紅茶的特點是茶湯濃,顏色深,紅潤鮮亮,茶葉較大,但不顯得老。

這些人都是老茶客了,尤其是顏士璋、繆荃孫這樣的文人,品茶的功夫都很深。

過了片刻,繆荃孫就先和胡楚元說道:“大人,很可惜啊,湯色倒是很不錯,味卻有點酸苦,香氣更是過重了,本地人種茶,未能盡得我中原茶藝之精髓啊。”

聽他說完,顏士璋和葉富等人也都是微微點頭,看起來是意見很統一。

胡楚元自己何嘗不是品茶的高手,他慣常喝的茶都是國內最頂級的綠茶、紅茶、烏龍,而他最喜歡的是烏龍茶和龍井。

他也各自都喝了一點,每杯之間都用清水漱口,免得錯味。

比起國內的茶,這些茶的口味確實有點奇特,味道酸苦……他不覺得,只是味道比較重。

總的來說,這十幾種印度紅茶的特點大致相同,湯紅味重。

他自己並沒有發表意見,因爲他很清楚,他的口味被養刁了,其實品不出印度茶的好處。

他看向伍淑珍,對她的品嚐和評價充滿了特殊的期待。

見他這麼奇特的看過來,伍淑珍莞爾一笑,道:“我倒覺得還不錯,至少看起來不錯,乍喝的時候有點不舒服,像是沒有煮透的感覺,還殘留着新鮮茶葉的生澀味。多喝了一點,感覺就好多了。不知道它在外國的賣價是多少,如果按照我們在茶市上買來的價格計算,三個洋圓就能買兩磅,實在是很便宜!”

胡楚元正要接着說話,華蘅芳卻忽然道:“這是用機器大規模炒制所導致的,因爲他們用的炒鍋很大,像個圓球,外部加熱,螺旋槳一般的炒鏟子在裡面翻轉,必然不如我們的手炒法精細,茶葉內部沒有炒透,所以就會殘留一絲的生澀味。這樣的工藝呢,味道雖然略差,但在成本上無疑是低廉的。”

胡楚元不免有些驚喜,和華蘅芳問道:“原來你清楚這些啊?”

華蘅芳笑了笑,道:“幾年前,有一家英資商行想把這些機器賣給徐老闆,徐老闆就邀請我去考察一下,也看過英國人當場使用那套機械,算是略有了解。”

他說的徐老闆自然就是徐潤。

徐潤加入江南商行後,原有的茶葉生意和茶棧、茶行都併購到江南商行,使得商行在茶葉生意上迅速擴張,在整個江南五省的茶葉市場上都有了不小的份額。

胡楚元想了一下,和華蘅芳問道:“有辦法將這種生澀味去除嗎?”

華蘅芳搖了搖頭,道:“如果能有辦法去除,徐潤當初就肯定會買幾套機械開辦西式茶莊,這不是機械設計和製造上的問題,而是使用大炒鍋所必然產生的問題。”

“哦!”

胡楚元有那點失望,但也高興,這意味着印度茶葉至少在國內是很難推廣開的,除非英國人繼續提高技術水準和機械設備。

他有感嘆一聲,道:“我今天要做的事情,大家看起來是我在生意上的事,其實,這是真正的國事,而且是我們國內最大最重要的事。大家想一想,茶葉以前是國內的第一齣口資源,爲咱們換回了多少白銀?可這些年呢,我估算了一下,過去十年中,中國茶葉每年的出口總量並沒有明顯的下降,可茶葉的價格卻一直在跌,另一方面,國際茶葉出口總額卻在保持每年7%的增幅。這意味着印度茶葉每年都在高速增加,產銷量是十年翻一番,三十年之後就是四番。那時候,咱們的茶葉怕是再也無法出口了!”

顏士璋、繆荃孫都不敢說話,身爲幕僚,他們在生意和經營方面的能耐還不如一個商行夥計。

顧家相比較年輕,當即就笑道:“大人多慮了,印度人又不善於種茶,而我國則是數千年之產茶大國,國運深遠,茶藝精湛莫深,非外人所能習傳。”

伍淑珍淡淡的輕笑一聲,和胡楚元商量道:“英國應該是世界上的第一茶葉進口大國吧?”

胡楚元點着頭,道:“他們佔了全球茶葉進口市場的7成,法國、俄國和西班牙排在其後,隨後是美國、德國、土耳其。”

伍淑珍一貫是個很優雅的女人,笑盈盈的建議道:“我倒覺得美國的市場空間很大,目前的美國有接近五千萬的人口,其中有25%的人集中在城市,美國又一直遵循雷蒙德高薪主義,消費能力是非常強大的,關鍵是如何推廣和開發。美國以製造業爲立國根本,生活節奏很快,不像英國人那樣有充裕的時間享受生活。”

她的話倒是提醒了胡楚元。

英、法、俄、西這四大茶葉進口國都是生活節奏較爲緩慢的國家,而製造業強大的美國和德國,雖然總體經濟實力很強,經濟繁榮,卻並不是茶葉的主要消費國。

然而,如何開發美國和德國的茶葉市場,如何在英法俄西四大傳統茶葉市場上保持競爭力……這些問題,胡楚元並沒有一個答案。

因爲胡雪巖的關係,胡楚元從一開始就對生絲業有着充足的考慮,再加上家族的根基,他才能迅速對中國絲業作出反應和調整。

茶葉呢?

胡楚元曾寄希望于徐潤,可徐潤畢竟不是他,徐潤是要賺錢的,此時的徐潤更希望將精力和財力集中在上海的地產業上。

對於胡楚元所在考慮的大問題,其他人都愛莫能助,未免有些手足無措的感覺。

衆人都沉默了一會兒,葉富忽然和胡楚元問道:“大人,您能不能和咱們說說,此事影響到底會有多大?”

胡楚元想了想,站起身在房間裡走了幾圈,這才和大家解釋道:“英國人是咱們最大的茶葉買家,佔據中國茶葉出口的七成江山,可他們在印度搞起了茶園,以後只在印度買茶葉,那咱們的茶葉怎麼辦呢?諸位可能還是覺得這不過是一門生意,可是,這門生意不僅關係中國的聲譽和尊嚴,也關係着幾千萬茶農及其家眷兒女的生計。”

聽了這話,大家都不免有些唏噓。

繆荃孫依然有點不解,和胡楚元問道:“大人,咱們以前也沒有和洋人出口國過茶葉,百姓過的不是挺好嗎?既然英國人不買咱們的茶葉,可咱們自己也會買的呀?”

“是啊!”顧家相和華蘅芳都微微點頭。

不用胡楚元回答,伍淑珍就笑道:“兩位先生的道理看似簡單直接,其實並不對。國家的發展也和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因爲別人總是都在發展的。如果沒有茶葉出口,我們無法從國外吸取大量的白銀,國家經濟就很難增長,也將進一步落後於世界。國家積弱落後,必然會有圓明園的事情發生,俄國也纔敢於侵佔伊犁。”

“這樣啊?”繆荃孫似乎有點懂了。

胡楚元不免有些苦笑,沒有外貿出口,沒有資金流入的弊端,在很多年後的中國,即便是高中生都能懂,可在今天,連繆荃孫、顏士璋這樣的進士學者都不懂如此淺顯的道理,還得要他來解釋。

(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二百三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第九十五章 鄧世昌和葉富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六十九章 錢向哪裡去?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四十一章 強國先強種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二十三章 滅曹計(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學生的未來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十六章 婚約和左宗棠的心聲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八十章 這一年的生絲收購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一百二十章 商幫,商幫,天下會商第二百八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四章 八個罈子七個蓋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萬兩銀子的賄賂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八十五章 中信國泰第一百八十一章 東北開禁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禮第八十六章 官不與民爭富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一百五十六章 雲貴總督和滇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黨和工黨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二百零四章 直隸總督胡中堂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一百五十八章 馬尾海戰的序曲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五十二章 陸三元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四大總掌櫃第一百七十八章 潛艇工程的開端第二百三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門的私款第一百五章 尼德蘭的血債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殺胡楚元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萬兩銀子的賄賂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麗洋行和押田法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七十二章 梅啓照的政績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五十五章 鹽案風波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十七章 實務派的起源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國天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三十七章 富紳雲集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二百二十九章 楊宗礪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二百零八章 無功不受祿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八十七章 江南國學館的附帶屬性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日海戰(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親和日本人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
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二百三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員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第九十五章 鄧世昌和葉富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國人的“清室歸政”第六十九章 錢向哪裡去?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銀戰爭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戰敗,又敗了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四十一章 強國先強種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二十三章 滅曹計(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國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學生的未來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來了第十六章 婚約和左宗棠的心聲第三十一章 潘麗美小姐第八十章 這一年的生絲收購第一百四章 投資南洋和軍隊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一百二十章 商幫,商幫,天下會商第二百八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萬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東大戰(二)陰險的劉銘傳第四章 八個罈子七個蓋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萬兩銀子的賄賂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四十九章 拙政園的密會第三十二章 室町通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福州的變化和李鴻章的邀請第八十五章 中信國泰第一百八十一章 東北開禁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滿清賭一局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禮第八十六章 官不與民爭富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華案風波(二)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一百五十六章 雲貴總督和滇軍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戰後的新世界局勢第二十二章 雌雄龍骨第一百六十九章 刻意的遠離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黨和工黨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蘇門答臘的楊宗礪第二百零四章 直隸總督胡中堂第二百九十六章 轟第一百五十八章 馬尾海戰的序曲第二百五十三章 山西富紳(二)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五十二章 陸三元第三十九章 東京拍賣會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鹽價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四大總掌櫃第一百七十八章 潛艇工程的開端第二百三十一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門的私款第一百五章 尼德蘭的血債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三十三章 天津,暗殺胡楚元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萬兩銀子的賄賂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麗洋行和押田法第三百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七十二章 梅啓照的政績第二百九十八章 最後的復出第五十五章 鹽案風波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總理首輔大臣和新的帝國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島戰役(一)第十七章 實務派的起源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國天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蘭灣戰役第一百五十七章 重回福州第三十七章 富紳雲集第一百九十四章 亞洲終究是中國的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可避免的二戰陰影第二百九十五章 副委員長蔡鍔第二百一十二章 1896兵變第七十章 江南鹽禍案的終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開發山西第二百二十九章 楊宗礪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二百零八章 無功不受祿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凱這個下屬第八十七章 江南國學館的附帶屬性第一百六十六章 頤和園的真相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日海戰(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親和日本人第四十二章 重回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