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姬凌雲所做的一切,申子皙感動萬分,不用姬凌雲開口,主動請求效命。
剛剛得到楚國葉家的效忠後,又得申子皙的忠誠,姬凌雲的治楚計劃得到了全面而有效的發展。
在葉公、申子皙的幫助下,姬凌雲得到了楚國大小官員的認可。各地的設施開始運轉起來,其中以礦業發展的最快。楚國地大物豐,那號稱天下至寶的和氏之壁就是出於荊楚附近的荊山。
因此,在申子皙的提議下,姬凌雲物以盡用,大勢開採玉石、鐵礦、金礦以及銀礦幫助楚地提高經濟發展。
春耕不日到來,爲了能讓楚國儘快恢復元氣。姬凌雲還特地從齊吳兩地調來了三十萬把鋤頭,五萬只耕牛以及上萬水稻的秧苗,無償的贈送給楚地裡的百姓,打着恢復家園的旗號,實施治楚方針。
那些得到了好處的地方百姓,紛紛讚揚姬凌雲賢明。而未得到好處,不信任吳國的百姓也只能長吁斷嘆,追悔莫極。
在不知不覺中,各地的百姓也慢慢開始接受了吳國的統治。
與此同時,姬凌雲亦在楚國個個大型城鎮開設了招賢館,招募荊楚人才。時之,姬凌雲威名更盛,意圖報效之人極多。
經過嚴格考驗,有能者,分散至個個郡縣治理地方。其中顏回、南宮适、段皓、頤無亥四人是個中的翹楚。
顏回、南宮适均是孔子的弟子,顏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爲人謙遜好學,但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天資極是聰慧,孔子弟子中最有才幹的一個。
南宮适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多次稱讚其“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以表示南宮适除了一身才學外,品德極其高尚。
時,孔子以在三年前辭世,一身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其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將自己地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顏回、南宮适二人都是欲實現孔子的理想來到了楚地出仕。
姬凌雲對孔子徒弟的態度向來是敬而不大用。但現在卻不一樣。以前。姬凌雲所顧慮的是孔子的威望。孔子有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可以讓自己的弟子盲目的服從,令他們拋開一切榮華富貴。
姬凌雲擔心因此會對吳國不利,所以只用他們的才華治理郡縣,而不用在治理國家。現在,孔子以死,這份擔憂以不存在。因此,對顏回、南宮适異常的器重。
有一點無可厚非。儒學是最適合治理國家地學說。要不然,儒學也不可能留傳兩千年之久。
在中華兩千年地歷史中,涌現出來的賢君聖主數不勝數,若非儒學可用,又怎會倍受重視?
姬凌雲自己也對儒學不排斥,尤其是其中忠君愛國的思想,姬凌雲更是有意廣泛推廣。
另外段皓、頤無亥是楚國的沒落的貴族,自幼學習韜略。意圖重新光耀門楣,現在別編入展如的麾下效命。
凌雲七年,一月七日。
這天一早,姬凌雲招集了治楚的姜良、申子皙、顏回、南宮适、王瑞、李則這六位重臣。
姬凌雲首先道:“下月十六日是寡人父王的六十壽辰,諸位也知道父王身體不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寡人而去。因此,寡人決定即日返回姑蘇爲其舉辦一個隆重地宴會。”
南宮适有禮的作揖道:“百行孝爲先,爲人子女,理當如此。”儒家注重仁孝,對姬凌雲如此行爲。南宮适讚歎不已。
姬凌雲似乎已經習慣了南宮适的禮儀客套。笑道:“如今的楚地尚在治理之中,寡人走的並不能安心。因此。決定讓姜良太宰代寡人總理楚地政務,你們有什麼意見?”
衆人搖頭表示沒有異議,畢竟姜良的才學功績以及名望都是有目共睹的,無可挑剔。
“你們幾人也各有任務,申子皙大夫你輔佐姜良處理大小事物;王瑞大夫你負責督促各地的玉石、銀、金、鐵礦地開採。李則大夫你負責來年的土地開墾,耕種。南宮适大夫,你的任務是管理刑法,對於那些趁亂牟取暴利的不法官員,商人加以嚴懲。”姬凌雲拍手鼓勵道:“諸位務必同心協力,將這重現楚地繁華。”
衆人齊聲領命。
姬凌雲再對顏回說道:“顏大夫,你跟隨我回姑蘇。”
顏回向來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只是點頭回禮。
隨後,姬凌雲又召見了展如、馮平、熊宜僚、段皓、頤無亥、沈孝六將,命他們領兵五萬鎮守楚地的各處要害,以防他國偷襲。
處理好了這一切,姬凌雲由烏林登船,班師回朝。
在長江上行駛了七天。
這日,姬凌雲走進了顏回地倉內,入眼就見一位眉清目秀,身材碩長,頜下三綹長髯,皁帽布襦的文士在案桌上奮筆直書,絲毫沒有察覺姬凌雲的到來。
姬凌雲左右觀望,頓時發覺着小小的倉內堆滿了書籍,足足有千卷之多。
姬凌雲道:“顏大夫七日不出船艙,寡人還以爲你身體不適呢?”
顏回放下手中的書卷溫和道:“讓大王擔心了,屬下想趁着這幾日無事,整理一些古籍。等到了吳國,恐怕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來整理了。”
姬凌雲走到近前看了看顏回所寫地東西:“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羣龍無首,吉……”
姬凌雲問道:“這不是《易》嗎?”
顏回點頭道:“不錯,《易》在我華夏曆史悠久,裡面地精髓深不可測。但許多文獻、古籍都以失傳。先師在世時,屬下曾幫助他整理古代典籍。這整理並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着重於考證及校對,把我等周遊列國時所獲得地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僞存真,將先人的智慧完全重現世間,造福後人。尤其是《易》,恩師曾稱他爲古今奇書,智慧的根源,尤要細心考察。先師經過多年辛勞將《易》整編成書。屬下在楚國時,得到過一卷前人留下來的關於《易》的竹簡,上面所記載的一個地方一句話裡,與先師記載的有些出入,屬下正在研究,是那本文獻上出了紕漏。”
姬凌雲大奇道:“不就是一句話嗎?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顏回立時正容道:“大王說的不錯,僅僅只是一句話而已。但這一句話卻是前人的智慧,前人著《易》正是爲了造福後人,教導後人。我等生爲後人又怎麼可以無視前人的辛勞,草率的更改以及曲解前人的智慧呢?”
看着顏回認真的神色,姬凌雲爲之動容,也爲剛纔自己說的話而感到慚愧。想想在二十一世紀,中華的古人被批判的一無是處,中華的經典文學成了無人問津的地攤貨,而那些西方的文學卻是人人稱善,爭先學習。那時候的人又怎知道這先前人著書時的辛勞?嘆聲道:“寡人收回先前所說的話。”
顏回笑道:“大王不用這樣,其實子路以前也問過先師這個問題。先師當時就說了同樣的話。”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爲人鹵莽,武藝高強,以故。
姬凌雲想着那位“千古聖人”問道:“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顏回想了想認真道:“首先他是一個人,一個擁有喜怒哀樂的人。其次,在我們幾位弟子心中卻是一個聖人。”
姬凌雲先的一愣,隨後“哈哈”大笑了起來,“顏大夫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你這一句話如醍醐灌頂一般令寡人茅塞頓開。”
不錯,孔子先是一個人,然後纔是聖人。
是人難免有錯,作爲一個開創者,在沒有前人經驗的教訓下,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創的東西是否全部正確。因爲有一些東西是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體會出真諦的,作爲開創者他也只能將自己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而已。
正因爲後人的愚昧,完全將孔子看作了聖人,而忽視了他是一個人。因此,人們纔會將孔子的對,對中華的貢獻看作是理所當然,而孔子的一點錯誤,卻因爲他是聖人而無限的放大,到最後更是千方百計的加以貶罰。
這就是中華歷史的悲哀。
孔子留下自己的學識是爲了造福後人,而不是讓後人將他看成一個聖來盲目的聽從。
顏回這一句話完全應對了孔子的人生,他先是人,然後纔是聖。這聖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而是一種對於高尚之人發自內心的一種崇拜,一種尊敬。
開始姬凌雲自己也放了同樣的錯誤,將孔子看成了聖人。所有認爲他的一些小毛病是不可原諒的,但現在想起來卻發現自己對這位聖人更加的敬重了。那是打心底的敬佩,而不是盲目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