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2節)

蔡京所居之處便在西子湖畔不遠處,這邊可以遠眺那靈隱寺,也卡見那假山幾片,可以說是盡收江南的好風景。

碎石鋪成的路,曲曲折折地覆蓋整個院子,而院中更是風雅至極,極合江南小巧優雅的風趣,有亭也有小溪,有石也有白橋,雖未到春暖花開之際,卻讓人盡感春意。

王賢嘆了口氣,便緊跟着門口的引路人向裡屋走去,那邊的長廊建起一片房子,但上面只題了“行吟閣”三字,便像是書房模樣,而後面又是一院,這裡很清淨,只有中間一個長亭,八根柱子都刻着些許名詩,而裡面有一長石臺,臺邊正有兩人,卻是蔡京和他的長子蔡攸。

那個引路人這時躬身而言道:“大人,王公子來了。”

“王兄,你可終於來了。”蔡攸聞言立刻大喜過望,站起身來,親自迎着王賢,隨即笑呵呵地道:“我這次到杭州來,便想過去看一看你,可還沒動身,便聽到知州大人說你已經過來了,這麼長時間,實在讓在下想念的緊啊。”

“蔡兄太客氣了。”王賢微微一笑地道:“其實在下開始並不知道蔡大人在杭州,這次向劉大人述職之時才知道蔡大人竟和在下相距不遠,我心一喜,便想立刻趕過來,又恐叨擾,所以便先通報了一聲,今日再過來拜會。”

“王賢,你不必如此拘禮。”蔡京此時呵呵一笑,顯然心情很好,看了看王賢便道:“我們先坐下說話。”

幾人分開坐好,便聽到蔡攸道:“王兄,你本是居於學士之位,又有經筵之職,卻不想被貶到這江南的一個小縣,這一年來,想必你受了不少苦吧。”

“其實也未有何苦。”王賢笑道:“小縣雖然不必宮中,可是也自有樂趣,何況不必每日想着那朝廷之言,也不必每日提心吊膽,生怕臺諫之官抓住什麼不妥,居這小縣之內,滿眼青色,雖有泥土瓦礫,但不乏其樂。”

“好一個不乏其樂。”蔡京輕聲一笑,隨即便道:“不過說起這江南,還真是天下絕美,奇珍異寶更是無窮,我長居於此,都不想走了。”

王賢聞言一愣,隨即便呵呵一笑道:“對了,我聽劉大人之言,聽說蔡大人你已經外調到幷州,知大郡了,在下在此先恭喜大人。”

“王兄,父親其實並不是要去做知州。”一旁的蔡攸此時也是滿臉笑容,然後低聲道:“這一年來,朝廷發生了太多變化,你恐怕還是不知吧?”

王賢心中一動,遲疑地道:“聽說陛下已經改年號爲崇寧,今年便是崇寧元年。”

“不錯,你可知這崇寧之意?”蔡攸笑呵呵地說道:“崇寧便是崇尚熙寧之意,乃是當今天子想效仿神宗陛下,重開熙寧元豐之制度,驅逐韓忠彥之輩,而使國富民強,天下得安。”

王賢微微一愣,隨即看了一下蔡京,卻見他只是微笑,便道:“陛下有意起用蔡大人回京?”

“王兄果然聰明,一點便知。”蔡攸哈哈一笑,隨即便道:“陛下常觀神宗皇帝的書簡,深感先帝爲國爲民之心,便想效仿先帝,重歸新制,然而環顧朝中,皆是舊黨之輩,因苦於無人,便向旁人垂問,而朝中之人皆言‘若使法得行,非蔡元長不可’,而當今相公曾布也是有心於此,所以陛下便命我到蘇州,專門來請父親回京的。”

“原來蔡兄是從汴京來。”王賢想了一想,便是一笑道:“蔡大人返朝,自然居於相公之位,而荊公之法,也定然會重新制定,以此得開。”

“此次老夫回京,並非想着居高位。”蔡京輕輕一嘆,沉聲道:“老夫年幼之時,便喜讀書,那時范仲淹之文,讓老夫心中感慨,便知大宋雖然國富,但是問題重重,必得治理,方能使天下得安,所幸神宗陛下英明絕世,而荊公又是天縱奇才,便在熙寧元豐之年,行變法事,而使得國庫充盈,外敵不敢爭鋒。”

“然而奸臣衆多,其中每行一法,便有數人阻撓,又有西京洛陽諸人,每隔一月,便奏上數本,皆言王荊公壞國誤民,雖然陛下聖明,並不以此而改心志,但朝中之人操縱外面的百姓們,胡言亂語,以至太后都以爲新法害民,恰逢百年不遇之蝗災,數萬流民於汴京,王荊公自感愧疚,竟然辭了相公之位,陛下雖幾次三番而留不住,只好起用呂惠卿。

而那呂惠卿雖然是一大才,但終究太過浮躁,又無天下爲公之心懷,終使得新法皆崩,以至於太后垂簾,司馬光諸人全罷新法,體制自崩,老夫彼時深感新法已不是荊公之法,而是呂惠卿之法,便在開封之內,全罷其中之法,而想尋得當年荊公之良法。

但天不遂人願,老夫歷經官場,深知這仕途險惡,卻沒想到依舊是大起大落,而陛下初登位,立即就有奸臣小人讒言,污衊我幾條罪名,便把我貶到這杭州,可憐我這一腔抱負,竟全然不得施展,雖有西子景色,卻依舊茶飯不思,雖是一年時光,卻猶如數十載。”

他這長長之言,不知真假,但是蔡攸卻甚爲感動,長嘆道:“父親爲民之心,天地可鑑,如今陛下聖明,重新起用父親,實乃天下之福!”

王賢這時也是嘆道:“蔡大人實乃忠良之臣也。”

“如今之事,難啊。”蔡京又是搖了搖頭,然後嘆道:“雖然陛下聖明,然而朝政卻被一幫小人所壞,曾相公居於朝中,卻無事可做,臺諫官員們每天諫言無數,卻都是彈劾之語,便說這江南水災,本是大事,卻沒想到朝廷有人言道‘江南水患,年復有之,若年年撥糧,置他郡何如?’,陛下還以爲這江南並無何災,要不是曾布建言,朝廷連撥糧之事也不會做了,此中所怪何人?皆是朝中小人而已,然而這些小人久居官場,實在難動他們之根本!”

“父親,這些人不過是螻蟻之輩,又何足掛齒?”蔡攸不以爲意地說道:“何況父親此次回京,定然會受重用,若是當今陛下可比神宗皇帝,那父親你便可比王荊公,宵小之輩,又有何懼之?”

王賢輕輕一笑道:“想必蔡大人並非怕這些宵小之輩,而是擔心宵小之輩壞了事,又重蹈荊公覆轍。”

“王賢深知我意。”蔡京讚歎了一下,便肅然道:“不錯,荊公之錯,便是錯在朝廷亂言者太多,雜音引起恐慌,而今朝政,又和其何等相似?若要行此政事,便定要把亂言者趕跑,放不誤朝政。”

“原來如此。”蔡攸點點頭道:“朝廷之中太多雜音,實在難行政事,不過以父親之能,定然不會讓這些雜音影響。”

蔡京呵呵一笑,卻並未說話,轉頭卻見到王賢沉思不語,便奇道:“王賢你在想什麼?”

“哦,我方纔在想,行朝政事,若是沒有旁音,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王賢沉吟了一下,見到蔡京並未露出不快之色,便繼續道:“畢竟朝政之事,所行都是關乎天下,必然要小心翼翼,否則害了百姓,又會害了大宋,這其中之事,大人你也明白,若是自以自己之心行之,而無旁人指點,恐有疏漏之處啊。”

他這話已經說的很小心了,但還是讓蔡攸很是不快地說道:“王兄此言何意?父親所行之事,定然都是爲國爲民,而若有閒言碎語,那便是誤國之人,豈有貶爲國者而褒誤國者?”

“在下並未有這個意思,蔡兄誤會了。”王賢連忙解釋道:“在下方纔之言,只是說聖人尚且有誤,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錯?而他人之意,或許是反對,卻未必不是對的,要多聽諸人言,然後分辨良策,以得行之,方可算是推行良法。”

“嗯,王賢說的也有道理。”蔡京果然城府極深,只是一笑道:“多聽人言,總是不錯,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朝中官員,不論大小,皆有可取之處,所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人之常理,老夫也不會自負爲天下之人皆不如我,凡能學之處,皆會學之,就比如之前你所言的交子流通之法,我便深以爲然。”

“然而這朝廷決策卻不似一樣,決策之內容,並非儒生學問,亦非匠人手藝,乃是關乎社稷之事,人一多言,便疑慮增多,隨後就不了了之,觀元祐時,司馬光一逝,則朝中分成三派,相互攻擊,每有人提及朝中決策,則定有反對之音,隨後諸人附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就此亂成一團,而朝中並未有何等建樹,如今朝廷之弊,也是在此,言多嘴雜,不能定下心來,卻只是在朝中胡言亂語,如此之大弊,若不改之,實在難以施政。”

王賢頓時愕然,仔細想一想,這話也是沒錯,但他總覺得有些不妥,只是蔡京口舌實在太過厲害,他哪能與其爭辯,便點頭道:“大人說的是,是小子不明事理。”

蔡京呵呵一笑,然後嘆道:“我所行之事,雖然困難重重,亦不得不爲之,王賢你現在年紀尚幼,而且不在廟堂之中,不知這其中險惡,亦不知這推行新法之事,是難上之難,如今你雖然居於小縣,但卻是一個歷練的好機會,莫要錯過。”

他語重心長,而王賢卻不以爲意,但還是點點頭道:“多謝大人教誨。”

“老夫回汴京之後,可能會有大波折,所以一時半會都安穩不起來。”蔡京慢慢說道:“不過再等上一年,按照朝廷的規矩,你也基本上該升遷了,只是我不希望你一下子返回朝中,你可明白我的意思?”

王賢一愣,隨即搖了搖頭,心中奇怪起來,自己目前也算和蔡京這一派很是親密,而且以蔡京的想法,定然不會胡亂地樹敵,可爲什麼會不讓自己返朝?

“其實朝廷不安穩,你之前做了經筵,是章公強制加進去的,但你也該明白其中艱辛了。”蔡京沉聲而言道:“而你年紀不大,一旦入朝,就會成爲諸人的眼中釘,以後非但不能給你帶來好處,反而會讓你仕途走得不穩,所以在大郡是最好的選擇。”

“知大郡並不單純是爲了避開廟堂之爭,也不單純是爲了累積資歷,而是要學會這其中的事情,就比如這江南杭州,和你那小縣就不一樣,你可以在小縣之中計劃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可是到了大郡,你就必須要全面考慮,事務有輕有重,有緩有急,該如何處理,又該如何施行仁政,造福百姓?這些並不是簡單的想一想就可以明白的,而應該歷其事,你明白了嗎?”

王賢沉吟了一下,隨即點點頭道:“小子明白了。”

蔡京這些話,的確不是虛言,其實要想做出事情來,在地方上要比在廟堂上好許多,如果在朝廷之中,很容易就會陷入漩渦,若無本事脫身,便終將一事無成,而在這地方之上,可以說是一個小天下,但是沒有很多勾心鬥角的事情讓人煩心,也就可以安心的把握好自己的想法。

他此時想了一想,又嘆道:“蔡大人對小子栽培之恩,實在難以回報,然只希望大人返朝以後,能得施行良法,則小子之生足矣!”

蔡攸呵呵一笑道:“這是自然,我看時候也是不早,父親,是不是該擺宴了。”

王賢連忙推辭,卻被蔡攸說是不知禮,只好從命而去,心中卻輕舒了口氣,這個蔡京的志向高遠,眼光獨到,一切都類似古之良臣,但願他不會讓大宋走向不歸之路。

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3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4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2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1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112章 皇帝大禮(下)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七)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1節)第27章 月明之夜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1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79章 經義策論(下)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28章 大汗遭刺第120章 另有原因外傳:失蹤之事(十)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49章 長大成人(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3節)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16章 開始南行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03章 觀人比武(上)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2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3節)第113章 所尋之人第50章 先定後婚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85章 朦朧月下(下)第72章 如此結案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2節)第153章 破局之策第78章 經義策論(上)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7章 薩滿儀式外傳:失蹤之事(三)第81章 魯直南行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169章 巧中之巧第70章 曾布相公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60章 大相國寺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引子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34章 全民皆兵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57章 逃亡途中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節)第81章 魯直南行外傳:失蹤之事(七)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30章 天降甘霖第88章 黑夜追蹤(下)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5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3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1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3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5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7章 不見答圖(上)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1節)
第42章 雨夜被劫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5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3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2章 出揚州記(中)(第4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2節)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1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5節)第112章 皇帝大禮(下)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167章 共圖大事(第3節)外傳:失蹤之事(七)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1節)第27章 月明之夜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39章 杭州之行(第1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3節)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2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79章 經義策論(下)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07章 意外之喜第120章 另有原因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1節)第28章 大汗遭刺第120章 另有原因外傳:失蹤之事(十)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49章 長大成人(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3節)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16章 開始南行第171章 出師東行第103章 觀人比武(上)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2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3節)第113章 所尋之人第50章 先定後婚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85章 朦朧月下(下)第72章 如此結案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2節)第153章 破局之策第78章 經義策論(上)第95章 學正罰站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5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7章 薩滿儀式外傳:失蹤之事(三)第81章 魯直南行第117章 初臨揚州第169章 巧中之巧第70章 曾布相公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60章 大相國寺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1節)引子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3節)第34章 全民皆兵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92章 神秘通道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3節)第57章 逃亡途中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3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節)第81章 魯直南行外傳:失蹤之事(七)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3節)第111章 皇帝大禮(上)第130章 天降甘霖第88章 黑夜追蹤(下)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5節)第158章 周家兄弟(第1節)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33章 大汗合不勒(下)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3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1節)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3節)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5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7章 不見答圖(上)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