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文人之論(上)

已經是初冬時節,窗外寒冰已結,薄霜尚存,空氣之中透着寒冷,因是太學外舍生第一次集合,故而諸人不敢怠慢,每個人都起的老早,穿上厚衣服,帶上帽子,就朝大院子出發了。

王賢這兩個月一直注意着周兵,他想弄明白周兵的身份,所以連續好幾夜都睜着眼睛不睡,想看一看周兵還會幹些什麼事情、在找一些什麼東西、隱藏着什麼秘密,可是他失望了,周兵一直都是沉默寡言,並無絲毫稀奇之處,那夜之事就像夢一般不可思議,就連王賢也懷疑起自己了。

學正李廌果然厲害無比,他的學識讓其他學生汗顏,上下千年之掌故、隨手即來,萬里四海之趣聞、談笑便知,這些士子們大都是些年輕人,遇到如此博學而又不守太多規矩老師,自然歡喜無比,故而上策論課比上經義課積極多了。

李廌也不爲難學生們,所以在這兩月之中的私試策論全部都是中以上的,讓一些嚴肅的學正不由嘆氣,自以爲學風敗壞,自李廌起。

王賢對這私試成績不太關注,期間他回去了幾次,王德明和王合都十分關注他的學業,每次他回來都會詳細地問上一遍,王賢知道他們很看重這個,故而也不隱瞞,只是笑着說了些自己的經歷和在太學的成績。

他也沒見到語嫣幾次,那丫頭就像燕子一般不見蹤影,王賢心中奇怪,想着她莫不是在試驗着發動機的圖紙?不過因是每次回家時間很短,他也顧不得尋她。

這冬天季節,城裡城外、富家窮戶,都已經換上了厚厚的衣服,王賢戴着帽子,全身裹緊,耳邊聽到汪洙笑道:“臣貝這身打扮,活像一隻在水中千年的老龜,嚴嚴實實。”

因爲王賢沒有字,在太學的學生之中,親密之間都是稱字,王賢無字,汪洙便把賢字拆成臣又貝,稱王賢爲臣貝,張地雲幾人也覺得此稱呼比起王兄來的更加親密,於是都以臣貝叫起了王賢。

王賢戴着大帽子,沒辦法掃視自己,不過他也是回敬一句道:“我看德溫倒像是一個路上行走的老鱉,左右搖擺不停。”

他這話頓時引來衆人狂笑,因李廌之前說起晉朝謝安,他對玄學一向是極爲看低,便把謝安舉成是路上之鱉,即左右搖擺還要四處走動,非要人硬扶着不成,暗指謝安若不是因謝玄諸人,早就被皇帝扔到那旮旯裡了。

趙萬寶胖胖的身體穿的很厚,倒看不出什麼來了,他這時笑道:“德溫你便不要理會他了,臣貝年雖幼,話卻毒着呢。”

汪洙一笑,擺擺手道:“好了,莫要再互相取消,我等打扮確實臃腫,不過現今第一次外舍集合,我們也不能遲到,對了山論,止兵爲何不在?莫不是又去了雜間幫忙?”

齊偍點頭道:“他清早便去了,我等便先行吧,他一會自己會到那裡。”

止兵便是稱呼周兵的,因爲周兵奇怪,無字無號,諸人便要他自起一個字,結果他想了一晚,就起了一個止兵的字,倒是讓其他人喝了一採,暗說周兵有高意。

不過周兵家窮,所以他每日都在黃昏時去太學雜間幫忙,換點俸錢,也算是養活自己了,齊偍和他算是半個同鄉,故而關係十分好,有時也會過去幫周兵一把。

幾人說着笑着便走到了大廣場,這裡已經人滿許多,嘈雜的聲音充斥於耳,王賢幾人向東邊走去,見到馬階等人已經坐在那邊,他們向其行了一禮便站在北路齋的隊伍之中。

這兩個月,諸人算是對馬階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從不打人,一直對學生們極爲友善,學生們有時犯了小錯,他也只是斥上幾句,所以學生們纔對他改觀,紛紛認爲傳言不實,並且因爲此事還和南路齋的人爭吵了好長時間。

王賢小聲地向趙萬寶道:“一寶兄,到底是來了什麼大人物,連太學長也過來了。”

趙萬寶神秘一笑道:“太學長官高三品,試想一下來人若不是位高權重,怎會過來?”

汪洙笑道:“一寶便莫要賣什麼關子了,你號稱萬事通,今日來了大人物,你定然知曉,就向我等說上一說罷了。”

趙萬寶小聲地道:“也罷,此人便是戶部尚書蔡元長了。”

王賢點了點頭,原來是一個尚書,難怪連太學長都要在此,尚書乃是朝中大員,朝中也就寥寥幾人而已,他此次過來,諸位士子定要過來拜見一番,聆聽一下教誨。

汪洙皺眉道:“我當是誰,竟是蔡京,如此反覆之人,沒什麼好聽的。”

王賢心中一驚,原來今日過來講經之人便是蔡京,這個在後世之中被稱爲“六賊”之首的人,這個一直是扮演着大奸臣角色的人,今日竟然過來給自己講經,王賢不由不好奇起來,蔡京應該會說些什麼,他現在尚未得宰相位,不會有驕狂之氣吧。

趙萬寶輕“噓”了口氣道:“德溫莫要如此說,這裡人雜。”

他們幾人又小聲說了幾句,直到那太學長站了起來,開始在正中說了一些體面之話,便請了蔡京上來。

王賢仔細第看了看蔡京,他看起來和普通人沒有區別,雖然戴着厚帽,但依然可以看到些許白髮,穿着紅色厚袍,精神抖擻,看上去一點也沒有奸臣的樣子,誰又可以想得到這樣一個人會間接導致大宋朝百餘年的基業毀掉?

其實蔡京今日過來太學講經,實屬偶然,乃是因章淳的緣故。

章淳此時可以說是把持朝政,朝中內外皆是尊其相公,就連曾布、蔡卞兩人都不敢說他什麼,但是卻惹惱了一些頑固的臣子,他們聯名上書,盡說其惡,皇帝一怒之下,把這幫上書之人,全部罰到廷外,吩咐以後不準上朝。

這可應了章淳的心思,他也開始有所顧慮起來,在這汴京之中,不滿章淳的人也不是一個兩個了,他雖然不太明白,可是“二淳害民”的傳聞早就佈滿京城,就連一向溫柔賢惠的向太后此時也對其不滿起來,責問起章淳所爲何事,何不爲利民反爲害民之事?

不過萬幸的是皇帝堅持己見,因爲神宗朝時已經有了例子,神宗昔年行變化事,朝中內外、宮廷大小皆是反對一片,此時這一點影響對於皇帝來說無甚干係,反而對章淳更加的信任,經常說道:“卿所爲之事,天下人不理會,朕理會得,卿所受委屈,他日自然會會大白。”

章淳雖然有皇帝撐腰,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放心,想緩解一下諸人對其的不良反應,而汴京之人對其不滿最甚的便是士子,士子集中最多的便是太學,所以他便讓蔡京代爲出面,想憑着其口舌來爲自己挽回一些名譽。

蔡京本來有些不願,不過他這人一向把心思藏住,章淳相托,他第二日便過來了,先和太學長通了通關係,然後便說想在這邊講一講經書,以他尚書之位,親來講書,太學長豈有不答應之理,立刻安排外舍之生集會,讓蔡京給他們講一講《三經》。

不可否認,蔡京對於王安石的《三經》可以說是融會貫通,此時娓娓道來,就連對蔡京頗有微詞的汪洙也輕點了頭,顯然對其贊同。

蔡京見到下面的人都是側耳傾聽,不由笑道:“諸位小友,元長突然想起荊公之言,‘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這天變便是天上雲捲雲舒、便是暴雨驚雷,本就是自然之數,昔日大禹治水,天雷擊其房一十八次,然大禹不畏天變,終治好水災,使百姓可安居樂業,若禹彼時懼天變,那何來聖人大禹之說?故而天變不可畏。

祖宗之法雖是良策,但豈不聞此一時彼一時,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尊黃老之術,乃得以休養生息,然不過四代,武帝變國策,獨尊儒術,大漢得以興盛,北擊匈奴,南擊嶺南,此乃變祖宗之法而得大益也,便若姜尚變周法、制周禮,商鞅制秦法、變秦制,強國之道也,故而祖宗之法不足取也。

此二點皆不足,然人言可畏,周公昔年尚恐懼留言,魏其侯竇嬰亦是人言所害,古人有云,口舌之利甚於刀劍,並非虛言。”

他邊說邊看着士子們的反應,待過了一會兒才道:“聖人不多評,因其知曉己不足,而今之人,誇誇其談,不以謗朝政爲意,不以污聖人爲辱,自以爲胸中萬壑,便論其天上日月,地下黃土,而後一傳十、十傳百,這人言之厲,便由此而甚。”

他這才說到正話來了,意思也算明白,就是暗裡指責士子們本來對朝政是一知半解的,結果好議論,互相傳言,結果變成了流言,給朝政帶來了麻煩。

這句話果然引起了吵鬧聲,士子們都互相說着不停,氣的那太學長扯着沙啞的嗓子喊道:“肅靜,肅靜,如此吵鬧,實在是有辱斯文!”

場中逐漸安靜起來,蔡京不由一笑,正要繼續說話,不料卻聽到一個人到:“蔡大人,學生有事不解,望大人賜教,不勝感激。”

第59章 王家老小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3節)第174章 前方不遠(第1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70章 曾布相公第60章 大相國寺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1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58章 遇上好人第85章 朦朧月下(下)第12章 爭吵不斷第12章 爭吵不斷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72章 如此結案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1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108章 仕途芝麻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98章 雄心壯志第57章 逃亡途中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4節)外傳:失蹤之事(七)第69章 何爲明教(下)第83章 擺宴飲酒第119章 四大將(下)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3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5章 賽馬射箭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2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86章 個性學正第71章 不能繼續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1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24章 沿河而行第45章 終於返家第3章 塔塔爾人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48章 長大成人(上)第155章 風韻臨人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2節)第20章 大部蒙古(下)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7章 薩滿儀式第41章 別勒古臺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2節)第110章 秘閣修書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3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98章 雄心壯志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外傳:失蹤之事(十)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64章 驚天大案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4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5節)第155章 風韻臨人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1節)第8章 關進黑屋第56章 明月之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27章 月明之夜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1節)
第59章 王家老小第22章 合不勒(下)第10章 行醫者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3節)第174章 前方不遠(第1節)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3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4節)第70章 曾布相公第60章 大相國寺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4節)第135章 盛怒之事(第1節)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1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2節)第58章 遇上好人第85章 朦朧月下(下)第12章 爭吵不斷第12章 爭吵不斷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4節)第72章 如此結案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2節)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4節)第73章 酒誤之緣第173章 一得一失(第1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108章 仕途芝麻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2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150章 金陵得失(上)第98章 雄心壯志第57章 逃亡途中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145章 風雲變換(第1節)第160章 解決之道(第4節)外傳:失蹤之事(七)第69章 何爲明教(下)第83章 擺宴飲酒第119章 四大將(下)第133章 災後決議(第3節)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2節)第76章 細語嫣然(下)第5章 賽馬射箭第131章 泄洪前後(上)(第2節)第122章 明教報仇(第1節)第149章 風雲乍變(下)(第2節)第86章 個性學正第71章 不能繼續第144章 失糧之事(第1節)第166章 回至金陵(第3節)第89章 文人之論(上)第136章 好事連來(第1節)第91章 爐邊商議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3節)第124章 沿河而行第45章 終於返家第3章 塔塔爾人第127章 因禍反擊(上)第165章 一聲嘆息(第4節)第48章 長大成人(上)第155章 風韻臨人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2節)第20章 大部蒙古(下)第156章 柳衣巷中第7章 薩滿儀式第41章 別勒古臺第37章 說服薩滿(上)第58章 遇上好人第172章 扎軍之夜(第3節)第132章 泄洪前後(下)(第4節)第159章 成事之後(第2節)第110章 秘閣修書第138章 唯別而已(第3節)第44章 夜涼如水第98章 雄心壯志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9章 大部蒙古(上)第148章 風雲乍變(上)(第3節)第143章 危險試驗(第2節)外傳:失蹤之事(十)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3節)第64章 驚天大案第161章 出揚州記(上)(第5節)第141章 家人團聚第47章 宏偉設想(下)第164章 回去之路(第4節)第163章 出揚州記(下)(第5節)第155章 風韻臨人第147章 風臨江南(第1節)第8章 關進黑屋第56章 明月之下第126章 小縣物語(第2節)第27章 月明之夜第146章 不可思議(第1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