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1)

在經過十天的準備後,元德八年春二月乙卯,饒樂水之側,先王廟之下。

陳須率領着西部都尉的文武官吏,烏恆、鮮卑的貴族,恭敬的向這座先王曾經活躍過的聖地敬獻三牲祭品。

還命人焚燒了祭文,祈求先王在天之靈庇佑。

整個先王廟周圍方圓十餘里,更是擠滿了前來觀禮和膜拜的人羣。

這些人,有漢人移民,也有丁零人、扶余人、濊人、鮮卑人、烏恆人。

但無論他們身上的標籤是什麼?

此刻,所有人都心悅誠服,恭恭敬敬的向着這座如今被漢天子下詔保護,嚴令‘方圓三十里,山川河流因其形,不得擅毀’的聖地朝拜。

對於漢人而言,此地,曾是伏羲氏和女媧氏甚至軒轅氏都曾經活躍過的聖地。

甚至在數千年前,很可能有聖王在此,仰觀天而俯察大地,並與上蒼溝通。

而對於其他諸族而言,此地的存在,證明了他們,在法理上來說,屬於諸夏民族‘失落在外的遺民’這個鐵的事實。

且,諸族都確信,此地的先王,很可能與他們的祖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譬如鮮卑候丘可具就一口咬定,鮮卑族的祖先,曾經是伏羲氏的臣子,後來追隨伏羲氏來此祭天,伏羲氏先王命令鮮卑的祖先在此守衛聖地,等候聖王再次來此祭祀天地,與上蒼溝通。

數千年來,英勇的鮮卑武士,忠心耿耿的遵循了先王的遺命,世世代代,守衛在此!

確鑿的證據,就是鮮卑的稱呼,在鮮卑語之中意爲祥瑞的皮帶。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丘可具確信無疑,鮮卑人更是深信不疑,誰要是敢在一個鮮卑武士面前質疑這個說法的正確性。

那麼對不起,拔刀相見!

烏恆人於是有樣學樣,烏恆侯烏丸不知道從哪個犄角疙瘩裡掏出了一堆部落的收藏品。

然後言之鑿鑿的告訴世人——烏恆人的祖先,是軒轅黃帝的大將。

而這些藏品,就是軒轅黃帝賜給烏恆人的祖先的信物。

反正,在這個沒有碳十四檢測法的年代,也沒有人能戳穿。

況且,人家有圖有真相,更是有理有據。

烏恆之意,就是聰明、智慧。

而能將這樣一個美麗的族名賜給烏恆人的,難道是夷狄?

必須是偉大的諸夏先王,世界一切美好和神聖象徵的聖王,所有烏恆人的共主,所有世界的統治者。

神聖的軒轅氏!

按照烏恆人的說法,三千年前,軒轅黃帝擊敗蚩尤,於是決定祭天,烏恆人的祖先忠心耿耿的追隨着偉大的軒轅氏來此。

軒轅黃帝祭天后,命令烏恆人駐守到赤山,世世代代,守護聖地。

於是,烏恆武士,皆以聖地守衛者自號。

一年四季,這座位於饒樂水之側的先王聖地周圍,都有烏恆武士和騎兵在巡邏和保護。

任何膽敢在聖地周圍有所不敬的人,統統都會被嚴懲!

至於鮮卑人和烏恆人,其實都是當年東胡族戰敗後東逃的殘部這個事實,自然沒有人敢再說。

即使有人想要指出這個事實,也會被烏恆和鮮卑的貴族強力制止甚至人道毀滅。

偉大的青年曆史發明家,獲得了勝利。

很可能千百年後的史書之上,烏恆人和鮮卑人的來歷,將面目全非。

此刻,莊嚴的祭文,伴隨着編鐘之聲,傳遍整個山巒。

“維漢六十一年,歲在乙未,春二月乙卯,奉皇帝之命,臣安東都護府西部都尉陳須,告聖王於前:伏唯陛下奮神威之軀……”

“今臣奉王命而出遠方,誅暴討逆,振王師之威於六合之外……”

祭文讀完,三軍肅穆,戰旗獵獵。

陳須拔劍出鞘,面朝全軍,下令:“傳令全軍:目標——東部諸胡!”

於是,西部都尉郡兵輕騎三千,外加鮮卑騎兩千、烏恆騎一千五百、丁零遊騎兵八百,誓師出征!

在兩天之內,這支大軍就全體越過了饒樂水,穿過蒼茫大地,向着西方未知的草原深處進軍!

原本,漢軍還得擔心迷途的問題。

但指南針的出現,徹底解決了方位的辨識問題。

此刻,幕南諸部,還茫然未知。

…………

幾乎就在陳須祭祀的同時。

與饒樂水相隔數千裡的合黎山上,一位漢軍校尉,舉起了千里鏡,遠眺遠方蒼茫的居延之土。

合黎山,是今天漢室疆土的最西端。

甚至,此地可以說是一塊飛地。

距離合黎山最近的漢家城市,還在七八百里以外。

從北地郡至合黎山,一路上,都是荒山野嶺、草原河流,西匈奴的遊牧民和羣山之中的羌人部族,都活躍在合黎山之外的廣闊世界。

西匈奴什麼的,倒不需要擔心,這些遊牧民根本不敢挑釁和挑戰漢軍。

但羌人卻是一個大問題!

駐守在合黎山上的漢軍駐屯部隊,每天起來,最煩心的事情,就是遇到這些羌人。

羌人是一羣漢家和匈奴都頭疼無比的愚昧族羣。

羌者,騎羊的牧民或者說牧羊人的意思。

羌人的來源很複雜,他們中有月氏人、東胡人、匈奴人甚至可能是千年前的犬戎。

但他們的習性幾乎相似。

都特別愛好強擄其他族羣的男人,帶回家當種馬……

當漢人進入他們的世界後,羌人對於身強力壯的漢軍士兵,格外感興趣。

每當漢軍巡邏部隊外出,或者有補給車隊到來時,合黎山上的漢軍軍官,就總是在憂心外出者或者輜重部隊的安全問題。

自元德六年,漢軍從西匈奴手裡得到了合黎山主山的控制後,迄今爲止已經有數十名漢軍士兵失蹤。

僅有二十餘人被尋回。

甚至,曾經發生過,有個羌人部族的公主,瞧上了一位漢軍伍長,於是將之擄回山裡面當駙馬的故事。

今天,正是從北地郡的補給車隊到來的日期。

合黎校尉陳武很擔心,這支車隊的安全問題。

所以他早早派出了三百餘騎前往接應。

但到現在,也沒有見到補給隊伍的蹤影,也沒有看到接應騎兵的蹤跡。

整個蒼茫草原上,除了偶爾可見的遊牧民外,幾乎空無一物。

陳武不得不擔憂補給隊的安全問題。

但他不敢再派軍隊出去了。

因爲,合黎山的漢軍駐軍,僅有一千餘人。

其中騎兵不超過五百人,他上午派出去的三百餘騎,已經是他手裡最後也是最大的機動部隊了。

剩餘的這些兵力,他一個也不敢動。

因爲,合黎山,絕不容有失!

此地一失,漢軍就失去了進出河西的最重要通道。

更會失去對周圍數百里的廣袤地區的監視!

自古以來,得合黎山者,得胭脂山。

所以,陳武只能一面繼續等待,一面讓人隨時準備點燃烽燧臺,放飛求救信鴿。

雖然他清楚,其實,假如現在合黎山遭遇敵人襲擊的話,那麼,即使北地或者河套的漢軍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派出大軍來援。

但,最起碼,也需要半個月才能趕到此地。

這還是最樂觀的估計。

正擔心着自己派出去的騎兵和補給車隊的安全問題,憂慮着要不要放飛信鴿的時候,忽然遠方的地平線上,捲起了陣陣煙塵。

從煙塵規模來看,這是一支至少數千人的龐大隊伍。

陳武連忙將千里鏡調轉過去,仔細觀察。

只見千里鏡之中,一面高高的戰旗出現在了眼簾。

“細柳營!是細柳營!”陳武驚呼出聲。

沒有人能認錯這面戰旗。

漢軍序列之中,有且只有兩支以熊爲戰旗的部隊。

而以滾滾爲戰旗者,獨細柳營而已。

這支史詩般的軍隊的戰績,毋庸置疑。

它是帝國的長矛,參與了自元德以來的幾乎所有對外作戰,戰功薄之上,匈奴的大當戶、骨都侯,足有數十人,繳獲的匈奴大纛,更是多達十餘面!

它是帝國的堅盾,是捍衛國家安全的長城。

自建軍以來,這支部隊就是抗擊外侮和平息內亂的急先鋒。

隨即又一面戰旗出現。

“羽林衛!”陳武目瞪口呆!

比起細柳營,羽林衛無疑更加霸道!

這是大漢天子的親衛,大漢帝國的利刃!

當今天子曾經讚譽道:國之羽翼,護國之劍。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隨即,虎賁衛的猛虎戰旗,棘門軍的蒼鷹戰旗和灞上軍的黑龍戰旗也都出現在視線之中。

“我的天!”陳武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細柳營、羽林衛、虎賁衛、棘門軍、灞上軍、南軍、北軍。

僅僅是他能識別出來的旗幟,就已經讓他目不暇接。

而這些戰旗所代表的軍隊,無論哪一支出現在此,都意味着一場史詩般的戰爭將拉開帷幕。

而這些戰旗全部出現,那就只能表示——朝廷已經決意發起一場滅國之戰!

不!

如此多強軍的雲集,只能表明一件事情!

朝廷要毀滅整個世界!

自高闕之戰後,漢軍再未集結過如此多的精銳之師。

高闕之戰也表明了,一漢當五胡的事實!

事實上,現在即使是北匈奴也承認了,任意一支漢家野戰軍團,都有在野外單獨戰勝五倍於己的匈奴騎兵的戰力。

西匈奴之中更是有一句諺語:十則戰之,五則退之,三則逃之,一則降之。

意思就是在野外遭遇漢家野戰部隊,必須要有十倍兵力優勢,方能與之一戰,得有五倍兵力優勢,纔有可能全身而退,若只是三倍兵力,那就棄卒保車,趕緊逃命吧,能逃多少是多少,至少可以止損。

若僅僅與漢軍兵力相當,那就別逃了。

逃也逃不過,還是跪下來投降的好。

如今,朝堂諸公喪心病狂的將這麼多的強軍派來此地。

西匈奴除了跪下來之外,陳武想不到他們還能有什麼其他選擇?

畢竟,這可是細柳營!

這可是羽林衛!

這可是虎賁衛!

他們的戰旗上,沾滿了鮮血,他們的刀劍之中,亡魂無數。

在整個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虎狼之師!

哪怕是當年,秦始皇帝麾下百戰百勝,併吞六國的無敵鐵軍,與這些今日的強軍相比,也是相形遜色。

除非,由武安君掛帥,任命商君爲相,用張儀爲卿,以司馬鑲且爲參謀,讓孫子、孫臏爲軍師。

不然,就沒得打!

胸甲一衝,任何方陣,立刻土崩瓦解。

輕騎跟進衝殺,一切陣型都將支離破碎。

陌刀兵緊隨其後,強大的神臂弓遠程覆蓋,近距離內連弩齊射,在超遠距離上,還有投石機帶着巨石來襲。

在陳武的認知中,這個世界不存在能與一支這樣的,幾乎沒有缺陷的軍隊抗衡的力量。

只是……

等這支龐大的隊伍,走近了一看,陳武疑惑的摸了摸頭:“怎麼這麼少?”

幾乎所有的戰旗之下,都只有一支百餘人的隊伍。

也就是細柳營戰旗之下的隊伍要多一些,但也不過千餘人而已。

看樣子,此番來的不過是一些先頭部隊?

但也不像啊!

作爲曾經在武苑受訓過的帝國高級軍官,陳武雖然只是出身郡兵,到現在也不過是一個邊疆守備校尉。

在漢軍序列之中,他屬於郡兵,而非野戰軍官。

但他也清楚,依照元德五年下發各部的《作戰臨敵操典》,大軍出征,先鋒必定要有至少一部校尉的作戰力量。

但,如今未有細柳營,符合了作戰操典的要求。

其他各部,都不像是來作戰的。

倒像是……

“觀戰嗎?”陳武在心裡嘀咕着。

這樣一想,倒也是能解釋的通了。

若其餘各軍是觀戰團和軍官團,這樣的規模倒也正常。

但問題是——西匈奴的那幫怯懦之輩,用得着派出這樣規模的觀戰團嗎?

在陳武的認知裡,西匈奴的軍隊,不僅僅怯懦,缺乏意志。

紀律更是渙散無比,根本就沒有什麼組織。

西匈奴的貴族們,更是驕奢放蕩,根本沒有什麼豪傑。

這樣的對手,只要朝堂下定決心,想要消滅,幾乎不需要費什麼勁。

…………

漢軍的到來,自然立刻引發了整個合黎山附近,所有人的注意力。

羌人各部,在山巒和密林之中,膽戰心驚的看着這樣一支無敵的大軍,雄赳赳氣昂昂的從他們面前走過。

薩滿祭司們手忙腳亂的禱告神明,祈求指引。

而西匈奴各部的牧民,則如驚弓之鳥一樣跳了起來。

立刻就有人急急忙忙的將此事傳回居延。

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549節 比爛第1502節 擔憂第1540節 最後的林胡王(1)第56節 燕飲(下)第1404節 忐忑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481節 商稅的顧慮第1055節 糾纏(1)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360節 微服(3)第1453節 狂風暴雨(2)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86節 傳播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1507節 遊說(2)第543節 酷吏(3)第628節 溫言在口(3)第184節 蠢貨第92節 密謀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895節 風起南國(1)第97節 沒有沒用的學問第541節 酷吏(1)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328節 選秀(完)第852節 影響(2)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1246節 義民第1068節 作繭自縛(2)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640節 廟算(2)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338節 龍!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189節 明主(2)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821節 臣服第1066節 屠殺(完)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913節 不虧第711節 骯髒時代(2)第1174節 矯正(1)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801節 先鋒(2)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981節 曲線救國的匈奴人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214節 拍馬屁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353節 決戰(5)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請假條第49節 厚顏無恥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1546節 工程師治國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121節 影響(1)第1352節 決戰(4)第656節 南巡(1)第833節 匈奴的未來(2)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14節 表演第753節 遠航(2)第591節 新世界(7)第232節 劉德的改變第762節 打擊一小撮(1)第1232節 影響第270節 收編第329節 安排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1516節 緣由第1127節 波瀾(1)第70節 早朝(3)第1099節 軍臣回師第392節 忐忑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991節 君權與臣權第181節 無法拒絕的好處第69節 早朝(2)第24節 做個出頭鳥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1596節 戰起(3)第73節 袁盎第293節 挖坑(2)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728節 佈置第451節 義縱的覺悟第701節 移民政策
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1543節 最後的林胡王(4)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549節 比爛第1502節 擔憂第1540節 最後的林胡王(1)第56節 燕飲(下)第1404節 忐忑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715節 龍城大會(2)第481節 商稅的顧慮第1055節 糾纏(1)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360節 微服(3)第1453節 狂風暴雨(2)第820節 匈奴的絕望與漢軍的幸福第86節 傳播第547節 血流成河(3)第1507節 遊說(2)第543節 酷吏(3)第628節 溫言在口(3)第184節 蠢貨第92節 密謀第600節 民族融合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895節 風起南國(1)第97節 沒有沒用的學問第541節 酷吏(1)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328節 選秀(完)第852節 影響(2)第1386節 聰明的商人第222節 劉安要悲劇了第1246節 義民第1068節 作繭自縛(2)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640節 廟算(2)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1338節 龍!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189節 明主(2)第17節 暴怒的天子第821節 臣服第1066節 屠殺(完)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913節 不虧第711節 骯髒時代(2)第1174節 矯正(1)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801節 先鋒(2)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981節 曲線救國的匈奴人第1044節 義縱的惶恐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112節 劉啓教子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214節 拍馬屁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1553節 官制改革(2)第1353節 決戰(5)第1059節 諸胡的暢想請假條第49節 厚顏無恥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1546節 工程師治國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121節 影響(1)第1352節 決戰(4)第656節 南巡(1)第833節 匈奴的未來(2)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14節 表演第753節 遠航(2)第591節 新世界(7)第232節 劉德的改變第762節 打擊一小撮(1)第1232節 影響第270節 收編第329節 安排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1516節 緣由第1127節 波瀾(1)第70節 早朝(3)第1099節 軍臣回師第392節 忐忑第1220節 崩潰的士大夫(1)第991節 君權與臣權第181節 無法拒絕的好處第69節 早朝(2)第24節 做個出頭鳥第434節 忽悠與變化第1596節 戰起(3)第73節 袁盎第293節 挖坑(2)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728節 佈置第451節 義縱的覺悟第701節 移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