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政治家的素養

第34章 政治家的素養

原來,李然與祭樂拜訪羊舌肸的最後,曾還與他閒聊起韓起來。畢竟,羊舌肸作爲卿大夫,與韓起的關係一直都是不錯的。

那韓起是個什麼樣的人?

李然的用詞非常恰當:

“外好公義,而內多欲。”

根據羊舌肸口述,這裡有則故事便可說明這一切:

曾經,韓起作爲羊舌肸的好友,在一次對飲過程中向他訴過苦。說自己好歹也是晉國六卿之一,既有卿大夫的身份,卻沒有卿大夫的富貴,反而十分貧窮,甚至窮得都沒法跟同僚交往。

其實,這誰都知道,這韓起就是在凡爾賽。

羊舌肸當然知道他這就是在凡爾賽,於是也故作姿態,甚是打趣的祝賀與他。

韓起也很奇怪,問自己發愁愁得頭髮都快掉了,你咋還反過來祝賀我呢?

羊舌肸則正好借了這機會勸誡於他:

“昔日,欒書(晉國欒氏,曾也是晉國六卿之一)窮得田地不滿一卒,祭器都無。但他卻能夠發揚美德,遵守禮制,使自己的聲譽傳遍諸侯。但後來他兒子欒黶驕奢淫逸,貪得無厭,本應該遭到懲罰,但卻因爲欒書的德行,居然得到善終。但到了欒盈這裡,一改欒黶的惡行,重新樹立欒書的美德,最終卻因爲欒黶的惡行慘遭連累,流亡他國。”

聽完這番話的韓起,非但沒有狡辯,卻好似猛然醒悟一般,當即是朝羊舌肸拜道:

“哎呀呀,感謝先生救了我韓氏一族啊!”

……

從在這個故事裡,可以發現羊舌肸確實是一個能夠勸人向善的君子。而韓起的形象,也好似是一個虛心納諫,善於改過之人。

但事實上當真如此嗎?

羊舌肸在後面卻告訴李然的一句話十分精闢:

“韓中軍乃是深藏不露之人,內趨利而知進退深淺。外豁達而又處處計較。”

是的,韓起就是一個極爲善於僞裝的人,他既貪財,但又能掩飾自己貪財慾望。而貪利的形象又本身就是一種僞裝。甚至還極有耐心,知道節制。

這樣一個人,可謂非常了不得的。因爲沒人能夠清楚知道該在什麼時候滿足他的貪慾,也無法判斷他的貪慾到底是真是假。

可通過今日與韓起近距離接觸,李然對這個人也有了些更爲確切的瞭解。

如果說昨日他還不敢肯定平丘之會上韓起會不會幫助他們的話,那麼現在,他完全可以肯定,韓起必然會幫助他們。

爲什麼?

因爲此次平丘之會,完全可以看作是韓起貪慾的釋放點。他不是要小利,而是要貪大。

“何意?”

魯侯不解問道。

李然看了看祭樂,臉上閃過一絲笑意,而後道:

“韓起要的,不外乎是在平衡晉國六卿的同時,還能使得他韓氏於各諸侯中立威,以便於賺得更多利益。現如今借平丘之會來達到這一目的,顯然是最爲合適的。而借些合理的由頭髮一下威,便是這最好的途徑。”

“所以與我們交好,韓起能得到的利益顯然更大。他單獨與我們會面,只不過是爲了不想在會盟之前就與季氏撕破臉皮,這才假意給季氏一個機會,修復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

但實際上若當真如此,他又爲何要讓祭樂也一道前去?”

“剛纔便說了,這個人很善於僞裝,他騙過了季孫宿,卻沒有騙得過我。”

李然的眼神裡迸射出兩道璀璨的光芒。

因爲誰都知道,祭樂的姨夫便是叔孫豹。換句話說,祭樂同時也代表了叔孫氏。這就是最明白不過的信號了。

韓起是迄今爲止,他所見過的,最狡猾的人,那種把真真假假僞裝到骨子裡的人。倘若只看任意一面,都會讓人誤以爲真,深信不疑。

可與這樣的人打交道,在李然看來,卻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

與聰明人鬥,更是其樂無窮。

“若是這樣那便太好了!子明哥哥當真聰明!”

祭樂在一旁像個小迷妹,眼睛裡盡是李然聰明絕頂的樣子。

“那如此看來,先生是不是已經有把握在此次會盟上給季氏致命一擊?”

魯侯很淡定,他沒有想象中的高興,說話時語氣也很平靜,似不太在意這件事。

李然聞聲回頭,看了一眼魯侯後,當即躬身道:

“君侯大可放心,季氏將傾,魯之公室復興有望。中興魯國,非君侯莫屬!”

這樣的話,李然還是第一次說。

但是他能感覺得到,現在的魯侯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裝瘋賣傻的公子稠。之前的公子稠只是善於僞裝,可是現在的魯侯也學會了猜疑和忌憚。

人是會變的。

魯侯微微擺手,示意李然不必畫這種大餅給他充飢,而後嘆道:

“父君與兄長皆死於季氏之手,寡人勢單力薄,不敢與之相鬥。若不是得先生襄助,寡人也只能徒嘆奈何啊。”

話音落下,魯侯轉過身去,徑直進入了裡間。

祭樂看了李然一眼,像是在詢問:

“阿稠這是怎麼了?”

李然拉着她從官驛裡出來,回到自己的房間後這才道:

“日後,有些話萬不可當着魯侯的面說。”

“爲何?我與他自小便認識,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祭樂聞言便是有些不樂意了,畢竟在她眼中,魯侯即便已經即位,那也是她的小弟弟。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她那個曾經的小弟,而今顯然不再如曾經。

權力是一種可以吞噬人心志的東西,好似有一種魔力,能夠趨勢人不斷爲之奮不顧身。一旦入局其中,那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而今天下諸侯紛爭不斷,各國又皆有權臣相逼,幾家崛起,幾家衰落。權力更迭這種事更是如家常便飯一般。

這就是一個永遠也鬆不開的繩子,一旦崩了,那便是滿盤皆輸。

“他是魯侯,未來執掌魯國的君侯…”

李然現在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奪回原本屬於太子姬野的權力,將之交到現在魯侯的手中。

這也是他扶持魯侯的根本原因。

可是他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卻不由自主浮現出一絲愧色。似乎做了一件本不該做,而今想要反悔也已不及的事情。

祭樂不懂,儘管她明白李然這話的意思,在她看來,權力更迭的確可以埋葬一些事實,可那些深藏在心的最初的美好,難道也會被埋葬嗎?

他們可是自小就相識啊!

一起玩過泥巴,一起下河摸過魚的姐弟啊!

“休息吧,明日的重頭戲可不能錯過。”

李然不想回答祭樂的問題,因爲答案很是殘酷。

館驛另外一邊,季孫宿的房間內。

今日與韓起會面回來後,他可謂十分高興。因爲明面上來看,他想要修復與韓起之間關係的目的應該算是達成了。

今日韓起對他的態度十分友好,這對他而言自然也是一個不錯的信號。

只要能夠處理好此次平丘之會的問題,日後他季氏便可再無後顧之憂了。

“主公,有信使到。”

正自高興,手底下有僕人送來一份書簡。

季孫宿不以爲意的打開,原本以爲可能是晉國權貴的一些書面問候,問問好,宴席邀請什麼之類的。

可當他打開一看,頓時臉色鉅變。

“父親?”

此次跟隨季孫宿一道前來晉國的乃是他另外一個兒子,季孫亥。

季孫亥,季氏,名亥,字若。在曲阜並不算有名,甚至在季氏內部都不算一個人物。季孫宿之所以帶着他來,完全是出於平衡季氏內部的矛盾。

見得祖父臉色鉅變,季孫亥當即出聲問道。

誰知季孫宿猛的將書簡一合,喝問道:

“莒國與邾國的國君現在何處?”

季孫亥想了想,搖頭道:

“暫還未得到他們確切的消息。”

下一刻,季孫宿捏着書簡的手“咯吱咯吱”作響,臉上肌肉不停抖動,顯然憤怒以及。

“莒,邾二國當真是好大膽!趁着老夫不在國中,竟是突然發難!”

“什麼?”

季孫亥聽到這話,也是一驚,臉上滿是難以置信之色。

原來,那份書簡上的內容不是別的,正是莒,邾兩國對季氏所佔領的土地發起了反攻,而且一改兩國往日士氣不振,戰力不盛的表象。

此次兩國進軍可謂是日襲百里,不到三日便已推進到了郠邑,眼下居然正對郠邑發起圍攻。

“現在就派人去莒,邾兩國,務必查明到底是誰在背後暗中支持他們!叔孫豹這老匹夫素來不通軍事,絕不會有這等手段!”

“老夫要將其揪出來,極刑!極刑!”

季孫宿很是憤怒。

他前腳離開,自己的封邑居然就被莒,邾兩國圍攻,這顯然是有人在背後指揮着他們。

以往在曲阜朝堂之上小打小鬧,他倒也沒什麼,可是事關季氏基業,事關季氏整族的利益,他豈能不怒?

季孫亥得令,便立馬是退了下去。

季孫宿又思索了一番,忽的又轉過頭來,對着外面的僕人嚷道:

“喚子服椒前來議事!”

不多時,一個身着魯國大夫服飾的中年人便出現在季孫宿的面前。

“椒,看來你要提前去見韓起一趟了。”

季孫宿看着眼前的子服椒,眼神之中透着一股無奈。

因爲他知道,面對莒,邾兩國的強勢進攻,若是他不能儘快搞定韓起,那在平丘之會上,他很有可能輸的一敗塗地。

屆時不但會失去那些已經佔領的城邑,甚至還會在天下諸侯面前顏面盡失,季氏將成爲天下笑柄。

這絕對是他無法承受的結果,所以必須搞定韓起!

子服椒,則是他唯一的選擇。

他本打算在平丘之會前一日再讓子服椒去遊說韓起,好讓叔孫豹與鄭國祭氏,乃至李然的全盤計劃落空。可現在情勢危急,他不得不提前安排子服椒前去。

子服椒得知莒,邾進宮郠邑的消息,先是微微一怔,而後點頭道:

“這一路來,椒曾數次觀察那李然。李然此人深藏不露,腹中良策極多。想必此事多半乃是李然託人所爲,確是不可不防。”

“唔……事不宜遲,在下這便去面見韓起,請季孫大夫靜待佳音。”

第737章 吳越爭勝的真實意義第290章 賴國直接投了第424章 魯侯稠的苦難第91章 厲大行第747章 遭遇吳軍第1章 穿越春秋太危險第610章 田乞好尷尬第482章 越女宮兒月第584章 成邑終究不太平第699章 萇弘化碧第723章 趙鞅在晉東的勝利第297章 陳國內亂第304章 申無宇再諫楚王第216章 兵聖孫武初獻策第749章 李然所佈下的最後一局第345章 第403 404章 口蜜腹劍的費無忌第246章 第283 284章 特立獨行的楚王第651章 再入絳城第300章 陳國設縣第1章 穿越春秋太危險第286章 月下美人第474章 家人團聚第616章 返老還童之術第563章 後山的暗道第214章 李然的無奈第98章 動機第409章 陰不佞盜寶珪第84章 齊國使者田穰苴第610章 田乞好尷尬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655章 晉陽途中初定計第253章 第293 294章 惜名的王子棄疾第398章 執拗的鄩羅第361章 豐段急了第400章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第289章 慶封終於落幕第412章 第482 483章 趙鞅手下留情第553章 第670 671章 我是來保費邑的第678章 荀躒也開始搞事情第208章 襄助子產的原因第620章 南子的過往第134章 晉侯的心事第703章 荀躒的隱憂第7章 姬姓的榮譽感第729章 重敘吳楚往事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311章 道紀之徒——觀從第486章 祭樂真的寄了?第383章 暗行衆——鞏簡第97章 欲擒故縱第514章 陽虎的失敗第280章 一切的真相第745章 在路上第123章 沒開始就結束了?第198章 伍舉報喪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405章 第470 471章 智敗劉佗第555章 公山不狃請喝茶第348章 第407 408章 四國大火的真相第737章 吳越爭勝的真實意義第583章 花田錯第573章 第692 693章 自作聰明的叔孫輒第460章 庖廚與食客第374章 十里長街送子產第328章 伍舉老矣,尚能翻車第440章 孔子和晏嬰第99章 公孫段的尾巴第554章 叔孫輒上鉤第612章 第739 740章 李然親勸公斂陽第744章 奔越第472章 鄧析以身殉法第473章 夜出鄭邑第152章 魯國現狀第759章 絕不後悔!第202章 楚王熊圍的禮賢第76章 及時雨來也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115章 豎牛奔魯第74章 餓殍遍野第145章 趙武出山第388章 大破甘鰍第730章 蒯聵起爭心第645章 三顧李然第620章 南子的過往第140章 良臣將死?第449章 第534 535章 觀從至鄆邑第502章 似醒非醒第148章 回家第64章 不好的直覺第542章 第653 654章 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第299章 陳國被亡第327章 吳國的隱患第562章 猛油火攻第747章 遭遇吳軍第7章 姬姓的榮譽感第675章 荀躒的態度第746章 范蠡與文種第92章 何爲大局?第608章 向楚莊王學習
第737章 吳越爭勝的真實意義第290章 賴國直接投了第424章 魯侯稠的苦難第91章 厲大行第747章 遭遇吳軍第1章 穿越春秋太危險第610章 田乞好尷尬第482章 越女宮兒月第584章 成邑終究不太平第699章 萇弘化碧第723章 趙鞅在晉東的勝利第297章 陳國內亂第304章 申無宇再諫楚王第216章 兵聖孫武初獻策第749章 李然所佈下的最後一局第345章 第403 404章 口蜜腹劍的費無忌第246章 第283 284章 特立獨行的楚王第651章 再入絳城第300章 陳國設縣第1章 穿越春秋太危險第286章 月下美人第474章 家人團聚第616章 返老還童之術第563章 後山的暗道第214章 李然的無奈第98章 動機第409章 陰不佞盜寶珪第84章 齊國使者田穰苴第610章 田乞好尷尬第687章 勝利在望第655章 晉陽途中初定計第253章 第293 294章 惜名的王子棄疾第398章 執拗的鄩羅第361章 豐段急了第400章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第289章 慶封終於落幕第412章 第482 483章 趙鞅手下留情第553章 第670 671章 我是來保費邑的第678章 荀躒也開始搞事情第208章 襄助子產的原因第620章 南子的過往第134章 晉侯的心事第703章 荀躒的隱憂第7章 姬姓的榮譽感第729章 重敘吳楚往事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311章 道紀之徒——觀從第486章 祭樂真的寄了?第383章 暗行衆——鞏簡第97章 欲擒故縱第514章 陽虎的失敗第280章 一切的真相第745章 在路上第123章 沒開始就結束了?第198章 伍舉報喪第609章 吃了一起躺闆闆第405章 第470 471章 智敗劉佗第555章 公山不狃請喝茶第348章 第407 408章 四國大火的真相第737章 吳越爭勝的真實意義第583章 花田錯第573章 第692 693章 自作聰明的叔孫輒第460章 庖廚與食客第374章 十里長街送子產第328章 伍舉老矣,尚能翻車第440章 孔子和晏嬰第99章 公孫段的尾巴第554章 叔孫輒上鉤第612章 第739 740章 李然親勸公斂陽第744章 奔越第472章 鄧析以身殉法第473章 夜出鄭邑第152章 魯國現狀第759章 絕不後悔!第202章 楚王熊圍的禮賢第76章 及時雨來也第590章 第711 712章 李然巧定計第115章 豎牛奔魯第74章 餓殍遍野第145章 趙武出山第388章 大破甘鰍第730章 蒯聵起爭心第645章 三顧李然第620章 南子的過往第140章 良臣將死?第449章 第534 535章 觀從至鄆邑第502章 似醒非醒第148章 回家第64章 不好的直覺第542章 第653 654章 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第299章 陳國被亡第327章 吳國的隱患第562章 猛油火攻第747章 遭遇吳軍第7章 姬姓的榮譽感第675章 荀躒的態度第746章 范蠡與文種第92章 何爲大局?第608章 向楚莊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