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父皇英明”

bookmark

趙貞吉覺得景王帶不動的時候,張居正的明廷軍隊進展也很順利。

從開封前往洛陽,整頓軍隊之後張居正迅速南下,和襄陽知府取得了聯繫。

襄陽知府立刻表示喜迎王師,並且準備好勞軍的物資,等待張居正進軍襄陽。

趙貞吉又向景王建議親自出徵荊州,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景王又猶豫了。

趙貞吉更是氣的半死,景王不肯出徵,趙貞吉只能帶着大軍自己前往荊州,希望能在張居正攻佔襄陽之前佔領荊州。

湖廣的戰事如火如荼的時候,在廣西武靖州,一支小船隊從潯江逆流而上,駛入了羣山之間的峽谷中。

“這邊就是藤峽了。”一名夥計指着兩邊的羣山,對小船上的年輕人說道。

這個年輕人就是第五旅的後勤參謀李言恭,將手榴彈和山地炮等裝備送到了第四旅之後,李言恭主動請纓,前往廣西打探瑤亂的情況。

俞諮皋答應了李言恭的請求,於是他裝扮成商賈,前往藤峽刺探情報。

夥計是漢人,名字叫做佘正,以往就是經常前往藤峽的商隊嚮導。

自從藤峽瑤亂開始之後,佘正就沒了活幹。

李言恭高價聘請佘正擔任嚮導,佘正咬牙帶着李言恭前往藤峽。

李言恭看着兩岸的高山,不由感慨也難怪藤峽之亂屢次發生,但是明廷依然沒辦法平定。

這地方實在是太險要了,兩側的高山根本沒辦法攀登,潯江水流湍急,大船也無法通行,只要躲在這山上,以大明軍隊的戰鬥力,還真的拿這些瑤人沒辦法。

佘正說道:“聽我祖父說,藤峽在上皇繼位初就叛亂了一次,還是新建伯帶人平定的,後來我爹說又叛亂了一次,那一次是張經略帶人平定的。”

新建伯就是王陽明瞭,而張經略就是張經了。

查看了藤峽的地形之後,李言恭返回了尋州府的桂平城,結合他實地考察的情況,他將當地瑤亂的情況繪製成地圖,連忙給駐軍肇慶府的俞諮皋送去。

幾天後,肇慶府,第四旅的參謀部中燈火通明。

俞諮皋和譚綸坐在李言恭送來的地圖前,整個作戰室內到處都是爭論的參謀們。

譚綸說道:“這一次廣西事務,大都督全權讓我們處置。”

“大都督說了:‘軍情萬變,不必事事回報,皆由譚、俞二人相議而定’。”

俞諮皋不由的感動,他聽父親俞大猷說過不少明軍內部的事情,什麼制衡掣肘,互相拖後腿。

“大都督讓人從上海送來了明廷兩次平定藤峽的資料,這些都是好東西啊。”

俞諮皋也點點頭,這些資料中包含了王陽明和張經平定藤峽期間上報給兵部的軍情,還包含了王陽明和張經親自書寫的奏章,詳細論述的嘉靖年兩次平定藤峽的作戰過程。

這些自然都是蘇澤從京師“搜刮”過來的,這對於即將進入廣西作戰的第四旅,具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王陽明和張經,都是嘉靖朝時期最有能力的文臣將領了,他們對藤峽作戰的經過,對於第四旅依然有參考價值。

藤峽之亂一共發生過三次。

分別是成化年的第一次藤峽之亂,這一次明廷的主將韓雍,這位也是一個猛人,二十歲就進士及第,能文能武。

韓雍在平定了藤峽之亂後,將藤峽改爲斷藤峽,意思就是戰亂瑤人作亂的氣運,並且將斷藤峽所在的地方設爲武靖州,專門委派軍政官員管理。

不過韓雍平定藤峽之亂對於第四旅沒有參考性,因爲成化年間的明廷實力尚強,韓雍是盡起十萬大軍,八路並進殺進藤峽的,算是一力降十會。

如今東南就沒有這麼多兵,而且十萬大軍補給消耗也是天文數字,大都督府根本不會在廣西投入這麼多。

所以嘉靖七年的第二次藤峽之亂,對於第四旅更有參考意義。

當時平叛的新建伯王陽明,手裡只有五萬兵,直接殺入藤峽犁庭掃穴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王陽明攻打了藤峽門戶的遷江八寨,採取了圍點打援的戰術。

果不其然,在出入藤峽的屏障遷江八寨被攻擊之後,山中的瑤人紛紛出藤峽支援,然後被埋伏的明軍伏擊,斬首兩千餘人,最後拔掉了八寨,平了第二次藤峽之亂。

但是第二次藤峽之亂只過了十年,嘉靖十七年藤峽再亂,這一次是張經帶兵平叛的。

張經基本上沿用了王陽明的戰略,先攻八寨,切斷藤峽門戶之後,等待藤峽中的瑤民疲敝,這才分三路大軍殺入藤峽。

譚綸看着地圖說道:“果然藤峽易守難攻,新建伯和張經略的辦法,都是先從遷江八寨開始,先打掉藤峽對外補給的通道,困死山中作亂的瑤民。”

俞諮皋也點頭說道:“八寨是藤峽物資進出的通道,就算是瑤人,也沒辦法在藤峽中自給自足,必須要通過外面山寨物資的供給,這八寨和藤峽互爲表裡,確實是藤峽門戶。”

譚綸嘆息一聲說道:“當年新建伯曾經給明廷上書,請將司康衛遷到遷江八寨邊上,建造周安堡威懾八寨瑤民,只可惜新建伯在八寨之戰後病故,這件事也就沒有能推行下去。”

俞諮皋“若是周安堡建立起來,就不會有下一次藤峽之亂了。”

譚綸搖頭說道:“明廷人亡政息,藤峽之亂可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問題。”

“第一次藤峽之亂平定二十年後,纔有第二次藤峽之亂。”

“可是第二次平定後,僅僅過了十年就又亂了。”

“當地土蠻矛盾尖銳,這纔是藤峽之亂的主要原因。”

俞諮皋也點頭,從王陽明和張經對戰後總結的奏章上,也可以說明譚綸的觀點。

第二次藤峽之亂的起因,是當時明廷官員爲了潯江水道通暢,主政官員爲了政績,和藤峽附近的瑤民約定,商船入峽者,計船大小給予魚鹽。

往來藤峽的基本上都是漢人商船,這魚鹽要漢人出,而這些靠着藤峽天險收取魚鹽的瑤寨,又通過手裡的鹽迅速壯大,更加的貪婪無度,還經常攻擊漢人的商船。

最後漢蠻關係徹底失衡,爆發了藤峽之亂。

而第三次藤峽之亂乾脆就是因爲武靖州知州岑邦佐不能鎮守馴輯民衆,並私自接受賄賂,給予叛軍庇護,至此滕峽以北叛軍勢力恢復並漸肆猖獗。

這一次的藤峽之亂,則是因爲被張經招募出去的狼兵沒有得到足夠的遣散費,辛苦打仗沒有得到酬勞,導致這些放歸的狼兵返回鄉里聚衆造反。

俞諮皋看着地圖說道:“我軍人少但是精銳,還是要從遷江八寨下手,先切斷藤峽對外出入的通道,逼迫賊軍出來決戰。”

譚綸點頭說道:“但是經過兩次征剿,斷藤峽的瑤人也長進了不少,特別是這一次瑤人中的幾個頭領還是在張經手下打過仗的,切莫不可輕敵。”

俞諮皋點點頭,他想起蘇澤在福州水師學堂講過的課,治安戰這個東西,是越來越難打的。

因爲交戰雙方都會不停的總結經驗,落後一方在追趕的時候往往速度更快。蘇澤在課堂上講的例子,就是東漢的百年羌亂。

西北羌亂,可以說是拖垮東漢的最根本原因,起初的羌人不過是零散的部落,都是因爲土地等一些漢羌矛盾而爆發的零星叛亂。

在初期東漢可以很容易的平定羌亂。

但是隨着羌亂持續,羌亂的規模開始擴大,而羌人也聯合起來,東漢平定羌亂的難度也在逐漸加大。

羌人也在學習東漢的軍事技術和政治制度,逐漸從鬆散的部落變成更緊密的部落聯盟,甚至最後還出現了割據政權。

等到東漢末期的時候,羌亂已經成爲東漢朝廷的西北大患。

藤峽瑤亂也有這樣的趨勢。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瑤人也是各自爲戰,頂多說建立攻守同盟,互相支援。

第二次瑤亂的時候,瑤人已經組成部落聯盟,聚集在統一指揮了。

等到第三次瑤亂的時候,瑤人已經推舉出一個“瑤王”出來,統領所有部落作戰了。

譚綸說道:“李言恭送來的情報,這一次瑤亂首領叫做磐安,曾經是張經手下狼兵的千戶,隨着張經南征北戰過,在當地瑤民中聲望很高,被推舉爲瑤王,號稱在藤峽中聚兵十萬。”

“磐安返回藤峽之後,聯合諸寨,還設八路將軍,又和遷江八寨守望互助。”

“所以我們必須要迅速攻破遷江八寨,要不然以磐安的見識,肯定知道遷江八寨的重要性,一定會舉兵來救。”

商定了計劃,整個廣東的軍政系統開足馬力,情報、後勤等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運轉起來。

與此同時,明廷在送走了俺達汗之子黃臺吉之後,朝堂上立刻對蒙古的政策開始了新的討論。

靠着和黃臺吉“和談借兵”的功勞,李春芳被特旨入閣,成爲隆慶內閣中排行第四的閣臣。

如今內閣之中,首輔楊博爲泥塑閣老,基本上不發表意見,發表的意見也都是贊同皇帝的和稀泥意見。

次輔高拱爲人剛直,作爲當年皇帝的老師,深得隆慶帝的信任,如今主持新務改革,風頭壓過了首輔楊博。

三輔張居正在準備平景王之亂,朝堂上的事情基本上不參與。

這一次李春芳入閣,對於那些熟悉大明朝廷的官員來說,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李春芳因爲蒙古的事情,和高拱多次正面爭執。

兩人的矛盾可以說是公開化了,在這個時候讓李春芳入閣,讓這些從嘉靖朝留下來的大臣們紛紛感覺到了熟悉的味道。

看來在高拱靠着擁立之功專權獨斷幾個月之後,大明皇帝終於覺醒了祖傳技能——“異論相攪”,開始提拔高拱的政敵進入內閣,制衡高拱了。

當內閣中出現第二個山頭,那些反對新務改革的官員,自然的聚集在了李春芳的門下。

李春芳迅速拉起一派的勢力,開始和高拱打擂臺。

朝堂上凡是高拱支持的,李春芳這一派一定反對。

今天的內閣會議上,李春芳再次和高拱激烈的爭吵起來。

在上一次蒙古和談之後,高拱立刻上書,提醒朝廷一定要防備蒙古人,建議朝廷分化草原。

這一套中原王朝已經玩了上千年了,從漢武帝招降南匈奴,再到隋代裴矩分化突厥,大明朝也一直都是這麼玩的。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俺達汗崛起,取代瓦剌人成爲草原霸主,背後也有明廷在出力。

這道奏章也沒什麼,但是壞就壞在,兵部和禮部的資料全部都被蘇澤搬走了!

大明兩百年對草原作戰的過程,歷代有草原作戰經驗大臣的奏疏,草原各部落的起源、衝突和風土人情資料,全部都被蘇澤打包帶走了!

這還怎麼玩?

高拱越發的覺得,蘇澤不碰皇宮裡的其他東西,單單帶走京師的文書檔案,這一招的厲害之處!

不過丟了也不是全無辦法,高拱建議召集熟悉北邊局勢的大臣,重新上書言北邊的事務。

再派出間諜混入商隊中,打探草原上的情況。

最好能夠找到一個和俺達汗不對付的部落,扶持他們制衡俺達汗。

就比如最近崛起的五原城主,明廷就可以聯繫一下,給他們一些支援制衡俺達汗。

高拱這份建議,自然遭遇了李春芳爲首的激烈反對。

反對理由也很簡單,我天朝堂堂上國,剛剛和藩屬國簽訂合約,現在就背地裡動刀子,這有損我上國的威嚴,日後這些藩屬國還怎麼爲大明效力?

而且黃臺吉已經答應,蒙古出兵五千幫助明廷平叛,這件事要是泄露出去,不是招致蒙古人的怨恨?

御前會議開了幾次,每一次都是不歡而散。

一向支持高拱的隆慶帝,也在這件事沉默不語。

皇帝沉默,內閣首輔楊博自然也沉默。

高拱和李春芳的衝突進一步加深,雙方麾下的言官開始互相攻擊,高拱主持的新務也成了被攻擊的目標。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隆慶帝不得不下場叫停了。

因爲蒙古諸部資料缺失,讓往邊關四貢市派遣東廠錦衣衛探子,蒐集草原上的情報。

和黃臺吉剛剛簽訂合約,還是要先遵守密約,不能和五原城做生意。

這一次,讓登基不滿一年的隆慶帝,第一次感覺到了“聖裁”的感覺,他終於明白爲什麼父皇總要在內閣中塞一個和首輔不對付的閣臣了。

隆慶帝再次思念起父皇來,

果然是“父皇英明”啊!

第90章 貪上史書第635章 軍功章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376章 草芥飛長,破土欲出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78章 銃炮第566章 睢陽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313章 從“賊”者們(三更)第675章 宣傳戰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435章 髒東西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163章 吃絕戶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334章 鑽膛炮第222章 雙金色被動第569章 算瘋子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131章第033章 曬鹽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657章 拼命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309章 弔民伐罪(加更求票!)第056章 脫毒難第170章 縣試前第584章 備戰睢陽088章屏蔽了第475章 武昌和滎陽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281章 講武堂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010章 趕海第464章 駕崩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255章 婚後二三事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268章 文學技能Lv10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223章 沖天大將軍第027章 鴛鴦陣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009章 寒菜粥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621章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479章 慣性和溢出第139章 良配第529章 電磁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464章 駕崩第435章 髒東西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004章 龍王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330章 大都督讓我給您帶句話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77章 三江感言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133章 風將起,雨綿綿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409章 廣築城?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071章 破題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004章 龍王第071章 破題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
第90章 貪上史書第635章 軍功章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364章 三經新注第376章 草芥飛長,破土欲出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78章 銃炮第566章 睢陽第403章 於二公子的風險投資(三)第313章 從“賊”者們(三更)第675章 宣傳戰第138章 大戰獎勵,人才難得第435章 髒東西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163章 吃絕戶第205章 醫術被動,打颶風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655章 意料之外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284章 官場水太深,於兄把握不住第334章 鑽膛炮第222章 雙金色被動第569章 算瘋子第469章 渾濁世道,如何來救?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131章第033章 曬鹽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657章 拼命第275章 醫生會武術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309章 弔民伐罪(加更求票!)第056章 脫毒難第170章 縣試前第584章 備戰睢陽088章屏蔽了第475章 武昌和滎陽第019章 科舉技能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157章 送上門的肥羊第281章 講武堂第439章 統一市場和國家第636章 西安戰雲第216章 方若蘭的舅父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010章 趕海第464章 駕崩第020章 四書五經大全第255章 婚後二三事第125章 忙碌的文抄公第268章 文學技能Lv10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223章 沖天大將軍第027章 鴛鴦陣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56章 乏味的時代,激盪的世紀第009章 寒菜粥第664章 鐵路司的暢想第621章 世界是個草臺班子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063章 月港船會第014章 種田要用腦第479章 慣性和溢出第139章 良配第529章 電磁第542章 富可敵國的於公子第464章 駕崩第435章 髒東西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004章 龍王第685章 蘇澤之問(大結局上)(全書完)第330章 大都督讓我給您帶句話第432章 蒸汽時代的初鳴第427章 湯顯祖考申論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587章 物價再漲第77章 三江感言第564章 怎麼交稅?第645章 教皇有幾個兵?第133章 風將起,雨綿綿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220章 走哪條道?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202章 新錢發行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409章 廣築城?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071章 破題第363章 從君權天授到主權在民第004章 龍王第071章 破題第472章 都是人精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331章 還政於民檄文(卷末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