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駕崩

bookmark

中書丞相張居正急匆匆的來到宮門前,和已經得到傳召的李煒父子正好撞上了。

張居正見到李家父子,眼神冷峻的瞥了兩人一眼,卻沒有和兩人說話,而是直接拂袖向宮內走去。

李家父子一開始見到張居正就是一驚,但是張居正沒有上前訓斥他們,也沒有讓人阻止他們入宮,兩人又是一喜。

想到是皇帝徵召的自己父子入宮再獻藥,那肯定是獻上的紅丸仙丹有了效果,清遠公李煒覺得自己立下了天大的功勞,腰板挺得更直了。

如果皇帝能夠恢復健康,那他們父子就是天大的功臣,區區張居正又算得了什麼?

剛剛晉升的清遠公父子昂着頭,跟在張居正的後面進入皇宮。

等到了寢殿之前,張居正也平復了心情。

已經接到了消息的馮保站在宮門前,見到張居正立刻迎接了上去。

張居正看向自己的政治盟友,不滿的問道:“紅丸仙丹來路不明,清遠伯父子如何獻藥的?”

馮保低着頭說道:“是李貴妃在伺候陛下的時候,給陛下服下的。”

張居正瞪大眼睛說道:“貴妃爲何要做此等事情!”

馮保低着頭,他想要辯解卻也沒辦法。

他和張居正雖然是盟友,但是也不可能將李貴妃當做犯人那樣監視。

如今皇帝唯一的繼承人就是李貴妃的兒子,作爲太監他總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看到馮保不說話,張居正也不好繼續向他發火,而是直接拱手站在寢殿門口道:

“臣張居正求見陛下。”

“宣!”

從寢殿裡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張居正正色的看了一眼馮保,果然皇帝能開口說話了。

這對於張居正來說自然不是一個好消息,一個能開口說話的皇帝和一個風疾失語的皇帝,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推行新務的時候,張居正也聚集了一羣反對者。

當年張居正能夠通過皇權整合明廷的力量,那他的敵對者同樣可以通過皇權集中在一起反對他。

那對於正在推行變法的張居正,是絕對無法接受的事情。

張居正不動聲色,踏入到寢殿之中。

寢殿中點了不少鯨油燈,將整個寢殿照耀的如同白晝一樣。

張居正走進前殿,見到了換上了一身龍袍,坐在御塌上的隆慶皇帝。

張居正只覺得有些不對勁,在燈光的照耀下,隆慶皇帝的臉上泛着不正常的潮紅。

經過風疾折磨的隆慶帝身形消瘦,這不正常的潮紅尤其違和。

“張愛卿這麼快就知道朕的身體痊癒了?”

隆慶語氣中的不滿,張居正自然很清楚。

但是張居正畢竟是權臣,他面色不變的說道:“聖體安康關係我大明的國運,臣不得不來確認。”

“確認好了嗎?”

張居正躬身說道:“陛下,還是請御醫給陛下診斷一下吧。”

聽到御醫,隆慶帝的臉色更不滿了。

他不信任張居正,自然更不信任御醫。

這幫庸醫就不想要讓朕的身體好起來!

明明清遠公的丹藥吃下去就好了,御醫每天開了那麼多的藥,吃了半年都沒好!

如果讓御醫來診斷,非要說皇帝的身體不好,讓皇帝繼續“養病”,那張居正就可以繼續執掌大權了。

不僅僅是隆慶帝這麼想,在帷幕後的皇貴妃李氏也是這麼想,剛剛被太監引入殿中的李氏父子也是這麼想。

隆慶帝立刻說道:“朕的身體自己知道,朕已經康復了。”

“清遠公,你獻上的丹藥很好,我大明還是有忠臣的!”

李煒父子連忙跪下來磕頭,張居正卻無奈的閉上了嘴。

這就是權臣執政的不穩定性了,既然執政的合法性來自於皇帝,那就要面對皇權的反撲。

此時大殿中不僅僅有張居正,還有外戚和太監,張居正的所作所爲都會傳出去,一旦他有任何不當,都會變成反擊他的話柄。

所以此時張居正在思考着要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

隆慶帝又說道:“可還有仙丹?”

李煒立刻從懷裡掏出一個瓷瓶,高高的舉過頭頂說道:

“臣一共請老神仙煉製了三枚紅丸仙丹,其中一顆用來試藥,還有最後一顆。”

“快呈上來。”

一名皇帝身邊的太監立刻走過來,要接過李煒手裡的瓷瓶。

張居正立刻說道:“不可!”

“陛下,此藥丸來歷不明,還是要請太醫勘驗後再服吧!”

李煒剛剛想要辯駁,皇帝卻先說了話。

“此仙丹朕已經服下一粒,如今效果張相國已經看到了,還需要太醫再勘驗什麼?”

清遠公李煒立刻說道:“紅丸仙丹只剩下一顆,如何讓太醫勘驗?張相國,你是不想要讓陛下龍體康復嗎?”

這麼一頂帽子扣下來,張居正也有些承擔不住。

他只好停止反對,然後說道:“陛下龍體事關朝廷安穩,還請陛下召見羣臣再服藥!”

這句話說完,既然張居正已經妥協,那當着羣臣面服藥也是應該的,就連隆慶皇帝也不好反對了。

而隆慶皇帝也想要當着羣臣的面宣佈自己康復,就順水推舟的答應了下來。

馮保立刻拿着旨意,讓太監去重臣家中叫門,將重臣們都召到皇宮。

等到後半夜的時候,明廷的重臣們紛紛穿着朝服,來到了寢殿之中。

等到羣臣到齊了,隆慶皇帝立刻迫不及待的打開瓷瓶,將紅丸仙丹含入口中,接着又拿起水壺將藥丸含化服下。

張居正看着皇帝服下了藥丸,一陣子更加不正常的潮紅浮現在皇帝的臉上。

今天在太醫院輪值的,正是上一次在隆慶皇帝風疾的時候,在太醫院輪值的倒黴侯太醫。

上一次保住了性命,侯太醫就一直在辭官,可是皇帝風疾以後太醫院跑了很多太醫,侯太醫作爲第一個給皇帝診斷的太醫,幾次都沒能辭職成功。

誰想到今天侯太醫在太醫院值班,又趕上了這種倒黴事情。

他看着御座上的皇帝,雙腿不住的打顫,果然是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自己這命是要交在太醫院了。

張居正瞥到了被召來殿內的侯太醫,他看到侯太醫的表情,立刻意識到了不對勁。

隆慶皇帝服下了紅丸仙丹,立刻從御座上站起來,他手舞足蹈的說道:

“朕好了!”

“水!朕要喝水!”內侍立刻遞上水壺,侯太醫經過一系列的思想鬥爭,最後硬着頭皮站出來說道:

“慢着!”

衆人看向侯太醫,張居正立刻走過去問到:

“侯太醫,陛下怎麼了!”

侯太醫看着正要遞水壺的內侍說道:“陛下此時不能飲水!”

可隆慶皇帝已經搶過了水壺,張居正立刻說道:

“請陛下先聽侯太醫說完!”

張居正這麼一說,權相的氣勢完全展露出來,就連皇帝也停下了舉起水壺的手。

侯太醫咬牙說道:“張相國,請允許我給陛下請脈。”

張居正立刻說道:“請侯太醫給陛下請脈!”

隆慶皇帝雖然不滿侯太醫打斷他喝水,但是羣臣的目光都看向來,他也需要太醫來證明自己的健康。

於是點頭,示意侯太醫上前。

侯太醫戰戰兢兢的走上來,他的手搭在了隆慶皇帝枯瘦的手腕上,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

衆人看向侯太醫,只聽到他說道:

“雀啄脈,雀啄脈!”

張居正也顧不得禮法了,直接快步上前問道:“什麼是雀啄脈!”

就在侯太醫想要回答的時候,剛剛安靜下來的隆慶皇帝突然喊道:

“水!朕要喝水!”

說完,皇帝直接拿起旁邊的水壺,向嘴裡灌水。

這下子羣臣也看出不對勁了,馮保立刻上前要搶奪隆慶皇帝手裡的水壺。

可是皇帝死死的抱住水壺,將整個水壺的水全部喝乾了,這才鬆開了手。

砰的一聲,水壺落在地上,皇帝也一下子倒在了御塌上。

“陛下!”羣臣立刻喊道。

張居正立刻對跪在地上的侯太醫問道:

“陛下到底怎麼了?”

侯太醫帶着哭腔說道:

“按照東南李時珍的說法,風疾是腦中血脈淤塞之症,要治療風疾只能徐徐化開腦中血淤,逐漸調養。”

“這紅丸藥性霸道,一下子衝開了陛下腦中的淤塞,卻耗光了陛下的心力。”

“剛纔屬下給陛下診脈的時候,已經脈象如同雀啄。”

這下子不用侯太醫繼續說了,張居正也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他立刻說道:“快給陛下診脈!”

侯太醫爬上御塌,搭在隆慶皇帝的手腕上,接着臉色雪白。

“陛下怎麼了!”

張居正厲聲問道。

侯太醫顫顫巍巍的說道:“陛下龍馭歸天了。”

這下子張居正都快要站立不住了,衆臣亂做了一團。

等張居正回過神來,他立刻說道:“召太醫院所有太醫,一同進殿!”

“馮掌印,立刻封鎖宮門!”

張居正的一道道命令發佈出去,衆大臣這才安定下來。

看着御塌上的皇帝,張居正也露出一絲悲痛的神色。

當年他和高拱先後給還是裕王的皇帝講學,也曾經一同對抗過嚴嵩奸黨。

誰也沒想到羣臣在這樣的情況下見了最後一面。

如今皇帝死了,張居正環視一圈,立刻看到了在地上發抖的清遠公李煒。

“來人!將清遠公李煒父子抓起來!”

張居正指着李煒父子說道:

“李煒父子進獻毒藥,罪該萬死!”

李煒眼睛一黑,徹底暈了過去。

殿內的太監立刻將兩人押下,此時其他太醫也陸續進入寢殿。

這些太醫逐個上前,確認了皇帝已經駕崩,最後由太醫令向張居正和羣臣宣佈了皇帝駕崩。

張居正環視了一圈,看着殿內的重臣說道:

“陛下駕崩,國有少主,當由太子繼位。”

隆慶在世的皇帝只有一人,因爲隆慶風疾也早早冊立了太子,在繼承皇位這件事上沒有任何問題。

接下來張居正說道:

“陛下早有遺詔,命令我輔佐新君監國。”

在場衆臣紛紛臉色一變。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說有遺詔就有遺詔了?

一直被張居正壓制,幾乎剝奪了權力的李春芳站出來說道:

“還請中書丞相出示遺詔!”

張居正瞥了一眼李春芳,對着馮保說道:

“還請馮掌印將遺詔拿來。”

馮保心中也是一萬頭馬奔過,哪裡來的遺詔啊?

看到張居正的眼神,馮保只能硬着頭皮說道:

“僕臣這就去拿遺詔。”

馮保忙着去“準備”遺詔的時候,張居正已經開始有條不紊的推動繼位程序。

李春芳看無機可乘,只能退回到朝臣的班列中。

不過李春芳低着頭,嘴角卻掛着笑容。

張居正確實是個厲害的人,但是這一次他面對的是一個死局。

清遠公李煒父子是新君的親外公,張居正想要將皇帝之死都推到李煒父子頭上,那就是他最大的失誤!

李春芳已經找到了漏洞,接下來就輪到他發動進攻了!

第242章 晚年不詳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第619章 自治社區第388章 印花稅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532章 女真叛亂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514章 “皆大歡喜”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158章 冤案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027章 鴛鴦陣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022章 畝產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585章 彈幕徐行戰術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447章 琉球內附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031章 大明特色:陽奉陰違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218章 思想的星火第379章 上皇迴鑾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036章 售鹽第295章 爆炸就是藝術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657章 拼命第679章 雨將軍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660章 大一統的曙光第600章 三三制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245章 李時珍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382章 船運和保險第667章 政治仗第668章 總需要一場決戰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314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243章 水淹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663章 神聖感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460章 離天堂太遠,距中原太近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010章 趕海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617章 打老虎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267章 要不要造反?第144章 編寫蒙學教材的打算第327章 張居正諫行一條鞭法第498章 巴巴羅薩行動第381章 蘇大都督的倒模第028章 初陣
第242章 晚年不詳第372章 愚民,吾不爲也!第193章 將鑄新錢第512章 蜀中和漢中第619章 自治社區第388章 印花稅第592章 曼陀羅花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510章 列強的時代第253章 籌辦婚禮第532章 女真叛亂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453章 這是好事啊!第598章 系統性歧視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544章 有線電報第514章 “皆大歡喜”第522章 東南:糟了,我成大秦了!第158章 冤案第365章 嘉靖退位第027章 鴛鴦陣第383章 威尼斯人在廣州第156章 “倭”亂未平第119章 拍案驚奇第022章 畝產第593章 女王的決斷第585章 彈幕徐行戰術第516章 時代帷幕拉開第603章 河南請降第447章 琉球內附第192章 鄉試臨近第117章 辦報打擂臺第405章 李舜臣聚義梁山泊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128章 海上來船第103章 束水衝沙第031章 大明特色:陽奉陰違第454章 戰爭史的新一頁第218章 思想的星火第379章 上皇迴鑾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036章 售鹽第295章 爆炸就是藝術第229章 稅收契約論第626章 秩序解體第657章 拼命第679章 雨將軍第417章 睿智的作戰計劃第142章 採生折割第180章 寫皇叔的督學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289章 水師新軍和火器坊第660章 大一統的曙光第600章 三三制第359章 敵軍氣衰第165章 金色書法技能第582章 夜郎自大第210章 真正的目的地第105章 選被動,同行第93章 農事忙,技能漲第245章 李時珍第350章 大明朝廷的搬運工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632章 富者恆富,弱者恆貧第562章 爆火的劇團第382章 船運和保險第667章 政治仗第668章 總需要一場決戰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43章 一網打盡!第411章 星空和道德律令第314章 大人,時代變了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243章 水淹第166章 武夷山紅茶第371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374章 “與民同樂”的鰲山燈會第663章 神聖感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368章 新思想,新學說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460章 離天堂太遠,距中原太近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400章 李舜臣的選擇第452章 兩個世界第277章 一書驚起千層浪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503章 弄不完的權第010章 趕海第225章 諸夏夷狄論第617章 打老虎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267章 要不要造反?第144章 編寫蒙學教材的打算第327章 張居正諫行一條鞭法第498章 巴巴羅薩行動第381章 蘇大都督的倒模第028章 初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