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回 遭遇戰

卻說呂布一戟刺向馮禮,本來呂布是想利用自己方天畫戟比較長的優勢,逼馮禮在衝過來的時候,只能提槍封擋。然後就在馮禮舉槍封擋的時候,用自己那方天畫戟的戟翅,把馮禮的兵器奪過來,好生擒活捉馮禮。可沒想到,那馮禮衝過來的也猛點,呂布這力氣也大點,那馮禮,舉槍擋是擋了,可還沒等呂布變招,把那個馮禮的兵器奪過來呢。那馮禮的胳膊就吃不住自己戰馬衝過來所帶的那股力量了,在呂布方天畫戟巍然不動的情況下,馮禮的胳膊一軟,自己就撞到了呂布的方天畫戟上,死了。

呂布懊惱得一揮方天畫戟,把插在方天畫戟的馮禮挑在了半空,丟到了一旁。呂布心說:這個傢伙怎麼這麼弱呢?本想抓個活的,沒想到他竟然自己找死。真是又讓老子損失了一筆。

不過,既然馮禮死了,那對呂布也就沒有什麼可留戀的價值了。呂布隨即指揮自己的部下對面前的這支部隊進行包圍。然後呂布自己也催馬就衝向了那些慌亂的部隊。可呂布衝鋒的途中卻有了一絲的猶豫,自己用不用把方天畫戟放下,接着用白蠟杆子呢?呂布盤算了一下:用白蠟杆子的話,自己是有可能多賺一些。可面前這支部隊的裝備和兵器都不錯,別自己再因小失大,加大了自己這邊的傷亡程度。使自己倒虧了。

萬幸的是,場面上的局面大好,用不着呂布再捉摸了。這渝關易主,埋伏箭雨,以及馮禮的一招就死,對這些援兵的打擊太大了,呂布的那些騎兵往上一圍,勸降的話語一喊。這些公孫度的援兵在沒有主將的指揮下,紛紛的選擇了投降。

這一回,呂布又輕易的俘虜了兩萬三千餘人,繳獲了隨軍而來的糧草軍資無數。

再接着,就是劉明緊趕慢趕的,還是來晚了。

劉明都明白了之後,對呂布又俘虜了多少兵丁,繳獲了多少的物資,倒也沒放在心裡。可劉明對呂布提起的那倆人,陳震、岑晊卻很是感興趣。

劉明微笑着對呂布說道:“奉先將軍,你這一仗打得漂亮。很是節省我軍的兵力。應記首功一件。待咱們勝利班師之後,本公還要對你進行額外的封賞。而且你那軍中獻策的陳震、岑晊二人,此次戰役之中,那也是功勞不小。你且讓他們前來一見。”

呂布剛纔痛痛快快的述說完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之後,本來就有意爲陳震、岑晊二人討賞的。此時聽劉明這麼一說,那是正合心意,連忙向劉明謝道:“謝主公厚賜。”隨後叫人把這兩個人叫來了。

不多時,陳震和岑晊進到帳來。向劉明施禮道:“卑職拜見太尉大人。”

劉明一看這兩個人,一個是五官端正,一個是相貌堂堂;一個是文質彬彬,一個是威風凜凜。長得都挺不錯。上得了檯面。劉明暗自點了點頭,心說:不錯!像是兩個人才的樣子。雖說劉明知道不可以貌取材,不過,面試,面試,這第一印象還是比較重要的。

當下,劉明向這兩人詢問道:“二位將軍,你們哪位是陳震?哪位是岑晊?現在軍中位於何職?可與本公一一說來。”劉明這麼問,不爲別的,就是想看看這倆人的應對能力,以及他們的氣度如何。

這兩人互看了一眼,好像形成了某種默契,那個文質彬彬的官員先向劉明說道:“太尉大人容稟,卑職姓陳,名震,字孝起,本是南陽人士。先帝在朝之時,曾爲太學院士。因董卓亂政,隨太尉大人的軍隊,逃離了洛陽,來到幽州。因仰慕太尉大人的憂國憂民之心,特加入了太尉大人的軍中。現在卑職身爲鎮北軍,三十八營行軍司馬(上校團副級別,政治部指導員)。”

陳震的這番話,條理清楚,表達明確。態度也是不卑不亢。很是得到劉明得好感。

不過,劉明如今這樣的人見得多了,倒也沒什麼特別的。當下劉明不置可否,隨意的點了點頭。又把目光看向了另一個人。

這個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很有風度的人,當然就是岑晊了,此時岑晊向前一步,對劉明說道:“回稟太尉大人,卑職姓岑,名晊,字公孝。也是南陽人士。同樣仰慕太尉大人的威名,特來軍中效力。現爲鎮北軍天字旅,行軍督司馬(旅副級別,政治部指導員)。”

這岑晊說的更爲簡潔,只說自己的姓名,籍貫,以及自己現在是幹什麼的。連他以前是幹什麼的,那都是一字未提。可即使是他說的如此簡單,那在一旁聽着的賈詡,那也是暗自的動容。

如今這賈詡可跟一年前大不一樣了。

以前的賈詡,那只是足智多謀,遇事謹慎,考慮問題周詳罷了。再厲害,那也是個人的能力比較強。

可是現在的賈詡,就因爲賈詡自來到劉明這裡之後,從不參與任何派別,也不拉幫結夥,每天處理好自己的工作之後,那就是深居簡出,而且賈詡辦事又周至完善,因此賈詡被楊軍看中了,並向劉明推薦由賈詡來掌管幽州的第二大情報組織——‘黑山情報組’。

而劉明在考慮了賈詡的性情以及能力之後,也就同意了。

至此,郭嘉掌管劉明的‘暗部’,而賈詡掌管劉明的‘黑山情報組’。賈詡也就從此鳥槍換炮了。擁有了獨立的情報系統。在擁有大量的情報資源下,賈詡的能力哪豈是翻了一倍?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右軍師。

而現在,賈詡就從岑晊的字號當中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南陽當地的望族岑氏一族的當代族長,同時也號稱是八駿之一的俊傑,就叫岑晊,岑公孝。

賈詡心念之中急轉,這個岑晊到主公這裡來幹什麼?他可是劉表的好友之一,也是南陽最大的宗族好強的族長。不管怎麼的,他也不應該離家千里跑到這裡來呀!就算他那好友劉表可以不顧,可他也不應該捨棄他的家族勢力呀。

短暫的時間內,賈詡就設想了幾種可能:

一,這岑晊是因爲如今主公劉明的勢力最大。故此代表家族前來在主公這裡建功立業。好爲今後家族的發展留下有力的基礎。

二,這岑晊是應了劉表或是張秀的委託,前來主公這裡作內應的。監視主公的動靜。

三,這岑晊是爲了漢室的朝廷效力,恢復漢室的權威,纔來到如今名聲最好的主公這裡來的。

賈詡想了這幾種最爲可能的猜測,可表面上確是一點也沒露任何的聲色。只是平靜的看着陳震和岑晊二人。

此時劉明人也看過了。覺得這兩個人還都是可造之才,有一定的發展前途。於是對陳震和岑晊說道:“爾等今以立此功績,今後還需再接再厲。待凱旋之日。本公自會按功行賞。如若爾等還可再創佳績。或是進入統戰部,或是鎮守一方,那也未嘗不可。”

陳震和岑晊謝過劉明,劉明讓他們退去了。

這時,賈詡才準備向劉明稟明此事。可賈詡正要說的時候,看到此時還在營帳之中笑嘻嘻的呂布,卻突然覺得呂布好像有什麼事情沒辦好。

賈詡又捉摸了一下,向呂布問道:“呂將軍,你自打下渝關之後,一共應對了幾路的援兵?”

呂布奇怪的回答道:“就一路的援兵。怎麼得了?”

劉明也覺得賈詡問得奇怪,於是也向賈詡詢問道:“文和爲何如此發問?”

賈詡嘆息了一下,向劉明進言道:“主公,呂將軍立此奇功。功不可沒。可是這渝關的援軍應是兩路。而呂將軍到如今卻只應對了一路的軍馬,恐怕是打草驚蛇了。如今只是不知是咱們三將軍,還是子龍將軍的哪一路兵馬要遭到點麻煩了。現在咱們要趕快審問俘虜,看看他們是那裡來的援軍。然後咱們好儘快的支援遇到麻煩的那一路兵馬。”

呂布的臉騰的一紅,覺得自己疏忽了。向劉明告了個罪,然後就請令前去審問俘虜。

劉明點頭同意了,呂布扭身就出了帳外。

賈詡一看着光景,也不是說岑晊那個事情的時候,反正主公現在是在向北打公孫度。這岑晊也不應該有什麼意外的狀況發生,自己今後叫手下多注意他一下也就是了。等這仗過後,迴歸幽州的時候再向主公說起也不遲。

不大會兒的工夫,呂布就轉回來了。向劉明說道:“主公,這支援兵是由馮禮率領的緩中兵馬。如此可見,沒來的那支兵馬,就應該是青龍的兵馬。末將願率一路軍馬前去接應三將軍。以求將功補過。”

劉明一看呂布這麼有上進心,哪有不答應的道理。立馬讓呂布率三萬的騎兵,快速支援張飛。反正渝關現在也拿下來了。道路也打通了,像青龍那樣的小城,在沒有鼎足之勢的支援下,是沒有多大妨礙的。好打得很。

不過,劉明還是囑咐呂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接應了張飛就好,用不着強自攻城,自己隨後就到。等自己來了之後,那再攻打,易如反掌。

呂布答應之後,就領兵出去了。

呂布走了之後。劉明又下了兩道的命令。

一個是派人到緩中看看趙雲把城池拿下來了沒有。要是沒有,自己好派人前去支援。要是已經拿下來了。就讓趙雲按計劃,順勢攻打興城,錦西,最後在賓徒和自己會師。然後在共同攻打望平、遼陽,以及公孫度的老巢襄平。

另一個就是傳令渝城的守兵,前來渝關押運這些俘虜到幽州變賣。

劉明大軍在這裡安民以及處理俘虜還沒過幾天,張飛和趙雲就分別給劉明飛鷹傳書報信來了。

要說劉明給張飛、趙雲他們送信不易,可張飛和趙雲給劉明報個信還是很容易的。畢竟這飛鷹傳書,那隻能在固定的鷹站之間傳遞。要不就是不超過方圓百里,並有明顯的記號。那才能叫老鷹捎個信什麼的。就向劉明當初給遠在幷州的關羽傳書是的,那就是劉明在幷州有密探,老鷹飛過到密探那裡,在轉到關羽那裡的。可遼東這一帶,淨是化外之民,要想混進一個密探不容易。建一個鷹站,那更是不可能。故此,劉明要想給張飛、趙雲他們送信,只能派探馬傳遞消息,用蒼鷹傳書,那是不可能地。老鷹身上又沒有雷達自動跟蹤系統,它在天上亂飛的,上哪找人去?也就是那裡放出來的,它就在哪裡飛一圈,一看沒有明顯標記,立馬就又飛回去了。可張飛、趙雲他們給劉明送信就容易了許多,畢竟渝城就有鷹站,而且離劉明所在的渝關又不遠。輕而易舉的就給劉明送信來了。

劉明接到信件一看之下,那是心中大喜呀。趙雲理所當然的輕易的拿下了緩中不說,就是那張飛也順利的拿下了青龍,根本就沒用呂布什麼事。

原來張飛接令之後的動作也挺快。那張飛的性子急,帶的隊伍跑得也快。以至於張飛在帶兵偷襲青龍的路上,正好就碰上了青龍前去支援渝關的兵馬。張飛一看自己有三萬人馬,對面的人馬也差不多,自己是騎兵,對面是步兵,當下連躲都沒躲。美其名曰:給攻打渝關的大哥減少點困難。領着自己的部隊就衝了過去。這一場遭遇戰,公孫度的兵馬由於是在自己的地盤上,那是一點的防備都沒有。而且他們又是急行軍。遇到張飛之後,連陣型都沒來得及變化,就被張飛的騎兵給衝散了。步兵形不成陣型的對抗騎兵,而且人數還差不多,裝備上又不如張飛的騎兵,那這一仗還有什麼可懸念的。立馬就被張飛的部隊給擊潰了。最後,連一個人也沒跑了,除了死的,全都被張飛俘虜了。

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94回 人口的優勢第47回 危局第84回 郭嘉的忠告地二百五十八回 雙雄聚首第443回 曹操去死吧第201回 攻破渝關第164回 內部危機第478回 厚德得威風第225 青樓聯盟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306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二)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272回 官渡之戰上第250回 機會第602回 國有企業要佔主流第307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三)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475回 瀛州試驗島第235回 千萬不能死第27回 華佗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76回 徐庶南下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328回 禰衡到第246 虛實之間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209回 自大狂第577回 大有大的壞處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515回 政教合一的困惑第238回 恐怖第310回 坑死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136回 小強第142回 絕技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271回 背叛第598回 劉明受皇位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519回 逼供第10回 按勞分配第180回 涵養高第540回 張飛的價值第364回 遭綁架的劉明第502回 曹操的無奈第115回 玄德的機遇第358回 咽喉第352回 地位不保第349回 有什麼不滿意第228回 價值幾何第275回 陣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131回 何進謀逆第587回 局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519回 逼供第513回 公理第38回 狠狠地打之匣弩無雙第66回 雨夜豔遇第106回 摻沙子政策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204回 一號計劃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333回 無奈的變故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5回 初見流民第284回 笑第404回 蓋世英雄的產生第126回 天下勢第276回 張飛的智慧第282回 縱橫第295回 傭兵工會第126回 天下勢第85回 倖存者的指控第293回 西征(中)第455回 聖戰第312回 意外第406回 大事第372回 一波又起第424回 誰比誰傻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492回 巧銼左賢王第230回 勤快第2回 賣酒遇惡霸第79回 猛漢典韋第599回 劉明新政第37回 狠狠的打之鋼鐵堡壘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239回 四處開花第231回 幽州陰謀論第626回 落後就意味着捱打第392回 遍地的張遼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01回 我錯了第108回 各有妙計
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128回 拐騙子龍第94回 人口的優勢第47回 危局第84回 郭嘉的忠告地二百五十八回 雙雄聚首第443回 曹操去死吧第201回 攻破渝關第164回 內部危機第478回 厚德得威風第225 青樓聯盟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306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二)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272回 官渡之戰上第250回 機會第602回 國有企業要佔主流第307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三)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475回 瀛州試驗島第235回 千萬不能死第27回 華佗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76回 徐庶南下第268 劉備哪裡跑第328回 禰衡到第246 虛實之間第219回 李儒奇謀第209回 自大狂第577回 大有大的壞處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621回 是計不是計第515回 政教合一的困惑第238回 恐怖第310回 坑死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136回 小強第142回 絕技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271回 背叛第598回 劉明受皇位第57回 快速部隊的好處第519回 逼供第10回 按勞分配第180回 涵養高第540回 張飛的價值第364回 遭綁架的劉明第502回 曹操的無奈第115回 玄德的機遇第358回 咽喉第352回 地位不保第349回 有什麼不滿意第228回 價值幾何第275回 陣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131回 何進謀逆第587回 局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482回 膽大包天的呂布第519回 逼供第513回 公理第38回 狠狠地打之匣弩無雙第66回 雨夜豔遇第106回 摻沙子政策第548回 二氣諸葛亮第204回 一號計劃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333回 無奈的變故第4回 一瓶茅臺值多錢第5回 初見流民第284回 笑第404回 蓋世英雄的產生第126回 天下勢第276回 張飛的智慧第282回 縱橫第295回 傭兵工會第126回 天下勢第85回 倖存者的指控第293回 西征(中)第455回 聖戰第312回 意外第406回 大事第372回 一波又起第424回 誰比誰傻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492回 巧銼左賢王第230回 勤快第2回 賣酒遇惡霸第79回 猛漢典韋第599回 劉明新政第37回 狠狠的打之鋼鐵堡壘第419回 星火計劃第239回 四處開花第231回 幽州陰謀論第626回 落後就意味着捱打第392回 遍地的張遼第466回 斬首行動第401回 我錯了第108回 各有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