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回 信仰

目送那個山海大師離去。郭嘉又向門口的那些守門兵丁詢問道:“那個大和尚來這裡多久了?爾等因何不上前制止他在此處喧譁?”

一時間兩旁的兵丁盡皆無語。互相之間以目示意。最後,這些兵丁中的一個頭目裝着膽子,不得已的出來向郭嘉回道:

“郭軍師。您給我們作主啊。跟您實說。這事可怨不得我們。那個大師來咱們這裡可已經有一會兒了。只是他剛來的時候,拿着那個巨大木魚,實在是舉止怪異,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地方的高人異士,來咱們這裡又有什麼目的。我們早都接過訓令,是不可以怠慢賢人的。我們哪敢隨便說些什麼。只是小心得注意他。

而後來,那個大師也只是坐在路邊無人之處。那裡離咱們的府門也遠,那個大師又只是在那裡默秩的唸經。我們就更不好主動上前惹事了。再說了,那周圍還有許多的百姓來主通過。全都在那裡看着呢。我們平常都受大人們教導。不可擾民。怎麼好就這樣上前驅趕那位大師,壞了咱們太尉府的名聲。您說是不是?”

郭嘉默默的點頭。這個兵丁說的不錯。如此大庭廣衆之下,卻是不可因小失大,壞了名聲。這些兵丁倒也沒有做錯。

郭嘉又問道:“此事我自會爲你們分說。只是剛纔那些路邊的荷花,又是怎麼回事?”

那個兵丁頭目看郭嘉點頭,並如此說。更是膽大歡喜。連忙說道:“謝謝軍師大人了。那些荷花,還是那個大師的法力變出來的。那個大師開始的時候,只是默默的唸經,我們離得遠,也不知他念些什麼。漸漸的有些百姓看此希奇,也漸漸的圍觀起來。甚至堵住了道路。我們見此情景,本來是要上前驅趕那個大師離去,好使道路暢通的。可就在此時,那個大師卻突然高呼佛號。敲打起他那個大木魚來。好傢伙。那個聲音,那叫一個大。但隨着那位大師的木魚之聲,那個大師的木魚周圍,就不知道怎麼回事地。從地上就突然長出這些蓮花來了。當時那些百姓就全給那個大師跪下了。我們也不知道那個大師是有着什麼樣地神通。怕給咱們太尉大人惹事,故此也就沒敢上前。隨後,您就聞訊出來了。”

郭嘉聞聽此言,暗自驚異:那個老和尚唸經竟然能唸的地涌蓮花。難道他真的有什麼神通不成?

而這時,旁邊又是一陣混亂,喧譁。郭嘉用目一看,只見那些原本該是散去的百姓,不僅沒有散去。反而又全都聚集到了一起,跪在地上叩拜不止。此時郭嘉也懶得過去看了是怎麼回事。反正跟那個老和尚也脫不了關係。郭嘉直接跟那個小頭目說道:“去看看。怎麼回事?”

那個小頭目顛顛得跑過去,又很快顛顛得跑了回來。不過,那個小頭目臉上地崇拜之情,顯然又更勝了幾分。郭嘉知道:這肯定不是對自己的。肯定又是對那個老和尚的。

果不其然,那個小頭目跑了回來。沒等郭嘉催問,就忙不迭地說道:“軍師大人,那個大師真是大有法力的高人。真是有大神通啊。”

郭嘉不動聲色的問道:“到底又出了什麼事?”

“那個大師剛纔不是在地上寫了幾句話嘛。適才有人多事,覺得那幾句話留在路上不好。就去拿水沖洗。可誰知道。那個大師的墨寶,那根本就是衝不去的。來回刷了幾遍。那是越刷,字跡越清楚。有人不忿之下,用器械挎此。結果那水泥地面削下一層去,那個字跡仍然是清晰可見。那些百姓全都驚呆了。認爲這乃是神蹟,乃是佛爺顯靈。故此又全都在那裡跪拜。”

郭嘉聞聽,更是心煩。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見聞之外。郭嘉隨即吩咐道:“讓那些百姓散去。然後把段水泥路給我在刮下一層去。看他還有沒有。”郭嘉說完。想了一下,隨後又吩咐道:“不管有沒有。刮完之後。重新用水泥給我把地面鋪好。”

衆兵丁領命。郭嘉隨即領着熊灞回去向劉明覆命。等郭嘉說完了事情經過之後,劉明手下的大臣,無不驚愕。他們也全都向郭嘉一樣充滿了不可致信地樣子。巨大的金屬木魚,神奇的蓮花,洗不掉的字跡。這些全都太不可思議了。所有的人,全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劉明地身上。畢竟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劉明纔是真正的權威。怎麼說劉明這個主公也是頂着仙人之徒,半仙之體地名聲。

劉明對此,也是極爲矛盾。

那個和尚有什麼神通。劉明這個生長在紅旗之下的好孩子,那是一點都不信地。破四舊那會兒,劉明雖然沒趕上,可村裡原有的佛廟卻全都砸了,也沒見有什麼佛跡,報應。可劉明稀裡糊塗的來到這個時代,劉明就是再堅定的布爾什維克,那也是要有所動搖地。

不過,這些到都不是劉明矛盾的根本。而是這個山海大師的出現,提醒了劉明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信仰。

所謂信仰,不單單是指什麼信奉神的。更多的則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和心靈的道德規範。而一個正常的人,總是精神和物質的綜合體。不管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是需要的。

也許有些人在他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可能不會想到什麼精神的信仰。但有精神的信仰和寄託,會使他的生活更有目的性和約束力。例如沒有精神信仰的人在貧窮的時候會有可能鋌而走險,犯下一些錯誤。而那些有精神信仰的,卻會遵守心靈的道德規範,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開創美好的生活。

而就算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精神的信仰和滿足,那也是更加重要的。沒有信仰的人,精神無所寄託,道德沒有規範。在他基本物質生活滿足之後,他就會喪失目標,玩物喪志。

揮霍墮落。或是產生無限的私慾。徹底的墮落。但無論如何,他只會永遠感到空虛和得不到滿足。而一個有着精神信仰和寄託的人,當他地基本物質生活被滿足後,他會發出更多地光和熱。爲着他的信仰而走着堅定的道路。路上不管多麼坎坷,他都會充滿幸福的。

這些,當然不是劉明自己琢磨出來地。劉明到現在爲止,還沒有這個時間來好好的想這些人生哲理。這些都是他那老政委在感慨十年動亂之時,喝着酒話給他的一些感悟。

老政委常說:破四舊,推倒了一切國人的信仰。可卻沒有建立起來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或其他的什麼後續信仰。以至於老一代的共產主義信仰沒有多人繼承下來,儒教,道教的信仰也全都砸毀了。進而造成了新一代人除了金錢。什麼都不信的物慾橫流時代。這造成了多少地貪官和污吏。至於其他的道德淪喪,那就更別提了。

這些,在當時不過是一些酒話。劉明也是聽聽就算。可如今這個山海大師的出現,卻給劉明提了醒。如今自己的這個幽州,確實是物質發達了一些。可這精神,卻沒有跟上。先前的何晏,以及現在地這個山海大師。那都是在給自己敲響警鐘。

不過,劉明卻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劉明深深的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偉人。更是遠遠趕不上毛老爺子或是鄧老爺子。連毛老爺子在創造新社會地時候都要犯錯誤,鄧老爺子在改革的時候都要摸象過河。搞有中國特色地社會主義。劉明更不敢寄希望自己能搞出什麼花來了。劉明只希望這個時代的智者們能夠自己弄出來一套比較完善的東西出來。

如此,不僅會有比較完善

的理論基礎,而且也不冒出這個時代太多。畢竟領先時代半步的是偉人。領先時代一步的瘋子。最多自己也就給把握一下方向罷了。自己兩千多年的發展見識,還是知道一些的。

但是,這個山海大師傳來的這種東西,還是讓劉明比較反感的。這也主要是劉明的大多數思想都繼承他那個老愛和他一起喝酒,並給他思想教育的老政委。

老政委經常跟劉明說:破四舊,砸孔廟,推道觀,都有些可惜了得。唯有唯有砸佛廟一點也不冤。佛教這種宗教,不事生產,不思耕作,全指着化募四方,受人供養。根本就是一羣社會的寄生蟲。對社會沒有一點的貢獻和價值。而他那斷人天倫,蠱惑人心的說法,更是反人類邪說。全都出家了,還哪來的下一代?全人類不就全都自己滅亡了嗎?何況他們表面道貌岸然,私下裡男盜女娼,更是數不勝數。而他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說法,更是藏污納垢的去處。

雖然不排除這裡面有真

心悔改的,可藉此脫罪的,那也是大有人在。而因果輪,更絕對是與法制社會相違背得。哪有人可以犯了錯誤不去懲戒,反倒推託到虛無縹渺的來世。那對受害者是何其的不公?雖然這佛教還有勸人向善的一面,可更多的不過是便於各個時代的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以便於統治罷了。三世論,就是此中的典範。

而除了這些理論之外,老政委更是給劉明舉例。儒家和道教,那都是咱們本民族自己的東西,唯有佛教那是外來的。那東西,連在他們本土都不怎麼站得住腳。卻跑到咱們這裡人五人六來了。他們教派的本土,不管從歷史上,還到如今,從來就沒有好過,足可見證此事。而咱們至今不至於向那些佛教本土一般的落後和任人宰割,那就是咱們這裡除了有佛教之外,還有着儒教和道教等等。

而更具體得,像什麼漢朝原本威震四

方,連匈奴都被趕跑了。可三國之後,佛教昌盛,立馬就五胡亂華了。南樑強橫,可信仰佛教之後,隨即也就被北齊給滅了。大唐盛世,四方朝賀,可玄奘取經之後,佛教再次昌盛,大唐也就隨即再此衰落。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威壓海內,兵旗所指,無不臣服,可其後代信了佛教的喇嘛之後,也隨即分崩離析。

倒是他那些在中土之外,沒有信奉佛教的金帳王廷,倒是稱霸了數代。而隨後朱元璋的崛起。在佛教盛行之後,也同樣被清所滅亡。而滿人入關之後,信奉了佛教,也同樣被外族入侵。

雖然老政委的這些酒話,似是而非,可卻也是很是影響劉明的決斷的。

故此,劉明思慮了半天,對自己的那些手下大臣們說道:

“這個山海大師,妖言惑衆。不可留。諸位以爲如何?”

劉明的那些手下,原本就以劉明的思想爲根本。當即無人反對。

只有郭嘉上前說道:“主公,這個山海大師,不知使得什麼方法,平地涌蓮,墨跡入地三分。好像確有一些神通。而且,如今他在咱們幽州,好像也有了一定的人望,信徒。咱們若是無故驅逐與他。恐百姓也不會心服。此等事情,咱們可絕百姓之口,卻不可決百姓之心。冒然而行,恐要損傷主公的名聲。”

劉明看了郭嘉一眼,不知道自己的這個頭號心腹耍得什麼鬼名堂。按理說,郭嘉可是從來都和自己一個心的。只會幫着自己說,不可能和自己唱反調的。難道郭嘉這小子出去看了這麼一趟,就被那個和尚給折服了?不可能啊?

但是,當劉明一眼看到那郭嘉眼裡蘊含的笑意。劉明當即就知道這小子肯定還有後文。劉明暗自思索,猛然想到一個可能,心中暗喜。當即對郭嘉說道:“奉孝此言,也是頗有道理。而今,如之奈何?”

郭嘉嘿嘿笑道:“主公。那漢中的張魯,乃是天師傳人,道家正統。若是請他來此降伏這個和尚。那可是一舉兩得的妙事啊。”

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468回 意外的攻城第585回 賈詡小策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366回 還是能忽悠的吃香第140回 顏面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503回 變,變,變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332回 進攻的時機第541回 祁山失守第168回 吃主第79回 猛漢典韋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317回 機會第274回 官渡之戰(下)第243回 袁紹覆滅第499回 劉明卑鄙的三封信第405回 一串好事第406回 大事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564回 神秘的魯肅護衛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83回 心性的考驗第112回 奪寶風波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444回 進攻第276回 張飛的智慧第279回 交警第497回 不愧是偉人的諸葛亮第458回 卑鄙第120回 古代追星族第138回 破關第144回 買一送二第110回 歸屬第383回 同牀、父兄、在旁第447回 碰壁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241回 何去何從第300回 各懷鬼胎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290回 傭兵(下)第372回 一波又起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250回 機會第512回 劉明巧問案第40回 神秘人之黃巾霸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270回 突破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170回 不保我保誰第369回 趙雲的愛慕者第320回 忠心的表現第74回 劉明地另一個餿主意第59回 天不絕曹操第626回 落後就意味着捱打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191回 人生目標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587回 局第70回 禮節(上)第20回 夜談第189回 不足爲信第280回 形勢嚴峻第163回 擁護劉明的心願第390回 見解總是不同的第214回 攘外必先安內第121回 槍手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606回 三路大軍第576回 諸葛亮做媒第358回 咽喉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121回 槍手第80回 高人華佗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578回 周瑜自立第379回 敢爲天下先第520回 根第136回 小強第29回 關羽戰張飛第204回 一號計劃第309回 二虎竟食第357回 火燒老龍溝第339回 習俗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625回 甘寧突圍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69回 玄妙第361回 熊灞拜師第375回 軍事問題第401回 我錯了第121回 槍手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547回 勸降第5回 初見流民第165回 兵權
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468回 意外的攻城第585回 賈詡小策第431回 諸葛亮是誰第366回 還是能忽悠的吃香第140回 顏面第407回 直指本心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503回 變,變,變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332回 進攻的時機第541回 祁山失守第168回 吃主第79回 猛漢典韋第8回 第一次人代會第317回 機會第274回 官渡之戰(下)第243回 袁紹覆滅第499回 劉明卑鄙的三封信第405回 一串好事第406回 大事第511回 第一舌辯士第564回 神秘的魯肅護衛第336回 闖聯營(中)第83回 心性的考驗第112回 奪寶風波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444回 進攻第276回 張飛的智慧第279回 交警第497回 不愧是偉人的諸葛亮第458回 卑鄙第120回 古代追星族第138回 破關第144回 買一送二第110回 歸屬第383回 同牀、父兄、在旁第447回 碰壁第341回 三個陣營第241回 何去何從第300回 各懷鬼胎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290回 傭兵(下)第372回 一波又起第619回 盤蛇吃百鳥第250回 機會第512回 劉明巧問案第40回 神秘人之黃巾霸第178回 郭嘉對賈詡第270回 突破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170回 不保我保誰第369回 趙雲的愛慕者第320回 忠心的表現第74回 劉明地另一個餿主意第59回 天不絕曹操第626回 落後就意味着捱打第370回 曹操與劉明的人才鬥爭第191回 人生目標第442回 天亡曹操第587回 局第70回 禮節(上)第20回 夜談第189回 不足爲信第280回 形勢嚴峻第163回 擁護劉明的心願第390回 見解總是不同的第214回 攘外必先安內第121回 槍手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606回 三路大軍第576回 諸葛亮做媒第358回 咽喉第493回 開放市場第121回 槍手第80回 高人華佗第182回 賈詡之策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578回 周瑜自立第379回 敢爲天下先第520回 根第136回 小強第29回 關羽戰張飛第204回 一號計劃第309回 二虎竟食第357回 火燒老龍溝第339回 習俗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625回 甘寧突圍第380回 君子貴慎獨第469回 玄妙第361回 熊灞拜師第375回 軍事問題第401回 我錯了第121回 槍手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547回 勸降第5回 初見流民第165回 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