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回 魯肅說周瑜

“將軍。有道是!久守必失。我幽州水軍雖然精鎧。可是現在戰艦的數量畢竟尚少。百餘艘戰艦集結起來,可消滅十倍之敵。可十餘艘戰船,就難以消滅百倍艘敵船了。今將軍奉命守護遼西至徐州的海上通路。海線漫長,不可處處駐兵。若是他們繞過將軍水寨,直接斷我海線。我軍船少,首尾不能顧,將軍又何以自處?”魯肅不甘心的在此說道。

“那江南水軍甚弱,不識章法,今已大敗,短時如何還會想得如此高明。參謀多慮了。”甘寧不在意的說道。

“將軍不可大意。”魯肅搖了搖頭說道:“今吳軍大敗,非吳軍過弱,實乃是吳軍領軍之人,非是周郎。兼吳軍慣於江戰,湖戰。故有此敗。”

甘寧不解的問道:“魯參謀此言和解?爲何關於江戰,反倒表現如此之弱。”

魯肅嚴肅的說道:“將軍。那江湖狹窄,數十萬的水軍出動,足可把江面堵得嚴嚴實實。毫無迂迴之敵。兩軍作戰,那向來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遠靠弓箭射擊。近靠白刃交鋒。如此作戰,數十年都成定勢。戰術變化,不過是多考慮,江南水鄉的地形。今吳軍乍逢海戰.難免不適,想不到海域的廣闊,那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我軍船大,以至於船上竟能安裝發石車和牀弩。這也是他們想不到的。這也是當初元直兄在江南展示鐵甲艦誤導之功。只展示了鐵甲艦的強大,卻沒展示鐵甲艦真正強大的地方。這才被將軍利用發石車的遠程攻擊加迂迴作戰佔了上風。”

魯肅說道這裡,甘寧不由得點了點頭。確實。這船上安裝發石車,那就跟一個移動城堡似地。當初剛研製成功的時候。連自己都是不能致信。用來清剿海盜,那根本就無敵擋。而如今碎石換成了霹靂神雷。那就更上一步了。連自己都是剛習慣不久。那些吳軍又怎麼可能未卜先知。

魯肅見甘寧點頭,連忙繼續說道:“今吳軍吃了這一次虧,必然警醒。下次再來,必分船隊,批次前進,搶佔外懷。我軍再想迂迴作戰,其難度必然加大。而且,船隊可以迂迴到外海。水寨又如何移動。這裡可囤積着大量物資。若是那吳軍分一軍引逗將軍船隊,再遣一軍襲擊我水寨。更有甚者,繞過我軍駐地,襲擾我軍運輸航線。到那時,將軍未必還能如此縱橫馳騁。恐要疲於奔命了。”

甘寧大驚。甘寧適才海戰之時,就有感於船隊船隻地稀少,雖能正面擊潰敵軍,卻不能一一追擊敵軍。如今經魯肅這麼一說。更是煩惱。這打得過,卻忙不過。若是那吳軍憑藉船隻的數量優勢,來回抻掉自己,那豈不是要累死?尤其是那江南船隻。雖然轉向上差了一些,可直線航行的速度並不慢,尤其是短程衝刺,更比自己的鐵甲艦還勝上一籌。這可如何是好?

甘寧有心上報劉明。請其增派援軍。可一來,各處都是捷報頻傳,甘寧沒臉要援兵。二來,幽州的水軍,那是甘寧一手組建的。有多少兵力,甘寧最是清楚。想當初成立之初,不過十萬。就算如今拿下了瀛州,水軍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兵力擴招。那也不過是二十萬。而如今,官渡那裡,瀛洲那裡,都是離不開水軍的。遼西海域,以及海運護航的水軍兵力,那也是不能亂動。能給自己增援地水軍最多,也不過兩三萬。

甘寧忍不住遲疑地說道:“魯參謀大才。君之所思。彼未必可見。”

魯肅嘿嘿一笑道:“吳軍經此一敗,下回領軍之人。必是周郎無疑。周郎才學,勝我十倍。我如能想到。那周郎必能想到。再加上將軍雖大敗吳軍,措動了他們的銳氣。可其根本未失。江南本是水事,徵慕水軍甚易。與此生死存亡之際,必不惜血本與我軍一搏。將軍不可不防。何況,那接應吳軍撤退的那支船隊,也是一個隱患啊。”

甘寧經魯肅提醒,也想起那支來歷不明的船隊。雖向魯肅問道:“魯參謀久在江南。可知那支船隊,是何處的兵馬?”

魯肅有些不太肯定地說道:“看那旗號,倒好似先前劉備的兵馬。不過,那劉備自從兵敗,音訊皆無,卻也不敢肯定。”

甘寧一聽是劉備的兵馬,當時放了一些心。那劉備屢戰屢敗之輩。被孫權打得不知道窩在那裡。如今出來了,也無關大局。遂對魯肅說道:“嗯。既是劉備。那就無足掛懷。我軍當前之患,還在於吳。只不過,依魯參謀之言。吳軍之患,皆在周瑜一人。魯參謀親去,既可說得周瑜歸來。可是此理?”

“正是。”魯肅說了這麼多,等得就是甘寧這句話,當即連忙點頭。

不過,甘寧在魯肅點完頭之後,卻笑道:“魯參謀莫急。吳軍大敗,一二天內,不會整頓好的。倒是你準備說服周瑜歸來,卻準備許以周瑜何位?”

甘寧如此一說,倒把魯肅說愣了。魯肅本是正人君子,對於權位,本來看得就淡,此次主動請求勸說周瑜,那也是爲了免得周瑜站錯隊,給別權陪葬。並實現自己與周瑜的志願,成就大業,縱橫四海,青史留名。故此,魯肅還真沒準備許給周瑜的官位。

但是,那周瑜可是孫權地水軍大都督啊。一般的官位,那對周瑜來說就是一個侮辱。可要是給大官,多大爲好?而且,如果魯肅奉甘寧軍令說降周瑜,那周瑜水大漫不過船,怎麼也不可能比甘寧得官位高。可就連甘寧都不是五虎上將,不過是八彪上將最後一位罷了。那周瑜能排到哪去?

魯肅當時有點尷尬。

倒是甘寧很平常的說道:“魯參謀。周瑜當世高才,非閒職可屈就。且。說降周瑜,也非本將軍份內之事。莫如本將軍將此事上報給徐軍師。由其定奪。你看可好?”

甘寧說這話,那倒是沒有私心。政治覺悟。那絕對是過硬的。那徐庶乃是軍機處七個軍機大臣之一,此次隨軍來徐州,統籌全軍各部的做戰。甘寧上報徐庶,那絕對是正常。

但是,魯肅聞聽此言,卻是有些尷尬。魯肅先前說與甘寧得那些話,雖然大致沒錯,可那卻也是忽悠甘寧的。

實際上,魯肅明白得很:如今幽州軍已經佔領了徐州。而那徐州本來就是曹操的一個產糧基地,只要佔領了徐州,在徐庶地運作下,那絕對就是一個穩固的後方。連帶着,甘寧這個水寨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只能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即使是沒有了甘寧的這支水軍運輸地支撐,那也足可以完成最終的作戰意圖。

如此,也就是說甘寧完全可以放棄水寨以及海上運輸,放開了手腳的和江南水軍作戰。那樣的話,江南地水軍,那還真不是集結在一起的幽州水軍對手。而直,即是甘寧萬一被周瑜戰敗了,那也無關大局。徐州的存糧,足夠支撐幽州軍消滅曹操。

故此,魯肅那番話只是利用甘寧對水軍地看重,而故意加大問題的嚴重性。好藉此保全周瑜罷了。可魯肅卻知道那徐庶可不是好騙得。這番話說給徐庶,那不過讓人笑而已。

可如今魯肅說的話滿,那徐庶又是如今的正管。也只能由得甘寧給徐庶上報了。只不過,魯肅就忘了一點,那徐庶奉命拐騙魯肅來幽州。本來看重的就是魯肅在江南的人脈。此次魯肅主動請命周瑜。徐庶哪有拒絕的道理?就連周瑜地任命,早在出戰之初,劉明就已經委派好了。

雖說是必勝的一場仗,可能減小戰爭傷亡。那總是一件好事。畢竟戰爭不是目的。只是達成一種政治目的地手段。

很快,信息傳了回來。同意魯肅前去說服周瑜,並許給周瑜東南亞水軍大都督之職。待周瑜歸降後,再組建一支水軍,有周瑜負責統領其船隊,征服東南亞。

魯肅一看大喜。魯肅最癡迷的,那就是幽州的那幅巨大的山河社稷圖。其中。那東南亞的標註,魯肅也是知道。那可比江南大的太多了。如今,只要說服了周瑜,不僅能驗證那山河社稷圖的地貌。而且還可擴展海疆,宣揚國威。那實在是太美妙了。那纔是自己和周瑜真正的心願。

魯肅二話不說地,當即乘一小船,前往江南。而此時曹操還在回援的路上。這海上航行,畢竟還是比曹操大軍靠着腿跑快上許多。

等魯肅到了周瑜那裡。周瑜那裡也正亂着呢。

周瑜自假獨立之後,被孫權更加猜疑。雖因徐庶給其正名,再加上成功抵禦曹操而在軍中威望高漲,孫權暫時動不了他。可卻也不敢再給周瑜實權了。尤其是魯肅被徐庶明着搶走之後。更是如此。就連江南水軍因那司馬懿順江漂木,毀了衆多船隻,兵卒。孫權重新徵招。都是派的程普,黃蓋,韓當他們。周瑜只被委任了一萬水軍,守在江邊。美其名曰:防範曹軍。而至於那一心爲周瑜好的龐統,更是被孫權委了一個閒職,與周瑜分了開來。

天知道,曹操如今那還有進犯江南的心思。曹操如今自己都忙不過來,正指望着孫權幫忙了。

按理說,周瑜如今應該清閒的很。可是,程普大敗,孫權這邊當時就亂了套了。孫權這邊割據一方,持續的就是水軍無敵。如今程普率領地水軍大敗。直接打破了江南水軍無敵的神話。

這一回可好,陸戰,陸戰不行。水戰,水戰不行。那江南還有什麼可依仗的?

當時,張昭等一干門閥豪族代表的皈依大統的言論再次盛行。而此時諸葛亮又不在孫權身邊,能幫着孫權說話的程普、黃蓋又剛剛吃了敗仗,說話不硬氣。弄得孫權焦頭爛額。

於是,自然而然的,程普、黃蓋等一方軍方代表上書孫權,讓孫權啓用周瑜。

面對這些武將的提議,孫權更是煩惱。孫權總不能把諸葛亮給他分析的周瑜情況跟這些武將們明說吧。難道孫權能告訴這些武將,周瑜對自己有異心。如今周瑜的好友魯肅又跑劉明那裡去了。派周瑜領兵,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但是!兩派的爭分越來越厲害,最主要的就是甘寧的那支水軍也不能不管,任其發展,那曹操就完蛋定了。沒有了曹操,那劉明還有那麼厲害的水軍。那孫權還打個屁?

到那時,孫權也只能啓用諸葛亮給他的最後方案,捨棄江南老家,往西川跑了。躲到那羣山環繞的絕地之中了。

故此,在如今實在沒人的情況下,孫權也只能再冀望周瑜一回。畢竟孫權手裡還有一個周瑜的羈絆。那周瑜不管怎麼說,都是他孫權的連襟。即使周瑜不憚他這個大姐夫。可那周瑜的髮妻小喬。卻絕對是周瑜的摯愛。孫權只能賭一把了。

於是乎,這股困擾孫權的亂波,立刻捲到周瑜這裡。張昭和程普這兩派,全都派出了人手來到周瑜這裡,勸說周瑜。而魯肅來得時候,正好跟這些人前後腳。

周瑜得知魯肅到了,表面不動聲色,把那些勸說的人,隨意打發走了。連忙來到後堂見魯肅。

一見魯肅,周瑜隨即笑道:“子敬。一別多日。你倒是越發的榮光了。此次前來,可是說服我前往幽州?”

周瑜倒是沒廢話,上手就指明魯肅的來意。這也是周瑜和魯肅的關係到這了。絕對的生死之交。

魯肅也是一點廢話沒有,直接說道:“公謹。此次我去幽州,大開眼界。幽州確實是你我大展拳腳,建功立業的大好地方。那幽州,政通人和。皇權放手,以制度選拔人才,以業績,政績,提升。以法紀約束官員、百姓。以教化傳揚民風。興建義學無數。實乃是盛世跡象。故此,我特來請公瑾與我同往。”

第302回 黴運當頭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9回 虎嘯山莊第365回 不共戴天之仇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414回 趁勢第438回 行賄第358回 咽喉第41回 神秘人之黃巾隱患第526回 張飛奇襲諸葛亮第149回 叫屈第375回 軍事問題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494回 老鼠拖木楔第278回 高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560回 誰去第6回 土包子第491回 恩威呂布第496回 讓諸葛亮震驚的蔡瑁第483回 殺手六人組第272回 官渡之戰上第168回 吃主第445回 詭異的曹軍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427回 病第593回 盡在山人掌握中第399回 把柄第45回 馳援幽州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7回 神仙是整樣練成的第77回 張秀兒VS張飛第68回 民族融合和地方主義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411回 出兵挹婁第117回 野望第391回 冷笑的曹操第103回 郭嘉顯神威第133回 進京第582回 劉明微笑安天下第246 虛實之間第49回 損失慘重第117回 野望第603回 瀛州試煉島第305回 吭不死你不姓李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183回 詐降第298 貿易隱患第547回 勸降第467回 追擊第318回 他人死活奈我何第620回 張飛怒第160回 紅眼第301回 倒黴第136回 小強第89回 軍紀第109回 麻煩第235回 千萬不能死第278回 高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116回 呂布第164回 內部危機第52回 劉明當官第399回 把柄第88回 公孫瓚的請求第439回 受賄第565回 魏延要造反第591回 曹孟德火燒赤壁第414回 趁勢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480回 犯踐的民族第553回 賭約第509回 劉明的渴望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196 擎天柱第236回 進攻第54回 拉煉第529回 神罵第417回 三韓和鮮卑騎兵第252回 接駕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158回 鬼神無雙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469回 玄妙第546回 陽平關異主第72回 張秀兒的真面目第142回 絕技第566回 魏文長夜救馬孟起第603回 瀛州試煉島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89回 軍紀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52回 劉明當官
第302回 黴運當頭第173回 上 晉陽之戰第9回 虎嘯山莊第365回 不共戴天之仇第542回 兵進陽平關第414回 趁勢第438回 行賄第358回 咽喉第41回 神秘人之黃巾隱患第526回 張飛奇襲諸葛亮第149回 叫屈第375回 軍事問題第212回 戰爭促進社會進步第494回 老鼠拖木楔第278回 高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347回 狼騎兵的覆滅第308回 坑不死你不姓李(四)第560回 誰去第6回 土包子第491回 恩威呂布第496回 讓諸葛亮震驚的蔡瑁第483回 殺手六人組第272回 官渡之戰上第168回 吃主第445回 詭異的曹軍第222回 瘋狂戰車第617回 諸葛餘毒第498回 觀虎鬥的劉明第39回 狠狠地打之鐵騎噩夢第427回 病第593回 盡在山人掌握中第399回 把柄第45回 馳援幽州第123回 圖謀幷州第7回 神仙是整樣練成的第77回 張秀兒VS張飛第68回 民族融合和地方主義第398回 修仙之人第411回 出兵挹婁第117回 野望第391回 冷笑的曹操第103回 郭嘉顯神威第133回 進京第582回 劉明微笑安天下第246 虛實之間第49回 損失慘重第117回 野望第603回 瀛州試煉島第305回 吭不死你不姓李第242回 無奈的轉換第183回 詐降第298 貿易隱患第547回 勸降第467回 追擊第318回 他人死活奈我何第620回 張飛怒第160回 紅眼第301回 倒黴第136回 小強第89回 軍紀第109回 麻煩第235回 千萬不能死第278回 高第134回 燕雀焉知鴻鵠志第116回 呂布第164回 內部危機第52回 劉明當官第399回 把柄第88回 公孫瓚的請求第439回 受賄第565回 魏延要造反第591回 曹孟德火燒赤壁第414回 趁勢第234回 好事連連第480回 犯踐的民族第553回 賭約第509回 劉明的渴望第609回 神雷vs烈火第555回 黃月英裝神定漢中第196 擎天柱第236回 進攻第54回 拉煉第529回 神罵第417回 三韓和鮮卑騎兵第252回 接駕第562回 魯肅心虛第158回 鬼神無雙第373回 財務部長要辭職第119回 呂布的報應第469回 玄妙第546回 陽平關異主第72回 張秀兒的真面目第142回 絕技第566回 魏文長夜救馬孟起第603回 瀛州試煉島第329回 忽悠,接着忽悠第89回 軍紀第504回 劉明土地論第52回 劉明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