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

“夏風多暖暖,樹木有繁陰。新筍紫長短,早櫻紅淺深。”————————【表夏十首】

荀彧面前的茶碗自從添水之後就再未動過,他一直是性情平靜沉穩的人,然而在初次遇見這種事的時候,相較於荀攸早已接受而冷淡的態度,他的內心仍舊起了波瀾。

“若依眼下情形,吳碩只是一個幌子,國家是要先將矛頭指向黃司徒了?”在心裡想了一瞬,荀彧脫口道:“吳碩不足爲道,楊氏勢力龐大、多年韜晦又抓不住漏子,唯獨黃司徒則不然……”

荀攸往窗外的綠意淡淡的瞥了一眼,似若無意的說道:“黃公屢黜屢進,可謂深得帝旨。然而其不能與趙公一般爲國家謀事,動輒親近楊氏等大族,想法、做法自然就與國家相背離,故此,縱然是再如何稱之爲名臣,強幹善治,國家也不會容忍太久。去年羣臣提議遷都,黃公與旁人倡議還都雒陽,擅自營造宮室,深忤帝心,也就那個時候便註定了有今日。”

“黃司徒別的不說,單就其聲名、城府、才幹,便是旁人所不能及。倘若沒有犯下大錯,陛下該如何將一位朝中的名臣宿老罷黜免官呢?”荀彧像是在問對方,又像是在自問自答,他沉思着,很快便自己找尋了答案:“難道是要從荊州着手。”

他最後這話並不是一個疑問句,而是十分確切的看向荀攸,荀攸點了點頭:“荊州刺史常洽,在十多年前,他曾做過一段時間的荊州刺史。此人是蜀郡江原人,與趙司空同鄉相善,這次他能以年邁之軀,重新再任職地方,與趙司空的提攜舉薦密不可分。如今朝廷正要清查戶口、奴婢,年末吏部考課,以此爲憑,常洽必會在此事上用力。哪怕黃司徒爲人無可指摘,但其家族、及與其有交的荊州豪強,又豈是個個君子?割剝黎庶者、隱瞞戶口及奴婢者,最後被常洽懲治了,黃司徒是說不說話呢?”

“荊州不單是常洽吧?”常洽雖然背後站着趙溫、甚至是皇帝,能力魄力尚且不說,但如果沒有幫手,在面對豪強盤踞的各郡豪強,恐怕也是事倍功半。荀彧深知其中曲折,心中想了一想,低聲說道:“南郡太守賴恭,忠勇剛直,爲人豪義。其人曾爲劉表所徵辟,因爲荊南零陵人,非荊北大族,故尤爲信重。劉表被徵入長安時,曾上疏舉薦過此人,在那時國家便下詔允准,拜賴恭爲南郡太守。前些日國家召集部分公卿議論租稅,事後還留劉表做了一番長談,雖說定的是在互市中與平準、均輸分管牛馬牲畜之事,但在鮑出、糜竺入宮之前,誰又知道談論的什麼呢?”

荀攸似乎沒有往這個方向想,他穩穩地端起茶碗,慢條斯理的說道:“劉表有何德能?他不過是比劉焉晚了幾步而已,五十步笑百步,能入朝身居九卿已是國家厚愛,還敢妄想其他?”

顯然劉表在荊州私底下的蛛絲馬跡並沒有逃過荀攸的耳目。

荀彧輕聲一笑,搖頭說道:“劉伯安在東征時犯錯不小,如今呢?彼等到底是宗室,國家在這一點上,卻是與光武皇帝不同。”

興許是疏遠旁支繼位的緣故,光武皇帝登基後始終對宗室有所薄待,從一開始保證彼等爵祿,到後來降爲列侯,無不表達了光武皇帝對同宗諸侯王的忌憚。畢竟這些諸侯王雖說是同宗,但早已與光武皇帝沒有任何關係,徒然留着封地、世襲爵位,又有何益?在這一點上,跟光武皇帝比起來,皇帝就仁義得多了,對於那些關係疏遠的諸侯王,皇帝在前次正旦朝會後便繼續承認了彼等的現有地位,不僅如此,還大肆啓用劉氏宗親,無論是前朝還是本朝,一律量才任用。

除開那些最開始跟隨皇帝的宗室以外,譬如劉和、劉馥、劉曄、劉楨等人,如今皆各居要職,更別說民間風傳皇帝有意恢復宗師官,用以教育宗室子弟。劉氏宗親若是從劉太公那一代算起,繁衍至今少說也有十數萬人,在這十數萬人的大宗族裡,精英又有多少?像劉備這般徒有家名而無資財的,又有多少?

宗親不比豪強,在特定的時候,宗親的晉升速度往往要快於士人,宗親裡的賢能又多爲天子的助力——前提是這些宗親能真正爲天子所用。

“宗親也不盡然都是諸侯近支,鄉里豪富,也有貧素寒微者。國家倘能拔擢賢才,以爲己用,確實是一步好棋。”荀攸輕啜了口茶,忽的擡頭想了一下,又接着慢慢說道:“劉繇能被起復再用,恐怕也與此脫不開干係吧?”

原隴西太守劉繇因爲在刺史鍾繇的指揮下輕兵冒進,在成公英手下大敗而歸,損兵折將。由於鍾繇在事後僥倖逃脫了懲處,劉繇也只是罷官了事,他在去歲冬天憂勞成疾,險些病故,最後是聽到了皇帝將其起復爲侍御史的消息後大喜過望,居然當時就好了,導致時人無不鄙夷。

“倘若死的不是馬宇、楊儒,就劉正禮這一仗,他連身都翻不得!”荀彧輕蔑的說道。

劉繇能被皇帝重新看中,主要還是他間接害死了楊儒等大族子弟,得罪了楊氏、馬氏,以後除了皇帝,誰還能對他提供庇護呢?劉繇若是從此頹喪,再無鬥志,也就罷了,若是仍有一絲年少時孤身斬殺賊首的英豪氣概,就應知道此時當報效誰。

“此人眼下暫不用管他,劉表也是同樣,依我之見,陛下重用宗室,以後定是會立幾個標榜來。卻不知是劉幷州,還是那幾個地方郡守……”荀攸輕輕細數着,其實他雖然不大看得起劉繇從‘垂死病中驚坐起’一事所表露的品性,但由於劉繇在涼州任職時與鍾繇多有往來,與潁川士族交往還算親密,在劉繇得罪楊氏、馬氏等一干大族以後,與潁川士人維持友好關係幾乎成了他唯一的選擇。雖然劉繇註定會爲皇帝所驅使,但彼此有這一段情分,以後說什麼都是好的。

“不可能會是劉伯安。”荀彧篤定道:“劉伯安成名已久,如今已是名動海內,這是個現成的人物,陛下絕不會用他。”

荀攸心裡也是作此判斷,劉虞聲望、根基早已有了,皇帝能夠給對方的不多,最好的選擇就是自己親手提拔一個宗室重臣出來。這個人會是誰呢?是早已成爲元老的豫州刺史劉艾?還是最近主持幷州互市、巧妙保下琅邪王的太原太守劉邈?或是在冀州務力農桑、積極照搬河東的一系列新政的清河太守劉曄?又或者是在淮南頗有政績的廬江太守劉馥?

不知怎麼,荀攸都不覺得這些權重一方的二千石、列侯會是未來最炙手可熱的重臣,他們雖然能力出衆,但在荀攸眼中總是缺了什麼。他默默思索着,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一個不確切的人影來。

“孟德在涼州已有年餘,也該設法讓他回來了。”荀彧低聲說道。

他已經從皇帝意欲對付黃琬、啓用宗室的意圖裡察覺到了莫大的危機,在今後必然會有一次朝堂之上的勢力清洗,舊有的保守勢力將被大規模清退,新興的、與皇帝步調一致的勢力將會佔據主流。荀氏作爲正處上升期的士族,在這場預期的大變革中,又該何去何從?

好在他們很久以前就爲此商議過對策,爲自己尋到了助力。

“昔年幷州匈奴貧弱,也有三萬戶、十數萬之衆,朝廷將彼等同化、編戶,也是費了五年的時間。如今仍舊不能說完全功成,只是稍顯安定而已。反觀涼州羌氐,遠非匈奴可比,其武都氐、漢陽氐等部落,饒是幾次大戰,至少也有數十萬人。朝廷要在此施行同化之策,改姓易俗,沒有十年之功,不可稱小成。”荀攸不徐不緩的說道:“而在最初的時候,必然會有羌氐大人反抗,曹孟德駐兵涼州,可起威懾、討伐之效……至少今年是調不回來的。”

荀彧沉思片刻,悠悠的嘆了一聲:“只惜你我都不是有大魄力的人,不然,何須要將曹孟德扶上去?”

“這本也是互助互補的事,一如黃司徒與楊氏。”荀攸淡淡說道,卻不由得看了對方一眼,奇道:“叔父當年曾與曹孟德共事,曾深贊其有治世之才,不惜費盡心智的保他。如今卻還無奈其何起來了?”

荀彧深看對方一眼,卻不答話。

上林苑,扶荔宮。

時值夏季,三輔暑氣蒸騰、綠意盎然,上林苑更是樹木繁茂,蒼翠俊秀的羣山連綿起伏,終南山、秦嶺遙遙南望;霸陵原、樂遊原一望無際。放眼望去,遠處天地交際之處雲海升騰,近前樹木蔥蘢,鳥雀飛掠其間,一陣風來,枝葉沙沙作響,跳躍着點點金斑似的午後陽光。

這時大予樂令杜夔正在林間撫琴,風聲不但沒有干擾他的琴聲,反倒別有一番韻味,像是在有意識催動着樹葉爲他伴奏。

鳥雀呼鳴,山澗隱動,數十株高大的銀杏樹撐開偌大的樹冠,猶如傘蓋一般,爲人們投下滿地陰涼。

皇帝拿着本書卷在樹下隨意翻讀着,耳旁傳來善詠的雅樂郎尹齊伴隨着琴曲輕聲歌唱:

“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杜夔在孝靈皇帝時便是雅樂郎,精通宮廷雅樂,絲竹八音,無所不能。後來遭難逃至荊州,與一干流落至此的宮廷樂師、舞師在劉表的支持下恢復漢家雅樂。去年隨着境內光復,杜夔也因其‘知音’,被詔拜大予樂令,也就是太樂令。

或許是杜夔對演奏雅樂一道上確實極有天賦,以往對樂府不甚看重的皇帝,這些天忽然對樂曲產生了興趣,時不時的讓杜夔等一行人研製雅樂,甚至就連自己獨自讀書的時候都會讓杜夔等人在一旁伴奏。

這讓杜夔等人不堪其擾之餘,又倍感重視,無論是彈琴的杜夔,還是正在隨聲歌唱樂府詩的尹齊,都是十分的賣力:“刑法非有貸,柔協正亂名……”

唱到這裡時,皇帝忽然從書卷之中擡起眉,若有若無的看了尹齊一眼。

杜夔琴聲戛然而止,他目光有些驚懼的看向尹齊,又飛快的從皇帝看不出情緒的平靜面孔一掠而過。

尹齊後知後覺,立即明白髮生了什麼事,當即冷汗連連,面色煞白。

剛纔他唱的這首樂府詩《雞鳴》,無論立意、曲調,都是好的,可偏就有一個致命的點被他忽視了……他忘記了避諱!

“陛、陛下……”尹齊不知何時已跪在地上,原本清亮的聲音早已顫抖着發啞,犯了君王名諱,罪不可恕。想他才從荊州來到朝廷爲官不過數月,如今就要因爲這個而入獄問罪麼?

一旁的杜夔見狀不妙,也跟着離開琴臺,到一邊默默地跪伏着。

皇帝從書卷上擡起頭,臉上掛着不冷不淡的神情,正想要說些什麼,身後卻傳來一人清脆如銀鈴的聲音:“陛下,這歌唱得好、琴也彈得好,怎麼就停下來了?”

聽到輕快的腳步聲後,皇帝轉過頭,朝對方展顏一笑。陽光的斑點從樹葉縫隙間落下,晃晃悠悠在少女的臉上跳動着,愈發顯得對方嘴角的那個笑容靈動至極。

來者正是宋都與郭采女等人,皇帝與一衆人到扶荔宮後,先是與后妃聚在一起賞了會銀杏,然後便支開女眷,任其在宮女宦者的服侍下去賞玩扶荔宮種植的海棠、石榴這些佳木。自己則帶着一干文士來到樹蔭底下乘涼聽曲,享受着午後難得的好時光。

宋都緩緩走了過來,她的肚子已經微微隆起,雖然還沒有到不方便行走的時候,但一舉一動都有郭采女才一旁如臨大敵似的幫扶着。

宋都這才笑着應了一聲,立即將此事拋在腦後,她小心翼翼的坐在皇帝身邊,得意的給皇帝展示着自己剛摘的幾片樹葉。

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
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