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

“而乃使理亂殷之弊民,顯榮爵於藩國。”————————【管蔡論】

從益州調運錢糧北上關中,一是爲了紓解關中的旱災,確保百姓不至於沒有飯吃;二是爲了間接削弱益州的實力,只要益州府庫沒有足夠的錢糧,便壯大不了任何人的野心。

先以救災爲名調運糧草,至於在路途會造成損耗多少姑且不問,等到今年的旱災結束後,從益州轉運錢糧充實關中也漸成了習慣,皇帝便可在這個基礎上嘗試着去觸動中央與地方分稅的利益蛋糕。只是在眼下,仍然是以援關中、弱益州爲主。

“益州刺史邯鄲商我見過,別的不說,單是一點,辦事就很得力。”皇帝簡單點評道,對於邯鄲商,他並沒什麼很滿意的印象。當初在召見他的時候就能看得出,邯鄲商膽怯懦弱、表面上儒雅優容,實際上自私貪婪,這樣一個性格缺陷、又處於權力邊緣的小人物,只要給足了好處,就會不遺餘力的爲提拔他的人辦事。

當初爲了尋這麼個小人物,皇帝可沒少費心思,如今當着衆人的面提起邯鄲商,他也說不出什麼有何出色的地方來,只好拿一點‘辦事勤懇’來搪塞:“這次調運益州錢糧支援關中旱情,就由他來經手,也好看看他的才能如何,以後也好視之授任。”

東漢以降,刺史的權力逐漸擴大,不僅秩二千石、與太守品秩同級,還能領兵作戰,干預地方政務。劉焉當年提請重設州牧,其實就是在刺史現有的權力基礎上,使其增加了更多明文規定的權限、得以名正言順的治理屬下郡縣。

皇帝親政以來雖然嘴上未曾明說,但對州牧制度卻是十分反感的,所以無論是封官還是授任,他都僅給刺史的名號。就連當年身爲幽州牧的劉虞千里入朝,也照樣被改任爲刺史,不過是給了他秩中二千石的超然待遇。

韓遂等人所在的州郡是朝廷的權力目前難以觸及的地方,劉虞、鍾繇所處的州郡又急需有人領頭集權而不是分權,所以他們領着的刺史名位仍是擁有一定的軍政權力。與他們的現實情況相比起來,益州無內憂外患,自然不需要軍政集權的長官,同時也就成了皇帝觸動地方改革的另一個試探。

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邯鄲商擔任益州刺史,卻只給他秩六百石,權責只包括監察二千石等地方官是否秉公理政、是否與地方強宗豪右相互勾結等六條基本職事,把從東漢以降,州刺史逐漸成爲一個郡太守之上的行政官員重回到了最初設立的原點,單隻負責監察的重任。

這不僅是對益州官僚、豪強力量的削弱,更有可能會重新改寫漢代的刺史制度。

然而董承並不在乎這個地方制度的改變會對他有什麼影響,他只知道,皇帝無論出於什麼心思而力求促成的‘弱蜀’之策,自己一定要全力支持。

“君上所言,臣以爲然。”董承看了眼神色複雜的趙溫,低着頭說道:“益州各地糧草久存無用,多年也無急需,如今關中有災,倒不如轉運北上,以解燃眉之急。至於途中損耗、山行不便,臣以爲饒是如此,也不能因噎廢食,應着益州刺史審度從事,便宜而爲。”

益州刺史的改制,雖然使邯鄲商手中的權力大幅縮水,不能隨意干涉太守民政,但卻使其地位超然,可以爲皇帝監察地方,打擊豪強,督促行政,比如這一次調運蜀地錢糧,就由邯鄲商親自負責督辦地方官員。這一方面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度,防止益州這種地方再度出現割據勢力;另一方面也能對益州的戰爭潛力與富饒程度有個摸底,做到心中有數。

皇帝‘嗯’了一聲,在席榻上忽然坐正了身子,微俯身看着趙溫說道:“趙公以爲何如?”

“眼下旱情要緊,益州既有餘糧,自當捐輸以紓國難,豈有畏遠吝費的道理。”趙溫面不改色的說道,不僅如此,他甚至還主動建議道:“益州多豪富,朝廷不妨勸捐,如此,還能再多一筆錢糧。”

“勸捐倒是算了。”皇帝搖頭說道:“底下那些胥吏我明白是個什麼樣,說是勸捐,搞不好最後就會變成強繳,益州可再經不起折騰。何況朝廷如今已無戰事,並不缺糧,不必殺雞取卵。”

趙溫似乎早知道皇帝會這麼說,想也不想就應承了下來:“陛下睿鑑,是臣思慮不周。”

見趙溫很是上道,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剛纔刻意敲打,就是要試試趙溫的心思。因爲很快就將有一批生力軍入朝,趙溫羽翼豐滿、勢力膨脹,手下黨羽一多,心思也會跟着變樣。以後會不會繼續唯皇帝馬首是瞻,可不僅是今天這麼幾番話就能看出來的。

“過幾日蜀地士人即將隨軍入朝,來敏、孟光、杜瓊等人拜爲郎中,董和、張肅等人舉入吏治科學習政務,至於費禕、呂乂等官宦子弟,先使策試,再依才能決定是否納入太學。”皇帝忽然說起了益州士人們的去向,對於這些士人,尤其是費禕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不用是不可能的。

而且出於‘弱蜀’的策略,皇帝也不能把這些有名望、有影響力的士人放任在益州本地不管,不然邯鄲商這些朝廷派去的官員也不好就地開展工作。爲了防止他們一次性抱團壯大,皇帝與馬日磾、楊琦等多方勢力達成了默契,關東、關西士人罕見的認可了吏治科的功能,打算將他們放進吏治科學習一年半載,到時候分批放出來,衆人也好有個適應的過程。

“這些雖是早已議定的去向,但我仍不得不再提一句。”皇帝伸出一根手指點了點趙溫,表示重視:“蜀地阻隔日久,彼等士人尚且不甚熟悉我朝新政,不明白我設吏治科的本意。爲免彼等又生出當年的是非議論,少些麻煩,還得由趙公這個本地鄉人親去陳說纔好。”

這無疑是給了趙溫一個聯絡鄉人的機會,他連忙點頭答應下來。

“帝王之治天下,沒有不博求衆才的,如今益州被舉賢良堪治民者有數十人之多,都快比得上趙公當年在關東征闢的俊彥了。”當年朝廷的威勢與現在的威勢自然不能同日而語,皇帝也只是隨口對比了一番,主要是強調道:“我還是那句話,被舉之人,無論是直接爲官、還是先入吏治科。但凡於任後有不稱其職者,所舉之官司,亦皆治其罪。”

衆人無不凜然,尤其是聽在王斌耳中,更是如寒霜侵體,他不知怎麼的就聯繫到了自己,因爲這益州刺史邯鄲商與蜀郡太守華歆,都是他直接或間接的向皇帝舉薦的人物。

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
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