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

“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莊子?徐無鬼】

“國家若是優容士人、棄絕權宦強戚,順天而行,知道社稷的根基所在,我寧可自縛於北闕請罪。”袁紹嘆了口氣,好像實在是對那位長久未曾蒙面的皇帝大爲痛惜,他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假惺惺的說道:“可惜了國家難得的才智聰慧,去年接到詔書時,還以爲明君在世,中興可期,怎料到馬日磾等人太過勢弱,未曾履到輔佐之責,竟沒攔着國家走上歧路,以致上天怨望,這真是讓人唏噓啊。”

“明公秉受海內人望,矢志興復社稷,如今天子復行孝武皇帝之政,只求其短利而不見長久之弊,何謂多智?這也正是明公匡濟之時,當使天下有識者盡知之。”郭圖率先說道。

袁紹一副勉強而又不情願的嘆了口氣,像是一個忠臣爲了他所信奉的‘正道’,代表百姓不得不與天子爲敵。

田豐遲疑了一下,作爲冀州本地士人的代表,同時也是地方豪強的一員,那一句‘孝武皇帝’也着實打動了他。正如開始衆人所心想的那樣,今天皇帝能重設鹽鐵專營,明天就可能效仿孝武皇帝搞遷豪、告緡。以皇帝的才智和威權,誰又能阻止他呢?不知不覺中,衆人都已經潛移默化的認爲皇帝的資質遠超光武皇帝了。

若不在這個時候加以遏制,等以後進入體制內了,怕是再無機會。

他們都想着興復漢室,但他們想要的是優待士人的光武皇帝,而不是剝削豪強的孝武皇帝。

田豐終於想清了立場,這幾日因爲皇帝御駕親征給他內心所帶來的震撼與動搖此時也都煙消雲散,他跟着做下決斷,毅然說道:“天子捨本逆施,有失人望,非漢室之所命主,願附明公驥尾,重定社稷,以匡濟天下。”

沮授也跟着附和道:“明公正位河北,統理冀州,憂及社稷,這纔是臣子致節忘身之德,誠乃吾輩之先。我等勉爲從事,慮不及遠,豈敢效常人偷安,日甘一日?願爲明公負乘險釁,興復漢室。”

郭圖、田豐、沮授這些重量級人物紛紛表明立場後,袁紹偷偷鬆了一口氣,這才發覺自己藏在桌下、一直緊握的手心裡已全是汗水。

他既有風度的笑着說道:“能有諸君併力,何愁不能遵循天命,興復社稷?”

袁紹有意用‘社稷’來模糊‘漢室’的概念,這是出於他一直隱藏在最深處的私心,任是親信如郭圖都沒能察覺出什麼來。

重新確立了思想路線與政治立場之後,衆人又再度恢復了往日獻計獻策的熱鬧場景,沮授站在袁紹的立場上,從己方的利益出發,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正如友若所言,日落之前,尚有餘暉。今天子勢頭正盛,我等斷不可再攖其鋒、直當其銳,宜先定河北、中原,至於更立一事,當慎謀而緩行之。”

“可有見教?”袁紹饒有興致的問道。

如今袁紹在壺關雖然久戰無功,但並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失,但這一戰後朝廷對他的降罪以及勾結謀叛所帶來的隱患也會讓他深陷麻煩。

不過現在在袁紹看來,這些已經無足輕重,因爲他已經解決了手下人可能出現的離心問題,再度團結了身邊人。所以即便朝廷奪了他的職,他也依然能得到士人的支持,被士人推舉爲冀州之主,就像是兗州士人當年推舉曹操一樣,不過是少個名而已。得不到本地士人的支持,皇帝派誰來冀州接任都沒用,這一點,曾經的冀州牧壺壽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

至於朝廷將會採取的其他懲治措施——

“此戰過後,饒是南北軍精銳無當,其也必然是師老兵疲,勢不能穿魯縞。”沮授在袁紹面前一絲不苟的分析着今後的戰略走向,神情就像是當初爲袁紹制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衆’的戰略時一樣認真嚴肅:“此外,關中久爲羌亂之地,經年屢興水旱蝗災,百姓艱難,何況還有董卓禍亂。即便有朝堂諸公費心維持,如今僅才一年,國家又是剿除關中羣寇、又是進擊白波蛾賊、還要出糧出田以招徠流民、更要以關中數郡之產出,養京畿數萬之兵。朝廷戰事頻頻,耗費甚巨,如今又是征討河東、幷州,我料定其糧草已不足以再次應付大戰。”

朝廷在這一年辦的政策並沒有瞞過外人的眼睛,袁紹有很多渠道知曉這些政策,有些是他想爲但又不敢爲之的,比如鹽鐵,因爲這會得罪豪強;還有些是他敢爲但又不想爲之的,比如屯田,因爲冀州土地肥沃,百姓富饒,他並不缺軍糧。

沮授所說的情況袁紹都知道,只是沒有往深處想,此時一聯繫起來,他也驟然發現,皇帝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做的事確實有點多了。

他本來還在擔心皇帝除了會口頭上斥責他以外,更會帶兵征討,如果真是皇帝御駕親征,他手底下這些尚未確定新思想的將校士卒們未必肯爲他袁紹死戰。

如今經沮授這麼一說,他倒是真正放下心來,覺得皇帝此時來征討他的可能性已經是微乎其微了。

“朝廷擊潰匈奴之後,即便劉伯安治理異族頗有能耐,但短期內也不是那麼快能見到成效。故而必得派重兵鎮守,以防止除匈奴以外的鮮卑、烏桓等族反覆難制。何況幷州還有王公……我想國家若是有所覺察,那麼太原則必然要有大軍在側,才能施以懲處。”沮授說道:“朝廷一來是難以動兵,二來是不能動兵,期年之內,明公可全心應付公孫瓚,而無需憂慮朝廷之兵。”

“這纔是洞察老成之言。”袁紹沉着的點了點頭,在心裡思索了幾下,轉而問道:“公則,你可有良計?”

“有大才在前,我不敢說我這是良計,只是稍有見地罷了。”郭圖嘿然一笑,眯着眼拱手說道:“沮君適才說的在理,但是,雖然朝廷不便派兵,但‘魚蚌相爭’的道理,國家身邊不乏能人,想必也是懂的。”

“哦?”袁紹應了一聲,隨即擡高聲響:“你是說公孫瓚?他即便來了,我也不懼他!”

“恐不只公孫瓚。”郭圖收斂了笑,輕聲說道:“若是朝廷還詔使曹操、臧洪、陶謙等人舉兵進討冀州,明公又當如何?”

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
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