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

“今世之官,自九卿、百執事,外至一郡縣吏,非無貴官大職可以行其道也。”————————【上範司諫書】

大朝是皇帝先入殿等候羣臣,常朝則是羣臣先入殿等候皇帝。

三聲鐘響過後,路寢殿裡便傳出皇帝升座奏樂的聲音,然後再是一聲高聲叫喊:“吉時到,陛下臨朝。”

像是得到了信號一般,衆人依次步入路寢殿,卻發現皇帝已然在裡面等着了。雖然有兩名謁者早已放下簾子用來遮擋禦容,但還是依稀可見皇帝樣貌,他頭戴通天冠,身穿上玄下纁的朝服,外罩絳紗袍,內着皁緣中衣,上衣以象天,下裳以象地。雖然身子單薄,但他正襟端坐在御榻之上,劍眉上揚,鳳目微張,隱隱然透出一絲君王氣象。

五個常侍謁者分別站在兩旁及御前,負責監察朝會禮儀,他們齊聲傳道:“趨!”

這時侯官員們無論大小,都將兩手下垂合攏,配合着旁邊樂府官員敲擊的音樂,低着頭小跑至皇帝面前,然後依次下跪稽首,將冠冕靠在手掌上保持一會時間後,緩緩起身。謁者依次從大到小向皇帝高唱百官的名爵,比如‘司徒、錄尚書事王允、太尉馬日磾、司空淳于嘉叩見天子。’

這種朝覲禮節叫做贊拜宣名,皇帝坐在上面看着朝臣伏身稽首,聲勢恢弘,讓皇帝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豪氣,爲君者,便當如是!

Wшw●тt kán●℃O

趁着謁者贊禮的功夫,皇帝儘量把朝臣的名爵和樣貌統統記在腦海裡,以備問詢。

在樂府和謁者的引導下,百官再次稽首伏地,一齊發出聲如山呼般的唱頌作爲朝會行禮的尾聲:‘某官臣某叩見陛下,願陛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苗祀此時已走到皇帝身側,見不是穆順,皇帝略有驚異,知道出了事故,但他不能爲了一個宦官而擾亂常朝秩序,於是衝中間一名常侍謁者點了點頭,那謁者便向前高聲宣道;“制曰:起!”

這一聲猶如洪鐘大呂,響徹路寢殿,就連剛纔五個謁者齊呼都未必有他一個人的大。別說底下的官員們,就連皇帝都爲之動容,這一嗓子都快比上後世的高音喇叭了。

謁者本是國君左右掌傳達政令的近侍,有奉使出行、監視等責。歷來選拔謁者時除了品德學識以外,還要求個人儀容端正,說白了就是隻有既長得帥同時又是學霸的人才能當謁者。

是故當那名謁者傳旨完畢,轉身稽首時,皇帝眼前頓時一亮。這人不僅聲音清越,身材更是高大,而且形貌昳麗,實在是一個鄒忌那樣的美男子。

“他是誰?”看着那名謁者轉身走回了官員隊伍,皇帝對苗祀悄悄問道。

“這是徵西將軍的從子,常侍謁者皇甫酈。”苗祀小聲提醒道。

皇甫嵩的侄子?皇帝點點頭,默默將此人記了在心裡。

稽首宣名之後,百官謝恩,按官職高低依次就坐於席上。最前面是三公的座席,太尉馬日磾、司徒王允與司空淳于嘉並列而坐,王允肩負錄尚書事、總朝政等實權,故坐於中間,坐席略微靠前。而在三公之後,九卿之前,則另有一排單獨的座席。

漢時朝會,百官都是接席而坐,唯有尚書令、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三人在朝會上享有單獨的座席,號稱‘三獨坐’。不僅顯示皇帝對他們的特殊禮遇,更是有在朝會時監察臣子、凌駕九卿百僚之上的權力。

此時尚書令由士孫瑞坐於中間,席上御史中丞桓典和司隸校尉黃琬對坐。餘者九卿及下屬臣僚、議郎、博士等官都列坐在後。

就如同後世開會一樣,甫一開始,皇帝得先講幾句場面話:“昨夜不慎着涼,今天早上頭腦昏沉,故請太醫令前來診斷,耽誤了常朝的時辰,讓諸卿久等了。”

衆人皆告罪不敢。

趁着底下臣子謙讓的功夫,皇帝又道:“以往聽近侍說起民生如何多艱,黔首飽受饑饉,常常易子而食,苟全性命於亂世而不可得。我還以爲是誇大,直到近來看了奏疏,又召臣子問詢,才知道果真如此。如今國事蜩螗,區區不賢之軀,難以濟天下,還望諸卿勠力同心,矢志輔佐,興祖業,除弊事,還百姓太平。”

這話說的冠冕堂皇,讓人挑不出錯來,皇帝把拿回批奏權的目的解釋成了體察民生,要致天下太平。有些本不堅定的臣子頓時就動搖了,如果皇帝奪回批奏權是爲了一己私慾,那誓死也要一爭,可若是爲了治理天下?

難道臣子還想攔着皇帝治國不成?

‘不賢之軀’什麼的都是謙辭,因爲這場面話放在以前,任何一箇中人之資的皇帝都說得出來。但其可貴之處就在於這番話出自一個長於深宮之中,登基不過三年,無人教導學識和治國方略的小皇帝。小小年紀能有這種過人的見識,實在是讓人驚歎。就連司空淳于嘉都不由的暗自點頭,看來內朝官從宮裡傳出來的流言是確有其事,當今皇帝不僅聰慧早熟,還憐憫蒼生疾苦。

有了皇帝這句話,再加上馬日磾奉表稱頌以示擁戴、王允暫且退讓,批閱奏疏干預朝政的事很快便讓大多數朝臣無話可說。

這時張喜出聲道:“稟陛下,衛尉臣喜昧死進言。”

皇帝面色不變,微微頷首。苗祀會意,代爲說道:“制曰:可。”

“陛下欲興祖業,臣雖愚鈍,亦知忠君爲國。但陛下雖才智過人,卻未曾理政,甫自批奏,難免有所缺漏。且臣民奏疏之中,涉及廣博,如某地佈施教化如何、每年歲收如何、山川形勢如何、奏中用典及措辭又是如何,便是能臣也需積年方纔熟稔,況乎陛下耶?”這話帶着說教的意味,像是長輩勸導後輩一樣。當然,在張喜眼中,皇帝就是個不諳政事的孩子。

一旁侍中楊琦幾乎是下意識的出言反駁道:“照衛尉所說,陛下就只能垂手而立,看着臣子如何施政,如何批奏了?”

“不敢,批奏之權本是至尊所有,臣下萬死不敢僭越。”聽了皇帝起初的開場話,張喜已經不再抱有重奪批奏權的念頭了,他曾與王允私下商量,既然批奏之權被皇帝收去已成既定事實,倒不如退求其次:“只是臣敢請陛下在批閱奏疏時,常詢近侍,或選拔大臣教習輔弼。如此,陛下方能漸漸熟知政事,振興祖業。”

一旁尚書右丞趙戩、侍中劉艾、城門校尉崔烈等人紛紛附和:“是矣!自董卓伏誅以來,關中太平,百姓安樂,全賴司徒匡扶社稷之功……”

馬日磾凜然,立即反應過來,這是羣臣藉機推舉王允,想讓王允當攝政大臣!他兩手握住笏板,準備等這些人說完再馬上代皇帝表示反對。不料這些人說的用意雖與馬日磾所想一樣,但內容卻大相徑庭。

“如今陛下年已十二,正當延請大儒教授典籍,如孝元皇帝故事。”

聽到這裡,皇帝、王斌等人臉色刷地變了。孝元皇帝的老師是名臣蕭望之,是孝宣皇帝駕崩前親自指定的遺詔輔政大臣之一,王允做不了外戚,得不到遺詔,只能退而求其次,博得一個帝師的身份,以堂而皇之的輔政。只要做了皇帝的老師,不僅可以輔政,還可以站在老師的身份上對皇帝的所爲大加批判,皇帝便是再反感,也要顧忌師生名義。

這就是王允與張喜等人暗地商議的定策,皇帝可以干預政事、批閱奏疏,但作爲讓步,王允需得到讓自己真正總朝政的名義,從而改變如今這麼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局面。只要有了帝師的名義,王允就可從容的號令羣臣,真正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至於皇帝是否親政,當初昭帝與宣帝都已成年,霍氏不照樣輔政掌權,讓皇帝在一邊‘垂拱而已’?

“咳!”就在這時,王允開口了:“老夫學識淺薄,才德不堪,恐難教授陛下學問。”

“司徒過謙了,君世爲州郡冠蓋,經學傳家,正是一時之選……”

起鬨阿諛之聲滿溢朝堂,很快就將王允的自謙之辭給蓋了下去,在這附和聲中,王允表現得非常無奈,像是在逼他做不願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一樣。

沒有人在乎皇帝的想法,或許在有些人眼中,皇帝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但皇帝哪能讓朝會的節奏被王允把控,作爲過來人,這段時日更是惡補漢代禮制典故,雖然王允等人所爲出乎他的意料,但他還是想到了反擊的法子:“卿等所言甚是,只是王司徒錄尚書事,既要操心國事,又要教授學問,一心豈能二用?延請帝師一事,宜當慎之又慎,徒有一人恐難成事,諸卿熟悉名士,當縱其所言,各有舉薦。”

士孫瑞爲人機警,頓時明白了皇帝的意圖,延請師傅跟皇帝親臨政務一樣都是無可阻攔的事情,既然如此,與其讓王允一人爲師,倒不如多找幾個德望才能都不遜於王允的人來分擔影響。而且皇帝話裡已經表示的很清楚了,當了帝師,就只能一心教授學問,而不能分作他用。

“臣昧死進言,太尉馬日磾,少習明經,註釋經典,爲世所稱,臣薦其爲師,以教習陛下學問。”

皇帝對士孫瑞的提議表示認可,但他似嫌不夠:“我前日聽聞龍亢桓氏,以《歐陽尚書》傳家,世習經學,桓榮祖孫三代皆爲帝師。御史中丞桓典曾謀誅宦官,不懼權勢,忠義炳著,正直清白,又有家學,亦可爲師。”

這是臨陣點兵,拿桓典來與王允頂缸了,王允有誅董之功,桓典也有與何進謀誅宦官之功,王允有才學,桓典更是經學傳家,世代出帝師。再加上頗有德望的馬日磾,王允在帝師的候選者中頓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
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