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

“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里,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爲漢疽伏疾,留滯脅下。”————————【後漢書·段熲傳】

“讓猛孫入太學是假,藉此試探朝廷的口風纔是真。”劉虞將奏疏傳給了對面的荀攸,緩緩說道:“此人居心難測,恐怕是想着回南單于庭。”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轉而問起另一件事:“於夫羅眼下尚在何處?”

賈詡躬身說道:“據耿衛尉與趙議郎等人稱,匈奴於夫羅於去年脅持張楊叛離袁紹,攻破黎陽營,後爲曹操所敗,如今下落不明。臣聽聞,於夫羅曾與黑山黃巾相結,如今河內黃巾爲袁紹所擊,其無所依,要麼北上附從張燕,要麼南下。而袁紹將在明年對黑山軍動兵,正當戰端之處,彼等不會貿然北去,理應南下。”

“前些時日,袁術爲了聲援朝廷,就劉公於冀州遇襲一事譴責袁紹,於是出兵陳留。”荀攸緩緩說道:“想必於夫羅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術麾下去了。”

“記得於夫羅當年曾參與討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員義士。”劉虞怫然不悅,冷聲說道:“誰知沒過多久便舉兵叛亂,不僅劫掠臣民,甚至還勾結蛾賊。本以爲這次他會認清形勢,一同聲討袁紹,怎料竟不發一聲的南下了。”

荀攸微微皺起眉頭,不動聲色的略過劉虞發的牢騷,說道:“當年南匈奴內訌,其國人起事殺死老單于,於夫羅身爲其子,理當繼位。而叛亂者擔心報復,於是另立單于,於夫羅復位無望,只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時正值朝廷大亂,於夫羅求援無果,只得流竄於河東、河內等地。如今彼等竄入陳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難馴之輩,好不容易安定的兗州恐怕又會興起戰端。”

“彼等手下不過千餘兵馬,兵甲朽鈍,即便有袁術給他提供資助,有曹操督兗州軍事,諒他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皇帝想了想,說道:“就讓他在中原到處亂竄吧,朝廷正好趁着他這個單于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攤子爛事給處理掉。”

“陛下說的是。”荀攸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說道:“眼下幷州各族之中,鮮卑地近塞外,暫且不足爲慮。幷州以內,則以匈奴、烏桓爲盛,眼下匈奴內亂,其勢已弱,而烏桓勢強。朝廷之官、兵甫一進入幷州,實不可直面強敵,招惹烏桓,以免與其徒作鷸蚌之爭。若欲專自樹威,當以匈奴爲先。”

皇帝輕聲問道:“那這個去卑,該如何處置?遣歸匈奴?”說着,皇帝指了指傳閱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說道:“他可是連質子都交出來了。”

“臣以爲,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當還之以誠。”身爲幷州刺史,劉虞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裡對幷州做了一番功課,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與經驗看來,治理幷州其實也不難辦:“爲今之計,當以籠絡人心爲上。朝廷理應遣還去卑以示誠意,在另派使者說之,勸諸部族歸服,重新恢復藩屬貢獻、朝廷賞賚之制,以安異族之心。而後務求農桑,修養民力,不出數載便可太平。”

讓各族歸附朝廷,那是建立在赫赫武功以及壓倒性的武力的基礎上的,以前的朝廷尚且不能徹底制之,何況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實力大不如前的朝廷?

劉虞雖善於與異族打交道,但只知懷柔,不知示威,看來還得派一個武將隨從幫襯,與其剛柔並濟纔好。這個武將至少得有公孫瓚的武略,而無公孫瓚的暴戾,最重要的是,他得是皇帝的心腹……

皇帝心裡在想着誰纔是合適的人選,面上卻是笑了笑,沒有急於評價劉虞的話,轉而問道荀攸與賈詡:“荀君、賈公以爲呢?”

賈詡坐在荀攸下首,聞言看了荀攸一眼,笑着示意對方先請。

於是荀攸方朗聲道:“朝廷眼下不宜對幷州諸部族興起刀兵,故而招遠徠服,方爲上策。只是若一味籠絡,而不加約束,只會徒讓其勢力坐大,屆時即便朝廷平定內亂,也會又多一勁敵。臣以爲,對待匈奴諸部,確要示以懷柔,但懷柔之餘,也當分而治之,爲我所用。”

“分而治之,這倒是個施之可行的法子。”皇帝若有所思,他點了點頭,問向賈詡:“都說幷州匈奴勢弱,卻不知弱到什麼地步?若是分而治之,其可能拒令不從?總得先知道對方的底細,才能做出合適的方略。”

安定涼並羌胡,是皇帝早就提出要亟待解決的大政,賈詡一直都放在心上,這些天他手下的平準監行走於蠻夷邸,來往於羌胡部,對幷州形勢大抵都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此時聽見皇帝問詢,賈詡拱手答道:“當年朝廷爲了討伐張純、鮮卑,向匈奴調兵,結果南匈奴不堪其擾,其下部落休屠各胡攻殺刺史張懿,殺單于羌渠。所立單于須卜骨都侯不及一年便遭殺害。如今南匈奴單于之位一直懸置,唯一的血親於夫羅遠遁兗州。其內部爲了爭奪權利,屢加攻伐,又有烏桓等族時常侵併,以至人馬困頓,徒有其名而已。”

由於漢末氣候變化,第二次小冰河期的到來,不僅影響到漢朝內地的百姓,更是讓這些異族的生活陷入困境。他們糧草匱乏,兵甲朽爛,以至於戰鬥力底下,像流匪一樣四處劫掠,根本沒有數百年後五胡亂華時的氣勢,同樣也不是此時朝廷軍隊的敵手。

南匈奴歸順朝廷近兩百年,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漸分化其內部、拉攏親善勢力。

皇帝這才拊掌說道:“匈奴內部不和,正適合朝廷將其分化瓦解,逐一制之。”

思及此處,皇帝在衆人的目光中,做出了決斷道:“既然如此,那就準猛孫入太學,讓他讀明經科,再使人暗中監視。劉公與大鴻臚挑個時候,與右賢王去卑見上一面,說清利弊之後,便使其隨行前往幷州,說其匈奴中親善朝廷的部族來歸,安置在太原郡。此外,在於夫羅來朝之前,命去卑監國,另設五部治之。”

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
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